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睿親王多爾袞,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敢自稱皇父攝政王的人,順治七年十二月去世,由於多爾袞只有一個女兒,順治帝特意將豫親王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他,讓其繼承睿親王爵位。

    在多爾袞剛死的時候,順治皇帝其實是很痛苦的,他雖然年幼,但也知道多爾袞為滿清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汗馬功勞,加之多爾袞也是力保順治繼位的人員之一,順治對他還是很感恩的。順治不但追封多爾袞為皇帝,還把多爾博過繼給他,其俸祿更是超越了一般親王的三倍,讓多爾袞配享太廟:

    上聞之,震悼。喪還,率王大臣縞服迎奠東直門外。詔追尊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皇帝,廟號成宗。明年正月,尊妃為義皇后,祔太廟。王無子,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視諸王三倍。

    可是不久後,一場由蘇克薩哈帶頭,鄭親王濟爾哈朗、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及滿朝文武為主力的“算賬風波”正式展開。要知道當時的順治皇帝才不過十四歲,開始親政不久,他需要這些王公大臣的支援,可現在眾人的矛頭都指向了多爾袞,即使順治是皇帝,也是無可奈何了:

    詔削爵,撤廟享,並罷孝烈武皇后諡號廟享,黜宗室,籍財產入官,多爾博歸宗。

    更有甚者,據一些傳教士的記載,多爾袞的陵墓還被順治派人破壞,挖出其屍骨挫骨揚灰了。不過這事我認為還是道聽途說的比較多,因為在順治十二年,吏部官員彭長庚等人還上書要恢復多爾袞爵號,可被議政王會議否決了,有份上表的人本來應該處死,可順治卻把他們都流放到了寧古塔,而此後一百年間,再無人敢議論多爾袞之事了。

    彭長庚等人的上書很有可能是受到了順治帝本人的授意,可當時把握著清廷最高權力的是議政王大臣,順治有任何決定都得和他們商量著來,議政王們不同意,順治也就不敢再提了。所以順治或許恨多爾袞擅權專政,可也不會一概抹清其功勞,只是局勢不由人,順治也不能太過張揚,以免引起濟爾哈朗等人的不適。

    順治無力為多爾袞平反,康熙、雍正也沒做,多爾袞之事直到乾隆三十八年才逐漸平反

    乾隆為什麼敢做前三代帝王都不敢做的事,為多爾袞平反呢?

    多爾袞確實有功而且沒有反跡;乾隆自認為天下大定,要追隨爺爺康熙的腳步。

    以乾隆那自以為是的性格,在他前面的幾位帝王都有過政敵,皇太極時期的多爾袞、康熙時期的鰲拜、雍正時期的胤禩等,但除了康熙在晚年為鰲拜平反外,其餘皇帝都沒有為其政敵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認為天下已經大治,內憂外患再也沒有了,這時候的乾隆就需要一本較好的家譜來提高愛新覺羅家族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不能像明朝一樣,一片亂哄哄地。所以在當年,乾隆一口氣恢復了多爾袞、多鐸、豪格、嶽託、濟爾哈朗、代善的爵位,讓他們配享太廟。

    就連父親雍正的政敵、已經改名並廢為庶人的胤禩、胤禟等人也恢復了原名,連同子孫收入玉牒,還釋放了囚禁著的胤誐、胤禵等人,給世人看一下自己的“仁德之風”,更超仁皇帝康熙。

    正如乾隆自己所說:

    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

    乾隆這無處安放的自信躍然紙上了。

  • 2 # 李飛叨

    多爾袞生前權傾天下,死後卻只能成為其他人的利用物件。順治把自己的皇父攝政王挖墳掘墓,乾隆時隔百年之後再為多爾袞翻案,都是出於政治考量而已。不過能使乾隆有勇氣推翻祖宗的決定,可見滿清貴族中同情多爾袞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多爾袞是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這是史有定論的事,他也在這個過程中,由攝政王而搖身一變成為皇父攝政王,成了順治皇帝名義上的老爸,更是大清江山實際上的操盤手。這樣的多爾袞,對於孝莊皇太后和順治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孤兒寡母朝不保夕是必然的事。

