-
1 # 老仙女手記
-
2 # 風吹麥田
文化和旅遊如何做到無縫連線,這是一個大話題。
1.首先旅遊分為旅遊休閒,文化觀光兩大主題。如海南三亞,上海迪斯尼,香江動物園等等這些屬休閒旅遊型,如北京長城,故宮,秦始皇墓,南京城牆,井岡山西北坡等等這些屬於文化旅遊。
2.中國的大作家餘秋雨先生著作《文化苦旅》,文章的所到之處,都無外乎談論出一個與歷史相關的故事,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在全國各地民間都會口口相傳的一些民間故事,而這些故事常被當地政府打造成為文化旅遊的一個點。
3.透過民間經典相傳的故事和結合當地的各項特徵,幾乎被打造成文化旅遊休閒型旅遊區局多。如三亞的鹿回頭,杭州西湖,南京的夫子廟,雲南的洱海等等,這些都屬於文化旅遊休閒型。
4.文化是旅遊的根基,如果單純的旅遊休閒,產生的共鳴必然小很多。有了文化的鋪墊,吸引的遊客自然是增加許多,所以文化和旅遊,教育相結合,必然將是大的發展。
-
3 # 忠義雲天
文化是旅遊的基礎,是旅遊的魂!沒有文化的旅遊景區只能是風景,當然風景也景一種文化(藝術文化無處不在),如果硬強加入"文化”只能害了風景,去年去了次貴州黃果樹景區,與二十年前變化很大,但不理解的是景區那些很好的景點塑了許多唐僧、悟空、八戒、……之類的象,真不知黃果樹與西遊記有何關係?文化的置入實在欠妥!長城很多人去過,為什麼?有風景,有文化,那麼在南方做個長城呢?顯然不行!由此,我認為文化與旅遊的對接,應是傳統文化要先有文化再用景去與之對接,現代旅遊景區應置入新的文化,不要建所寺廟請幾個和尚就當名山了,這不但搞不起旅遊業反害了這座山!
旅遊業實現“詩與遠方的結合"是願望,盲目而為只能勞民傷財!
-
4 # 紅色文化產業促進會
l 文化和旅遊對接
首先:
是古人就有文化和旅遊對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
其次:
還有詩和遠方是對文化和旅遊的詮釋對接。
第三:
政府搭臺組建文化和旅遊部是政策對接。
最後:
新疆旅行社協會紅色文化旅遊委員會對文化和旅遊的對接方式:
美味 詩和遠方一個都不能少!
-
5 # 佛陀蓮花
說說文化與旅遊的關係
以宋城為例:黃總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一個個古代經典故事展現在世人眼前;白娘子、岳母刺字、悽美梁祝……,這就是既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又符合當代人們對於旅遊的定位!
什麼定位?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旅遊的一般境界,人們在忘情于山水之樂後誰不想看看當地的文化傳承、民風特色。在山水怡情靜心後誰不想借此感悟一下人生的真諦、讓孩子們受到一些泱泱中華文化的薰陶?這就顯得文化滲透到旅遊當中非常的重要,但是這點真正得到重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說說我的家鄉淄博
淄博作為古齊文化的發祥地,上下有8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146年~前221年)。歷史上有很多的名人以及典故(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孫武、孫斌;晏子使楚、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等等),這些場景應該用現代手法、不失原真的表現出來,我們政府做的已經很好了!
-
6 # 西愛趙林
文化,尤其中國文化,中華文化、華夏文化或華夏文明,是以我泱泱大中國的56個民族為基礎,透過不同的時期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透過不同宗教形式,傳承方式。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華文化不但對南韓和日本,還對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旅遊:“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遊”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所以,旅行偏重於行,旅遊不但有“行”,且有觀光、娛樂含義。
另一方面,旅遊離不開文化,旅遊沒有了文化,那麼就是行走的過程!
