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月芳菲189
-
2 # 視覺盛宴短影片SH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是北宋詩人秦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首先從節令上著手,說的是自然界的風物,隨著季節的轉換而不斷更新,而痴心兒女何苦要對春天苦苦留戀;三四句從反對痴心兒女對春天的逝去而傷心遺憾上著手,指出對繁花的凋謝不需要抱恨,接下來的夏天,樹木蔭濃,同樣令人高興。
-
3 # 北木山青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北宋詩人秦觀所作:
《三月晦日偶題》
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目陰陰正可人。
此詩的意境可理解為暮春三月的最後一天,過了今日變意味著時令進入夏季。春天逝去會有的傷感在情感敏銳的人身上體現。但詩人道出了“節物相催”為大自然規律所為,人只可感嘆參與不得。“痴心兒女”想留著春天,想挽留春天,春日閒忙是他們喜歡的,惆悵之感而生。
四月芳菲盡,不必痴痴去留念,仲夏之夜,夏日驕陽。樹蔭下那陰涼的感覺不正讓人歡愉“可人”嗎!
之前在山大南校區拍了幾張照片,但是沒有修便雪藏了看到有人這麼提問立馬想到了那個古董照片,翻出舊手機,開機,找目錄把它找到,就我個人理解而言尚符合此詩後兩句廣義的意思
圖一:
那時候Sunny挺好的,和同學正溜達著,不是巧合的聽聞有孩童聲才過來,而是說去那裡亭子歇歇吧結果就看到了他倆心裡那個美,“Sunny洩下,鋪灑滿海棠”不知道怎麼的腦袋裡面就冒出了這句話……
他倆很開心,沒有吵鬧,只是隨著天真爛漫的心性在夏日暖陽樹蔭下跑來跑去,時不時的挖著什麼,有時還私語一番
圖二:
是在南山公園拍的,走在滿是鵝卵石鑲嵌的小路上,聽著莫西子詩的民謠(這是真的印象深刻記得清楚)走著走著然後就累了,前面有個很短的走廊,怎麼說呢,超級美の那種像宮崎駿的世界。“短”長廊攀附滿了藤蔓,我不知道這綠植叫啥名,很養眼。累了,腿一敲,周圍沒得人音樂調大點聲音點,仰頭一望woc怎麼這麼好看!Sunny打在枝葉上綠濛濛的尤其是打在那個枝椏上反的那個光,心焦焦的感覺,愛了,就拍了下來
圖三:
這是去南山公園的路上,可見當天天氣多好了吧,著實懷念那天。“大道鋪滿光斑,踏著歲月柔軟”——腦袋一嗡冒出來一句中二話,覺得美景天地所生(人為先忽略一下)本來就讓更多的人欣賞,爽哉!
