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潛在的洶湧
-
2 # 啃胡蘿蔔得兔斯基
南韓是被西方國家稱為儒家文化的活化石以下內容也是查閱別人的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鑑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中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儲存。在南韓,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慄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南韓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南韓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南韓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南韓、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透過西方耶穌會士,透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透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裡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程序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程序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南韓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南韓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南韓的人對南韓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南韓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南韓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南韓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南韓首都掛牌成立。南韓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透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南韓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南韓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南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澱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範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華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南韓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
3 # 顫動的丹田
這是個誤解。
南韓僅僅是保留了儒家生活傳統中的那一種家族式的禮節而已。
比如說對長輩要恭敬,女孩子從小要養成為男性服務的習慣,異性公開場合要有距離並且排出等級。
實際上南韓人現在大約60%以上國民是虔誠的基督徒,人家跟儒家文化早沒有關係了。
-
4 # 都市南鄉子
這是西方國家有關漢學和儒家思想研究者的對南韓儒學教育文化普及的一種說法。一方面,南韓歷史上,深受中國古代尤其漢唐明朝代的文化影響,一向自詡“小中華”,南韓文化到今天中確實保留了不少儒家及中原古文化的內容,客觀上必須承認;另一方面,我們自己又如何?只看所謂的“國學”究竟是真,還是掛羊頭賣狗肉?相信大家自有判斷,不再贅述。
-
5 # 手機使用者醉翁閒人
活化石只是表明:保留了遠古文明的原始資訊。事物是發展的,中國從遠古的石器農耕文明進入到了現代的工業文明,漢字也相當部分已簡化了。時代在進步,文明也在發展進步,進步才有生命力。儒家當然是中國的儒家,東北亞很多的國家,都屬中華文化圈,他們繼承了很多的中國文化元素,如日本的茶道、和服、相樸、建築等等。南韓也一樣,婚喪嫁娶都和中國邊遠農村的風俗一樣。中國儒家文化經歷的悲慘的近代史,鴉片戰爭激起了儒家文化的反思。五四運動更是激發了華人的愛國情懷,改革開放更使中華民族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央,新的儒家展現在世界的面前。儒家的發展創新當然是華人的事,文化圈內的其它國家只有學習與模仿,他們不具備儒家創新發展的條件。日本、南韓等保留了中國遠古生活習俗的生活文化,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說明我們文化是相通的,許多的問題是可以商量解決的,東北亞經貿區是可以建成的。中華文明曾經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今後更會為世界文明的和諧、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回覆列表
南韓幹這種事情多了去了,包括李時珍都是他的祖宗祖先,倒過來說中國樸卻它的祖宗經驗,包括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也掙了好幾個節日嗎?只是教科文組織,撕了他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