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撇一捺皆歷史
-
2 # 自嗨自樂
于禁被稱為五子良將之首,完全是靠戰功來說話的。
于禁最早隨鮑信起兵,鮑信死後歸附曹操,被任為官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使于禁攻徐州廣戚,拔之,拜陷陳都尉。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跟從曹操討呂布於濮陽,攻破呂布二營於城南,又攻破高雅於須昌。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跟從曹操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破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跟從曹操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梁。黃邵等夜襲太祖營,于禁率麾下擊破之,斬黃邵,盡降劉闢等人。遷平虜校尉。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跟從曹操至宛,招降張繡。張繡復叛,曹操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這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于禁獨領所屬數百人,且戰且退,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于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曹操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當初黃巾降後精銳被編成青州兵,曹操寬之,故敢因緣為略。于禁大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發。于禁見敵兵將至,先立營壘,沒有時間見曹操。有的人對於禁說:“青州兵已告狀,你趕快去申辯吧。”于禁曰:“今賊在後,快已追擊至此,不先做準備,何以待敵?且主公聰明,何必申辯!”後來見了曹操,具陳其狀。曹操很高興,對於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于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
袁術僣號,從圍袁術將橋蕤等於苦縣,斬橋蕤、李禮、梁綱、樂就四將。(從《武帝紀》,是先有降張繡,後有討伐袁術將橋蕤)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復從曹操攻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曹操初征袁紹,袁紹兵盛,于禁願為先鋒。曹操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于禁為大將,守延津以拒袁紹,曹操引軍還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東征之。袁紹攻于禁,于禁堅守,袁紹不能攻下。復與樂進等將引步兵騎兵五千,擊袁紹其他的營寨,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曹操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袁紹其他的營寨於杜氏津,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
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計程車卒多死傷,軍中懼。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袁紹破,遷偏將軍。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昌豨復叛,遣于禁徵之。于禁急進攻昌豨;昌豨與于禁有舊,降於禁。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送還曹操,于禁曰:“諸君不知主公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我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昌豨雖我舊友,但我可失節乎!”自臨與昌豨決,隕涕而斬之。曹操聞而嘆曰:“昌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重用於禁。東海平。
其後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曹操使趙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徵荊州,以趙儼為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于禁到,梅成舉眾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張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于禁運糧前後相屬,張遼遂斬陳蘭、梅成。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而於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兵權。曹操見於禁有威重,遣于禁引數十騎,齎令書,往朱靈營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都不敢敢動;曹操讓朱靈為于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這時,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足見曹操對於禁的看重。
曹操曾表漢帝,稱于禁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于禁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達到了人身的巔峰。
然而,襄樊之戰成了他的滑鐵盧。水淹七軍,有運氣太差的成分,攤上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然而這還不是重點,敗就敗了,即使被殺了也不會影響他的五子良將之首的地位。但是,于禁投降了!投降了!這就是大節有虧了。不論是古代還是現在,軍人寧死不降才被人看重,兵敗被俘投降很被人不恥。于禁投降了,那一刻就註定了他的淒涼下場。但這還不是最慘的,關羽兵敗後,于禁落到了東吳的手裡,然後,東吳把于禁送回曹魏去了。這是什麼概念,這等於讓于禁受到了兩次侮辱。俗話說,眼不見為淨,于禁若一直留在劉備陣營還好,但是投降劉備後,兜兜轉轉又被送回到曹魏陣營。這種情況下讓于禁如何面對曾經的戰友啊。而曹魏陣營的老大曹丕還時不時對於禁來下各種冷嘲熱諷,最後讓于禁去拜曹操墓地,陵墓中刻畫了關羽水淹七軍,戰龐德,擒于禁的壁畫。這對於禁又是進一步的羞辱了。終於,于禁崩潰了,很快病死。
投降失節,降又復歸,這就註定了于禁的悲劇。
回覆列表
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由於《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使得於禁這個人物,在三國當中一直屬於次要角色,那于禁是如何成為五子之首,他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閃光點,而最終為何又敗的那麼慘呢?
