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薩爾滸之戰,是明清戰爭的分水嶺。此戰後,明朝東北機動兵團損失殆盡,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滿清則躲過了立國以來嚴重的亡國危機,迎來了事業上的春天。

    東北的女真人自北宋末年崛起後分裂,一部分南下侵宋,一部分留在當地。200後,明朝興起,對留守東北的女真人進行管理,分為海州、建州、東海三部。後來建州女真勢力崛起,逐漸統一女真部落,建立國家,史稱後金。兵民合一,建立八旗,每旗出兵7500人,總計兵力約6萬餘,以騎兵為主,是原始的奴隸主政權。

    明朝立國200多年,兵多將廣,並且此前三大戰役,打的有聲有色,北韓拍日本、西南打土司,西北打蒙古,都取得大勝。明軍的編組也十分科學合理,軍隊戰鬥力也並非一般文章所說的戰鬥力差之類。雖說比起戚繼光時有所降低,但也可一戰。

    明神宗後期,戰事迭起,軍費日漲,此次徵金,明軍糧餉未備,不得不拖延時日,後金方面已有細作探知,不具備襲擊的突然性。而且,以明之強大,對新興起的建州女真,還未引起足夠重視,還以為大兵一到,後金就會拜倒投降。大軍未發,已在輕敵上先輸一招。

    明朝為此次戰役準備良久,各地精銳部隊紛紛調上前線,久經沙場的老將也披甲上陣,總兵員超過87000人。這樣也造成了內部問題,內部不和。

    明軍多是步騎混合部隊,且此次出征為遠征,在東北沿途,都是遍山的雪地,沒有絲毫補給的可能,之前的葉赫部也被努爾哈赤早就打廢了,提供不了太多的糧草支援。明朝不得已,只能分四路進擊。如果10萬大軍,沿途一路進發,地形條件、補給輜重、組織行軍都是很大的問題,行軍速度也會相當遲緩,極容易被後金攔腰截擊。

    所以,四路進發,原則是沒有問題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明軍的組成,實現不了分進合擊的戰略要領:統一節奏,互相支應,讓敵人首尾不得相顧。此前蒙古人也經常使用分進合擊的策略,但是蒙古人的戰術素質非常好,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撤,然後逐漸收緊包圍圈。明軍的機動性,顯然不比蒙古軍隊。

    東北冬天的冰天雪地,也不適合明軍重灌部隊的進攻作戰,明軍獲取給養很困難,皇帝也沒有多餘的銀子,不斷催促前線的將官,進攻進攻。在他看來,十萬精銳大軍進攻一個小小的後金,已經是很給後金面子了,簡直就是像捏死螞蟻一樣容易。

    十萬大軍,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入了茫茫雪地。

    四路大軍彼此之間的斥候聯絡經常中斷,不能做到整體作戰,坐鎮瀋陽的楊鎬已經無力控制局面,只能靜等待前線訊息的傳來。

  • 2 # 大風起

    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是很多因素一起促成的,而分兵這個戰略實際並沒有錯,來看我們的詳細分析:

    1、養寇自重。李成梁主政東北時期,努爾哈赤一家基本被族滅,但是李成梁偏偏留下努爾哈赤這個遺孤不殺,反而將他養大,教他軍事。難道李成梁不懂養虎為患的道理嗎?他當然懂。但是由於當時明朝邊將的風氣就是這樣,故意養寇以自重,所以,這一點他們難辭其咎;

    2、統帥無能。得知撫順失陷,萬曆皇帝竟然任命楊鎬為統帥,統籌對後金的作戰。然而,楊鎬雖然為官有道,但是當官跟打仗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這跟趕鴨子上架也沒什麼區別。戰事的發展也說明了這一點,萬曆用人十分不當,已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3、分進戰略。客觀地說,分進合擊的戰略並沒有什麼錯。這種戰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軍的“閃電戰”中得到了優秀地體現,透過兩翼甚至多翼地快速推進,將敵人合圍,進行集中殲滅。但是,這個戰役的特點是:快速,配合。多翼推動,必須出敵不意,而且同時前進,如果做不到這些,反而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等於犯了“梅花分瓣”的戰術錯誤;

