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貧嘴三笑

    說實話,我不懂哲學,所以不趕班門弄斧。

    但個人提點門外漢的看法。所謂哲學,其實在中國有幾種,儒家曰仁;道家曰道。在印度曰佛法。在西方曰智慧。

    但不管哪種說法,關鍵在悟。

    如果這個有點胡說八道,那就講個小故事吧。

    齊景公有天看書,手下有個車伕看見了就問他,君王您在看什麼呢。寡人在看聖賢書。那些聖賢還在嗎?不在了。那國君您看的就是垃圾。

  • 2 # 小強愛寫作

    依我個人的體驗,學習、研究哲學有兩個要領:

    選擇視角,提出問題。

    哲學研索本身就是一種視角的選擇,視角不同,闡釋出來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視角和眼光是聯絡著的。視角之外,還有個立足點問題——所處位置不同,觀點和取向就將隨之而變化。

    白族一位詩人寫過首短詩《發現》,他以獨特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描繪出雲南的石林在不同地區的遊客眼裡所呈現出的不同形象:新疆人看這裡的石人,每個人都戴著維吾爾族小花帽;內蒙古人看這裡的石峰,說是活像蒙古人鋒利的馬刀西藏人看這裡的石山,認為頗像喇嘛、活佛在唸經;寧夏人看這裡的石林,像穆斯林在做禮拜。

    其實,這種“發現”是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那些高聳而尖峭的石林,在漁民眼裡,很像叢林般的桅杆;林業工人看去,卻像無邊的森林;鑽探工人看去,像是成排的井架……這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眼界、視角不僅取決於立足點,而且和生活基礎緊密聯絡在一起。

    哲學,第一位的是問題。從問題出發,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如果你頭腦中沒有掛著問題,只是記住一些機械的條框,那麼,哲學對於你可就真的沒有用了。但哲學卻又並不提供答案,任何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都不可能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它只是推動你去思考、體悟、品味、涵泳,這些是學哲學、用哲學的不二法門。

    “提出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有“問題意識”。無論是對於理論工作者,還是實際工作者,問題意識都是最緊要的。愛因斯坦就曾說過,他的“腦子裡始終都裝著問題”。理論是關於問題的理性思考,或者說理論始於問題。

    不是背,而是悟!

    過去學哲學有一個偏向,就是滿足於背誦結論,而不善於以理論為指導去發現問題、研討問題、解決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不是知識學,而是問題學。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常解常新,是永不過時的,只能隨著時代的發展,理解與聞釋方式發生變化。它與科學不同,科學的問題一經找到答案,問題便成了知識,不再具有問題的性質;二是,如果說科學給人以知識,那麼,哲學就是給人以智慧—提出問題本身就體現了哲學智慧。哲學家的貢獻不在於他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而在於他提出富有前瞻性、開創性的問題。問題是哲學的發展動力,問題開啟了思維探索之門。

    哲學追求的是智慧,知識可以從別人手裡接過來,智慧卻必須靠自己去領悟。知識可以背誦,可以訴說,而智慧需要內化為自己的血肉與靈魂,變為自己的思維方式,變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見識與能力。哲學的掌握,不能靠玩弄概念。哲學思維當然需要概念,但不能止於概念,不能實行抽象說教和概念式的演繹,必須善於透過感悟,將概念化為智慧,應該“得魚而忘筌”。

  • 3 # 李雲278237621

    要學習研究哲學,社會實踐是根本,從歷史讀物開始,繼而羅輯學,矛盾論,實踐論等等。不論怎麼說,依我看來社會科學是沒有師父的。

  • 4 # 旅居地球80年

    如何學習研究哲學沒那麼想過,年輕時候喜歡看那些書,如叔本華,赫胥尼,尼采,還有一些公安課本,各種心理學,只看不動腦筋。

  • 5 # progressing001

    認真鑽研“楞嚴經,法華經”,究竟了義,開悟的愣嚴,成佛的法華。明白“一心三藏”道理:如來藏為總,萬法為別,互為總別,互別為別。

  • 6 # 二郎神君子

    天馬行空,,,,先囫圇吞棗讀一些入門級的理論物理中關於量子學說的介紹,然後讀一讀西方經典哲學家的簡寫本,再深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並心經等宗教經典,,,這樣打下些基礎後,,,再回頭精讀古今中外哲學家的代表作、宗教典籍、理論物理、科幻鉅作後,,冥想,然後可以說在學習和研究哲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悅動手自一體和桑塔納自動擋,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