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籟星空

    也只是有的孩子吧,主要看家長平時的教育。比如每次經過英雄紀念塔,我都會給孩子講英雄戰爭,抗洪的故事,孩子一臉的敬意,每次都樂意聽

  • 2 # 月亮和兩毛錢

    敬畏?

    人的一生中只有一件事值得敬畏:你熱愛的夢想。

    除了這個,其他真的不值一提。

  • 3 # 交通囧事

    我的觀點是,現在資訊太發達了,很多事情透過網路傳播,孩子能知道的事情就多了。對於未知的東西少了,敬畏的東西就少了,自然而然敬畏之心就沒有了。

    當今社會是資訊時代,各種媒體傳播,各種網路傳播,每天都傳播著各種資訊。孩子自然也能知道更多的資訊。人類就是這樣對未知的東西都害怕和敬畏,如果未知的東西少了,自然沒了害怕和敬畏。

    我們應當教育孩子心存敬畏,不然就做事無法無天了。

  • 4 # 舞優姮

    現在的孩子對事物沒有敬畏之心其實主要原因是來自對孩子的先天教育。

    以前的孩子由於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的考驗導致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種社會責任感,一句老話說嚴師出高徒,在家庭沒有富裕這個詞每天為著吃飽飯而活著,在學堂老師教的是知識以及做人做事的準則,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長大要回報祖國回報社會。

    現在的孩子出現了另一種情況不為溫飽而發愁不為出行而擔憂,父母的過分溺愛導致孩子漸漸出現一種我就是第一人誰都不能惹我的思想孩子只要有一點過錯父母就會以孩子還小而搪塞,在學校裡部分老師不會以育人而為目的只是單純的以育才而為目的周圍傳播一種只要學習好就行了這種聲音的出現又導致孩子小時候出現另一種性格只要我學習好做什麼事都不能批評我,由於這些思想的演變導致部分孩子出現過早的叛逆對事物毫無敬佩感。

    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父母要豎起榜樣不要以孩子小為藉口而縱使其犯錯,學校的老師要在育才的基礎上育人。

  • 5 # 卜大魚

    一是因為現在孩子的自由就像空氣一樣容易獲得;二是因為父母們依舊教育孩子“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昨天看許知遠與日本當代公共事件知識分子姜尚中的採訪影片。姜尚中談到當代個體如何找到自我時說,“自我是需要抗爭來的。現在日韓的年輕人,已經不需要為了自我和自由去抗爭了,他們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地接受被賦予的自我。”

    這裡的自由當然不是想吃什麼,想穿什麼,而是更深層次的你是誰,想成為誰。雖然時下看似百業皆興,但沒有思考的自由、被無形規則制約的自由只是假自由,也就是當下無數年輕人依舊會迷茫,會糾結,會找不到意義的原因。

    而孩子從下在這個氛圍下長大,以為自己獲得了無限自由後,自然對很多事物沒有敬畏之心。

    為什麼說父母教育孩子“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也是讓孩子沒有敬畏之心的其中一個原因,那是因為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努力都沒有結果的。

    敬畏之心要基於對事物框架邊界的認知之上。

    如果我們總是把“努力定會有回報”這種話掛在嘴邊,就相當於將個體能力無限化,孩子也就對所有事物不再敬畏。

  • 6 # 霏雨飛煙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告訴他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不可以的後果是什麼!每件事都有個度,讓他明白不是什麼事情他都可以任性妄為。

  • 7 # 藍山文案

    【什麼是敬畏】

    敬畏是一個人對某種事物保持的一種尊重、畏懼。這種“敬”是對事物發自內心的尊重,這種“畏”不是單純的畏懼,而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警示和自省。因為“敬”會有所為,它告訴人應該怎麼做,因為“畏”又會有所不為,它警告人不該做什麼。敬畏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品德,一種約束。

    【為什麼要有敬畏之心】

    影片《龍貓》裡的爸爸帶著女兒登上山坡,看到鬱鬱蔥蔥、冠如華蓋的古樹,會領頭虔誠地行禮——培養一個沒敬畏心的孩子,遠比培養一個沒有成就的孩子可怕得多。

    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往往會變得肆無忌憚、無法無天,甚至於喪失底線,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明代方孝孺曾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敬畏這一課通常是缺失的。特別是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他們在相對優裕的環境中成長,覺得家境不錯、父母了不起,認為自己有很多優勢。但他們缺乏有關“敬畏”的教育,甚至認為自己可以不遵守最基本的法律法規。這些孩子的行為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初衷背道而馳,有的甚至成為社會的罪人。

    【怎樣教會孩子有敬畏之心】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要教會孩子:

      1、敬畏生命

      2、敬畏尊長

      3、敬畏規則

      敬畏之心不是嚇出來的,我們需要身體力行的展現給孩子,讓孩子模仿學習。

      敬畏是一種力量,一個有敬畏之心的人,才會在生活中心有善念,行有善舉,而這正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

      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才能讓孩子自律,才能自覺維護社會、學校、公共場所的秩序和規章制度。

    當孩子從小知道,他並不是世界的中心,還有很多東西無比宏大時;當他明白天地萬物,不僅自己年幼無知,就是再有學問的人,也不是全知萬能時,他就會懂得保持謙遜,明白人要有所畏懼、對自己有所約束。

  • 8 # 春欲落

    一、成長環境。

    1,溺愛。

    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更加的寵愛自己的孩子,總想著不能讓孩子吃自己吃過的苦,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一旦過度的寵愛,結果就反其道而行之了。對孩子溺愛,任何事情都聽之任之,會讓孩子覺得得到的任何東西都是理所應當,他們無理的取鬧也會被無限包容,即使犯下過錯,也會被無條件的原諒,那麼,敬畏也就無從談起了。

    2,家庭。

    一些家境優渥的孩子,“富二代”、“官二代”覺得自己出身就高人一等,父母了不起,自己也自命不凡,便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產生輕視,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便不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底線,同時又缺乏來自父母的引導,也就缺失了敬畏之心。

    二、教育。

    1,沒有豎立正確的價值觀。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卻缺乏正確的引導,只是一味的縱容和盲目的誇讚。家長覺得學習之外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學習努力,就對其它事情不聞不問,並且縱容孩子不好的習慣,在孩子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就盲目的誇讚,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盲目自信。

    敬畏心的培養,首先就是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敬畏,對大自然的敬畏。有了敬畏之心的孩子,才能更容易遵守社會的各種規則,接受他人的觀點,養成自律的習慣。

    所以我們平時更要注意對孩子的引導,多給孩子講一講英雄故事,樹立好的榜樣,參加一些課外活動,來加強孩子的認知。

    然而現實中,教育的缺失、家長不正確的引導和過分的溺愛卻導致了孩子缺乏敬畏之心,這不得不說是我們必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 9 # F雙月

    孩子被家長嬌慣了,不懂教育孩子,把孩子的不正常行為也不管,還鼓勵。就會造成這種情況。膽大,自己一切正確,橫蠻不講理,誰都不怕。錯誤不斷,所以,家長一定要好好學學教育學,兒童心理學。不然,後果嚴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用卡退息有多少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