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多知道根深葉茂之理,那麼中華文化的本根在哪兒?其與5000多年延綿不絕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有何內在關聯?如果失根斷源,則後果又會如何?還望方家不吝指教。
12
回覆列表
  • 1 # 水滴預世

    說易的我認同,但不是易經。討論易要討論其本來面目,本來目的。首先易是研究變化而產生的學科。其本來面目就是人類生存對未知領域的探究。即研究變化的規律。這種研究方向深刻引領著華夏子民。但諸子百家後社會階級理論固化。漸漸忘記初心,尤其以孔老二為首自以為發現道之本源,列易經為固定的群經之首。脫離了研究的本來面目。所以我特別討厭孔老二。好心辦壞事。近古時代若沿著老子的道德經為綱研究下去中國早已誕生類科學的東西。其實道德經也不是固話。比如對宇宙形成的討論並沒有準確的給出答案。因本來就不可能有答案。只能討論其規律。繼續朝著變化的規律進行研究。若放棄國學研究民族凝聚力將不復存在。放眼世界其實中國的管理學和政治理念是最先進的。我們當今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有一部分人繼續研究變化的規律。甚至構成可能的研究框架。敬當今迷茫的華人

  • 2 # 教育反思者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

    我目前的看法,可能與大多數人都不同:一個民族的文化,不應該是一棵樹,而應該是變色龍。理由如下:

    1,文化絕不是憑空產生的,任何的文化都有形成的基礎。如果是比作一棵樹的話,在文化程序中就只會“修枝裁葉”,相當於“換湯不換藥”的那種,但主體還是那棵樹,不會自我更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氣神,是激發一個民族創造未來的精神動力。精氣神沒有進化,我們就算再過千年,也會與千年之前差不多。之前呆滯的兩千多年,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2,如果比作是變色龍,就完全是另一碼事了。它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才不理會原先是什麼顏色。

    也就是說,當社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時,可能需要很快過渡到一種全新的文化,絕不可守著原先的文化做微調。那隻會綁架自己而停止不前,最終落後於其它民族。

    我們的社會,已經從農耕時代進入了工商業時代、地球村時代,皇權早已消失。人們的生活生存方式、對未來的憧憬、應對大自然的能力、社會體制及架構、對幸福與美好的追求、各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我認為:我們需要文化創新。只有新的文化足以引領我們的民族去創造更璀璨的文明、其它國家或民族都在引入我們的文化元素時,我們才有理由、才有底氣說: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絕不是那種自嗨式的“我的就是好”。

    3,有沒有能夠適用於所有社會體制的文化元素呢?我認為是有的。那就是普世價值,這才是文化的根。

    中性的或許只有:血脈親情與善良(或者博愛)。

    4,關於文化更新

    我們可以將之前的文化系統分成若干元素,然後逐一審視。適合當下及今後社會發展的元素,我們留著;對於已經不適合社會發展的元素,無論以前是好是壞,它都已成了糟粕,就該拋棄。處於中間狀態的文化元素,可以探討其存在的意義。

    一個民族的文化,需要持續地審視與更新,不可以抱著懷舊。文化傳承,本質上就是“僵化”的代名詞。

    更新的過程,或許很難,或許很痛苦,但是必須!

  • 3 # 學數理的老莊

    伏羲八卦之說夠不上為哲學思想。華夏哲學思想源自黃帝,經堯舜,皋陶、禹湯,傳至太公、文武。儒家元聖周公始創儒家思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到法家短暫獨尊再到前漢文景黃老之治,最後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信史時代的記載應該始於姜太公的黃老道家思想。

    儒家道統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的官方觀點,宋朝以後的版本是:“堯傳舜,舜傳禹,禹傳湯,湯傳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孔子,孔子傳孟子,孟子傳周程,周程傳朱熹。”

    官方主導思想是外儒內法,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除了孔孟之道還突出以卜筮為主軸的象數易學,民間尚存老莊道家和墨家思想。

    『黃老道家的觀點』

    黃老道家的觀點是從黃帝到姜太公,華夏文明的哲學思想始終是黃老道家思想。《史記太史公自序》裡,太史公司馬談如此闡述道家思想:“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俱進,因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這全面而實用的思想肯定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老莊思想。它就是成就文景和貞觀盛世的黃老道家思想。

    老子的學生計然如此闡述:“昔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明上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天,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而無尤,法令明而不闇,輔佐公而不阿,田者讓畔,路不拾遺。”

    齊國姜太公的說法是:“帝堯布衣掩體,糲糧之飯,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作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慰勉之。旌別淑匿,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養天下之孤寡,振瞻富巳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飢寒之色,百姓待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姜太公說帝堯布衣掩體,糲糧之飯。與孔子講究衣冠服飾和禮儀的形象形象相比,哪個更適合於描述堯舜呢?肯定不是後者!

    『罷黜百家關鍵是罷黜黃老道家和墨家』

    從黃帝到太公和文王,華夏文化的根本都是全面而樸實的黃老道家思想,在稷下學宮,它更容納了墨家的科學,墨子的首席弟子禽滑離(慎到)在齊國稷下學宮成為黃老思想的一個代表人物。

    周武王死後,攝政王周公旦提倡「君權天授」和制定繁瑣的君臣禮儀以鞏固君權。儒家思想取代黃老道家思想成為西周的主導思想。春秋時代,諸侯稱霸,形成競爭的開放大格局,就如當今的世界格局一樣。全面而實用的黃老道家思想立刻重返社會主導的地位。

    齊國的管仲,秦國的百里奚,隨後的晏子、范蠡、李悝、吳起、樂毅、申不害等等先秦名相都是齊國黃老思想鼻祖姜太公的翻版。共同的特點是以道生法,清淨無為而實在,都是知識全面的通才。看老子的徒孫范蠡從政能復國,帶兵能滅吳,從商能成為商聖陶朱公的事蹟可見一斑。

    老子應該也是傳承自齊國黃老道家。老子偏愛哲學,所以哲學總結得最好,但是老子的整體形象顯然與他那酷似姜太公的通才學生計然和徒孫范蠡迥異。

    從西漢到唐宋,儒家一直極力扼殺思想全面的黃老道家和墨家。漢儒把道家定義為和儒家一樣重道輕術的老莊思想,並把春秋戰國名相如管仲和樂毅等都歸納為法家,以及把計然的著作考究為偽書和讓范蠡的《黃帝四經》和墨子的《墨經》滅跡。

    從此中國沒有思想全面和道術並重的思想以及富國強兵的通才。宋朝亡國於蒙古,明朝亡國於滿清,清朝如果不被推翻,恐怕難免亡國於日本。

    我個人的觀點是這都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根本被儒家罷黜了的緣故!中國文化的根本是思想全面而實事求是,能富國強兵的黃老道家和墨家思想。

    其內涵包括太公的仁政和“仁義忠信勇謀”六守;太公、孫子、吳起、范蠡的軍事;管仲、計然和范蠡的經濟;范蠡和呂不韋的商業;墨子的數學和科學;太公、孫子、范蠡、李悝(李克)和慎到的管理學等。

  • 4 # 彭克榮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悠長:宋明理學千年;隋唐儒釋道興旺;魏晉玄學流行;兩漢經學成就;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三部春秋書就輝煌;連山、歸藏、周易隱世;尚書始錄中華文史;源頭即是河圖洛書。細閱一幅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畫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70後更懷念青春?是因為他們將老未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