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誰於說
-
2 # 牡丹梅花鑫森淼
試著分析一下,我覺得這棵柳樹的直徑一定超過碗口大小,估計至少有裝菜的盤子口大小,或者還要更大一些。理由如下:
魯智深和二三十個潑皮喝酒,聽到門外老鴉哇哇地叫,眾人說:“老鴉叫,怕有口舌。”有個種地道人說:“牆角邊綠楊樹上新添了一個老鴉巢,每日只咶到晚。”眾人說:“把梯子去上面拆了那巢便了。”李四說:“我與你盤上去,不要梯子。”
魯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裰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連根拔起。眾潑皮見了,一齊拜倒在地,只叫:“師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羅漢!身體無千萬斤力氣,如何拔得起!”
從這些情節,我們可以看出:一,這棵楊柳樹新添了一個老鴉巢。老鴉築巢一定是在大樹上,在小樹上築巢,很容易被人搗毀,動物都有保護自己的本領,鳥也不例外,老鴉也是如此。又因為這個老鴉巢是新添的,所以這棵柳樹剛好長到可以築巢的大小,不可能是參天大樹。
二,要拆了老鴉巢,要不盤上去,要不用梯子爬上去。楊柳樹如果還小,不夠粗壯,搗一個鳥窩,不需要盤上去,也不需要用梯子,直接用手或者棍子就可以,即便盤上去,或者用梯子,也撐不起人的重量。需要用梯子,或者承受盤樹人的重量,說明這棵柳樹足夠粗壯。碗口粗或碗口粗以下的柳樹,估計鳥不會在上面做窩,又承受得起人的攀爬,這棵柳樹的直徑至少有盤子口大小,甚至還超過一些。
-
3 # 使用者李森
魯智深撥的垂楊柳從書中描寫來分析那是棵老樹,高度在五米以上。
因為老鴰在樹上搭窩最低得在五米以上,潑皮們要搬梯子上樹去搗老鴰窩也證實了樹的高度,否則用個杆子就捅下來了。
這棵樹樹齡應該在十年以上,由於樹是挨著牆長的根扎的也比較淺。從魯智深撥樹的態式來看,樹的直徑在二十釐米左右。只見魯智深左手向下摟住樹幹(不是握住),右手把住樹幹上半截,腰往上一挺,那棵樹竟然連根撥起。
魯智深是習武之人,使用的是六十二斤鑌鐵禪杖,臂力並非一般人可比,拔樹用倒撥的方法是加大右手向下壓的力量,再借助樹冠向下頃倒的重力,由於牆邊土質比較鬆軟,所以魯智深能撥起的這棵垂楊柳高約五米左右,直徑不小於二十釐米,樹齡十年上下。
-
4 # 史蒂芬丨王
魯智深為了替金氏父女出氣三拳打死了鄭屠後,棄職逃往他地。他先來到五臺山文殊院出家,因不守佛規,喝酒鬧事,方丈又把他介紹到大相國寺看菜園子。菜園子附近住著二、三十個潑皮,他們常來菜園子偷菜,已換了幾個看園子的人都管不了他們。這次聽說有換了個新人,便來鬧事,沒想到被魯智深把兩個領頭的踢到糞坑裡,嚇得他們跪地求饒。
第二天,潑皮們買些酒菜向魯智深賠禮。大家正吃得高興,聽到門外大樹上的烏鴉叫個不停,潑皮們說這叫聲不吉利,吵的人心煩,便欲搬梯子拆掉鳥巢。魯智深乘著酒性,先用手推了推,便脫下外套,右手向下,將腰跨一掀,竟然將碗口大的楊柳連根拔起了眾潑皮驚得個個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魯智深為師。
回覆列表
在《水滸傳》裡,花和尚魯智深可謂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號稱天孤星,水泊梁山排名老十三,靠拳打鎮關西一拳成名,而魯智深真正被大夥“頂禮膜拜”的,那還是要說他倒拔垂楊柳那段“神蹟”:“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裰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如此的輕飄順暢,一氣呵成。但是,很多讀者看完這段,基本上都說這是施耐庵在“扯淡”!是否“扯淡”,且聽下文分解。
能不能拔起垂楊柳,先來看看魯智深這個人。《水滸傳》裡,對於魯智深身高體重等自然狀況介紹得並不是很多,但我們只能透過一些細節管中窺豹,計算一下魯智深的自然情況。
