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旅遊

    當時北洋海軍各艦使用的炮彈主要有兩種,一種則是實心彈,另一種是開花彈。實心彈的彈頭內則很少裝藥或不裝藥,更多時候是填充泥土、沙石來配重。實心彈擊中目標後當然不會爆炸,其作戰意圖是憑藉重力加速度擊穿敵艦引起進水。開花彈的彈頭內填充的是火藥或炸藥,擊中目標後會發生爆炸;實心彈要求在吃水以一下才有用,否則就是個擺設。最可悲的是當時使用最多的就是它。但是當時的軍工發展又不太好所以只能靠進口了。中日大戰迫近,緊急外購已來不及了,天津機器局才臨時抱佛腳,不分晝夜趕製開花彈,但由於技術不過關,產能極低,且質量很不穩定。這樣,北洋海軍的彈藥補給就只能立足國內了。由於資金的欠缺,致北洋各艦的彈藥只能以實心彈為主,開花彈還是當年購買軍艦時配套贈送的,數量極為稀少。開花彈數量太少在海戰中,僅一個半小時這類炮彈就打光了。剩餘的三個多小時裡,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只能發射根本不會爆炸的實心彈。這就是我看為什麼看到炮弱倒出來是沙子的原因。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不沉的經遠

    嚴格的說,甲午海戰時交戰雙方主要用的炮彈是穿甲彈和榴彈,其中部分穿甲彈因為沒有裝填炸藥,而改用沙子配重,因此也被叫做實心彈,而開花彈就是榴彈。

    所謂榴彈,其主要特點是彈壁薄,彈頭內有一個較大的空腔裝填炸藥,另外炮彈頂端裝有引信。在炮彈命中目標時,引信發揮作用,引發裝填在彈體內的炸藥爆炸。因為爆炸時彈片四處飛散好似開花一樣,因此當時國內通常把榴彈叫做開花彈或者是開花子。

    19世紀的榴彈,可以看到其彈首引信

    正因為榴彈的引信位於炮彈尖端上,榴彈通常在命中目標時就會馬上發生爆炸,而不是穿透目標,因此在海戰中榴彈爆炸威力雖然大,卻無法擊穿敵艦的裝甲,其作用主要是用於殺傷暴露在甲板上的敵方人員。

    而穿甲彈和榴彈相比,其彈壁要厚實的多,彈內空腔也比較小,裝填的炸藥要少的多,爆炸威力自然也小的多。但是穿甲彈厚實的彈壁使得它可以擊穿敵艦的裝甲,在敵艦艦體內爆炸,對艦體造成很大的破壞,所以在實戰中對付敵艦最好的炮彈還是穿甲彈。

    19世紀的穿甲彈,可以看到其尖銳的頭部

    不過北洋水師所用的老式克虜伯穿甲彈比較原始,沒有安裝引信,是利用彈體內裝填的黑火藥自燃引發爆炸,其瞎火率比較高,經常有擊中對方不爆炸的情況。所以很多老式克虜伯穿甲彈乾脆彈體內不裝填炸藥,而是用沙子類配重,利用炮彈自身的動能來對敵艦造成破壞,這種裝填沙子的穿甲彈就是實心彈。

    在黃海海戰時,由於老式克虜伯穿甲彈瞎火率太高,很多擊中敵艦的穿甲彈都直接穿透對方艦體掉落海中,或者是掉在艙內不爆炸,對日艦造成的損傷很小。所以在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寧可多要開花彈,畢竟開花彈爆炸以後還能多殺傷一些敵人,撥不會爆炸、只能在敵艦上打洞的穿甲彈效果要好一些。

  • 3 # 鐵血戰史1927

    甲午海戰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北洋水師的開花彈太少,主要是開花彈清朝技術不過關,很難製造。“開花彈”最開始的時候被叫做空心彈,就是空的鐵彈殼,裡面放上火藥,透過延時引信來引爆它 。

