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omework

    符合中國填鴨式教學的特點,學生看不懂不要緊,老師能講出來就行了。

    2019年9月19日,湖北咸寧赤壁市民辦正揚小學校長吳震球的“三年級才上數學課”課改被主管部門叫停。吳校長講了一二年級不開數學課有4個理由:

    1、孩子在不認識字的情況下學習數學,很難掌握,在學校,老師讀題、講題意,在家裡,家長讀題、講題意。這就加重了學生負擔,耽誤了教學時間。2、小學形象思維形成和發展時間,不適合學抽象思維的數學,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再學就更好。3、這麼多年招生來看,招一年級的學生,學生20以內的加減法都會了,數學書裡有重複學習的嫌疑。4、一到小學,面臨兩門主課(語文、數學),壓力很大。不學數學,多的課時怎麼辦呢?就加強語文教學,增加科學課,增加書法課,增加閱讀課。

    實驗進行了3年多。首批實驗班的孩子在前不久的三年級期末統考時,數學平均分比普通班高11.5分;語文平均分高15.3分。在其他方面,實驗班的學生也表現得更優秀。

    這幾年一直在強調大語文,閱讀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這位吳校長的實驗班我個人認為很成功。事實上很多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感覺到難學就是因為識字少,根本讀不懂題,怎麼做題啊。既浪費時間又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家長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小學一頭霧水,就多花點時間在孩子的閱讀上吧。

  • 2 # 慧精牘

    首先現在已經沒有人教版了。所以原因不需要再探究了,好好的學習部編版就可以了。

    其次你所看到的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我把人教版和部編版兩個版本的一年級目錄發給你。

    最後部編版和人教版最大的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典的課文還是存在的,像《影子》、《比尾巴》、《小小船》等

    二,學習的順序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部編版很相對於人教版來說更加註重基礎的和積累。如果說人教版要求認識8個生字,那麼部編版就會要求認識16個生字。

    三,打破了傳統的先學拼音後學漢字的傳統。這次先認字然後再學拼音,拼音大概推後了一個月左右,而且是邊學拼音邊認字的。

    四,而且教材更具有“現代性”,課文在選材和習題設計都很貼近現在“學生”的語文生活!此外還增加了大量的古詩文。

  • 3 # 星光微教育

    一年級語文課本識字量還沒有數學課本生字量的一半,這個現象很正常。因為不同的學科特點決定各科教材的編排特點。

    一年級的語文課教學目標是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和基本的常見漢字,所以教材在編排體系上著重拼音拼讀規則,以及常見的基本漢字:上冊300個,下冊400個。

    一年級數學教學目標是基本數學計算、圖形認識等,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漢字會超出同級語文識字要求,但並不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掌握。題目中出現學生不認識的字,老師會帶領認識,到學生識字量增多時,就能無障礙閱讀題目了。

  • 4 # 霍然開朗號

    人教版語文課本是最為經典的教學學習材料,經過了多年的實踐驗證,很符合教學規律,有利於學生對於語文學習的全面推進;而語文學習本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於表達的深入的過程,語文即語言的學問,是漢語言文字的啟蒙,這涉及到學習方法和習慣養成問題。識字量僅僅是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於識字量與整體語文學習的關係,有這樣幾點:也相對應於學習方法的形成,這些比較重要。

    1、語文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識字遍佈小學學習的所有過程。現在大部分小學生都有過幼小銜接的學習,人教版教材編排上,是假定所有孩子都沒有經過幼小銜接過程,所以,內容相對淺顯易懂,但是,非常經典,特別是對於拼音學習、語音語義、段落篇章,只一個逐步加大加多的過程。

    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也會用到語文識字的工具型,數學題幹,其他科學、美術、體育、書法、道德與法治、音樂等等學科中,都有文字的呈現,這些潛移默化中,會輸入較多的文字,它是一個日常學習的過程。而教材中的文字,是較為重要的,難以掌握的一些重點文字。這樣的編排是很有益的。

    2、語文學習要加大閱讀量即輸入手段多元化選擇,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本的字詞句段。課本是學習的根本,掌握課本是最為基礎的要求,但現在的學習,絕不能僅僅掌握課本知識,特別是語文這種工具型學科,要開展廣泛的閱讀;要儘早的接觸名著,名著故事,讓一些較好的價值觀的內容,儘早的進入學生的大腦,引起他的興趣,並持續的形成閱讀習慣;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輸入過程,只有有足夠的輸入量,他才會對於一些問題,能夠舉一反三,旁徵博引,有很好的輸出。

    3、語文學習最重要的要善於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並出聲朗讀。語文學習的本質是語言學習,就像英語多掌握單詞一樣,漢語要儘量多的掌握子詞,要讓孩子善於查字典,並總結生字詞;在閱讀一些感興趣的書籍的時候,儘量出聲朗讀,培養語感和興趣。這樣就會慢慢的實現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

    4、數學課本生字量大重在潛移默化使用,語文課本識別的字是應該透過課文學習掌握的,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數學課本中的生字,是需要在閱讀題目,理解問題中實際用到的,是工具識字量,在使用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掌握,因為透過實際運用就可以獲得。而語文課本上的識字內容,是具有課文中涉及到的,體現文采文學,寫文章作表達可以用到的,需要潛心專門學習,書寫,這些字,要會多種組詞,並造句,甚至在撰寫文章中使用到。

    這是不同的,一年級看來識字量語文課本小於數學課本,因為數學課本那些實用性識字要馬上掌握,隨著二年級及以上課程安排,會發現,語文教材上的識字量逐漸擴大;整個小學,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中學為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

    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第四學段(7—9年級)要求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 5 # 月是故鄉美

    小學低段數學書生字量比語文書生字量大並不奇怪,因為學科性質不同,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一年級語文剛剛進入系統的學習,識字寫字是低段語文學習的重點,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還要遵循兒童年齡段的身心發展規律,如果剛開始學習語文就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生字並不現實,話說欲速則不達,不僅效果不好,還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而這個階段識字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識字興趣,哪裡都可以成為語文課堂,比如公交站牌可以成為識字課本,商品包裝可以成為識字課本,走到大街,各種廣告牌也可以是識字教材。並不侷限於一本語文書。而數學教材主要要考慮的不是生字量,而是計算和解決數學問題,大家關注點在數字,圖形,圖畫,規律上,雖然有很多生字,但是沒有關係,老師一般會讀題。數學解決的不是識字,但在老師讀題,學生看書學習的過程中,又潛移默化促進識字。其他學科也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當你沉睡時》劇中李宥凡的角色是什麼樣的嗎?能介紹下李宥凡的扮演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