魯智深在《水滸傳》裡的第一次亮相,是與史進碰面:“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紵絲戰袍,腰繫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幹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貉腮鬍鬚。身長八尺。腰闊十圍”。“面圓耳大”,身體上的器官很大,說明這個人長得很高大。
“身長八尺”,中國古代的度量單位尺是一直在變化著的,《水滸傳》大概成書時間是在元末明初,施耐庵寫書時也基本是按元末的長度標準一尺相當於0.3米左右來寫的,也就是說史進眼中的魯智深身高在2.4米左右,別忘了,史進看魯智深的時候,魯智深頭頂上還頂著一個頭巾,腳底下還踩著一個靴子,掐頭去尾,魯智深身高應該在2.1米至2.2之間,身高並不是變態那種高,這也是魯智深打仗相對靈活的原因。
再看看魯智深的體重,“腰闊十圍”。古時把拇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稱為一圍,十圍基本上就是現在的5尺左右,這不太可能,誰腰圍能5尺?原來古人經常把高大的人都稱為十圍,所以這隻能是施耐庵形容魯智深身材魁梧的形容詞罷了。但從這段的分析來看,魯智深非常高,而且身體壯實,在身體條件上,具備拔樹的前提條件。
身高體沉代表不了一個人有多大力氣。那我們來看看魯智深有多大力氣。先看看魯智深的兵器,在《水滸傳》裡,魯智深拿的是一條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而且在行走時經常是單手提,在打仗時單雙手換拿也十分自如。水磨禪杖拿著是六十二斤,但要舞起來,那就不只六十二斤那麼簡單了,需要幾百斤的力量才能收放自如。再看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文殊寺時,一胳膊就把茅屋的木頭柱子打斷了,把門前的金剛也從臺上撥弄到了地下。可見魯智深雙臂至少有數百斤的力氣。但是如果想把垂楊柳拔掉,好像這點力氣還不夠,拔棵樹最少也得近萬斤的力氣。那魯智深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魯智深拔的這棵樹是什麼樹,對於這棵垂楊柳,在江湖裡還有爭議,有人說拔的是柳樹,原因就是當年隋煬帝御賜柳樹一個皇帝的“楊”字,柳樹就被稱為“楊柳”,沿續至宋元時期,仍稱柳樹為“楊柳”。
小編則不以為然。“垂楊柳”源自《水滸傳》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但仔細看對這棵樹的介紹:“牆角邊綠楊樹上新添了一個老鴉巢,每日只聒到晚。”這裡就說的是綠楊樹,是楊樹而不是柳樹。老鴉就是烏鴉,因為楊樹高,有利於躲避危險,烏鴉最喜歡在楊樹上築巢。綜合分析,這棵樹一定是楊樹。小編為什麼要分析這棵樹是楊樹還是柳樹呢?其實是有深意的。
這棵樹的位置在哪兒?“北宋東京大相國寺”,北宋東京也就是今天河南開封。受地理位置的影響,開封地處黃河邊緣,土質非常鬆軟,土地多為鹽鹼地,春天干旱尤為嚴重。
《水滸傳》裡說:“那時正是三月盡,天氣正熱。”推斷魯智深拔樹的時候正值春天。同時,鹽鹼地在春天地表水蒸發強烈,導致地下水中的鹽分上升聚集在土壤表層,地表就會出現不少鹽,這就是開封常見的“返鹽”季節。楊樹與其他樹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怕鹽,很容易被鹽水齁死,被齁死之前的第一反應就是根部缺水腐爛。但開封夏天也是多雨的,可以稀釋鹽鹼地的濃度,楊樹在鹽鹼地是可以緩慢生長的,不致於馬上死,只不過比正常的地方長得緩慢。
而魯智深拔的這棵樹,長到了一定程度,土壤“返鹽”使這棵楊樹根部也腐爛到了一定的程度,正好趕上快要死了。在那個春天的早晨,這棵樹對力有千鈞的魯智深來說就成了“小菜一碟”。其實說是倒拔,就是把這棵楊樹從根部給掘出來罷了。可這一棵倒黴的楊樹就這樣在垂死之際卻不經意間成就了魯智深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