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暖線上
-
2 # FlyDragon87
包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廉潔公正,死後被百姓奉為神明,稱作“包青天”,當然,這些都是小說中的形象。
在小說中,包拯除了“包青天”的名號,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號”——包黑炭,只因其膚色黝黑,頭頂月牙,而這種形象卻恰恰能令人印象深刻,那麼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歷史上包拯的清正廉潔確實如小說中的一樣,也正是他廉潔的形象才會被選為小說中的形象,可以說是小說和戲劇讓包拯家喻戶曉,著實讓他火了一把,不過小說中提到包拯面如黑炭的樣貌卻與歷史上不符,有傳言說包拯不但不黑,而且還是個白面書生。
小說中有許多故事都是從包拯本人的生平事蹟中改編,其中有一段“包公擲硯”的故事頗為膾炙人口。
歷史上包拯曾任命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乃是端州的“一把手”。值得一提的是端州這個地方盛產硯臺,從這個地方出產的硯臺做工精美,頗受王公大臣們的喜愛,那個時期,硯臺恰恰是一種非常時髦的雅器,就像現在流行的時尚,不過這種“時尚”只流通於那些王公貴族之間,也是因此,端州每一任的一把手都會在徵收“貢硯”的時候會在原本的基礎上多徵收幾十倍,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包拯剛一上任便高調廢除了這一“潛規則”,下令州官不得私自加收任何貢硯,否則從嚴懲治,自己更是明確表示,他身為端州的一把手,絕不會收一塊官硯!
包拯在端州任期三年,任滿之後果然沒帶走一塊硯臺,由此被傳為佳話。
除此之外,《三俠五義》中還有一個“陳州放糧”的橋段,書中寫到包拯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查辦陳州賑災放糧一事,後遭國舅陷害,百姓掩護查案,後來怒鍘國舅龐煜一事。
歷史上並無此段記載,卻有包拯彈劾陳州轉運司剝削災民的這件事,由此可以看出“陳州放糧”應是根據這段事蹟改編而來。
正是因為包拯鐵面無私的形象,這才有了小說中“包黑炭”的形象,暗喻其執法嚴厲,刑法不容觸犯。而黑臉也代表公正,不受感情的制約,法不容情等等暗喻。
在京劇之中,白臉黑臉都有各自的代表,白臉一般都是反派角色,代表奸詐,黑臉代表嚴肅,不苟言笑,恰如其分的詮釋了包拯一角。
包拯除了臉黑之外額頭上的月牙也讓人記憶猶新,象徵著公堂上的皓月當空,包拯則為黑夜,故稱為“包青天”。
而包拯命途多舛,據說年幼的時候被父親拋棄,頭上的月牙便是被拋棄時,蓮葉的杆戳到額頭留下的疤痕,也有一種說法是說他被父親拋棄時被馬傷到,那月牙的印跡其實是馬蹄鐵一角的形狀,仔細看看,確實有這種可能。
作者最新文章這個村子的人都姓“徐”,卻為姓黃的太監,建了座祠堂
長安十二時辰,從李必的髮簪上就能看出,他不會結婚生子
天下大旱,朱元璋問劉伯溫怎麼辦,劉伯溫:您讓人去牢裡看一看
相關文章
包拯死後,展昭怎麼樣了?有3種結局,第三種可能性最大
月牙燒餅怎麼做?
指甲上的月牙,真的能看出孩子身體情況嗎
宋朝官員工資有多高?王安石、包拯一個比一個高
-
3 # 歷史的波瀾壯闊
包公黑臉形象是從元代開始形成的,它的法律文化內涵可能只代表了元朝以降的傳統司法文化,而跟宋代的司法制度有著非常大的差異。關於包公戲與宋代司法制度的差異,有興趣瞭解的朋友,可點這裡:千萬不要被“包公戲”帶進陰溝裡
包公黑臉形象是民間文藝如雜劇戲曲小說評書所塑造出來。黑色象徵法官鐵面。一般來說,黑色是鐵的顏色,黑臉當然就可以延伸為無私的鐵面。民間文學一定要把包公說成是黑臉,無非是期待法官都鐵面無私,不徇私枉法。在這裡,其隱喻主要是二者:一是取鐵的堅硬不易變之義,意喻法律應穩定少變,即法家所言“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的追求;二是取鐵堅硬鋒利之義,意喻法律應凜然使人不敢犯,就是法家所崇尚的“天下之吏民……不敢開一言以枉法”的追求。鐵,不易變、不敢碰,黑臉正象徵這兩義。如果用其他顏色的臉,那就無法象徵這些追求了。
黑色象徵法律應純而不雜。黑色是一種簡單顏色,相對於五彩斑斕而言,它十分純粹,不復雜。很多顏色一遇到黑色,就被吸收到其中。黑色的這種屬性,對於法律現象而言,能象徵什麼呢?