以各種不同活動或者出行目的劃分,一般旅遊可分為一下幾種:
常規性旅遊:主要是,有旅行社或者景區,酒店等提供的常規性旅遊行程,線路,推薦給一般的消費群體,然而,被推銷者基本上對線路或者行程沒有太多的瞭解和認知,消費者,只是剛好有時間,剛好有錢,剛好想出去走走,這幾天形成了常規性旅遊。
商務或會議旅遊:這類旅遊,行程簡單,時間不長,一般以商務洽談或者會議會務為主,附帶旅遊,主要旅遊著為洽談者或者參會者,這類旅遊就近原則,省時原則,便利原因,不考慮成本或者費用問題!
宗教旅遊/朝拜之旅/信仰之旅:這類旅遊,主要是宗教信徒的朝拜之旅,一般對自己內心信仰的神山,寺院,寺廟,道觀,庵,聖湖神湖等的朝拜而設計的旅遊線路。這類旅遊,對預算比較寬裕,時間不定,人員不定,一般不隨團,而是三五結伴而行或者家族式的結伴而行!這種尤見藏傳佛教信徒居多!
體育旅遊,這類旅遊主要是以賽事為主。附帶旅遊,另外的將賽事活動設計稱為旅遊專案進行。這樣的旅遊,一般大型的較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個人行為的,比如以體育為主,徒步,單騎,自駕車等。這類旅遊,按照個人情況設計!
最後介紹一下文化旅遊:文化旅遊,主要是以不同文化領域或者文化性質劃分的。在旅遊方面體現在以下:
一、石窟藝術文化旅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遊。
三、民俗文化旅遊
四、宗教文化旅遊。
五、地貌自然文化旅遊。
六、建築文化旅遊。
七、考古文化旅遊。
八、其他文化旅遊。
金西部國旅 “印象西部”。
-
7 # 大頭遊四方
從我遊歷過的地方來說,我覺得福建泉州永春的大羽村充分發揮永春白鶴拳習武這一傳統特色文化與美麗鄉村旅遊的結合,是真正做到了當地文化和時尚旅遊的“無縫對接"!
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指出,全世界旅遊活動中約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遊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長。可見,現在的人們對於旅遊已經不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那麼簡單了,發展到了到一個地方,不僅要看當地的美景,還會去了解體會當地的特色文化,感受其獨有的韻味,這樣來說,對於發展旅遊產業,就要多多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讓遊客們能夠感受到獨一無二的文化氛圍,這樣也有利於他們回家後與別人分享;反過來,也正是遊客們的分享,讓這個景點的特色文化更能吸引其他的受眾,產生源源不斷的遊客,提高當地的特色旅遊影響力;大羽村透過自身歷史上習練永春白鶴拳的特色文化,組織全村村民,圍繞這個特色打造相關的特色景點,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習武氛圍,影響力不斷擴大;
2、除了傳統文化的吸引力,還有與其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要相結合,這樣可以發揮當地優勢,源源不斷產出供遊客消費的特色農產品,這樣能讓當地民眾也受益於旅遊事業的發展,綜合提升旅遊內容的丰度,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當遊客們到了一個地點,豐富的遊玩專案可以讓他們各取所需,提高了遊玩的開心度,減少了無趣感,綜合滿意度自然就會提高了!而對於遊客們來說,男人比較喜歡習武的題材,女人呢,就是對美景和美食比較感興趣了,大羽村在這方面準備充分,可以看習武介紹,也可以有美景和美食等豐富的可選項讓他們各取所需,遊客們都會玩的開心,少了無趣,自然會比較滿意了!
3、充分用好名人效應,不斷擴大
自身的影響力;人是活在當下的,歷史上的名人,和自身文化的淵源經過梳理後,可提升旅遊景點的含金量;而大羽村透過梳理永春白鶴拳在世界上的傳承,整理出了李小龍、葉問等武林先輩們所發揚光大的詠春拳就是從永春白鶴拳發展而來的,從而讓永春白鶴拳的聲名更響亮了!
總之,當地的特色文化與旅遊"無縫對接”是非常好的旅遊模式,而福建泉州永春大羽村在這點上,根據自身條件,深入挖掘,綜合出了自身特有的旅遊發展之路,值得肯定!