    開花彈出現的時間很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時期的“開花彈”,由於製造工藝太落後,所以火炮發射的時候非常危險。火炮發射時要先點燃“開花彈”上的引信,把開花彈放進炮管裡面時引信朝前,然後在迅速點燃火炮上面的發射藥引信。那時候的炮管直徑要比炮彈直徑大,發射藥被引爆後,會從“開花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裡面噴出來,極容易引燃“開花彈”暴露在外面的引信,導致提前爆炸。而且當時的鑄造工藝不能一次性生產炮彈全殼,要一半一半的生產然後拼湊起來,這種殼子很脆弱,很容易被髮射藥爆燃時摧毀,再者除了危險外,即使成功發射出去威力也很小~,所以“開花彈”在那時候一直流行不起來。直到到了近現代史,新型延時引信和能夠保護炮彈的木托出現,“開花彈”才開始大規模應用。

    新型延時引信:木管引信,一般是錐形信管。如下圖

    這種木管引信是插入炮彈內部的,只留引燃點露在外面。

    木管引信基本構造:木管的兩頭都是木頭,中間一大段是空心的,裡面放上燃燒速度很穩定的藥埝,木管上面提前標好刻度,在發射時炮兵會根據距離的遠近估算炮彈飛行的時間,然後在對應刻度上挖出一個孔(能夠接觸炮彈內部的火藥),再然後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彈內。

    木管上面的刻度是根據炮彈發射距離來標刻的,都是經過大量實驗彙總計算出來的。打個比方:燃燒一根香的時間內,你能跑十公里;那麼你跑五公里,就用半根香;2.5公里就是四分之段香。就這樣提前在木管上標好刻度。

    炮彈木製彈託:就是炮彈底用木製託固定住,保護炮彈底部,如下圖。

    當時鑄造工藝落後,炮彈的彈殼壁承受不住大量發射藥爆燃後的壓力,開花彈一般都用低膛壓的火炮,射程自然大打折扣。在炮彈底部裝上木製木託可以在發射藥爆燃的時候起到保護“開花彈”的作用。而且木託“開花彈”發射出去後,前頭重後頭輕,類似於羽毛球,使得彈道更加精確。在發射木託“開花彈”時,不用提前點燃開花彈,直接點燃火炮發射藥的引信就行,發射藥爆燃後一部分會從炮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噴出來直接引燃“開花彈”的引信,然後發射出去。

    近現代史時的“開花彈”就是這種原理,新型時間延時引信和木製彈託。

  • 4 # 公元前

    在著名的甲午大海戰中,萬眾矚目的焦點,無疑是北洋水師的當家王牌,定遠和鎮遠艦,然而關於這兩艘鐵甲艦的外觀描述,不同的畫面卻有些許出入,那兩座交錯佈置的雙聯裝主炮塔,到底是不是真的在裸奔打炮,這一時代戰艦裝甲與火炮的佈局,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訣,甲與炮這對冤家,又是怎樣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相生相剋的。

    在風帆時代的海上爭霸中,大炮發射的球形實心彈,可以將木質戰艦穿的千瘡百孔,但高聳的上層船身即使被打成馬蜂窩,只要水下船體不進水,就依然可以保持浮力不沉,透過戰爭間隙的修修補補,受傷的艦船就可以重新投入戰鬥。

    時逢英法對抗,為了增加火炮的殺傷力,扭轉劣勢。1822年,法國技師亨利*佩克漢斯發表論文,提出在艦炮上使用空心爆破彈。1824年,發射空心暴破彈的佩克漢斯炮被正式應用,該炮口徑為220毫米,可將重三十公斤的炮彈,以四百米每秒的初速度射出,其內部裝填的黑火藥,更是可對木質船體造成巨大殺傷。類似的爆破彈,並非辛發明,但佩克漢斯對爆破彈做出了兩大改進:第一:在炮彈底部增加木質丹託,不僅封閉了跑堂而且增加了炮彈發射的穩定性。第二:在炮彈上安裝木質引信,火炮射擊時將引信點燃,從而產生短暫延時,確保炮彈不會提前爆炸。

    兩年後,英國也將自己的68磅炮,裝備了這種新式開花彈。到19世紀30年代末,英法雙方的大部分三層甲板戰艦,均配置了60%的實心彈和40%的開發彈。其他國家的海軍也開始陸續裝備開發彈。

    1853年10月30日,克里米亞戰爭錫諾普戰役中,俄國黑海艦隊使用爆炸開花彈,吊打了港內的土耳其軍艦。此戰役中,土耳其12艘艦船中,有2艘沉沒,9艘被迫擱淺,一艘逃出包圍圈,損失三千餘人,而俄國僅傷亡兩百餘人,大獲全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房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