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姜堰書蟲醫學與法律
-
2 # 秋瑟顧簫吟
據統計,中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
轉行這種現象在各行各業都存在,但是如此之低的轉化率還是很讓人吃驚。對於是否應該學醫,醫生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
而中國醫師協會2018年年1月公佈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指出45%的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如果圈內人都持這般看法,可見形勢該是何等嚴峻。如果不改變這一現狀也許有一天整個社會都會嘗受到缺少醫生的惡果。
曾幾何時醫學專業是大家眼中的香餑餑。怎麼樣才算是一個熱門專業呢?用現在的標準衡量無非是這幾條:就業容易、收入高、社會地位高。乍一看醫生完全符合這個標準,然而如果深究下去卻不見得。
從投資的角度而言學醫毫無疑問是一項時間長、投入大的風險投資,從本科讀到博士再加上規培保守估計需要10年,而且學費並不便宜,說是高風險投資也毫不為過。
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本科畢業意味著走向社會,然而對於醫學生來說本科畢業只是漫漫學醫路的開始,為了進入好醫院工作還需要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除此之外還需要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眼看到了30歲周圍同學、朋友都成家立業,而自己還在打雜,內心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學醫基本上意味著與節假日告別,上夜班更是家常便飯。即使學醫的初衷是喜歡做醫生,但是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想必會消磨掉很多人的工作熱情,最後變成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成了簡單而枯燥的重複勞動。
此外,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相關部門的政策導向將醫療過度市場化,公立醫院掛著公立牌子但卻自負盈虧,惡果其實很早就顯現出來。
在明面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吃回扣、拿紅包成了很多醫生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醫患雙方的不信任感,一旦治療效果不好或者對收費有疑問,患者往往希冀透過暴力手段解決問題;此外每當發生醫患糾紛,相關部門通常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讓醫院解決問題,醫院不管有理沒理往往賠錢了事。
面對如此醫療環境,醫務人員自然不希望子女再走自己的老路;作為在醫院的實習生、研究生、規培生見識到這種情況,打退堂鼓甚至轉行也是再正常不過。
想必很多人現在就能感受到惡劣醫療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在醫院號稱風險最高的急診科、兒科等科室為例,這幾年醫生極缺,有的醫院甚至不得不關停兒科門診。雖然近幾年國家為了鼓勵大家報考急診醫學、兒科醫學等專業推出很多鼓勵政策,但改變這種現狀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作為救死扶傷的職業,是崇高的,但現代醫療的人才短缺,制度的缺失,導致的醫務人員良莠不齊,使本應該成為熱門的職業,變成了理想與現實存在了太多差距。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醫生行列,讓醫生這個職業再次崇高,國家、社會、學校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3 # 拉風的餘寶
會選擇醫生,之前高考後有個中醫大學我沒有選擇回想起來還有些遺憾!做醫生從幾個角度來說。1、醫生工資高工作穩定。2、社會地位高。3、可以救死扶傷。
-
4 # 征途教育
我從當醫生的好處和壞處兩方面來講,大家感受一下,我想答案自然就有了。
好處:
第一,醫學是門專業技術,不可替代性強。醫療行業也沒有景氣不景氣一說,正牌醫科院校碩士以上畢業找工作不太發愁,也沒有太大的裁員壓力。
第二,相比其他大多數行業,中國的醫療水平在某些方面是世界領先的。至少在我所在的肝膽外科是這樣。這是客觀因素決定的,華人多,中國醫生見過的病例就多,診斷、治療經驗更豐富。而且,中國外科醫生手術手法比歐美醫生精細(不如日本)。當然,藥品、裝置、研究和創新能力比發達國家還有差距。
第三,這個行業競爭沒有那麼殘酷。在中國,醫學不像科學界、體育界那樣,只有特別突出的人才才能過得好,大部分都是生活艱辛的炮灰。醫學也不像上述兩個行業,需要極其過人的智慧和運氣,只要能夠努力學習、認真工作,做一名合格的醫生,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第四,這個行業相對公平。做醫生,只要技術好、水平高,哪怕沒有過硬的背景、強大的人脈或者討人喜歡的性格,也能混得不錯。雖然可能當不上科主任、院長這樣的行政職位,但只要你有一點天分,同時夠踏實、夠努力,當個小有名氣的醫生沒什麼問題。
不好處:
第一,當醫生有一定門檻。這也不算不好處吧,但這一點讓很多人註定當不了醫生。當醫生雖然不需要你是天才,但也需要你有中等以上的智商,還要有比較好的學習能力,當外科醫生要再加上良好的動手能力。所以大家都在說不要唯分數論,但我個人的觀點是,醫學院校的高考分數還是應該高一點。雖然目前的情況是,報考醫學院校的人越來越少,分數線越來越低。
第二,當醫生的培養週期長,還要終身學習。醫學本科畢業基本都要讀碩士,碩士出來當上醫生後要想進步,遲早還得讀個博士。這麼一來,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就是11年,即便本碩博連讀,最短的培養週期是8年。畢業後進了醫院也不能馬上獨立行醫,還要輪轉兩年。在讀書和輪轉期間,醫生的收入都極少甚至沒有,所以在國外讀醫學的大多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但在中國,有錢人家的孩子沒幾個讀醫的,讀了也不會做醫生。
由於醫學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科學,而且這個發展是日新月異的,經常還是顛覆性的,所以即便成為一名獨立的醫生了,你也不能停止學習,更不能像其他行業那樣,攢錢攢到實現了財務自由,在四五十歲提前退休。我的導師五十多歲,已經是肝膽外科界數得上的大腕了,每天晚上九十點下班後還得在辦公室看文獻看到十二點。
第三,當醫生很辛苦。朝九晚五是不可能的,朝八晚六偶爾能實現,碰上手術日一站一整天,手術做不完幾點都不能回家,每隔幾天還要值大夜班36小時不能離崗。而工作強度大,精神也不能放鬆,因為你面對的是人命,萬一有個失誤,就不說自己的良心過不去了,家屬找麻煩你也吃不消。
第四,中國社會對醫生有誤解。這個誤解有兩個極端,而這兩個極端很大程度上都是媒體造成的。
第一個極端:醫生是白衣天使,是高尚、無私的,我來到醫院,醫生就要給我治好病,而且要像天使一樣對待我。這就是傳統主流媒體一直在塑造的醫生形象,現在大家雖然不認為所有的醫生都是這樣的,但至少大家對“好醫生”還是這麼定義的。
現在很多患者的心理狀態不是某一個極端,而是剛進醫院時是第一個極端,一旦出現一些不滿意,發現醫生不是天使的一面時,馬上轉為第二個極端。在這種巨大落差面前,性格跋扈一點的,或者精神有點問題的,就會打醫生或者殺醫生了。
當然,有天使般的醫生,也有謀財害命的醫生,但他們都屬於醫生群體的極少數,佔比可以忽略不計。同理,打醫生、殺醫生的病人和家屬,在所有病人和家屬中的比例也是極小的。不過社會對醫生的誤解確實存在,而這個誤解僅靠醫生和患者是解不開的。
以上就是當醫生的四個好處和四個不好處。總結一下:如果你家裡沒什麼背景,性格不是八面玲瓏能做銷售的,但同時智商中上、學習不錯,又吃得了苦,願意踏實努力終身學習,且對社會輿論看得並不是那麼重,那麼在中國當醫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回覆列表
會的。醫生是個崇高的職業,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不但能幫助別人,還能幫助自己,哪有吃了五穀不生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