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背上的騎兵3

    因為這段是虛構的,一段虛構的歷史勝利也不看看晉書是什麼時候的,別人自己都不信這段記載,

    《三國志明帝紀》: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馬宣王率諸軍拒之。詔宣王:“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這是第五伐時曹魏的既定策略。

    我們再來看看晉書中司馬懿上次是怎麼打的:

    “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這還打個毛啊,按這種記載,諸葛亮5萬人去打司馬懿,司馬懿弄死了4萬,俘虜了1萬,張郃去追擊是怎麼死的?諸葛亮惱羞成怒刮東風把他刮死了嗎?司馬懿都把諸葛亮的給殺光了,為什麼守著不動?去滅了蜀國不好嗎?

  • 2 # sunjin6278

    三國時期諸葛亮於建興九年(231年)二月出祁山開始了對曹魏的第四次北伐,當時曹魏因大司馬曹真病重,就將在荊襄主持軍事的司馬懿調到了雍涼主持西線軍事。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個三國時期的頂級謀略家第一次相遇。那麼兩位高手第一次過招究竟結果如何呢?在不同史料中有不同的記載。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

    在陳壽《三國志•張郃傳》中這樣記載:“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在晉人的《晉書•宣帝紀》中這樣記載:“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在東晉習鑿齒寫的《漢晉春秋》載:“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鉉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從這三個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陳壽沒有明說結果,《晉書》和《漢晉春秋》記載出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那麼到底誰記載的最為可信呢?北宋司馬光經過分析,在《資治通鑑》中採信了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他這樣記術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戰爭經過:諸葛亮二月兵出祁山,三月開始攻打曹魏的祁山城堡,祁山堡是曹魏重要戰略要地,司馬懿三月份受皇帝曹睿之命,馬上率軍從長安至上邽,再過木門道去救祁山堡。諸葛亮就留下王平帶少數軍隊繼續圍攻祁山堡,吸引司馬懿,同時保證蜀漢糧道安全暢通,自己則率大軍從另一條多崎嶇山路的鐵堂狹道悄悄北上幾百裡外的上邽,要收割那裡成熟的麥子。等司馬懿發覺後,就掉頭又到上邽追擊諸葛亮。還沒等司馬懿趕到,諸葛亮率軍迅速擊敗費曜、郭淮軍,乘勢收割了上邽的麥子,就掉頭東去,在上邽東面與司馬懿軍相遇,兩軍對峙了幾天,諸葛亮知道上邽地區平地開闊,利曹魏軍騎兵作戰,就又向東透過鐵堂狹道到了滷城一帶,司馬懿也隨後跟進。滷城外有南北兩個小山,當中有河流過,稱南圍、北圍。這時諸葛亮作了個大膽決定,讓王平的無當飛軍撤去祁山堡之圍,去南圍臨水紮寨,自己率大軍在北圍臨水紮寨。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分軍,就派張郃帶一軍夥同祁山堡的曹魏軍一起去進攻南圍,自己攻北圍,結果南圍張郃進攻受阻,吃了虧,北圍倒是一攻即潰,開始敗退。這讓司馬懿犯了疑惑,難道諸葛亮主力在南圍?如果北圍兵力少,那自己正好奮力捉拿諸葛亮,如果能捉到諸葛亮,那蜀漢北伐自止,自己也將立下不世之功。於是他指揮軍隊大膽猛追蜀漢軍,沒追多遠,突然一聲炮響,魏延率一支精兵殺入,不久吳班、高翔也各率伏兵殺入,魏軍促不及防,立時戰場形勢倒轉,蜀漢兵的蒲元刀和諸葛連弩在戰場上發揮了很大作用,曹魏軍大敗。司馬懿一看形勢不好,就帶張郃、戴凌等少量殘兵向上邽方向逃竄。這一仗共斬曹魏軍軍官首級三千顆,繳獲鉉凱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接著諸葛亮讓王平繼續圍攻祁山堡,自己則率蜀漢軍向北猛追司馬懿。不想正是五六月份,雨水紛紛,負責壓運糧草的李嚴害怕道路泥濘難走,軍糧誤期,就假傳聖旨,讓諸葛亮退軍。魏延覺得北伐形勢一派大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反對撤軍,諸葛亮考慮再三,最後還是決定退軍。司馬懿看到蜀漢退軍,就命令張郃追擊,張郃勸諫說諸葛亮必有埋伏,不可追,但司馬懿不聽,定要張郃追擊。張郃沒法,不能不聽軍令,就帶兵追擊,在木門谷果然中了埋伏,張郃被射死在木門道。

