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u閒談歷史
-
2 # 文物樑子
從幾個方面可以提出未扼嬰證據。
1,生育規律。
武則天與高宗長子李弘生於感業寺,後人只能依據李弘675暴亡時年24推測其出生年月。而次子李賢生於二次入宮以後。此後相繼有李顯,李旦 和太平公主出生。都有確切出生日期。按照武則天生育的間隔規律與一般婦女生理規律,四男一女之間,不可能再有生育可能。李賢永徽五年(654)十二月生於赴昭陵路上,次年十月,武則天晉後,舉行盛大儀式。中間,李賢還不到十個月!
這是否定武則天扼殺女嬰的證據。
2.《討武曌熙》反證。
另外一個佐證就是武則天同時代人,罵武則天最惡毒的人是駱賓王《討武曌熙》,隻字未提扼嬰。如果真有,駱賓王,為何不用這枚重型武器,攻殺武則天!
3.歷史事實。
我在分析永徽五年高宗武則天帶大半個朝廷在九成宮避暑時的史料發現、這年四月到那裡,武則天與高宗如膠似漆,出雙入對,琴瑟和鳴,同去的王皇后已經失寵,王皇后舅父柳奭看到大勢已去,主動提出辭去宰相一職,高宗同意,但仍然給他尚書一職,品級從正三品降為從三品。這是654年六月的事。
這中間發過一次洪水,史載九成宮暴雨,衛戍兵卒及 百姓三千人被沖走。
薛仁貴翻上宮門,大喊,武則天扶高宗出逃。多年後,薛仁貴兵敗吐蕃(西藏)前線,損失20萬大軍。高宗震怒,說:如不念你九成宮救駕,該處你極刑!
薛仁貴得高宗念舊,讓其以白衣從軍(沒有任何職務) ,保一條命。
經過九成宮洪水等,高宗武則天關係緊密,已經蓋過與王皇后關係。怎麼還要以殺子上位。
現在回過頭看,之所以在大約一年半後,武則天才榮升皇后,舉行儀式,主要原因在於,李賢還處於哺乳期。這次冊封皇后禮,對歷史禮儀改革,朝廷百官在肅章門向皇后行跪拜禮。這在以前歷史上從來都沒有過的。相反,嚴格要求皇后與外戚不得干政!
歐陽修與司馬光開誣謗摸黑武則天先河。
即使如此,他們對武則天駕馭文武百官、勸課農桑、對外強硬堅持邊防線前伸不後撤(狄仁傑陳子昂堅決要求)及她在書法詩歌與文史知識修習方面的成就持肯定與讚賞態度。
武則天是大氣、向上的政治家型人物,她絕不是以色相吃飯的小女人。透過扼嬰這類為上位開路,實在是貶低武則天的人格、智商和能力。
如果歐陽修,司馬光在武則天時代,不論他們多厲害,官職多高,在女皇面前,他們比孫子,還孫子。狄仁傑、徐有功已經演示過了。
回覆列表
歐陽修的《新唐書》中記載的武則天殺女,其實並不靠譜。
歷史上對於武則天的評價從來就是兩極化,喜歡她的人就是第一女帝,不喜歡她的就是狠毒惡婦。
歷史上,武則天在從感業寺回到宮中的十年時間裡,共為唐高宗生了六個孩子,除了四位皇子以外還有兩個女兒。
不過,不幸的是,大女兒出生剛剛滿月便夭折。而當時正處於武則天的事業上升期,此後不久武則天便成功擠下王皇后,取而代之。於是乎,大家將小公主之死的矛頭指向了武則天,認為是武則天殺害親女,以此來栽贓嫁禍王皇后。
此事在《新唐書》中被描寫得惟妙惟肖,堪稱場景再現。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
僅從《新唐書》記載來看,武則天作案動機還是時間把控,都是符合現實邏輯的。
但問題是,《新唐書》所錄就真的可信嗎?
要知道《新唐書》可是北宋年間由歐陽修在《舊唐書》得基礎上修訂,年代相隔過於久遠。特別是期間還經過了安史之亂,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史料遺失太多。其居然還能像現場親臨一般將武則天殺女一事描寫得如此清楚,這不免有些難以信服。
更值得一提的是,後來《資質通鑑》的《新唐書》的基礎上寫的又更詳細生動了,宛如作者在現場親眼看到一樣。
“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
那麼問題來了,武則天既然要殺女嫁禍肯定是悄悄進行的,怎麼可能告訴其他人。在當時都沒人懷疑她,那麼過了兩三百年,怎麼會有人那麼清楚武則天的殺兇過程,連她的面部表情都記錄的那麼生動。
誠然,《舊唐書》裡面,也有著類似的說法:
“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
但那不是在正文記錄中,而是“史官曰”,意思就是史官的看法。而且《舊唐書》雖然年代稍早,但同樣是五代十國時期才成書,再加上其成書倉促,錯漏百出,更不靠譜。(這也是歐陽修編撰《新唐書》的原因)。
所以這兩本史料都不能作為絕對的證據。
俄誣王皇后與母柳氏求厭勝之術。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
這裡只說了小公主是突然死亡,並沒有說是武則天所殺。當然,這件事兒被武則天很好的利用起來,成為了攻擊王皇后的藉口。所以,基於武則天的所作所為,很難不讓人將其女兒之死聯絡到她身上。
但是如果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其實武則天沒有這樣做的必要。
因為扳倒王皇后其實不是她一個人的想法,同時也是李治的意願。當時的唐高宗李治與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或者說老舊臣勢力矛盾日益加劇,李治一直想從他們的手裡奪過權力。
而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的王皇后自然而然地處在了李治地對立面,再加上其一直沒有兒子,所以李治早就想將其換掉,用與自己同心同德的武則天取而代之,以此來打擊貴族元老大臣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廢王立武”。而基於這個背景,武則天沒有必要冒著得罪唐高宗的危險去陷害王皇后。
除非,這是她與唐高宗合謀,以此事件做餌,找到廢掉王皇后的藉口。
但這顯然不符合事後的發展,如果說是李治默許,那麼其完全可以藉此事大做文章,將王皇后廢掉。然而這件事兒後面只是加深李治對王皇后的厭惡,並未讓李治做出其他更多的動作,顯然此事只是突發,李治並沒有準備。
廢王立武其實是一場政治運動。唐高宗李治想大權獨攬,要和長孫無忌爭權。廢王立武之前李治就提拔了和長孫無忌不和的許敬宗,之後,李治又提拔了要被長孫無忌貶出京師的李義府。
王皇后一早就嗅到了危機,當時她和李治都年輕,但她卻迫不及待的認了一個養子李忠,在長孫無忌的支援下,李忠得以被立為太子。等到王皇后被廢,接著就是廢太子,再然後長孫一派紛紛被貶,再然後長孫無忌也被逼自殺死了。
把王皇后被廢歸納為武則天殺女嫁禍很搞笑,李治下的廢后詔書給出的理由是“厭勝”。“厭勝”自然是欲加之罪,但如果當時真的認為王皇后殺了公主,那還用得著找個“厭勝”的理由嗎?直接寫上去不就行了嗎?所以安定思公主之死和廢后沒有關係,既然沒有關係,那武則天還用得著殺女兒嫁禍嗎?所以小公主公主之死和武則天沒有關係,小公主真的可能是暴斃。
總之,武則天殺女一事,雖然不能完全將其推翻,但也不能就此讓其背上殺女的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