    多爾袞的權勢之大,我們能從一件事上窺其一斑:他把順治的皇帝印璽等物都搬到了自己的府邸,說是為了方便調兵遣將,這是對皇權赤裸裸的蔑視。用正常思維去推想,多爾袞必然是順治心頭扎得最深的刺,可惜多爾袞年輕力壯兵權在手,順治也只能忍氣吞聲度日。

    多爾袞在1650年從馬上摔下來傷重不治,順治在他去世後依然給足了多爾袞面子,親自出城迎接遺體,又給上了廟號“成宗”,但這一切不過是為了穩定多爾袞一系人馬,使他們失去戒心而已。等局勢稍微穩定,順治就對多爾袞下手,將他從神壇打落凡間。順治認為多爾袞罪大惡極,不聽從皇帝的旨意、擅自任用私人、居然把自己的府邸當成了朝廷,狂悖不法之處不勝列舉。

    結果在多爾袞死去兩個月後,這位“皇父攝政王”就被挖墳掘墓砍頭鞭屍。順治忍耐了多年,終於出了胸中一口惡氣。可是在一般人看來,畢竟順治是在多爾袞的擁戴之下才坐上了皇位,而且多爾袞對大清定鼎中原居功甚偉,又並未實際上真正篡位,順治如此對待多爾袞,怎麼說都有些過份。

    但順治不是一般人,他是按照帝王的思路在行事,將多爾袞連根拔起,是情理之中的事。

    多爾袞雖然身死政息,但其畢竟在滿洲貴族之中有曾有巨大的影響力,而且難免也有人為其遭遇而鳴不平,更會有人對於皇權產生疑問:如此對待有功這人,還有誰能盡心辦事?

    使用鐵腕手段,的確可以讓人閉嘴,但卻不能撫平人心。乾隆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才為多爾袞平反,但為了不傷害祖宗的臉面,他在這個問題上也是分了兩步走。

    首先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旨肯定了多爾袞的定鼎之功,並表示看到多爾袞連後嗣都斷絕了,而且墳塋荒蕪無人祭掃,心中感覺十分不忍,讓內務府去給多爾袞修葺墳塋,並讓其近支王公等按時祭掃。

    這裡透漏出一個重要資訊,多爾袞雖已不在,但其近支王公後裔仍有不少,他們如果心存怨念,必然成為政局不穩定的因素。乾隆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才發出了上面的旨意。

    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再次下旨,這次更加深入地談了多爾袞的問題。乾隆認為多爾袞是不可能造反的,首先,順治年幼之時,多爾袞手握兵權,想要造反就是在一念之間,但他沒有造反;其次多爾袞曾召集眾親王貝子,讓他們對皇帝保持尊敬,這也不是想造反之人所為。所以康熙說多爾袞“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見”,更指出多爾袞一案是小人作祟的冤案,給多爾袞恢復了睿親王的爵位。

    乾隆此舉可謂一石數鳥,既撫慰了功臣,又收買了人心,更顯示了自己的公正無私。同時把責任都推到了小人身上,他老祖宗順治就是個失察而已,何樂而不為呢?

  • 3 # 劇曾相識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並不是為多爾袞洗白。黑的才要洗白呢,可多爾袞並不是黑的。乾隆為多爾袞平反,不過是把錯的正過來而已。

    乾隆帝大概的意思是,多爾袞忒可憐,子嗣全無,墳冢在東直門外,因為年月已久,長滿了雜草,頗令人哀憐。理由很簡單,乾隆是個最喜歡樹立標杆,對意識形態抓得很嚴的人。乾隆中期,統治到達鼎盛,開始大力提倡忠君親上和賢能有功之人,尤其是對“忠誠”二字十分重視。於是乾隆先後兩次下旨為多爾袞平反昭雪。

    多爾袞被“洗白”僅僅是因為他的功勞嗎?當然不是。鰲拜雖然不及多爾袞功高蓋主,但也是響噹噹的滿洲第一巴圖魯,乾隆對待他的態度就與此相反。多爾袞到底忠不忠,有沒有謀逆之心暫且不論,反正多爾袞忠或不忠是乾隆說得算。