    4、一錯再錯。楊鎬實在做不到閃電戰的話,的確不應該分兵,這樣,即使後金六萬大軍來襲,也能硬抗,誰勝誰負還不好說。但是楊鎬愚蠢地讓後金逃兵帶信給努爾哈赤,還傻不拉幾地告訴他自己出兵的時間,等於將自己的整體部署全部洩露出去了,這個仗還沒開始打,就已經輸了底褲。

    5、葬送戚家軍。由於四路大軍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聯絡,而且互不統屬,即使西路軍已經覆滅,東路軍渾然不知,依然孤軍深入。儘管戚家軍作戰勇猛,但是由於丟失了輜重,被後金攜數倍大軍反覆衝擊,最後全軍覆滅。戚家軍的覆滅,標誌著大明的精銳已經喪失殆盡。

    所以說,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是多個因素促成的,最大的敗因就是萬曆用人不當,讓一個完全不懂軍事楊鎬主持大事,即使他將四路大軍集中一起,還是容易被努爾哈赤想方設法打敗,比如說截斷糧道。

  • 3 # MessiRonaldo

    薩爾滸之戰,明軍戰敗不僅僅輸在戰略,也輸在戰術戰心,明朝末年的軍隊戰力低下,配合混亂,大量官兵不圖進取,一旦交戰,一部分一觸即潰,一部分也會因戰術失誤而至損兵折將。

  • 4 # 使用者62479125484

    首先,天時。攻守之勢不同。明軍勝敗皆可,有退路;清軍只能勝,敗者則滅族。其次,地利。東北之地集中四路實際不可能。不僅十萬大軍無法補給,而且過於龐大統一號令也難。笫三,人和。雙方指揮員的水平差太遠。努爾哈赤軍中梟雄,一線指揮;崇禎生於深宮長於婦人,軍事上所託非人。第四,戰機。冬天明軍利在速決,女真利在相持。就像蘇德戰爭一樣。

  • 5 # 蒲公英6616

    分兵進擊本身就犯了兵家大忌,可能明軍沒有把女真人放眼裡,如果集中進攻,估計女真人的主力會被消滅,就算沒有殺死狡猾的努爾哈赤,也會讓他抱頭鼠竄的逃進長白山不敢出來了!

  • 6 # 酒精靈

    一回事,一路也會被人牽著鼻子,託火車戰術耗死,主要是人不行,不說漢武帝和霍去病了,換成乾隆皇帝的控制力配個得力大將都足以滅女真,崇禎人不行,疑人非用、用人多疑,立場搖擺不定、愛裝大尾巴狼

  • 7 # 史話海說

    這個想法很好,但以當時明朝的條件,其實基本上不可能實現。

    這個想法的最大問題就是後勤。

    明朝平定壬辰倭亂之後,萬曆朝前十幾年攢下的家底已經基本花光,中央財政壓力巨大。

    為籌備薩爾滸之戰遼東各路兵馬總共達10萬餘人,而明軍又多配備火器,所需器械糧草數額巨大,還有運輸途中的損耗及民夫消耗,明朝中央政府為應付這筆消費,加徵徵了遼餉,到萬曆四十七年時,總額達520萬兩白銀。即使如此,明朝政府傾舉國之辦仍然沒能把大軍所需糧草備齊,導致士兵逃亡很多。而正是因為擔心“師老財匱”,萬曆帝才不斷催促楊鎬進軍,倉促進軍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合兵所需要的時間,更會消耗巨大的資源,這是當時明廷所不能隨的。

    二是各路明軍之間互不統轄,配合並不默契,甚至相互傾軋。杜松軍搶先進軍是明軍崩潰的開始,而搶攻的動機是搶功。如此,即使是合兵一處,也不會好太多。

    第三是薩爾滸之戰明軍多為外軍,遼東本地部隊已在常年戰爭中損失慘重,缺額同樣嚴重,外軍極難適應東北苦寒之地的氣候,難以久執。而合兵必然要消耗更多的時間,對戰力削弱更重。

    而後金軍首先是本土作戰,熟悉環境,適應氣候,非客軍所比。而機動能力極強的遊牧騎兵作戰對後勤依賴不是那麼強。而且後金此時是求生之戰,戰役決心更為堅決。

    總之,還是後勤壓力導致了明軍的一系列失誤,而晚明時期的軍隊,其軍心士氣以及戰鬥力已非開國時所能比了。這一切都不是合兵能夠解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揹著汽車車主把車賣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