    那麼從哪幾點可以看出晉書記載的不實呢?晉書是晉人官方所記。司馬懿是晉朝的創基者,沒有司馬懿就沒有晉王朝,西晉的統治者為了誇大自己先祖之功,自然要大吹特吹了,司馬懿在曹魏朝的功績越大,那他司馬氏代魏就越名正言順。在上邽滷城之戰中,司馬懿慘敗,這種有損老祖宗形象的事,自然不能照實寫,因此也就將慘敗記為大勝了。為了表功彰德,《晉書》甚至連張郃被射死木門道一事都沒有記載。陳壽寫《三國志》,正處在西晉時期,對司馬氏的種種不利,自然不敢秉筆直書,在上邽滷城之戰中,也就只提到張郃被射死之事,至於誰勝誰負,陳壽隱誨不記。試想想,如果司馬懿大勝,陳壽還能不大書特書?《漢晉春秋》是東晉習鑿齒的私人記史,再加當時東晉大統治已大大削弱,因此習鑿齒敢以有關材料真實地記載此事。張郃被射死於木門道有蹊蹺。《晉書》記載司馬懿大敗諸葛亮在滷城附近,致諸葛亮遁走。可諸葛亮卻在滷城北面一百多里的木門谷射殺了張郃。難道諸葛亮的軍隊大敗逃走,不但不向南面的漢中方向逃跑,卻傻傻地向北面的上邽方向逃跑,想全軍覆沒嗎?這於理說不通啊。因此正確的考量應該是諸葛亮追擊大敗的司馬懿軍於上邽,後接到李嚴的書信,才開始退軍,張郃追擊蜀漢軍到木門谷,中了諸葛亮的伏擊,中箭而死。只有這樣才能說得通當時的情形。各種三國史料中沒有發現由於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因戰敗而自貶的記錄。司馬懿大敗諸葛亮,俘斬萬計,在三國時期應該是一個大勝利了。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撐足帶軍不過五、六萬人,如果被俘斬一萬餘人,那當是個大大的敗仗,第一次北伐失街亭也沒見記載損兵萬人,諸葛亮尚且斬馬謖,上書劉禪自貶三級。而第四次北伐損失上萬人,竟不見諸葛亮處理人,也不見諸葛亮自貶上書,可見蜀漢軍損失上萬人是子虛烏有的事。第四次北伐過後,司馬懿手下將領還害怕諸葛亮明年會再次進犯。諸葛亮的蜀漢軍撤退後,在上邽司馬懿手下的將領擔心諸葛亮明年還會來犯。如果諸葛亮的蜀漢軍大敗而逃,曹魏將領應該不會馬上擔心諸葛亮軍明年會再次進犯的,只有失敗者吃了敵人的苦頭,知道敵人完整無損,才會擔心害怕敵人馬上會再來進犯。由此也從偏面說明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

    第四次諸葛亮北伐,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初次交鋒,正因為司馬懿在這次交鋒中大敗,深深瞭解了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才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雷打不動地實施了龜縮防禦戰術,深溝高壘,堅決杜絕與諸葛亮交戰,以死拖堅守之法,終於拖死了諸葛亮,也拖走了蜀漢軍。以後司馬懿更是把此法打造得爐火純青,淋漓盡致,拖死了曹睿,拖倒了曹爽,拖沒了曹氏,把個曹操一手創造的大魏王朝白白拖給了自己和子孫。

  • 3 # 阿狸短影片

    感謝邀請!我感覺得是因為萬物都有相生相剋的、當司馬懿打敗諸葛亮以後的話、曹操就會卸磨殺驢、沒有了諸葛亮的威脅他自己命不久矣。就像空城計一樣。心裡都知道只是一個計策、可是司馬懿並沒有進去、這也就說明了這個原因、純個人理解、如有不對請見諒,請各位大神批判。純手打

  • 4 # 周郎顧天下覆

    三國裡面的諸葛亮智多近妖,一生之中幾乎可以說是算無遺策。即使是死後也把未來的一些事情給安排好了。他死前預定了退軍計劃,保證了北伐大軍的順利撤退,非但如此還留下了“死孔明嚇走生仲達”的古話。對於早已暴露反心的魏延,諸葛亮更是安排了一條誰都不知道的計劃。他死前給楊儀和馬岱分別留下密計,他知道魏延狂妄自大,所以讓楊儀在陣前激他,然後馬岱便能找到機會將其斬於馬下。演義中諸葛亮不僅工於智謀,而且會奇門遁甲之術,在與司馬懿的對陣中經常會使用六丁六甲來裝神弄怪。難道諸葛亮從沒有算漏過什麼,打過敗仗嗎?有的,即使是諸葛亮這樣的算無遺策,也不是百戰百勝的。如果說街亭之敗是因為馬謖的愚蠢,那北原渭橋之敗就完全是因為諸葛亮的失誤了。在《三國演義》第102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中,司馬懿把諸葛亮的計謀看破“孔明如此設施,其中有計:彼以取北原為名,順水來燒浮橋,亂吾後,卻攻吾前也”。之後安排夏侯霸兄弟、張虎、樂綝、郭淮、孫禮等分別埋伏,結果蜀軍大敗。不僅損兵萬餘,而且驍將吳班也中箭落水而亡。此戰可謂是諸葛亮唯一一次的敗仗,既然諸葛亮不是無敵的,為什麼司馬懿後來不敢與諸葛亮交戰。司馬懿是被諸葛亮打怕了還是另有所圖?很明顯,司馬懿是怕了諸葛亮了。因為對於防守方司馬懿來說,進攻肯定打不過,即使打贏了功高震主也沒有好下場。其二,他沒必要進攻,他只需要在防衛諸葛亮的北伐中扮演一個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行了。別人受不住,他能守住,這就行了。這樣他不僅守住了魏國,也守住了自己的命。

