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祓溟

    二者沒有聯絡。

    《文心雕龍》是講述如何寫出優美文章以及如何鑑賞文章優劣的書籍,這是一本工具書。古時候真正的大作是解讀經史子集,也就是成一家之言的文章,詩歌駢文等與現在的散文地位類似,而《文心雕龍》是對後者的解析,類似於現在的《高考滿分作文解析》或者是《如何寫出好作文》之類的參考書,只是更加高階罷了,和學識品行沒有什麼關係。

  • 2 # 土右鍾海濱

    《文心雕龍》這部作品如何跟學識精深,品行端正聯絡起來?要想找出其之間的聯絡,需深入理解《文心雕龍》的內含,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

    劉勰在《文心雕龍》的《原道》這篇中,認為美並下始於人為美,在人為美之外,先有客觀的自然之美存在,他明確指出:孔夫子之以偉大,就在於“寫天地之輝光,曉民生之耳目矣”。這就是劉勰的文學觀所以合於唯物論的基本立足點。劉勰從客觀美德觀點出發,正確地回答了文學上兩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文學與現實的關係,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在《明詩》裡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詮賦》裡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在《物色》裡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都提出了客觀的物,為創作物件,認為文學是反映客觀事物的。這不就從中折射出品行端正之意。

    此外,劉勰又不主張自然主義的模化外物,認為感物寫形,是帶有主觀愛憎的。因為“情以物遷,詞以情發”,所以進一步說:"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詞必巧麗”。這就不僅合於唯物論,而且帶著辯證觀點。從中可以看出,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探討了人為美與客觀美的關係,文學與現實的關係,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文學從古人的口中媚媚道出;文學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文學在潯陽江頭的琵琶琴絃上回蕩;文學是屈原在汩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文心雕龍》把這種文學性的感觀全然表現出來,能夠引起讀者共鳴,可見其學識精深。

    《文心雕龍》將古典的才智和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悅目;它有關寫作的具體建議直到今天仍具有無可厚非的價值;它有關文學批評的精闢更是具有深度和廣度。更有價值的是《文心雕龍》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也是它真正魅力之所在。

    我們只有深刻理解《文心雕龍》的內含,才能悟出其中的學識精深,品行端正的意境。文學既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紐帶,又是它們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而它們相應的也是文學的根源。文學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文學的真實足以穿透時空,足以穿透心靈。

  • 3 # 凡中9度

    隨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髮展,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文化審美的平面化與市場化,以及網際網路傳媒與大眾資訊傳輸擴張,人的精神世界與審美精神的世俗化,形成當今社會的主流文化。

    而今弘揚與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對於人們精神世界的改變,重新完善自我審視與人文需求,無疑是前所未有的當務之急。《文心雕龍》對當今時代的人文引導,仍然具有深刻影響,透過正確學習與運用它的思想,指導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文道德修養,以及端正品行、覺悟人生都有非凡意義。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它的文學思想綱領及核心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聖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範。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

    《文心雕龍》指出文章與天地同時產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並從天地萬物都有文采的角度,論證作文也要講文采,提出文質並重的主張,認為聖人為了闡明“道”而創制文籍的。“道”是聖人要闡明的物件,文章是聖人用來闡明“道”的工具,聖人是用來溝通“道”與文章的橋樑。聖人在品德、文章兩方面都是後人學習的榜樣。“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是聖人文章的特點,應奉為寫作的金科玉律。從聖人的著作看,寫文章有繁、簡、顯、隱等四種手法,其適用場合和文學效果各不一樣。主要要做到兩條:一是明辨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二是文辭以體實為要,不可專好詭異。總之,是要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傳承於世的經書是聖人之“道”的文字表現,也是文章的典範,在文學創作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宗法經書,對寫作有六種好處,即能使文章做到情深、風清、事信、義直、體約、文麗(即“六義”)。

    《文心雕龍》從很深的人生意義與人文關懷和高度去彰顯文學界意義,《原道篇》從天地人三才的高度去說明文學產生的觀點,《序志》的末尾提出:“生也有涯,無涯惟智。逐物實難,憑性良易。傲岸泉石,咀嚼文義。文果載心,餘心有寄。”

    劉勰寫作《文心雕龍》是心靈的寄託,人格的彰顯。特別重視君子處世,樹德建言的職責,是一種不得不為之的悲壯使命感,明顯地受到孟子的影響。孟子提出要效法孔子對於當時的邪說進行批評,更加突出了“士”的神聖批判職責,以及相應的自尊自立人格精神。正是儒家的這種人文憂患意識與責任精神,融入了《文心雕龍》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心雕龍》與屈原賦《離騷》、司馬遷作《史記》一樣,都是思古人,述往事,思來者,發憤著書,昇華人格,體驗生命的精神結晶,充滿著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懷。

    劉勰虔誠的孔聖情結與同樣虔誠的佛教情結,結合得如此完美。以往研究者認為佛學對於《文心雕龍》的正面影響作用不大,但從今天看來,佛學《文心雕龍》作用可謂巨大,正面作用上它彌補了儒學在信仰方面的不足,體現在對於人文精神的深化,以及人格意志的培養。劉勰認為,儒、道、佛在“道”的問題上是可以相通的。他把“河圖”、“洛書”的傳說看作是“神理”的產物,所謂“神理”,也就是《滅惑論》中所說的“幽數潛會,莫見其極,冥功日用,靡識其然”。同時他又把儒家經典看作是聖人神道設教的工具,可以“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如此地加以推崇,甚至帶有某種神秘的宗教色彩,不禁使人聯想到佛法的廣大無邊。

    劉勰藉助於他深厚的哲學修養而形成的方法論,具有深湛的哲學與佛學的修養,對於儒玄佛的思維方式瞭然於心,深契其中三昧。因此,他的文學理論具有藝術哲學的高度,可以說是一種美學精神的建構,文學的本體肇自天地自然,天地皆有其文采,人在天地兩儀之間,為天地靈氣所鍾,人文來自於天文與地文。聖人的經典所以偉大,並非來自於漢儒所說的迷信,而是天地自然界之道的呈現,聖人的意義在於秉承了天地自然界之道,以施行教化,以自然之道來矯正“訛、濫、淫”的文風,是《文心雕龍》的基本精神與立論依據。重新找回了文學的自然活力與人文精神,借用古老的《周易》思想,強調文學不能脫離自然,不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而扭轉了當時文學脫離自然,失卻靈魂的弊端,高揚了文學的人文精神。

    《文心雕龍》傳導了自古以來的中華人文精神特點,即以自然為人文的本體,它的博大精深,最重要的體現在這種人文憂思與人文情懷上面,沒有這種心胸與情懷,只是將美學與文藝學當作一門知識與工具理性,恐怕永遠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來質量怎麼樣?家用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