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知

    秦漢時期儘管都叫函谷關,但實際上是在不同地方的三座不同關隘,分別是秦函谷關、漢函谷關、魏函谷關。

    秦函谷關在山地中一條山谷的谷口,兩邊的山陵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只要守住谷口關東軍隊就沒辦法進入關中,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但如此雄關怎麼廢止了?

    開始在因為在大一統的帝國中,函谷關防禦作用下降,而政治地理分界線地位上升。

    函谷關將國家分為關中和關東兩個地區,漢朝以關中候為最高爵位,同時漢朝奉行強幹弱枝的政策遷移關東豪強於關中居住,因此當關中人逐漸成漢朝人追尋的夢想。

    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僕剛好在關外不遠的新安縣。楊僕為了將自己變成關中人,就攛掇漢武帝將函谷關移到新安縣以此擴大關中的面積。在漢武帝同意遷關後,遷關的費用楊僕也大方的自掏腰包承擔了。

    但是離開天險後的危險在和平年代看不出來什麼,但是到了戰亂年代其弊端就暴露出來了。

    西漢末年,東邊起義軍直接繞過了漢函谷關,而秦函谷關在此時已經廢棄了,起義軍沒有任何阻力就攻入到了關中地區。

    東漢建立之後有鑑於此,就恢復了秦函谷關。

    但是隨著時間變化,新的情況出現了,原本的天塹黃河岸邊的絕壁由於黃河的下切,出現了一條平坦的河灘可以允許軍隊通行,比起翻山越嶺的函穀道河灘成了更好的入關選擇。

    也是東漢末年的戰爭檢驗下,曹操發現這個問題就將函谷關又搬到河灘上,是謂魏函谷關。

    同時也是在戰爭的檢驗下,原本不起眼的潼關開始出現在歷史當中,他擁有同秦函谷關原本一樣的山陵作屏障。因此在曹魏時期開始大修後逐漸取代了函谷關的作用和地位,雖然後來潼關面臨同秦函谷關同樣的問題,黃河岸邊的河灘越來越寬可以容人通行。但是唐朝在將潼關移到黃河河灘上的同時並沒有廢棄舊關,而是兩關並用,將舊潼關改造為了十二連關,保留住了潼關的防禦作用。

    也為此潼關在以後的歷史中徹底將函谷關的光芒掩蓋。

    可以看出隨著時間變化,以前的天塹變通途是使函谷關依靠天險所擁有的軍事防禦作用消失的重要原因。

  • 2 # 心中有艾啊

    因為這些要塞主要是防範草原的入侵,也可以理解是外敵。

    到了唐宋,很多時候是內亂,自然不起作用

    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攻城裝置也有了突破,自然沒有以前那麼好的防範作用

  • 3 # 擱淺的魚呀

    唐朝已經把遊牧民族徹底打敗,中國進入了民族大融合階段,而且大唐的軍事實力很強,不需要函谷關的作用了。而宋朝軍事實力整體偏弱,燕雲16州從五代十國開始丟失,到宋朝的建立也未回到大宋的版圖,再到南宋時大半國土已丟失,函谷關還有何作用可談?

  • 4 # 傳統文化圓桌派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

    函谷關地位就漸漸下降了。

    但後來由於地理山川變化,

    函谷關的作用而大大減少。

    這是因為,以前函谷關附近山高林密,

    只有函谷關可以通行,

    其他地方不方便通行。

    後來因人口增多,森林植被被破壞,

    水土大大流失,山不再高,

    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林子了,

    一馬平川的關口,肯定會失去軍事價值。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

    潼關替代了函谷關!

    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

    歷朝歷代的皇帝們,都相當重視潼關。

    其地理險要及重要性,

    潼關甚至能和山海關比肩!