  • 4 # 四川達州人

    經過100多年,多爾袞的勢力早就化成水,對皇權沒有任何威脅。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一心凸顯自己的德政,給多爾袞平反本就是誣陷的謀反罪名,給多爾袞嗣子多爾博的後代一個鐵帽子王,分幾個牛錄,不算啥損失。反正當初被順治吞併的正白旗已經是上三旗,又不會還給多爾袞的後代。

  • 5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其實,乾隆晚年並沒有給順治最痛恨的多爾袞“洗白”。只是把多爾袞重新評價了一下。大家從看過的影視作品中,還有一些清朝的歷史書籍中,比如,《清史稿》、《請史通俗演義》等等書籍中,可以看出來,乾是一個放蕩不羈、淫意過度的皇帝。他一生中,除了吃喝玩樂,遊山玩水,迷戀女人,再也沒有幹過幾件正了八經的人營生。從他慫恿和珅貪贓枉法,就能看出他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不多的皇帝,真的沒有什麼做為!所以,我敢肯定的說,他真的給多爾袞平反招雪的事,也能夠做出來。因為,他年輕時都不怎麼聰明,老了以後就更糊塗了!

    本人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望朋友們批評指正。謝謝。

  • 6 # 師明禮

    這個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要結合前後看,才能知道乾隆想幹什麼。

    (1)1776年,乾隆下令編纂奇書《貳臣傳》。

    這本書有多奇呢,先看看啥叫貳臣。

    清朝入關前,有很多明朝將領投降清朝,為清朝立下了大功,應該表揚啊,自順治而康熙,都是大力表揚,到了乾隆這裡,他編了一本《貳臣傳》。

    貳臣,就是二等臣子,因為這些人本是明臣,投降成了清臣。

    人家投降你,為你立功勞,現在你罵人家叫貳臣?

    乾隆就是這樣的奇男子。

    這一年,他還下令編纂《勝朝殉節諸臣錄》,專門表揚死不降清,為明朝捐軀的愛明人士。

    這一年,他還下令編纂《逆臣傳》,對清軍入關功勞超級大的吳三桂,尚可喜等統統進入了逆臣傳,這幾位連貳臣都算不上。

    (2)1778年,乾隆大平反。

    這一年,乾隆為多爾袞,多鐸,胤禩等諸多位親王王爺平反,凡是對清朝有大功,因錯降罪的大清王公貴族,乾隆在這一年都給與恢復封號,抹去其罪的平反。

    (3)1778年,乾隆宣佈自己只做60年皇帝。

    乾隆的目的是什麼呢?

    ①消除漢人裡反清復明的影響。

    大力表揚明朝忠臣,可以緩解漢人復明的心態。

    ②增強滿族凝聚力。

    滿人入關,人數極少,自順治一來,內部殺伐嚴重,例如順治朝有多爾袞,康熙朝有鰲拜,雍正朝九王奪嫡,都是滿族內耗,由於這些人都是清朝不同時期極有政治影響力的人物,所以給他們平反,可以消弭對這些人同情的滿族人的心,增強滿足自身的凝聚力。

    乾隆在給多爾袞等平反的同時,也狡猾的宣佈把諸多和他們有關的聖旨,上諭全部銷燬,即只保留好的,凡是對大清能造成黑點的材料全部銷燬,這樣一來,即使給他們平反,後世也看不到大清的黑材料了。

    這一招實在是很高明的。

    所以,多爾袞能平反,不是因為他個人過去做了什麼,而是乾隆帝要做的一系列增強滿足凝聚力的諸多事件之一,他曾經如何並不重要,因為壞的可以銷燬,好的可以保留。

  • 7 # 穿越再現彼岸

    睿親王多爾袞,是清軍入關,定鼎中原、定都北京的主要實施者。他和自己的親弟弟阿濟格、多鐸,掌管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力排眾議擁立福臨為帝。為什麼順治帝痛恨多爾袞吶。