于禁在漢末歷史中的登場,是相當的早,于禁原是濟北相鮑信的部將。鮑信是曹操的老大哥,曹操的第一塊根據地兗州,就是鮑信力排眾議,薦曹操為兗州牧而來的。後來在公元192年的一次討黃中過程中,為救曹操而戰死。由於曹操集團和鮑信集團屬於合作的關係,並且曹操與鮑信私人交情很深厚,因此鮑信原部將的編制自動轉為曹操部將,這其中就有于禁。于禁最後在公元219年兵敗被俘,曹操嘆息道“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可以推測出,于禁還在鮑信手下時,曹操二十六七歲的時候,他們就應該就認識了。
一、于禁的權勢在同時期內遠高於五子良將其餘四人為何說于禁是五子良將之首,客觀的說,于禁的武力和謀略確實在五子良將中不算出類拔萃,之所以說于禁是五子之首,那是因為于禁的權力和地位在同時期內,遠高於其他四個人。這裡以曹操時期五個人健在為參考,同時期的于禁為左將軍,樂進為右將軍,張遼為徵東將軍,張邰和徐晃為雜牌將軍。按照漢末官職設定,四方將軍的品級要高於四徵將軍,因此在曹操時期,五子中,以樂進和于禁為最高。四方將軍中,前為首,左右次之。曹操集團此時的前將軍是夏侯惇,劉備集團的前將軍是關羽,左右將軍則分別是馬超和張飛,這就可以大致看出于禁在曹操集團中的位置大致在什麼地方。
另外,于禁還擁有假節鉞之權,假節鉞簡單的說,功能類似後來明清時期的尚方寶劍,可以代替君主行使先斬後奏之權。在曹操時期,曹操集團中只有于禁擁有假節鉞之權。另外于禁的分邑在同時期也遠高於其他四人,所以于禁被稱為五子之首是沒有問題的。
既然如此,那于禁的真實能力到底有多少呢?與他的地位是否相符合?《三國志》中寫道“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郜、徐晃俱為名將。”西晉重臣王歆也評價于禁為“國家宿將,當時之傑”,可以看出于禁的個人能力與張遼、樂進、張邵、徐晃相比應該差不了多少,至少是同一梯隊。可以從於禁的兩個典型戰例看出來,一個是平定青州兵之亂,當時曹操在宛城兵敗,青州兵作為曹操集團的主力兵團,趁機到處作亂,于禁此時一邊重整軍務,一邊抵禦張繡的襲擊,一邊還順帶平定了青州兵的叛亂。于禁臨危不亂,被曹操讚賞為“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第二個戰例是在官渡之戰中由於劉備在徐州舉兵反曹,曹操只得率軍從官渡返回。為防止被袁紹和劉備兩面夾擊,于禁主動提出率軍在延津據守袁紹大軍,後來袁紹的軍隊果然沒辦法攻破延津,反而被于禁和樂進的軍隊擊敗數次,迫使袁紹部將二十餘名投降。後曹操擊敗劉備返回官渡,袁紹此時也增軍猛攻,這時曹操計程車卒死傷很多,士氣低落。在這危機時刻,于禁親自上山督軍,一舉扭轉局面,也因此可以看出于禁擁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和膽略。
公元216年,曹操受封魏王,升于禁為左將軍、假節裁,在地位上僅次於夏侯惇。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擊敗曹操,徵西將軍夏侯淵陣亡,緊接著關羽又事大軍進攻襄樊,徵南將軍曹仁告急。如果曹仁戰敗,曹操集團核心統治地區將岌發可危,因此,曹操無論如何都要舉大軍救援襄樊,而能率此大軍者,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第一,職權高,職權高才有統領大軍的資格,第二,得是心腹戰將,第三,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符合這幾個條件的只有前將軍夏侯惇、左將軍于禁、右將軍樂進、後將軍朱靈、徵西將軍夏侯淵、徵東將軍張遼,但是夏侯惇眼盲肯定不能率軍出征,樂進已經病逝合肥,朱靈被于禁奪權,夏侯淵在漢中陣亡,曹仁在樊域被圍,張遼的身份並非曹操嫡系,所以,只有左將軍于禁是最符合條件的。
《趙儼傳》中記載““太祖徵荊州....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這很可能是指包括于禁在內的這七路軍馬去救援襄樊,但是這七路人馬是各自出發的,這七個軍團不存在隸屬關係,支援樊城也是各地支援集結,並非由於禁直接指揮,于禁只是作為一個到達現場的統籌代理人而已。
按照漢末兵制,一軍大概在4000-4500人左右,假設七軍就如《趙儼傳》中所記載的七軍,那麼于禁從許都出發,距離襄樊最近,所以于禁到達襄樊的時候,七軍肯定是沒有集結完成的。于禁西部算一軍,收編的朱靈部算一軍,馮楷部本來就在荊州算一軍,張遼部在路上,李典雖然病逝,但其部仍在。也應該在路上,其他各部更遠,也應該在路上,所以于禁的實際兵力肯定是不足七軍三萬人的,甚王還大打折扣。也許于禁懼怕關羽,也許于禁缺少南方作戰經驗,總之剛到地方紮營還未穩,就被大水所淹。同時曹仁派龐德接應于禁,出城就被淹了。《魏書》中記載:“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曹魏權臣司馬懿和重臣蔣濟也都說道:于禁等被水災所淹,並非是作戰指揮失誤。
後來荊州被孫權佔領後,于禁被遣送到東吳,由於于禁之前官至左將軍,孫權允許于禁在出行的時候與自已並馬同行。東吳名臣虞翻見狀,大罵于禁是俘虜,更欲持馬鞭要鞭撻于禁。于禁後來傷心流淚,虞翻又指責于禁是在裝可憐。曹丕稱帝后,于禁回到魏國,遭到曹丕差辱,死後被追為厲侯,並且失去了配享太廟的資格,真可謂是無比的淒涼。
結束語于禁的最後一戰對陣關羽,在陣容和兵力上之完全不佔有任何優勢,因此也能夠理解為何于禁會敗的那麼迅速,那麼慘了。但最終的結局,于禁是投降關羽了,不忠不義為古代人所不齒。
元代史學家郝經評價于禁“勇而無義”,現在有很多人為于禁的投降洗白,說于禁投降是為了救手下萬餘士卒,這理由實在站不住腳。還有的人說投降也很正常,多少古代名將不都是投降後而成功的嗎?但是投降也分為擇木而息、棄暗投明、賣主求榮和貪生怕死。再說了曹操信任於禁三十餘年,從任何角度上來說,都不應該投降。也正因為如此,于禁到了晚年身敗名裂。
試想如果於禁在支援樊城的時候能多謹慎一些,就不說擊敗關羽了,至少堅持到東吳偷襲,那于禁將軍的一生將毫無劣跡,其英勇戰績也將流傳後世,真可謂是最悲劇的曹魏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