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明王朝存在期間,所謂的懶於朝政的庸君、昏君不少,(清朝雍正皇帝在其那本有名的《大義覺迷錄》中就以此作為抨擊反清復明運動的理由之一)。然而,即使在正統帝陷於土木堡之戰、成化帝東西廠勢力猖獗、正德帝荒淫遊歷無度、嘉靖帝沉溺玄修、萬曆帝多年不臨朝之際,大明王朝的政府官僚機器依然運轉正常,並無明顯的混亂、崩塌現象發生。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與明王朝初期對勳貴集團大肆屠戮後、由儒生充斥的文官集團逐漸成為皇帝統治國家的助手,尤其內閣票擬製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分擔君權、監督君權的功能。在君王懶政或對平常瑣事不屑一顧時,得到許可的內閣諸臣經商議後,可以擬旨處理,以維持朝政的正常運轉。(當然,近來一些學界觀點中,把明代內閣制比擬於西方早期貴族責任內閣指的雛形,則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標新立異之論,究其本質,明代的內閣大學士依然是依附於專制皇權之下的官僚附庸,在官階設定上,內閣大學士品級不高,遠不如六部尚書、侍郎及都御史等官員,我們熟悉的一些明代內閣首輔,之所以能號令各級官吏,往往是自身兼著尚書或御史之職。內閣雖可票擬,但必須要透過司禮監代表皇帝的批紅、六部的執行方能生效;同時御史言官們的監督及錦衣衛、東廠等特務組織無孔不入得監視等,都保證了明代皇權無可爭議的權威性和專制性。)

    以題目中提到的萬曆皇帝為例,在其幼年登基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首輔張居正在李太后、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支援下,一度成為朝廷事實上的統治者。但在萬曆帝長大後,則對其黨羽及家族勢力進行了殘酷清算,許多歷史事件表明,萬曆帝與其爺爺嘉靖帝一樣,在貌似懶政的外表下,有著極其專制的本性,雖多年不曾臨朝聽證,但來自各個渠道的資訊卻一直彙報於前,朝廷決策大權始終也不曾旁落。

    就萬曆年間明朝的軍事力量來說,基本保持了自隆萬改革以來的復興勢頭,無論在評定寧夏兵變、播州土司叛亂,還是在西南防禦、抗倭援朝等戰爭中,均取得了勝利。但是在萬曆晚年對建州女真的戰爭中,明軍遭到慘敗,從此關外不寧,成為以後明朝一直無法解決的外患。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認為,僅就軍事力量這一角度,萬曆晚年是個轉折點。

  • 2 # 戎馬丹心

    沒上朝不代表不管事,張居正改革的成果還在,日本和明朝打持久戰又無法像滿清那樣靠深入明朝內地搶劫以戰養戰,又沒有大量漢奸幫忙,早晚是輸的!日本馬少,騎兵少,機動力不行!當時明軍精銳還是很有戰鬥力的!傷亡明軍3萬左右,日本17萬左右,北韓軍26萬!

  • 3 # 上善若水150468099

    這個不亂是因為並不是不上朝就不做事,只是幕前轉幕後,還有就是明朝的制度也不是一定要圍繞皇帝轉的,再加上有張居正,馮保的上位者監督。自然沒有什麼大問題,但也給明朝的滅亡埋下了根,皇帝的不上朝導致人才的斷缺,到了崇禎就沒有很多有經驗的老臣了。

  • 4 # 神的旨意17

    大英帝國皇帝上百年不開朝會,英國也沒亂呀,怎麼有些人怎麼嘰嘰歪歪的整天想開會,崇禎皇帝每天早晨4時起床召叢集臣開朝會,有名的勤儉皇帝,但不到二十年時間就把江山丟了。他的祖輩幾十年不上朝但國家不亂,原因是大明帝國在中後期已經建立起來了類似大英帝國的內閣體制,內閣政府在管理國家,東西廠類似議會在負責監督內閣,錦衣衛執行的警察、安全、特務情報職能,像這樣先進的管理體制,皇帝有必要整天開朝會嗎。上朝制度在明朝中期就當作落後的一種工作方式淘汰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批閱奏章制。特別有意思,在明朝中期就被掃進垃圾堆裡的朝會制度,被現在一些專家當作黑明朝皇帝的事例來宣揚,真是可笑極了,這些所謂的專家只能把清帝修編的〈明史〉照本宣科講,不會動腦子研究。

  • 5 # 秦右史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似乎作為批判其“怠政”的最重要理由。

    但是:

    第一,萬曆皇帝很重要,但沒那麼重要。

    第二,身處幕後,沒上朝不代表不管事。

    第三,朝臣不是擺設,內閣也不是擺設。

    第四,國家亂不亂與皇帝上不上朝真沒必然聯絡。

    皇帝也有自己的資訊渠道,不能馭下的帝王何談統治帝國。比如召對錄,與內閣大臣的交流。萬曆三大徵,我就不相信萬曆啥也不管。看條史料吧。

    上覆問:次輔病安否?何如?