    一、控制順治帝,做了皇父攝政王,威脅未成年順治。

    二、殺侄子豪格,豪格是多爾袞的哥哥代善的兒子,戰功卓著,豪格也是和順治帝搶皇位的,多爾袞擁立福臨後,將豪格幽禁而死,並搶了自己的侄媳婦回府邸。

    其實最重要的是打擊了很多八旗的政敵。

    多爾袞同母親兄弟三人,多鐸死於1649年,多爾袞死於1650年,阿濟格死於1651年。三兄弟死後,多爾袞政敵紛紛彈劾,最終將多爾袞,掘墓、鞭屍、斬首。部署勢力紛紛瓦解,牽連很多。多爾袞沒有兒子,過繼多鐸的兒子為後代。

    乾隆晚年給好多親王級別的人平反,事情已經過了100多年,政局早就穩定。為了緩和滿族內部矛盾,博取“十全老人”的名聲,同時也圓了“雍正皇帝”的囑託。

    1778年透過修改史書的方法,以最省力的辦法解決了平反問題。

  • 8 # 夢中天文

    或許是家庭問題,或許是歷史問題,或許是血緣問題,這個問題要看專家怎麼說?我說對了,專家說是錯的,皇帝說是對的,那還不是專家說了算

  • 9 # 讀史之樂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雖然有自吹成分,但也能夠大體反映了其一生的文治武功。

    乾隆非常注意吸取治國教訓,總結政治得失,為此,他每天讀一冊記錄清朝政事的《實錄》,對本朝國史,無不周覽,週而復始。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讀《實錄》的過程中,乾隆開始著手解決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其中包括為多爾袞平反一事。這年正月,他釋出了一道1500字左右的上諭,恢復睿親王封爵,並肯定了多爾袞的功績,說他“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邊疆。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

    乾隆認為多爾袞是被誣陷的。乾隆皇帝也曾說:“歿後為蘇克薩哈所構,首告誣以謀逆。其時世祖尚在沖齡,未嘗親政,經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異志,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始以斂服僭用龍袞,證為覬覦,有是理乎?”以多爾袞當時的權勢而言,如果他真的想做皇帝,沒有人能擋得住他,但是他沒有邁出這一步。

    乾隆皇帝對多爾袞的擁戴之功是十分肯定的。“使王彼時,如宋太宗之處心積慮,則豈肯復以死固辭,而不為邪說搖惑耶。”多爾袞並沒有效仿宋太宗自立為帝,而是擁戴順治帝,才有了後來的乾隆皇帝,可以說,沒有多爾袞的擁戴,就沒有乾隆的今天。

    多爾袞恢復睿親王封爵,由養子的五世孫承襲,追諡為“忠”,配享太廟,重新補錄“玉牒”,恢復宗室身份。

  • 10 # 古今通史

    每當乾隆帝看到多爾袞的一句話,總是感動到落淚。這樣的人會謀反?誰能相信。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異於諸子弟者,蓋深信諸子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

    多爾袞死後,關於他的資料被刪改的也不少,有些是實在刪不下去。

    多爾袞是在乾隆帝洗白風中得以平反的,這股風吹了很多年,符合乾隆特立獨行的性格特點,雖然多爾袞擅作威福確有論罪之處,但是做為滿清入關最大功臣,皇族子孫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卻發現該功臣死都不得安生,實在也說不過去,滿清入主中原,多爾袞居功至偉,這一點又無論如何都沒法忽略,況且多爾袞被論罪的時候確有遭各派系打擊報復之嫌,言過其實之處,前幾任拍死一片,我仁以治國,捧起一群,這功績也是沒誰了。

    順治為什麼最痛恨多爾袞,我們可不講什麼孝莊秘史,這點忽略掉。從皇權講起,豪格和福臨都有名正言順的理由做皇帝,就以豪格的基本面來說,表面上具有很大優勢,但生生的把自己玩壞了,他想讓別人再三推舉自己登基,就客氣了幾句而已,可惜在政治角逐趨於白熱化的情況下,誰會跟你客氣,一下就落了口實,被多爾袞一舉“拿下”,事後才知道找兩黃旗開罵,其實兩黃旗好不容易被整旗抬上來,如何甘心再降下去,這是他們“死忠”的由來,至於是豪格還是福臨登基,對他們來說都一樣,反正不直接易旗就行了,這個豪格的頭腦,我們就不說了。

    而順治看到的不僅僅是因為多爾袞自己才能上臺,還有一點就是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曾經妄圖奪取皇位。