圖四圖五也都是那天拍的正好翻出來回憶下,感謝提問大大,喜歡攝影喜歡拍照就像探險一樣,不知道什麼天氣下會有什麼樣的偶遇,遇到什麼會撞出什麼靈感。歲月可共白頭,竹籬夏語一遊
-
4 # 柳侍墨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出自於宋朝文學家秦觀的《三月晦日偶題》。全文如下:
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詩詞釋義“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的意思是說,早春時節開放的花兒雖然已經凋謝,其實不必覺得遺憾;畢竟春夏交替,只有等到早春的花兒謝了,樹木們才會在夏天綠柳成蔭。與其感嘆春天的逝去,不如準備享受夏天的美好。
自古文人多傷春。秦觀的這首《三月晦日偶題》,卻給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覺。
四時交替,是自然規律。春天走了,夏天來了。是應該傷春感懷?還是應該積極面對,期待夏天的美好?說到底,還是一個生活態度的問題。
拍攝思路“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拍攝時間是春夏交替,攝影主題是花草植物,也可以是綠意風景。攝影主體可以是春末凋零的花瓣,也可以是初夏的綠柳成蔭。畢竟,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攝影人對於詩詞的理解都不太一樣,所以,拍攝的重點也略有不同。
拍攝器材“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可以拍攝植物攝影,也可以拍攝綠野風光。根據拍攝題材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拍攝器材。
植物攝影一般都是採用長焦鏡頭居多。不過,表現“芳菲歇去”這個攝影主題,常規的拍攝思路是拍攝樹下的落花,花落了也就代表著春走了。因為拍攝角度比較低,展示的畫面內容也相對不那麼少,所以,拍攝“芳菲歇去”適合採用中焦段鏡頭。比如大三元鏡頭當中的24-70鏡頭,將拍攝角度放在與腳平齊的位置,或是直接俯拍地上的落花,與地上的茸茸青草相呼應,展現出春去夏來場景。
風光攝影經常會用到廣角鏡頭,還有一種拍法是站在高處用長焦鏡頭抓取遠景中的局域。這兩種拍攝方法也都適合表現綠野風光。用廣角鏡頭表現綠野風光當中的“芳草碧連天”,用長焦鏡頭表現遠處的“綠樹繞青山”,都能夠體現出詩詞意境中的“夏木陰陰正可人。”
-
5 # 樂不可支908
詩詞攝影,沒聽過老師講課的攝影愛好者摸不著頭腦,還有這樣一種攝影藝術。我覺得在藝術領域,攝影雖是一門年輕的藝術,但它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它有它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儘管它和繪畫藝術相近,可以借鑑繪畫藝術創作手法,但不能摸仿繪畫,如果把照片拍得象國畫一樣,並且在照片上題寫幾行字,就有點不倫不類了,因為攝影藝術和繪畫藝術各是一家,風格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所以,怎樣進行詩詞攝影,這課題確實很深,沒有看到前人實踐過,可能是過去的攝影器材落後,靠暗房技術,不可能創作出詩詞般的意境來。現代的攝影器材雖然先進,一心一意去創作,恐怕也是費力不討好的結果。
-
6 # 艾娃愛寧寧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是啊!
那五彩絢麗的花朵凋謝何必感到遺恨,夏天的樹木,濃密蔥綠,正稱人心意!
-
7 # 空山琴音
"夏木陰陰正可人"讓人不禁想起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夏木陰陰囀黃鸝","夏木陰陰"給人的感覺是蔥蘢的,寂靜的,但如果能夠在靜態的畫面中,讓人感受到動態的美,甚至能調動人的想象,讓人耳邊似有鳥兒婉轉的鳴叫聲,我覺得這個攝影作品就屬上乘之作了。蔥鬱的樹林,有Sunny傾灑下來,地上有點點光斑,近處的樹葉上有明暗交錯的光影。林中地上,有小鳥悠閒踱步。這是我的構想。
回覆列表
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作者寫這一首的意思是: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不斷遞換,變化常新;痴心的男女總是苦苦挽留春天。那五彩絢麗的花朵凋謝何必感到遺恨,夏天的樹木,濃密蔥綠,正稱人心意!
自古文人多傷春,短暫易去的春總讓詩人傷懷。春去的傷感,對於情感敏銳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還有黃庭堅的“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都是傷春名句。
但這首詩,卻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了新意。寫出“節物相催”,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為。因為新陳代謝,是自然執行的鐵的規律!但那些“痴心兒女”卻想“挽留春”,不欲讓春歸去。這樣寫足了人們對春將逝去時的悵惘之感。後兩句,反振一筆,如異峰突起,醒人耳目。繁華似錦(“芳菲”)的春天歸去,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那“陰陰”的“夏木”同樣“可人”,詩人的樂觀、豪放、豁達,躍然紙上!
我要是拍攝這一句詩句,我覺得畫面應該是蔥鬱的綠色,生機勃勃而色彩活躍,有花兒在綠葉中綻放,“綠肥紅瘦”的色彩靈動,更是夏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