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臺

    奧匈帝國並沒有“分裂”成無數小國,奧匈帝國是因為打輸了一戰,被協約國,準確來說是英國和法國強行肢解的。

    這一點應該要搞清楚,奧匈帝國從來沒有主動“分裂”成無數小國。

    目前中文網際網路上有股很不好的風氣就是否定多民族國家,鼓吹民族國家,為了證明多民族國家不好,所以不少人就拿奧匈帝國說事。

    但是,奧匈帝國的多民族政策真的不好嗎?

    答案是奧匈帝國民族政策是有效果的。

    不管是匈牙利人、捷克人、克羅埃西亞人,這些奧匈帝國治下的民族,它們都沒有謀求從奧匈帝國裡獨立出去,它們想要的只是在奧匈帝國框架下給自己本民族爭取更多的權利。

    (維也納夜景)

    甚至匈牙利人雖然歷史上幾次企圖獨立都被哈布斯堡家族武力“說服”了,但是在一戰結束後,匈牙利王國還試圖請卡爾皇帝到匈牙利王國擔任國王,如果不是協約國嚴厲制止的話,那麼就不是霍爾蒂將軍擔任匈牙利王國的攝政,而是卡爾皇帝變成匈牙利王國的卡爾國王。

    從這個角度說,奧匈帝國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至少讓匈牙利馬扎爾人願意迎奉一位德意志人擔任他們的國王。

    而與此同時,號稱民族國家,純粹日耳曼人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南德意志四邦當時正在密謀透過某種方式從德意志第二帝國獨立出去。

    甚至在一戰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威廉二世皇帝想要去巴伐利亞王國參觀軍事演習都被巴伐利亞王國駐柏林大使拒絕了,理由是“我們的王儲不會願意看到皇帝陛下出現在巴伐利亞”。

    是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事實上是一個披著帝國外衣的邦聯制共和國。

    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民族主義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比多民族的奧匈帝國強,畢竟奧匈帝國治下各民族從來沒有想過脫離奧匈帝國這個體系。

    (《特里亞農條約》簽字現場)

    真正分割奧匈帝國的是一戰的兩個條約《特里亞農條約》和《聖日耳曼條約》:

    匈牙利割讓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給捷克斯洛伐克;

    特蘭尼西瓦亞和巴納特東部劃歸羅馬尼亞;

    克羅埃西亞、巴納特西部劃歸南斯拉夫王國;

    布林根蘭的大部分歸於奧地利,也與聖日耳曼條約合,當中的肖普朗區域則根據1921年12月公投結果歸於匈牙利;

    多瑙河受戰勝國控制;

    陸軍限為 3.5萬人;

    承認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南斯拉夫的獨立,

    割讓特倫蒂諾,南蒂羅爾,的裡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島數個達爾馬提亞島嶼及弗留利、予義大利

    陸軍不得超過3萬人;

    根據這兩個條約我們可以看得出,奧匈帝國不是“分裂”而是被英法“分割”了,所以你要我奧匈帝國為什麼會“分裂”,我只能這麼回答:要麼別參加戰爭,要麼參加了戰爭就一定要贏。

    不讓打輸了,被瓜分了,幾十年後的後人還以為是自己解體了呢。

  • 2 # 想好的名字被人註冊了

    奧匈帝國經過二次戰爭變成小國。一次徳國統一戰爭,把它從大德意志聯邦給踢出去。二次一戰使奧匈帝國分裂為奧帝利,匈牙利,捷克s洛伐克3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糖糯米煎糕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