    時行等對:臣錫爵實病,屢疏求去,情非得已。

    上曰:如今有事時,正宜竭忠贊襄,如何要去。

    時行等對:皇上注念錫爵,是優厚輔臣至意,臣等亦知感激,但錫爵病勢,果系纏綿,臣等親至其臥內,見其形體羸瘦,神思愁苦,亦不能強留。

    上曰:著從容調理,痊可即出。

    時行等唯唯因叩頭。奏:臣等半月不睹天顏,今日視朝,仰知聖體萬安,不勝忻慰。

    上曰:朕尚頭昡臂痛,步履不便,今日特為邊事出,與卿等□議。

    時行等叩頭奏:伏望皇上萬分寶重。

    上又曰:聞山西五臺一路,多有礦賊,嘯聚劫掠,地方官如何隱匿不報?

    時行等奏:近聞河南嵩縣等處,聚有礦賊,巡撫官發兵驅逐,業已解散。

    上曰:是山西地方五臺,因釋氏故知之。

    上恐時行等誤以為失事也,復曰釋氏,是佛家曾遣人進香耳。

    時行等對:地方既有盜賊嘯聚,地方官隱匿不報,其罪不止疏玩而已,容臣等傳示兵部,令查明具奏。

    你以為萬曆皇帝不知道底下發生什麼了?naive!

    皇帝有時候太勤奮勉勵也是一種負累。統治者事無鉅細不是好事。

    但如果認為萬曆是甩手掌櫃,懵懂無知,又naive了。

  • 6 # 司馬砸光

    至於說大明有沒有亂呢,其實還有的,努爾哈赤就是在他任上開始起事的,遼東逐漸脫離控制。所謂沒亂,無非指農民起義、外族崛起等各種尖銳矛盾沒有像崇禎朝一樣集中爆發,搞到身死國滅。所以,萬曆治下的明朝亂與不亂是相對而言。

    那為什麼他不上朝不開大會,還能牢牢控制著明朝這輛破車的行進方向呢?原因有三。

    一,封建王朝歷來的政治潛規則為,小件事開大會,中等事開小會,天大事不開會。參會人員的數量與所議事件的重要程度成反比。越大的事情,可能幾個人私下裡吃飯喝酒打牌時就定妥妥的了,然後再透過大會走個流程而已。萬曆他們的事情也是,大事早在深宮裡定了。

    二、從朱元璋以來,廢除丞相,採用內閣制度,上朝開大會就越來越像是君臣見面會,形式大於內容。內閣的“票擬”和皇帝的“批紅”已經先把要事過濾了一遍並給出了初步意見,由內閣首輔呈給皇帝下最後結論,可以批的就硃筆簽發,不方便批的就“留中不發”。只要牢牢控制住內閣成員特別是首輔,檔案及時送進宮來審批,上不上朝有什麼區別呢?到天啟年間,皇帝的批紅權轉交到了司禮監秉筆大太魏忠賢手裡,萬曆可是把的很嚴。

    三、萬曆還有秘密武器錦衣衛、東廠、西廠呢,朝堂上下、京城地方、文臣武將等明帝國之內發生的風吹草動,都會第一時間呈報到御案前,皇帝本人就像一隻臥在龐大蜘蛛網中心的蜘蛛,任何資訊都會透過蛛網傳到中樞來,看似一動不動,實則無所不知。

    所以,不管是萬曆,還是其他明朝皇帝,包括清朝皇帝,上不上朝根本不影響行政效率和對全國的控制。只是萬曆的幾十年不朝不見,連形式都不願意走走,顯得特別另類了一些而已。

  • 7 # 快樂跑渣

    明朝基本上三權分立,皇帝,司禮監,內閣。雖然皇帝不上朝,但是不耽誤他批紅,至少司禮監代筆。整個大明機器能正常運轉。有票擬,有批紅,就能正常政務處理。萬曆前十年,經濟經過張居正一條鞭法的改革,奠定經濟基礎,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迅速發展。萬曆皇帝經過前十年的洗禮,對政務處理非常熟悉了,帝王術爐火純青,反而加強了皇權。三大徵也耗盡大明氣數,靠著名將艱難戰勝。薩爾滸之戰沒有名將和經濟的衰敗,沒有支撐住。所以明朝的滅亡始於萬曆。

  • 8 # 今日音樂館

    明神宗萬曆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長達48年,但這位皇帝在漫長在位時間中,並非是以雄才大略而名垂青史,而是以怠政偷懶差不多三十年而出名。