我理解,是要強調法律應該純而不雜:一方面是不可法令滋彰、法出多門;另一方面就是司法應該理大罪、赦小過,不應吹毛求疵,不應苛刻。此即唐人楊相如所云:“法貴簡而能禁,刑貴輕而必行。小過不察,則無煩苛;大罪不漏,則止奸慝。”法律如果太囉唆太苛刻,國家就治不好,人民就無所適從。傳統法律文化中關於法律應該純簡(宜粗不宜細),忌諱苛刻(抓大放小)的願望和追求,正透過包公臉譜(黑臉)有所表達。
黑臉隱喻司法忌用情感。華人認為,一個好法官,應該是“鐵面無情”或“黑臉無情”的。黑臉象徵無感情,所以陽間的包公、陰間的閻王,都是以無情的黑臉為標誌的。黑臉不認人,就是不講人情,不認親戚,不向私情妥協。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法家文化所崇尚的司法應有屬性。
-
4 # 侃到回車
提起包大人,人們立刻就會聯想到兩個詞:青天、黑臉;“青天”是對包大人的讚譽,“黑臉”則是對他的外貌描述。眾所周知,包大人名叫包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宋朝的名臣。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包大人果真就是黑臉嗎?當然不是!既然不是,可包大人的臉怎麼就黑了呢?為什麼人們稱他為黑包公呢?其實,這裡是有幾個原因的。
首先,自古忠奸不相容,忠臣與奸臣天生對立,而奸臣的形象被定格為白臉,那麼忠臣就必然是黑臉了,只有這樣才能表示出黑白對立、忠奸分明,所以,素有“青天”之稱的包大人,自然就是黑臉了。
其次,包拯代表的清正廉明、大公無私,而這樣的官德人品,只有黑臉才最為相稱,所謂“鐵面無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鐵面”才能“無私”,由於鐵極容易生鏽,而生鏽的鐵,就是黑色,換句話說,鐵面無私也就是黑麵無私。
最後,我們都知道,“三權分立”學說是近代歷史的產物,而中國的古代很顯然是沒有“三權分立”的,這就導致了古代的行政大員不但肩負行政權,也同時擁有司法權,也就是說,他們既要處理行政事務,又要負責審案定罪。
對於一位審案的官員來說,如果能有一副黑臉的模樣,那麼在無形之中就能樹起一種威嚴肅穆的氣場,而這對被審問的犯人則是一種不小的心理打擊,更容易讓那些心存僥倖的罪犯的心理防線崩潰,從而使得案件的審理變得更順暢;而且,執法官的威嚴對那些徘徊在犯罪道路上人來說,也是一種震懾,使得他們能夠儘早地懸崖勒馬。
總而言之,清正廉明、鐵面無私的官吏歷來都是皇帝所需要的賢臣,更是人民所渴求的青天父母官,而包拯恰恰就是賢臣,是“青天”,所以他的形象,黑臉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回覆列表
包公,在民間已經是個成聖成神的人物。按照民間傳說,他自幼父母去世,由嫂子撫養成人。他聰慧無比兼勤奮過人,最終金榜高中,成為天下一等一的忠臣和能臣,御賜三口鍘刀,可先斬後奏。傳說包大人尤善斷案,夜斷陰,晝斷陽,連閻王爺都害怕他。以包大人為主角的《狸貓換太子》《鍘美案》等,至今長盛不衰,時不時就被拿出來翻拍一下。
包公號稱鐵面無私,既然是鐵面,那當然得黑了。傳說中和藝術作品中包公的形象就是大黑臉,黑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包公有個外號叫“包黑炭”。除了黑以外,包公額上有一個月牙,據說是小時候放牛被牛踩的,這月牙同時也是他能穿梭平行空間去“夜斷陰”的特異功能標誌。
其實,真實的包公,和這些藝術形象八竿子打不著。
包公小時候家境其實非常好,他父親包令儀是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家裡就算不是大富大貴,至少也不會窮。包拯有兄弟三人,但兩個哥哥都死得早,家裡就他一根獨苗。所以包拯根本用不著寄人籬下,更不可能去放牛,人家是標準的官宦子弟,從小在蜜罐里長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28歲那年,包拯考中進士,那時父母還都健在。宋朝講究孝道,包拯辭官不做,回家贍養父母,待父母去世守孝期滿,才於36歲那年出來做官。
包拯的官宦生涯說實話很平淡,他不是貪官不是昏官,也確實做了一些值得稱道的事情,但遠遠沒有民間傳說的那麼神奇。歷史上沒有王朝馬漢,沒有南俠展昭,沒有足智多謀的公孫先生,沒有三口鍘刀,也沒有殺妻滅子的陳駙馬。陳世美倒是有一個,但人家是清朝官員。清朝這位陳世美,得罪了自己的一個叫胡夢蝶的同鄉,被對方惡意報復,編出一個《秦香蓮》來敗壞他名聲,後來演著演著又把包公搬了進來,成了後來的《鍘美案》。
如果沒有民間傳說和各種文學作品的神話,包拯在歷史上就屬於一個不怎麼值得一提的人物。同時代的歐陽修還曾批評他“素少學問”。
至於包公的長相,正史沒有明確記載,但是,這麼一個養尊處優的人物,基本上不太可能臉跟炭一樣黑。安徽合肥包公祠裡供奉的包公像,是一個白麵長鬚的清秀書生,而故宮所藏的包公畫像也證明包拯並不是黑臉。所謂的黑臉,更多的是民間因其“鐵面無私”而進行的演繹和想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