    無人可用的時候知道把豪格放到四川賣命,基本平定以後不但無功反而有罪,直接圈禁致死。所謂的圈禁其實就是害死,豪格很快就死在了大牢中,這是弒兄之仇。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阿斗的苦楚,順治同病相憐,自己堂堂一個皇帝,竟然被多爾袞架空這麼多年,早些年連玉璽長啥樣子都沒看清就被多爾袞拿走了,什麼事情都是多爾袞擅作主張,自己根本沒有實權,說是擅權,僅僅兩個字,其實那麼多年來順治所受的委屈可不是這區區兩個字就能概括的,其中還包含著無力抗爭的屈辱和忿恨,最可氣的是由皇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平白多了個爹。順治對多爾袞的恨,不下於萬曆忌恨張居正,清算是必然,缺的就是蘇克薩哈這號人的反水。

    其實龍袍、圈地駐兵、意圖謀反等等這些事,乾隆帝都明白,從政幾十年了,還有什麼看不透呢,龍袍的問題和多爾袞府邸一樣,屬於僭越,和造反沒關係,入關前多爾袞要皇位很難,但是入關後如果他想要皇位,有大把的機會。

    諸多罪狀是急於上位的蘇克薩哈整理而來,因分贓不均而忌恨多爾袞的一干官員,順便也落井下石洩憤,破鼓萬人捶,有事沒事捅兩刀,朝堂上的意見早已壓制不住了,說是多爾袞任人唯親,其實就是他任用漢臣,擠掉了很多滿貴嫡系的位子,在他們看來職位是滿貴的專屬資源,分給漢人就是吃裡扒外。

    乾隆帝大概的意思是,多爾袞忒可憐,子嗣全無,墳冢在東直門外,因為年月已久,長滿了雜草,頗令人哀憐,想他當年攝政的時候,確實有擅權的行為,沒有很好的恪守臣子本分,身死之後,他原來的屬下率先發難,定了大罪諸條。但是念在入主中原的時候,可以說是睿親王率眾入關的,京城的肅清工作,各地的反抗勢力,他所作功勞最大,至今餘蔭尚在。讓內務府派人去墳頭瞅瞅,種些松樹啊楸樹啊什麼的,親支王公也都可以去祭拜,不以為罪,藉此來表達我乾隆深切緬懷他為大清做出的貢獻。

    開國(入主)之功,多爾袞的功勞最大,因為太過專權所以遭人忌恨,剛剛死掉,蘇克薩哈就構陷他藉此上位,無非是怕旗主之位另尋他人,邀功上位。

    當時的順治帝,他還只是個孩子,所以初期才沒有讓他親政,多爾袞如果有不臣之心,全國兵權在握,吳三桂這類叛臣也只知有多爾袞,別人誰他也不在乎,想弄死誰還不是妥妥的,活著的時候不篡位,死了以後就一件黃龍袞就成了罪證,有這種道理麼?他稍欠智商的親哥阿濟格,犯了錯,一樣被擼到郡王,這麼秉公辦事,到底有沒有反叛之心呢。

    乾隆帝評價多爾袞是忠心可鑑,懂君臣大義,說他謀反查無實據,如果後期收集的證據足以證實,且又是聖祖的裁斷,我是不敢翻案的。從史料中,乾隆只看到了功績,沒有發現絲毫謀反的證據又涉及滿清最大的功臣,怎麼能不翻案呢。

    多爾袞真的不拿順治帝當回事麼?

    多爾袞曾經召集諸王,貝勒,貝子,王公大臣,派人給他們傳話:你們這些人,就知道諂媚、巴結我,從未看到你們如此崇敬尊重皇帝!我豈能容你們如此無理!想當初皇太極死掉的時候,我的老哥老弟都請我當皇帝,我對他們說,再這樣堅請,我就自己抹脖子,誓死不從!所以小福臨才當上了皇帝,繼承大統。

    在那種情況下,讓我當皇帝,我都不當,你們只知道諂媚我,竟然不尊敬皇帝,我怎麼能容忍你們這些人,從今以後,為皇帝盡忠的,我珍惜重用他,不忠於皇帝,不敬愛皇帝的,就是再努力討好巴結我,我也絕不會寬恕。

