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木工的廚子
-
2 # 使用者67724358697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3 # 山家往事
這個問題,如果單純的從人性的角度看,白起確實會被釘在千年恥辱柱上。長平之戰的時候,整個趙國的人口不過五百多萬,他一下子就屠掉幾十萬,幾乎占人口的十分之一了,以現代的標準看,這是滅絕人性的。其實,就當時而言,也有著“殺俘不詳”的說法。
但白起是秦國的大良造、武安君,他是秦軍事實上的統帥及精神領袖。如果站到秦國的角度,又是另外一種結論了。
自平王東遷後,維繫周代倫理基礎的周禮逐漸土崩瓦解,各諸侯國之間為搶人口、搶地盤等各種資源而征伐不斷,演變到後來,逐漸成戰國七雄之勢。
大國角逐,彼此又勢均力敵,為了拉開差距,各諸侯紛紛開啟變法圖強。進入到戰國後半程,誕生了七個有影響力的諸侯國,演變成為一超六強模式,這種諸侯兼併越來越嚴重,最後甚至發展成打群架模式。
具體的說,秦國實力最強,想一統天下,東方六國則抱團取暖。
就秦國而言,要想完成大一統,它必須分三個階段完成,分別是戰略崛起、戰略平衡、分滅列國。
商鞅變法幾十年後,秦國顯然已經崛起於西垂,到秦昭襄王時代,已經進入戰略平衡階段。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合縱連橫開始活躍於歷史舞臺上,因為秦國想打破這種平衡,而東方各國想維持這種狀態。
這種狀態如果維持很久的話,那就會陷入膠著局勢。這樣對秦國非常不利,它會帶來兩個後果:一是以一國之力獨抗六國,打持久戰的話,它肯定耗不起那哥兒六個,二是在這種以拖待變的過程中,難保東方列國中不會出現類似秦孝公、商鞅那種拼命組合。比如後期的韓非子其才能並不比商鞅差,那樣的話,假以時日,一超六強局面可能就會演變成兩超五強,甚至最後變成七強格局,到那個時候,秦國別說統一,怕是自身都難保了。
所以,秦國一定要打破這種膠著,將一超六強演變為一超六弱局面,這樣才會大大推動統一程序,為此,秦國開始了東出戰略,有意思的是,這幾場惡戰全是白起操刀。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配合其東出策略,發動伊闕之戰,在此戰中,共斬首韓魏聯軍24萬,引起列國震動。
公元前279到公元前278年,秦國對楚國發動鄢郢之戰,攻破楚國都城郢、別都鄢,火燒楚國王族宗廟、陵寢,採用水淹計策,淹死楚國幾十萬人,此戰迫使楚國遷都,實力大減,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公元前275年,韓趙魏哥兒仨幹了起來,魏國、趙國組成聯軍進攻南韓華陽,南韓不敵,向秦國求救,在公元前273年,秦以白起為將,採用千里奔襲的計策,對魏、趙發起閃電戰,斬首魏軍13萬,另有2萬趙軍被沉河。
經過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南韓、魏國實力大損。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國為了開啟第二條東出通道發動長平之戰。
上黨地勢雄峻,號為天下之脊,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扎入趙國境內,對於秦國而言,攻克上黨後,只需在此少量駐軍,就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這不僅會夯實秦國第二條東出之路,更意味著列國再無能力合縱。因此,秦趙兩國圍繞上黨展開了激烈爭奪。
最終,趙軍在彈盡糧絕,主帥趙括戰死的條件下無奈投降。
對於降卒的處置,當時有幾種方案,第一種是遷到秦國安置,但是這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另外也會留下隱患;第二種是釋放回趙國,在經過胡服騎射後,趙國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已經不比秦國差,再加上秦趙同源,他年後秦趙再次遭遇,對秦國而言,也是一個挑戰,勢必會消耗自己的實力。最後一種就是殺降。
秦國在權衡利弊下,唯有殺降這樣的選擇了。
-
4 # 騎驢去高考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狠角色,感幾十萬人,幾十萬人殺的,而且是降卒,好像除了項羽,就數他了。不過項羽只幹過一次,他是幹了好幾次。這種事情,說句不客氣的,生兒子沒屁眼的事,誰願意幹。但白起似乎每次事到臨頭,他都私毫不帶猶豫的,彷彿這就是非常普通的一次軍事行為,跟道德跟仁義沒有任何關係!不知道是儒家宣傳仁義的工作做得不到位,還是白起天生就是一個長偏的種!
當一個強大的戰車開始啟動征服天下的油門,那它一定就要跟坦克一樣的,不是從原野中駛過,而是要把前方所有的城都推倒,然後再從瓦礫上駛過自己的履帶,駛到城的中心,耀武揚威一番,以震懾住那些心懷不軌的人。當然啦,其間的殺戮自不待言。你去看看,哪一場統一不伴隨著殺戮。蒙古人的,滿清人的,老朱家的,哪一場不是血流成河,哀鴻遍野。當然,應不應該,正不正義,過度不過度咱先放一邊,事實就是這樣。而且統一向來就中華子孫的史命,不息一切代價。你再看歐洲,簡直像個吵架公司,談判要能談出個歐洲大一統,那不是侮辱普京大帝的智商!至於大一統的辦事效率,我想這次抗疫已經充分證明了,我們是笑傲江湖的第一波人!
白起無疑是秦國爭霸道路上的第一大功臣,他充分讓人們認識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實力與決心,而且讓人們看到了秦人的野蠻與豪橫。人們之所以不停地、拼命地抵抗,並不是他們對自己的王族懷有多麼深厚的情感,而是他們吃不準一旦被秦人征服,他們能否如秦人一樣被公平而公正地對待,他們害怕自己淪為秦人的奴隸!一個君王有意志與氣度來包容天下,這是帝國長久最根本的保障,很顯然,秦國的君主們一會有,一會沒有。秦始皇是青年有,老年沒有!
白起之所以屠殺戰俘,是他有一個想法,斬草除根,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想法,不過他更狠一些罷了!戰爭中,不是你殺人,就是人殺你。戰俘也是如此,一旦他們掙脫掉枷鎖,拿起武器,那他們就是自己最大的禍患,搞不好就會死在他們手裡!所以他寧願狠一些,揹負罵名,也要把事做絕!白起的狠,又是以他的軍事才華為鋪墊,很簡單一道理,你在戰場上叫別人暴菜一頓,那你還殺個屁呀殺,趕緊找個機會跑路吧!正是因為白起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才使得他展現出不同於常人的另一面,殘忍!這種暴虐是秦國其他將領所沒有的,他們做不出這種人性完全扭曲的事情,然而白起卻做得順風順水。這是人們最疑惑他的地方,是白起最具人格魅力,或者說人格特徵的地方。
最後白起終於也捱了一刀子,悟出了一個道理,我他媽就不該殺那麼多人!
回覆列表
原因是:周赫王五十五年,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趙括將剩餘兵力組織成四支突圍力量,輪番突圍四-五次後仍然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率精銳部隊突圍,結果被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四十萬士兵像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軍隊反覆無常,如不殺掉他們,恐會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四十萬士兵活埋。只留下年紀較小的240人放回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