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煮汗青
-
2 # 歷史的迴圈
中國是世界上天燃氣發現和利用最早的國家,中國的天然氣利用已經有很長地歷史,戰國時期,李冰父子在四川興修水利時,在鹽井中就發現了天然氣,當時稱為“火井”。隨後,從公元200年開始,在中國四川邛崍境內就開始用氣熬鹽。到了北宋仁宗時期,中國的鑽井工藝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革新,促進了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在中國,天然氣業開始從鹽業中獨立出來了。公元16世紀,四川自然井鹽田的天然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發的氣田。
中國的天然氣具有悠久歷史,進入新中國後,中國的天然氣事業又如何了呢?中國天然氣從1949年到如今共歷經了 3 個階段的跨越式發展。中國的天然氣利用已經有很長地歷史,戰國時期,李冰父子在四川興修水利時,在鹽井中就發現了天然氣,當時稱為“火井”。隨後,
從公元200年開始,在中國四川邛崍境內就開始用氣熬鹽。到了北宋仁宗時期,中國的鑽井工藝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革新,促進了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在中國,天然氣業開始從鹽業中獨立出來了。公元16世紀,四川自然井鹽田的天然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發的氣田。中國的天然氣具有悠久歷史,進入新中國後,中國的天然氣事業又如何了呢?中國天然氣從1949年到如今共歷經了 3 個階段的跨越式發展。
一、從1949年到1975年為中國天然氣發展的起步期 ,由於中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的落後,中國的天然氣年產量從1000 萬立方米增長到 100億立方米,四川盆地多個小型氣田是產量主體,初步建成川渝輸氣管網。
二、從1976年到2000年,中國天然氣進入緩慢增長期,由於這段時間中國的主要精力都是投入在找油上,這個時期石油對於中國的用途遠遠高於天然氣的需求。中國天然氣年產量從 100億立方米增長到300億立方米,油氣工業呈現“重油輕氣”特點,發現了一些小型氣田,油田伴生氣(溶解氣)產量增加,佔總產量 40%。
三、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的天然氣進入新時代,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 ,年產量由300億立方米快速增長到 1300億立方米以上,年均增速10.6%,建成以鄂爾多斯、塔里木、四川和南海 4 大生產基地為代表的工業格局; 油氣工業呈現“油氣並重”特點,即將進入“穩油增氣”新時期。
隨著天然氣在國內越來越熱,截至2016 年底,全國共發現氣田 509 個,其中陸上氣田 483 個、海上氣田26 個,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2.9萬億立方米,其中常規氣 8.2萬億立方米、非常規氣 4.7萬億立方米。2017年底,中國煤改氣的退出,使得中國北方很多地區出現天然氣緊缺勢頭,這些務必會促進中國天然氣事業的更快發展。隨著天然氣在國內
越來越熱,截至2016 年底,全國共發現氣田 509 個,其中陸上氣田 483 個、海上氣田26 個,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2.9萬億立方米,其中常規氣 8.2萬億立方米、非常規氣 4.7萬億立方米。2017年底,中國煤改氣的退出,使得中國北方很多地區出現天然氣緊缺勢頭,這些措施務必會促進中國天然氣事業的更快發展。
中國還有近年發現利用的煤層氣、瓦斯氣、頁岩氣、可燃冰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的天燃氣利用率會越來越高,普及率也會很高。
-
3 # 於樂於心
天然氣是石油的共生物。它的發現時間,一般是在開鑿鹽井的同時或稍後。從兩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氣煮鹽的情況。公元一、二世紀,四川成都的製鹽者,已成熟地掌握用天然氣熬製食鹽的技術。
早在兩年多年前,人們就用竹筒裝著天然氣,當做火把點火走夜路
南宋時期,成都邛崍縣天台山的一片山坡上,常常有一縷縷帶臭味的怪氣冒出來,燻得周圍的莊稼全都枯萎了。當地百姓不知是什麼妖怪作祟,修了座寶塔鎮住氣眼,從此再不冒氣影響莊稼了。這怪氣就是天然氣。
中國在公元前211年鑽了第一個天然氣氣井,據有關資料記載深度為150米(500英尺)。在今日重慶的西部,人們透過用竹竿不斷的撞擊來找到天然氣。
古人早已對天然氣有了廣泛的應用。可見,古人的創造力和發現力還是很強的。
回覆列表
天然氣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現在很多城市的小區都已經接通了管道天然氣,用來代替以前的瓶裝“煤氣”(液化石油氣)。
天然氣與液化石油氣不同,液化石油氣是石油加工後得到的產品,天然氣是蘊藏在下底下的可燃氣體。我們現在使用天然氣感覺裡面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其實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利用天然氣了。
天然氣的歷史古籍中對天然氣記載最早的是班固寫的《漢書》,裡面記載“祠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中出也。”班固寫的“火井”就是天然氣井,這口火井在《地理風俗記》中的記載更為詳細,文中指出了該井位置在“誾”陰縣(就是現在的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
古人最初發現天然氣的時候並不懂得如何利用,他們只是在挖水井或者鹽井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天然氣井,當這些氣體被點燃後就形成了“火井”。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神靈顯聖,於是就在那裡立了祠堂進行祭祀。
從發現天然氣到利用天然氣,中間還經歷了一段時間,一直到蜀漢時期,歷史上有了關於利用天然氣煮鹽的記載。
據《博物志》記載,在臨邛有一所火井,“縱廣五尺,深二三仗”,當時人們拿竹子和木頭到那裡取火。後來諸葛亮前往這裡視察,並且對火井進行了一番改造後,火勢變得旺盛起來,人們就在那裡架起大鍋煮鹽。但是這個天然氣井畢竟不大,所以沒多久就滅了。
古蜀地區不僅臨邛有天然氣井,還有蓬池、瀘州、什邡等地都有出現過氣井的記載。《華陽國志》記載了古人發現並利用天然氣井的過程:
“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抴行終日不滅也。”《華陽國志》關於古人利用天然氣的過程還是非常危險的,他們發現有氣井的時候,直接就扔火把進去,然後下面發生爆炸,再用竹筒“盛其光藏之”,竹筒裡的火可以保持一天不滅。可見爆炸後殘留的一些東西里含有可燃氣體,並繼續保持著氣體的釋放。
天然氣開採和利用技術在清朝時期得到了快速發展,據歷史資料記載,在道光初年已經有人開始用天然氣煮鹽,但比例不高,十戶煮鹽商人中有一戶是用天然氣的;到了咸豐八年左右,用天然氣煮鹽開始流行起來,到同治年間已經普遍都用這種方式煮鹽了。
同治年間對天然氣的開採和利用進入興旺時期,但是天然氣的輸送問題還沒有解決。一直到光緒年間,福建技師林啟公用竹子和圓木為材料,製作了最早的天然氣輸送系統。
早期的天然氣輸送系統看上去很簡單,就是用打通的竹子和挖空的圓木為材料,用麻布一節節繞緊後塗上一層厚厚的桐油,曬乾後就可以用來做“輸氣管道”了。
但是越簡單的材料需要的工藝就越複雜,據《川鹽紀要》記載,當時參與管道建設的工人就有一萬多人!當時整個大氣田共建有十二條這樣的輸送管道,總長度有二三百里,如果加上氣田開鑿和建設的工人,一共有十多萬人參加了這項大工程!
結束語從歷史記載來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天然氣的國家,英國是1668年開始使用天然氣,與我們相比,我們要早他們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