    多爾袞的資料被刪除的也非常多,只不過很多功績都無法抹除才留存至今,比如入主中原最大的功臣就是多爾袞,這點就沒法刪,非要安別人身上誰有臉接呢,平反風中,多爾袞屬於那種稍稍特殊一點的人物,乾隆帝自述是每次看到實錄都會落淚,他們這些承平皇帝靠的都是祖先的打拼,多爾袞付出這麼多,又根本沒有謀逆證據和可能,平反在情理之中。

  • 11 # 莫山主說青史

    乾隆洗白多爾袞原因很簡單,乾隆需要藉助多爾袞的“洗白”鞏固大清朝的“忠誠”意識形態。

    順治七年,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病逝於喀喇城,靈柩回京是順治帝親自去迎接的。次年的一月,追封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有人告發他“謀篡大位”,多爾袞又被削去爵位,撤回封地,開除宗室,並且還毀其陵墓,戮其屍首,可見順治對他的痛恨。

    那為何到了乾隆朝又恢復多爾袞的封號,將他洗白了呢?

    理由很簡單,乾隆是個最喜歡樹立標杆,對意識形態抓得很嚴的人。乾隆中期,統治到達鼎盛,開始大力提倡忠君親上和賢能有功之人,尤其是對“忠誠”二字十分重視。於是乾隆先後兩次下旨為多爾袞平反昭雪。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下旨給多爾袞修繕了陵墓。

    《清高宗實錄》卷926記載乾隆雲:“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先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

    乾隆這段話主要是感念多爾袞功勞之大,舉世能和他匹敵的也不多,但其實多爾袞被平反的真正緣由是他符合乾隆對“忠”的定義。

    多爾袞——一個關於“忠”的模板被塑造了。

    乾隆四十三年又下了另一道聖旨,用《清世祖實錄》裡記載的事去駁斥那些對多爾袞的誣陷。多次為多爾袞辯解:

    《清高宗實錄》卷1048:夫睿親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手,何事不可為?且吳三桂之所迎,勝國舊臣之所奉,止知有攝政王耳,其勢更無難號召。……然彼誠圖為不軌,無難僭鋤異己,以懲逆謀。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以斂服僭用明黃龍袞,指為覬覦之證,有似情理乎?!

    乾隆認為“睿親王怎麼可能謀反呢?他有兵權握手,在順治朝啥事幹不成?像吳三桂等舊朝重臣也只知道有攝政王多爾袞,如果他真想圖謀的話,要剷除異己是很簡單的。為什麼多爾袞不在那個時候謀逆,而一定要在死了後被人揭發穿了龍袍,有覬覦皇位的嫌疑呢?”

    因此乾隆毅然決然地做了個決定,那就是恢復多爾袞睿親王稱號,追諡號為“忠”,配享太廟,又讓他的子孫承襲了爵位。

    故此,歷時一百二十餘年的多爾袞“謀逆”案終於得到“平反昭雪”。

    多爾袞被洗白是綜合因素

    多爾袞被“洗白”僅僅是因為他的功勞嗎?當然不是。鰲拜雖然不及多爾袞功高蓋主,但也是響噹噹的滿洲第一巴圖魯,乾隆對待他的態度就與此相反。

    那多爾袞被平反僅僅是因為他的“忠”嗎?當然也不是。多爾袞到底忠不忠,有沒有謀逆之心暫且不論,反正多爾袞忠或不忠是乾隆說得算。

    那乾隆為何要給多爾袞安上一個“忠”的帽子,讓他成為意識形態的標杆,而未選其他人呢?在山主看來無非是幾個因素合為一體的結果:功勞大、名聲大、標杆性強,最重要還有“愛新覺羅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 12 # 腦洞外星人

    多爾袞的一生,無論生前身後,都極為曲折。對清朝來說,多爾袞一生立下汗馬功勞。從平定天下到治理天下,多爾袞都有重要貢獻。

    這也為多爾袞換來顯赫聲勢。最頂峰時,多爾袞甚至凌駕於皇位之上,被稱為“皇叔父攝政王”,死後不久還被追封為“清成宗”。但僅過兩個月,多爾袞就被順治皇帝奪去封號,墳墓也被掘開。