回覆列表
作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研究者和重度旅遊愛好者,我來回答一下我對文旅融合的認識。
首先需要明確,旅遊本身都是紮根於文化的土壤的,一次體驗好的旅遊是絕對離不開文化。旅遊和文化具有內在聯絡,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
近年來由於“文化旅遊”、“文旅融合”被提了出來,業界和學界都在探討這個主題。但是,當“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成為公理的時候,文化旅遊在某些地方變得過於刻意了。為了顯得“有文化”,就從歷史中從故事中找文化,然後把這些東西直接當作標籤貼到旅遊產品或者專案上,但事實上,旅行者更喜歡歷史上真實保留下來的景觀,而不是刻意造出來的。
這裡貼一些自己體驗較好的自由行所拍照片,讓大家直觀感受一下。
義大利羅馬鬥獸場
梵蒂岡博物館
法國小鎮阿爾勒,著名藝術家梵高住過的療養院(這裡可沒梵高的雕像廣告牌亂七八糟的)
日本京都嵐山竹林和周邊的寺院,渾然天成
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後方花園,典型的日式庭院
目前的文化旅遊對接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以景區建設的方式展現文化,好像建了古城、古街、古墓、古道那就符合文化旅遊的發展方向了。從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角度來說,遺址修建是正確的,但如果是為了旅遊發展而做這些,其實不一定有效果。以物理外形為核心的景區形態既滿足不了旅遊者的度假休閒需求,也滿足不了文化體驗的需求,而文化旅遊的核心恰恰就是文化感和文化體驗。
文化感需要結合現代人的旅遊需求,想想大家為什麼要旅遊,想從旅遊中獲得什麼?很多人旅遊不是那麼功利性的,要透過旅遊學到什麼知識、文化,文化旅遊應該是潛移默化的見識、感受,而任何需求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文化去支撐。
比如說,為了舒緩壓力逃離世俗去旅遊,就是為了感受自然之美,身處綠樹參天的森林裡,這就是閒適愜意的一種文化。
日本東京新宿御苑皇家園林
荷蘭住的民宿老房子和農場,這個老房子是1740年建造的
阿爾卑斯山腳下的民宿,這個木桶是當地特色的湯浴
日本京都普通的小街道,本就古香古色
在熱鬧、年輕人云集的街區,可以看到很多新鮮有趣的事物,這是時尚文化,潮流文化。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街道和當地特色大眼冰激凌
在某個地方吃當地的特產,原材料也好、烹飪手法也好、所用的器具也好,這是美食文化。好的文化旅遊一定是自然的、滿足旅行者某種需求的。
日本靜岡縣,當地最出名的八百德鰻魚飯
德國科隆的烤肘子、香腸和薯條
歷史文化也好、現在文化也好,一定要注意提煉。文化元素需要轉化成場景和故事,現在比較熱的沉浸式體驗就是場景的構建。一個好的文化旅遊場景是可以為遊客帶來感官、行為、思維的情感體驗的,而這恰恰是文化旅遊的核心。
結合“新文創”的理念,講好“中國故事”、利用多媒體技術、5G、VR等高科技進行技術性的創新,結合文化性、藝術性的創新,是目前文化旅遊的趨勢。
——Teamlab是由包括計算機工程師、建築師、CG 動畫師、音樂人等在內400位專業人士跨界組合而成的團隊,他們利用新媒體技術與觀者產生互動,強調以自身肉體去體驗去嘗試打破人與科技、人與自然間的邊界,從而達到重新發現自我的目的。作為觀者,在這個空間不僅看到了美不勝收的景色,驚豔之餘用心感受,竟能對「無可奈何花落去」產生更深的體會。「隱於葉下,花兒苟延不敗。終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像極了漫步展覽中與每一朵花的相遇,日本文化中有「一期一會」之說,自然中從來沒有相同的景色,Teamlab內的畫面也是一樣,錯過這一瞬間的畫面,就再也無法看到第二次。真正的沉浸式體驗應該不僅是用來拍照的視覺盛宴,而是能上升到人對自我對生命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國內近年來陸續興起不少所謂的沉浸體驗式藝術館,或許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應該沉下心來思考一下,當我們在抄襲Teamlab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抄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