  • 5 # 經典守望者

    並非是不敢與諸葛亮交手,而是改變了軍事策略。諸葛亮的攻勢凌厲,但是他的後勤補給和後援兵力並不充足。所以,諸葛亮的進攻並不能長久,只能依靠速戰速決的快攻進行攻打。但是,魏強蜀弱,魏國如果使用拖延戰術,那麼就可以有效地抵禦諸葛亮的進攻。固守關中,嚴防長安與潼關無疑是當時軍事上的正確選擇。而司馬懿的戰略就與此非常類似。

    司馬懿與諸葛亮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挺進喻麋,對戰諸葛亮。也正是這次攻擊擊敗了諸葛亮,使其無功而返。

    三年後,諸葛亮再度出兵攻打渭南一帶,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抗拒百餘日。諸葛亮甚至以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但是司馬懿仍然不為所動。這就是拖延戰術的精髓。魏國實力強大,比國力的消耗,蜀國必然會早於魏國落敗。所以,司馬懿堅壁清野,以逸待勞,逼迫蜀軍不戰自退。這也是司馬懿最終可以拖垮蜀軍,拖垮諸葛亮的必勝法寶。

  • 6 # 不沉的經遠

    所謂司馬懿在第四次北伐時擊敗過諸葛亮基本可以確認是《晉書》在吹牛。實際上司馬懿慘敗,所以後來不敢再戰了。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率軍包圍了祁山。根據《漢晉春秋》記載,此時因為曹真病重,所以魏明帝曹叡從荊州抽調司馬懿前往關中率軍迎擊蜀軍,這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正式交手。這一戰諸葛亮麾下有魏延、王平、高翔、吳班等人,而司馬懿也帶了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將。這些人都是蜀魏當時的名將,兩軍可謂精銳盡出。

    不過司馬懿開局不利,他不停張郃的勸阻,命費曜、戴陵率四千精兵留守上邽,自己率主力去救祁山。諸葛亮卻留下部分部隊繼續包圍祁山,而自己率主力突襲上邽,擊敗了郭淮、費曜等人,一舉奪了上邽的糧食。

    司馬懿得知以後率軍而回,和蜀軍在上邽東面遭遇,雙方對峙一段時間以後,諸葛亮自動撤退,司馬懿率軍追擊。在諸葛亮撤到滷城以後,兩軍展開激戰,不過在《漢晉春秋》和《晉書》的記載中對此戰的描述卻截然不同:

    根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命張郃攻打王平的南營,自己親自進攻諸葛亮大營。諸葛亮命魏延、高翔、吳班出戰,大破魏軍,斬首三千,繳獲“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敗走。

    而在《晉書》裡,卻變成了司馬懿攻破蜀軍營寨,大破蜀軍,諸葛亮率軍敗走,司馬懿追殺時俘虜斬殺蜀軍萬餘人。

    不過綜合分析的話,不難發現《晉書》的描述很有問題:

    首先,根據《三國志》記載,在滷城之戰以後諸葛亮因為糧盡撤軍,在撤軍中途在木門射殺魏國名將張郃。木門谷在渭水流域,位於滷城北面百里之外,諸葛亮在撤軍時經過木門,那麼撤軍前諸葛亮應該還要在木門以北。如果諸葛亮在滷城戰敗,那麼應該向南撤退,不可能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反而向北推進數百里。

    從這點看,應該是司馬懿戰敗以後撤軍,諸葛亮乘勝追擊,又向北前進,之後因為糧食不足,所以才南撤。

    其次,三國時期因為長期征戰,人力損耗很大,因此大多數戰爭不過數萬人,十萬以上就是超大規模了。如果真的和《晉書》所說,司馬懿僅俘虜斬殺蜀軍就有萬餘,那麼蜀軍的總損失就會更大,幾乎可以說傷筋動骨,損失超過了任何一次北伐。

    但是第四次北伐以後,諸葛亮卻並沒有像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那樣主動請罪。而魏將時杜襲、薛悌也擔心“明年麥熟,亮必為寇”,隴右一帶缺糧,應該早日囤糧以防戰事。從這裡看,魏國非常擔心蜀軍捲土重來,蜀軍一點不像遭受了重大損失的樣子。

    第三,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不再走偏遠的祁山,而是直出五丈原,威脅長安了。這個根本不像遭遇了一次大敗的樣子。而司馬懿在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也是選擇了堅守不戰,沒有勝利者的風範。

    所以綜合看,滷城之戰應該是蜀軍大勝,司馬懿遭到了重創。之後在蜀軍撤退時,諸葛亮又坑了司馬懿一把,殺了張郃。算上之前上邽之敗,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對司馬懿是三戰三勝,司馬懿在之後遇到諸葛亮選擇烏龜戰術也就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去俄羅斯旅遊需要帶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