    昔日萬人朝拜,今朝一堆荒草。到康熙時,多爾袞甚至被直接撤出皇族名單。此後數十年,多爾袞的名字,如同遮蓋在清朝天空上的烏雲,顯眼卻忌諱。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68歲的乾隆皇帝撥開這片烏雲,決議為多爾袞恢復名譽。當時乾隆頒佈了一道詔書,在詔書中,乾隆稱讚多爾袞:“立心行事,實能篤忠盡,感厚恩,深明君臣大義。“

    這等於是肯定了多爾袞的功績。對於多爾袞昔日的罪名,乾隆也為他反駁。當時多爾袞被指責的罪名有很多,有人密告,多爾袞曾準備八補龍袍、大東珠素珠、黑狐褂等違背自己身份的物品下葬。

    又有人指控,多爾袞曾指揮正白旗和鑲白旗在河北一帶佈防,準備造反。

    其餘還包括多爾袞獨攬大權,構陷肅親王豪格,不讓濟爾哈朗干預朝政,也不讓諸王貝勒入朝辦事,政事上獨攬大權,不聽皇帝命令。在住房等事情上,又違背禮儀。

    乾隆為多爾袞辯駁,認為多爾袞在生前權勢鼎盛時,都沒有造反,染指皇位,怎麼可能在死後想要當皇帝。而且,當時多爾袞掌握掌握大權,諸王貝勒中,一定是心懷忌恨。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自然涉及到順治的問題。乾隆是順治一系的繼承人,自然不能傷及順治名聲。

    所以,乾隆就把黑鍋甩給順治時的大臣,指責他們都是宵小奸臣,因為當時順治只有十三歲,沒有真正處理政事的能力,都是受到慫恿蠱惑的原因。

    時隔那麼多年,乾隆重新處理多爾袞的案件,本就有極深的考慮。很早以前,乾隆就開始關注多爾袞的案件。他曾多次閱讀《實錄》,認為多爾袞有冤。

    在正式平反的前五年,乾隆派人為多爾袞修繕墳塋,並允許宗室皇族去祭拜。在當時的諭旨中,乾隆這樣宣告:”睿親王多爾袞,當世祖章皇帝沖齡踐祚時,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不能恪守臣節。"

    雖然仍延續多爾袞有罪的定論,但已經開始用”睿親王“進行稱呼。而且,在待遇上已經有相應的提高。其實,這件事在順治十年時,當時順治皇帝,就曾做過。

    也許是當時順治已經成年,知道更多事情的原委,他主動派人修繕多爾袞的墳塋和府邸。康熙時,倒沒有太多要改善的表態或舉動。

    但在雍正時,情況卻有很大變化。雍正皇帝曾想重新處理多爾袞案件。乾隆曾說過雍正對多爾袞案件的態度:“皇考晚年,屢向朕議及此事,輒愀然不悅,意頗悔之,若將留以待後來者。”

    但雍正皇帝,要處理的內政外交事務頗多,再加上其他原因,一直沒有處理。直到乾隆後期,天下較為穩定無事,乾隆皇帝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去處理多爾袞的案件。

    乾隆也認為,如果自己不去處理這些案件,後來繼位的皇帝,可能不敢處理這些案件。它們就會成為永遠的冤案。所以,乾隆在處理多爾袞案件時,還處理了很多宗室案件。

    如阿濟格子孫被重新列入宗譜,康熙時廢太子的後人被恢復原名等。乾隆恢復多爾袞名譽的同時,又將他一併編入宗室皇族中,還重新編纂了《多爾袞傳》,用來對後世表示肯定。

    在此基礎上,乾隆又讓多爾袞嗣子多爾博第五代後人淳穎,繼承睿親王爵位,並規定睿親王一系的後人,都可對爵位世襲罔替。

    同時明確規定其餘七位開國王爵,恢復名爵,同樣享受世襲罔替的特權。這是清朝第一次對“世襲罔替”有明確規定。從此開始,清朝開始有”八大鐵帽子王“的俗稱。

    跟恢復多爾袞名譽不同,乾隆的這個做法,有更深的考慮。乾隆分封鐵帽子王,可以讓宗室皇族,更願意效忠皇帝,凝聚宗室力量。

    從乾隆分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也可以看出,大多是清朝初年的旗主貝勒、皇室後裔,或者皇族的追隨者。獎勵他們,可以讓更多人願意效忠皇帝。