  • 5 # 歷經春秋史發天下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境內。為什麼唐宋之後,函谷關就失去了作用呢?我們去一探究竟。

    歷史上的函谷關有三處,第一處是秦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的王垛村,第二處是漢函谷關位於洛陽新安縣,第三處是魏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境內,離秦函谷關5公里處,在建三門峽水庫淹沒時被毀,已不復存在。現在的函谷關成為了風景旅遊區。

    一、秦函谷關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始建於西周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塞,自古兵家的必爭之地。

    在戰國、秦、漢時期函谷關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像一把鎖直接鎖著進入的關中地區的門戶。戰國時期,秦國用它來守衛關中,抵禦六國,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六國基本上沒有攻入過關中,均止於函谷關門外。

    秦朝時期,因為天下統一,由於七國領土合一,處於中間地區的函谷關基本上失去了作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保護秦國的國都咸陽。秦國境內還有個入口就是武關,秦朝末年劉邦就是翻越秦嶺從武關進入咸陽的。

    二、漢函谷關

    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新設了一個函谷關,在南崤道上的新安縣,秦函谷關就荒廢了,由於可以從北崤道繞過,所以新函谷關也就是漢函谷關的作用就不那麼大了。王莽新朝末年,赤眉軍就是繞過漢函谷關,走北崤道會師於荒廢的秦函谷關,所以輕鬆透過。

    三、魏函谷關

    東漢時期,由於漢函谷關的作用不大,秦函谷關重新啟用了,但是由於黃河的河床下沉,水位下降,導致原先貼著峭壁奔騰的河水露出河灘,使得秦函谷關的唯一透過性消失了,這種情況到東漢末年以及唐朝就更加嚴重了,甚至是汛期也可透過。東漢末年,曹操為了彌補黃河河床下降導致的秦函谷關的透過的不唯一性,於是讓許褚在秦函谷關北5公里處,也就是黃河河灘處修建關隘,也叫函谷關,史稱魏函谷關。

    四、三個函谷關作用的消失

    由於稠桑原上的森林由於砍伐過度,使得原上變得光禿禿的,沒有森林的阻擋,起義軍或入侵者就可以輕鬆的爬過去,從而繞開秦函谷關,所以此時的秦函谷關形同虛設。後來這兩個函谷關也完全失去了作用,以至於在唐朝年間安祿山叛亂,大將哥舒翰直接退守潼關,因為此時他已經意識到函谷關的不唯一性,所以選擇真正具有唯一性透過的潼關。

    所以說函谷關真正起作用的是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到秦朝和漢朝時期的作用慢慢變小,唐宋以後,根本就不能作為關隘使用。現在變成了風景旅遊區。

  • 6 # 騰飛說史

    函谷關到了東漢時期,就喪失作用了,其地位被潼關所取代。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函谷關新關的設定

    函谷關新關和古關不在同一個地方,函谷關古關在今河南省靈寶市西南,新關則是在今河南省澠池縣的東邊,函谷關的移徙源於一個很偶然的因素,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屢立戰功,但是,他的家鄉在當時的函谷關以東,西漢時期,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說法,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平原,民風尚武,出將軍;函谷關以東的關東地區,民風尚文,是文化教育中心,出宰相,孔子和孟子就來自齊魯之地。在察舉制和科舉制未盛行的西漢初年,人們是崇尚武力的,並且關中平原是政治中心,是西漢王朝的核心區域,樓船將軍楊僕的家鄉在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宜陽正好是在函谷關附近,並且是在函谷關以東的地方,他在當時算是關東人,作為一個將軍,他覺得當一個關東人沒有多少面子,於是,就上書漢武帝,請求將函谷關東移,漢唐時期的貴族是講究門第和閥閱的,樓船將軍屢立戰功,漢武帝也只好答應他的請求,楊僕將函谷關東移到了宜陽縣的東北方向,在這裡修築了函谷關新關,這樣一來,楊僕就成為了關中地區的將軍了。

    (函谷關的位置)

    函谷關真正的險要之地是在古關,在崤山和黃河之間,“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所以命名為函谷關。函谷關是春秋時期,秦華人建立的關隘,《戰國策》記載道:“秦西有崤函之固,車不得方軌,騎不能並行。”函谷關之險要,行人尚且畏懼,何況車、騎。

    新關相對來說,不是十分的險要,沒有充分利用到自然的屏障,西漢末年,王莽篡漢,關東地區的綠林軍、赤眉軍攻入關中地區,王莽政權所憑藉的函谷關新關就沒有發揮多少作用。

    既然新關不險要,那麼,後來,為什麼沒有將函谷關重新西移到原來的位置呢?這又與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有關。

