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裡的經驗
-
2 # 秉燭讀春秋
春節是中國民俗中最盛大的一個節日,全華人民以及海外華人,從年三十到正月期間,都在一種歡樂祥和的氣氛下度過。
問題來了,古人為何把春節定在正月初一呢?要了解這個問題,就要了解春節是怎樣產生的?
古代春節的出現和古人祭祀有關。
古人為了感恩祖先和上天的保佑,一般在豐收之後和年終歲尾舉行祭祀活動。
在漫長曆史發展過程中,古人發明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迴圈相配記載日期,這就出現了十二月份。
天干的發明是為了祭祀上天,地支的發明是為了祭祀大地。
60年一甲子迴圈,人們發現春天都出現在正月,古人認為春乃一年之首,而正月初一是這個月之首,於是把春節定位了正月初一。(有一種說法認為遠古時期的堯在這一天把王位禪讓給了舜)
(正月初一)
到現在,人們從進入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忙年,到正月十六人們依依不捨告別新年才正常工作,前後持續有一個月的時間。
縱觀整個歷史,由於朝代的更迭和曆法的改革,各朝代並沒全部把正月初一作為歲首,換言之,並不是把春節都定在了正月初一。
比如夏商周時,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陰曆)為正月。如此看來夏商周時期春節沒有定在正月初一。我估計夏商周還沒有春節這一說法。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陰曆)為正月。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手下的一些天文學家,運用天干地支記載日期,以便指導農事,於是把原來冬季十月初一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換言之,漢朝的春節定在一月一日。
(古人拜年)
到了民國期間,也就是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陽曆的一種),這就出現了陽曆1月1日和陰曆一月一日兩個日子。為了區分,把陽曆1月1日改為了元旦,把陰曆一月一日改為了春節。一月在古代稱為正月。
也就是說,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是從民國開始的。想不到吧?原來正月初一過春節是近代的事。
1913年7月(民國二年),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並同意例行放假,1914年開始實行。由此算來,正月初一過春節不過一百來年的歷史。
綜上,在古代,沒有正月初一過春節這一習俗,也許古代所謂的春節不過是一種大型祭祀活動罷了。
-
3 # 歷史風物誌
說到春節為什麼放在正月,就不得不談談我們國家古代使用的歷法農曆,農曆也叫陰陽曆,陽是地球繞太陽的公轉,以冬至迴歸年為基準確實的歲實,迴歸年是指由地球上觀察太陽平黃經;陰陽曆中的陰是指月球的執行軌道上的天文現象“朔望月”,朔望月的長度大概是29.27~29.83天。
所以儘管古人不知道公轉、自轉的說法,但是古人研究的歷法中,以夜半子(晚上12點)為一天的更替,再根據天文觀測計算來的紀年方式定一年為十二個月。實際上現在許多的算命的把二十四節氣中立春定為一年的,實際上夏朝是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首,商朝是以臘月初一為歲首,周代以冬月初一為元旦,秦朝以十月初一為歲首,直到漢代才又定正月初一為歲首,這可能是跟古代曆法上的偏差導致的,實際上太陽在漸漸的遠離地球,雖然這個速度很慢,但是一定會帶來歷法上的偏差,後來的閏月、閏日就是為了拉平這個曆法上的偏差。
所以定春季為正月指的是一年週而復始之出的意思,而一年則是古代根據天文現象定的歷法中的新舊更替的時間段來定的。那古代曆法是如何來的這個很難考究。
-
4 # 木子建築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春節也一樣,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歲(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歲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立春,立春反映著冬春季節的更替,當天象“斗柄回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立春標示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故立春為“歲始”,也即“歲節”。
在歷史上,由於朝代更迭、曆法變動,歲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國曆代的新年,設定日期也各不相同: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採用周正。此後歷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為歲首。經歷代發展,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直至今。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陰曆,又稱陰陽合曆))。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後來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鑑於夏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的“立春”節氣前後,因此便把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現在農曆的“正月一日”,歷史上稱為上日、元日、三朝、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現在過的農曆正月初一“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曆被引進,而農曆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1949年9月27日,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的祖先先根據天干地支星象變化,確立了十二月份,十二時辰等曆法,然後才有了由歲首祈年祭祀發展而來的“歲節”,最後發展成為過年的習俗,到了近現代才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
5 # 龍城豬立葉
古人為什麼把春節放在一月
其實在古人眼裡,“1”也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一”即始,春節放在農曆一月一日,代表“一元復始,永珍更新”;“一”即全,“合二為一”、“九九歸一”;“一”即大,“一鳴驚人”、“一統江山”……
回覆列表
春節在古代稱為新年,古人為什麼把春年放在正月,不放在二月呢?
《爾雅·釋天》中記載:唐虞曰載。疏曰:載,歲也。注曰:載,始也,取物終更始。釋曰:別年歲之名也。
可見堯舜時期,人民將年稱為載,載跟萬物的轉換,新舊更替有著聯絡。原始先民在不斷的經驗中,發現農業生產跟天象有著緊密的聯絡,是隨著天象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個“年”是那時的人們觀察天象而得出的結論。
到了夏朝,人民掌握天象的水平升高,有了比較正式的歷法,就是夏曆,夏曆也是我們現在使用農曆的雛形。
夏曆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天象的變化,連孔子都稱讚,說“行夏之時”(《論語註疏 卷十五·衛靈公》),夏朝把年稱為歲,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的農業生產跟天象都不一樣。
夏朝人定義這個十二個月為一歲,是透過不斷的觀察天象與農業生產,最後將歲星行一次的時間定位一年,歲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木星。
有了年之分,就有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則是新年,也稱為歲的開始。
古代新年都是正月嗎古代的新年確實都是正月,只不過不同朝代定義的正月也是有區別的,不一定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農曆一月。
《史記·曆書》記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可以看出,夏朝定義的正月是在農曆一月,殷朝定義的正月是在農曆十二月,周朝定義的正月是在農曆十一月,正月定義不同,新年的日子自然也就不同。
而到了秦朝,秦始皇為了與前朝能夠相生相剋,又把新年的日期改了,改為農曆十月。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這樣十月為正月就一直延續到了漢朝,直到漢武帝才又將正月改為農曆一月,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都是以農曆一月為正月,以農曆一月一日為新年的開始。
結語因此可以看出,古代是將一年中的第一個月作為正月,而正月定義也不同,有的是十月,有的是十一月,有的是十二月,有的是一月,但是不論是定義哪個月份為正月,過年也就是我們說的春節,都是在正月,在一年的開始,不會在二月,而且在古代,二月其實還有很多禁忌,像還有“二月生子者不舉”(《隋書.后妃列傳》)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