    那麼萬曆帝如此怠政偷懶如此任性,為什麼沒有大權旁落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這個問題。

    萬曆帝三十年不上朝有三個原因:一是明朝的制度使然,給了皇帝懶政的機會;二是萬曆帝長期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朝政;三是萬曆帝打壓了張居正的前車之鑑就在哪裡,沒有人敢冒頭擅權。

    首先宋安之大概來說說萬曆帝怠政的“成果”,萬曆帝從萬曆十五年開始怠政,不僅是很多國家大事得不到及時處理,以至於朝廷就連官員的選拔和任免都得不到正常的執行,造成“曹署多空”的局面。

    從萬曆二十四年吏部尚書孫丕楊辭去吏部尚書,萬曆帝不予理睬並且沒有選拔一個新的尚書任職以後,到了萬曆四十一年,北京、南京兩都缺尚書和侍郎這種級別的官員4名,都察院、副都御史缺5名、總督、巡撫缺4名。

    由此造成的惡劣後果就是很多政務得不到處理、軍餉無人解運、刑部對案件的處理不積極和冤案的堆積。

    官場因循拖沓之風大長,吏治腐敗更加嚴重,很多官員開始貪汙腐敗甚至魚肉百姓,明朝龐大的官僚機構不只是因為缺員執行不正常,更是已經徹底腐敗,而龐大的官僚機構腐敗,意味著從朝廷再到地方,代表天子的官員貪汙成風肆意妄為,意味著人心渙散,這個國家快要完了,而的確是萬曆帝死去僅僅24年後明朝便亡國了。

    但萬曆帝為何沒有大權旁落呢,接下來宋安之一條一條的說。

    一、明朝的制度使然,給了皇帝懶政的機會

    明中葉以後,明朝皇帝怠政偷懶是出了名的,不只是萬曆帝,諸如還有正德帝、嘉靖帝、天啟帝,這些人裡面不只是萬曆帝一個人沒有大權旁落,其他皇帝亦是如此。

    就是因為與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定下的制度有關係,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廢除丞相制,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雖然君權進一步集中,但皇帝自然是更累了,再者畢竟後世子孫都不是他那種猛人。

    於是演變成為,建文朝出現內閣制度,明宣宗時太監機構司禮監擁有批紅權,也就是說最後形成文官集團的代表內閣和太監勢力的代表司禮監互相牽制,而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的情況。

    很明顯萬曆帝怠政歸怠政,但並沒有委以太監大權,來使內閣與司禮監共同決定國事,而是仗著當時制度上的互相牽制,出現不了權臣的情況,所以自己乾脆不聞不問,一心偷懶去了。

    二、萬曆帝長期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政

    萬曆帝雖然不上朝,雖然造成“曹署多空”的惡劣情況,但還有有一點點底線的。

    雖然他不上朝,但對於大事還是嚴抓的,諸如萬曆三大徵,就是萬曆拍板決定,並且選兵點將的。

    至於他理政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喜歡透過召見大臣,開個小會什麼的,來處理一些必要的政務。

    如果萬曆是真的純粹不管了,那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了,所謂他怠政偷懶其實並非是指他真的什麼都不管了。

    這裡再說一點,隨著上世紀萬曆帝定陵的發掘,考古得出萬曆帝患有腿疾,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萬曆帝偷懶的正當原因。

    但宋安之認為認為,看待萬曆帝怠政事情,需要客觀。雖然他有腿疾,但也不能說他就可以怠政,以至於造成“曹署多空”那種情況,最多是一個行走不方便,雖然有影響,但不至於影響那麼大,所以萬曆帝整體來說,怠政是他自己偷懶的問題,跟他的腿疾沒多少關係。

    三、萬曆帝打壓張居正的前車之鑑

    眾所周知張居正是明朝有名的改革家,更是明朝的權臣,所以張居正死後,親政的萬曆帝痛恨張居正觸犯他皇帝的權威,於是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抄家。

    張居正之所以成為權臣,有兩個條件不可或缺,一是原來與內閣互相牽制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竟然破天荒的與張居正站在一起,支援張居正改革。二是萬曆帝當時年幼,皇族實際當家人李太后支援張居正改革,所以張居正才可以成為權臣。

    張居正被清算以後,馮保被貶南京,死後亦遭清算被抄家。

    而張居正被清算以後,有了這個前車之鑑,繼任的內閣首輔張四維、申時行、沈一貫等人,為了避免“專擅”罪名,所以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明哲保身,即使頂撞萬曆帝,那也是有限的範圍之內,反正在權力上從來不敢過分染指。

    這些內閣首輔為了表示自己,甚至都有些喪心病狂,像張四維反對張居正的新政,還恢復了張居正革除的官場弊政,申時行更是建議廢除張居正的考成法。

    是以張居正前車之鑑在前,最有可能成為權臣的內閣首輔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們心裡清楚,萬曆帝看似怠政,但是如果自己對權力要求太多的話,恐怕就要被收拾了。