    而且,鐵帽子王將來仍可繼續分封,而分封的條件,並非只看重血緣身份,更有功勳。乾隆希望,宗室皇族可以保證對皇帝的效忠上,又能有所作為。

    畢竟,他曾不止一次的訓斥,宗室皇族,乃至八旗子弟因為貪圖享樂,安於現狀,忘記先祖騎射尚武的風氣。

    總結而言,乾隆對多爾袞子嗣的分封,主要是建立在對多爾袞案件的平反上,並藉此推行世襲罔替的制度,凝聚宗室皇族的力量,鼓勵他們建立功勳,維護清朝統治,提高皇帝權力的結果。

  • 13 # 歷史系大師姐

    乾隆在四十三年,掀起了一波平反的浪潮。而在這次大平反中,首先便是對於攝政王多爾袞的平反。為多爾袞平反,是一次冒險的嘗試,這意味著乾隆直接違反了他的曾祖順治的意願,按道理來講是不孝的行為,那麼乾隆又是為什麼頂著如此大的壓力去為多爾袞平反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瞭解多爾袞在乾隆上諭中所塑造的形象。

    第一,乾隆肯定了多爾袞為清朝打下江山所做出的貢獻。

    乾隆對於多爾袞的功績是十分肯定的,換言之,在清朝定鼎中原的過程中,多爾袞可謂不世之功,實際上這一點也是符合事實的。沒有多爾袞這樣的英才,清朝是不太可能如此順利地進關,奪取政權。可以說就打江山這一點,多爾袞是功大於過的。

    第二,乾隆認為多爾袞是大清的忠臣。

    乾隆在為多爾袞是忠臣進行立論的時候,指出順治登基之時,年紀尚幼,多爾袞已經重權在握,分分鐘便可以取代順治當上皇帝,可是多爾袞卻沒有如此做,順治皇帝之所以能夠穩坐江山,實則是多爾袞的忠心。

    至於多爾袞被他的手下蘇克薩哈指控謀逆,更是不合情理。憑藉多爾袞的權勢,若有異心,早就謀反了,根本不必等到後來覬覦皇位。而順治皇帝之所以將其定為謀逆之罪,實則是有人構陷,並非事實。

    第三,多爾袞公事公辦,毫無偏私。

    乾隆列舉了多爾袞同母之兄阿濟格的例子加以說明,指出當年英親王阿濟格在追捕李自成之時,謊報李自成身死,多爾袞對其加以斥責。而且在此後阿濟格出征之時,所辦之事違反軍令,多爾袞皆秉公辦理,將其議罪,降為郡王。從中更可見多爾袞沒有異心。

    透過以上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就是,在清朝的江山社稷方面,多爾袞可謂鞠躬盡瘁,秉公執守,毫無私心,他的形象是高大的。所以這樣的忠臣,是必須給與其平反的。

    乾隆四十三年,對於乾隆皇帝自身而言,是對自己過去的一個總結。當時適逢國史館修史之時,遇到對一些已經獲罪的宗室王公如何定位的問題。乾隆皇帝在閱讀實錄之後,大膽的做出了為多爾袞平反的想法。

    而且在平反過程中,他也強調了當時順治之所以給多爾袞扣上了大逆不道的帽子,實則是為小人所陷害,並非順治皇帝的本意。如此一來,便可以順理成章的為多爾袞平反。

    歷史上的多爾袞是否果真謀反過,尚需進一步辯駁,但至少在乾隆的評價體系中,他的功勞是必須牢記的,這樣有助於穩固大清江山社稷,鼓勵清朝軍民為國獻身。當然,為多爾袞平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便是為朝廷樹立忠臣的榜樣。乾隆藉此機會給多爾袞安上一個“忠臣”的形象,有助於鼓勵朝中大臣忠心為國,對自己政權的鞏固而言是有利無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制的皮凍味道一般,該怎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