    第二:從東西對峙到南北對峙

    樓船將軍楊僕東移函谷關,是一個偶然因素,漢武帝之後的皇帝完全可以將函谷關重新遷回原來的位置。但是,此時,東西對峙的形勢已經不是十分的明顯了,到了東漢時期反而變成了南北對峙,那麼,重新修築函谷關就沒有多少必要了。

    關中平原的四個要塞十分的重要,這四個要塞分別是:西邊的大散關、東邊的函谷關、南邊的武關、北邊的蕭關。“關中”即是四關之中,關中平原雖然處於四關之中,但是,這裡的氣候溫暖溼潤、土地肥沃,有“八百里秦川”之稱,所以,自戰國時期開始,就形成了以關中平原為政治中心的格局,秦國能夠統一天下,得益於關中平原的富饒與險固。然而,關中平原的“八百里秦川”畢竟面積狹小,更廣袤、更肥沃的土地是在函谷關以東的關東地區,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以關東為經濟中心的格局。在戰國後期,最有實力對抗秦國的諸侯國就是關東地區的楚國和齊國,關東諸侯想要攻打秦國,東邊的函谷關是必經之路,秦國向東邊發展,也必經函谷關。秦國在吞併了蜀地之後,得到了富饒的四川盆地,才有實力對抗關東諸侯,凸顯了關東各諸侯國的經濟實力。

    (中國地形圖)

    劉邦統一天下,其實並未擺平各大諸侯,西漢初年施行的是郡國並行的制度,在郡縣制之外還有諸侯國,前期是異姓王,後期是同姓王,但是,同姓諸侯王隨著世系的發展,逐漸與漢高祖的關係變得疏遠,也開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西漢的諸侯國都是分佈在函谷關以東的關東地區,關東地區土地更加的廣袤,經濟實力雄厚,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趙王劉遂所控制的地區,其富裕程度遠遠超過漢朝政府控制的核心區域——關中平原,從而,形成了吳楚七國之亂,當然吳楚七國之亂的直接原因是晁錯削藩導致的,晁錯的削藩策略過於冒險,而沒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但是,吳楚七國之亂形成的深層原因,還是在於關東諸侯本身的經濟實力強大。

    因此,在漢武帝之前,西漢的政治形勢同樣是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東西對峙。函谷關的地位十分的重要,漢景帝之所以能夠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就在於他的弟弟劉武在睢陽(今河南商丘)擋住了吳楚七國的軍隊,劉武的封地在梁國,是西漢朝廷防禦關東諸侯的第一道防線,如果劉武也參加了叛亂,那後果不堪設想。因為漢景帝劉啟和梁孝王劉武的生母都是竇太后,所以,他更加親近漢景帝,不可能與其他宗室那樣參與叛亂。

    漢武帝繼位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透過頒佈推恩令、附益法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實力,到了漢武帝統治的後期,諸侯國已經無法與朝廷對抗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東西對峙之形勢,已經結束了,因此,函谷關的地位變得不是十分重要了,所以,漢武帝才能夠同意東移函谷關,並且,漢武帝之後的西漢皇帝也沒有想過要重新修築函谷關,將函谷關遷回原來的位置。

    東漢時期的情況與西漢是完全不一樣的,東漢的都城在洛陽,整個東漢時期,不僅經濟中心在關東,政治中心也在關東,光武帝劉秀就是南陽郡人,來自關東地區,因此,函谷關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東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時期,潼關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曹操西征馬超,就經過了潼關,因此,自三國時期開始,潼關取代了函谷關,魏晉南北朝時期,潼關是兵家必爭之地,例如:東晉末年,劉裕北伐後秦,必經潼關;北魏之際,長孫稚攻打蕭寶寅,也必佔據潼關;整個南北朝時期,潼關都是重兵把守。

    潼關取代函谷關之後,並不是說函谷關不重要了,崤函之固仍然可以憑據,只是其重要性相對於其他的關隘來說降低了。

    隋唐是大一統王朝,無東西、南北對峙的形勢,北宋的政治中心在開封,宋、遼、金是南北對峙,元、明、清時期,政治中心逐步轉移到北方地區,經濟中心則轉移到南方地區,南宋之後的政治對峙,往往是南北對峙,大運河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少出現東西對峙。我們從朝代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得出,有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到了宋朝的時候,是南宋、北宋了,明朝的後面還有一個南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優秀電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