    同時馮保的事情為萬曆帝敲響了警鐘。

    所以萬曆帝怠政偷懶時,乾脆放棄了以司禮監牽制內閣,形成朝廷正常執行的局面,就是害怕再出現司禮監馮保和內閣首輔張居正這樣強強聯合的情況,免得自己大權旁落。

    還真別說,萬曆帝這招的確不錯,最起碼怠政期間沒有再出現司禮監勾搭內閣,影響皇權的情況。

    當然弊端很明顯,就是他放著互相牽制的局面不用,而是選擇極端的不聞不問,將大明王朝距離深淵的距離又明顯的拉近了不少。

    透過以上三點,由此可見萬曆帝這個人還是很聰明的,雖然偷懶但不至於大權旁落,但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諸如萬曆帝這種聰明人如果糊塗起來,無疑後果很嚴重,所以他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的大明江山,以至於死以後僅僅24年明朝便亡國。

  • 9 # 漢水長流

    萬曆10歲繼位,當了48年皇帝,是受後人詬病最多的明朝皇帝。其原因就在於他後期長達二十八年不上朝,導致國家由盛轉衰,故明史有言:"明亡,實亡於神宗也"!

    事實上,萬曆後期怠政,皇權非但沒有被朝臣架空,反而卻牢牢攥緊於手,而且還得到了強化。

    首先,這要得益於明代的內閣制度。立朝之初,朱元璋總攬皇權,廢除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帶來的是事無鉅細,親力親為。當年歲漸高,倍感力不從心,於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從六部裡推薦人選入值,輔助自己的工作。後經成祖丶仁宗時期不斷完善,內閣制度最終確立於孝宗一朝。

    內閣制度的最大優點是制約了皇權的隨意性,使之更趨於統治的現實性。能夠入值內閣的都是學問和能力並重的拔尖人才,有擔當丶有作為。所以在當時儘管出了個明武宗這樣的胡鬧皇帝,天下依舊太平無事。

    到了萬曆繼位後,由於年僅10歲,其師內閣首輔張居正代為理政。這個時期內閣的作用完全發揮了出來,所以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很快得以貫徹落實,並收到成效,開創了明代的萬曆中興。

    其次,是個人的原因。再好制度是人創立的,人既可以創立它,也可以廢棄它,當然,還可以把這個制度更加完善化,來服務於自己的統治需要。常有人說明朝多奇葩皇帝。奇葩不等於智商低,腦子不好使。奇葩用現代的話說,接近於不按套路出牌的意思,或人著調的意思。自古聰明不過帝王家。三十來年不上朝,而國家機器照常運轉足以證明萬曆不是個二貨。而且在他統治期間,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寧夏之役、北韓之役、播州之役,都取得了勝利,鞏固了大明疆土。儘管後期女真的崛起,開始鬧事外,但總體看這段時期國內還是相對穩定的,由此可見,萬曆的政治智慧是很高的。

    一、萬曆的馭人之術。他把錦衣衛和東廠的能量完全釋放了出來,為我所用。廠衛是獨立於六部之外,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特務組織,職責就是監視內閣、六部、群臣。而管理特務組織的正是內臣一太監。錦衣衛是相當厲害的,觸角幾乎無處不到,只要被盯上,就連跟老婆行房時說的話都能偷聽到。所以說,大臣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大都知道。這對於他如何擺佈政局,提供了便利條件。具體說,這人該幹什麼,那人能做什麼,自然門清。

    二、國繞立太子的國本之爭。內閣堅持己見,立皇長子朱常洛,不讓步。但萬曆絲毫沒有妥協,不折不扣和群臣鬥智,許多大臣因之被斥、被貶、被杖打。儘管持繼鬧了14年之長,雖然結局是不歡而散,但皇權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在萬曆晚期,內閣的作用是被削弱了。中央六部及下屬衙門和地方府縣長期缺額,但沒有萬曆的命令,依然不能得到補充,由此可見,萬曆掌控朝局能力非同一般。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萬曆身體的原因。腿疾、肥胖等一些病症,難免有損帝王形象。其實這隻能是後人累加的非主要原因。關健還是他自己把江山當不當回事?

  • 10 # 快樂的鉛筆H

    《道德經》第五章中講: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萬曆,不管他是出於什麼原因,其行為最後其實遵循了道家的思想。實現了無為而治。

    言語越多、資訊過多、智識太多、政令繁多、干預過多,反而會破壞了道,更加地使人困惑,更快地走到盡頭,甚至無路可走,如果是這樣,不如守住內心的安寧虛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位大神回答下,煙燻雞,熏製的詳細操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