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小陽餘悅

    項羽自矜攻伐,進而表現為不善用人,自古“良臣擇明主而事”,真正的賢人韓信、陳平在項羽手下得不到才能的展示與發展,賢人於是離去,項羽的叔叔項伯也吃裡扒外經常幫助對方的劉邦。在楚漢對峙過程中,項羽雖然也知道用外交聯合諸侯,但所派遣的人比不過劉邦派遣的辯士,比如在說服九江王英布時,劉邦的辯士隨何更勝一籌,英布最終降漢叛楚。

    賢人在項羽處得不到重視,甚至被猜疑,韓信、陳平、英布、等都是從項羽這邊歸降到劉邦處的。陳平以重金離間項羽君臣,僅有的亞父范增、鍾離昧等也離去,項羽手下幾乎沒有了大將。

    太史公曰: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 2 # 官破曉

    第一,項羽剛愎自用,聽不見別人的意見。項羽是個有主見的人,不願意接受別人的不同想法。鴻門宴時,韓信就看出,與項羽爭天下的就是劉邦,勸項羽攻打劉邦,項羽不聽,還認為韓信出的是餿主意;鴻門宴上,范增多次勸項羽除去對手,可惜項羽優柔寡斷,下不了手,終於讓劉邦做大。一個人在項羽手下,經常懷才不遇,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自然要有其他想法,於是開始和項羽離心離德。

    第二,項羽集團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劉邦集團,表面上看雖然不是太強大,但是有謀士比如蕭何,有武將,比如樊噲曹參周勃盧綰等人,有敢為劉邦去死的人,比如紀信周苛,甚至大家的家屬也敢為劉邦赴死,比如王陵的母親;可項羽手下就不行了,不知道聽誰的,比如鴻門宴上,范增要殺劉邦,項伯不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挺身而出,前來護衛。要知道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況且都胳膊肘往外拐,可見項羽集團力量不往一點集中,如此焉能不敗?

    第三,項羽頭上還有領導。項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上面還有人物,這個人物就是他們叔侄辛辛苦苦扶植的楚懷王孫心,可惜楚懷王並不認可項羽叔侄,項梁比較強勢,楚懷王一直裝慫,項梁戰死,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其實就是削弱項羽的權利。項羽在前線拼殺的時候,還有楚懷王在後面給他掣肘。後來,項羽忍無可忍,把楚懷王給殺害於大江之中,雖然除了對手,卻成為敵對者口誅筆伐自己的最大罪過。那就是以臣弒君,大逆不道。這也讓別人看著,跟著項羽不會有大出息。

    第四,項羽是個大將,不是政治領袖。項羽這個人一般情況下,嗜殺成性。他喜歡打仗,喜歡屠城的快感;喜歡報復,因此當章邯的部隊投降之後,項羽聽到別人耳語,就以為別人可能要對自己不滿,於是下令把所有的降兵坑殺,其結果不是帶來自己招致更多的敵人嗎?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劉邦好言安撫,沒有殺他,而且對秦人秋毫無犯;可項羽卻殺死子嬰,挖秦陵找秦始皇的死屍,對秦人大開殺戒,放火焚燒阿房宮,這一昏招,又為自己招來更多的對立面。人才跟著項羽,自己都會知道下場是怎樣的,因此隊伍作鳥獸散。

    第五,項羽內部是利益結合體。除了一個范增是全心全意為項羽服務,其他的人都抱著別的想法。你看宋義、楚懷王、英布、彭越等人哪一個不是和項羽分崩離析。反觀劉邦手下大家目標一致,利益一致,都在為劉邦打拼,都在為了沛縣集團打拼,拒絕了項羽的高官誘惑。

    第六,項羽沒有人格魅力。項羽雖然出身貴族,可因為悟性不高,不能賞識人才發現人才,因為過於自負,也沒有人給他推薦過人才。反觀劉邦,看起來不如項羽叱吒風雲,卻能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而且手下人對全國各地的人才極力拉攏,推到劉邦身邊,最著名的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還有張良居然能把項羽的叔父送到劉邦身邊,還要約為兒女親家,可見項羽確實技不如人。

  • 3 # 掃雪仙樵85492287

    項梁培養少年的項羽時希望他多兵書,項羽卻不以為然,喜歡付諸武力,這就註定了他的意志,從他以後的作為可以看的到,他不善於發現人才,重視人才,利用人才。

    項羽自身並不是一介武夫,勇而無謀。從鉅鹿,彭城之戰可以看出項羽的軍事才能。然本人性格殘暴剛愎自用,同時又婦人之仁優柔寡斷,鴻門宴是最好的例子,主要謀士范增徹底死了心,連自家叔叔也幫外人說明項羽籠絡不住人心。

    韓信本屬項羽帳下,可惜一顆耀眼的巨星淹沒了另一顆明亮的巨星,兩星相撞結果明珠明投,還有陳平一看這不是我的菜也開溜了。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項羽從骨子裡就不重視人才,他搞的分封制注他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他只能是日薄西山,窮途末路。

  • 4 # 創史人

    其一,項羽剛愎自用,聽不見別人的意見。鴻門宴時,韓信看出了劉邦的雄心,勸項羽攻伐劉邦,劉邦認為這是餿主意。

    其二,項羽的隊伍沒有一個領導核心。劉邦表面看上去非常弱,其實不然。在他的團隊裡謀士有蕭何,武將有樊噲、盧綰等。這些人都可以為劉邦賣命。反觀項羽,連自己的叔父項伯,胳膊肘都往外拐,這誰還會跟他?

    其三,項羽頭上還有頂頭上司。他頭上的頂頭上司正是楚懷王,這個人和項羽可是不對付,一直裝慫。最後,項羽把楚懷王殺了,是除了對手,但也落了個弒君的名頭,這可是天下之大不諱,是大逆不道 誰會跟著這樣的人?

    其四,項羽沒有政治謀略。項羽是一個武將,嗜殺成性。喜歡打仗,喜歡屠城的快感;喜歡報復。這樣的性格,給自己造就了太對對立面。

  • 5 # 路衛兵

    項羽團隊人才的流失,最典型的莫過於韓信、陳平。二人的跳槽對楚漢戰爭影響巨大:鴻溝議和後陳平讓劉邦撕毀合約,繼續追剿項羽的疲憊之師,加速了項羽的滅亡。韓信助劉邦拿下半壁江山,又在垓下合圍中給了項羽致命一擊,從而讓劉邦最終勝出。項羽沒能留住二人,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對方的原因,關鍵在於他們不是一路,共起事來就各種彆扭。

    韓信年輕時“貧無行”,討人厭,陳平嫌貧愛富,還有受賄的毛病,都是有道德缺陷的人。項羽出身貴族,性情又極孤傲,很難和他們有感情上的深度互動。而項羽對人“恭敬慈愛”,對生病士兵“涕泣分食飲”的膚淺表演,也被二人歸納為“婦人之仁”,入不了法眼。情感互不相容,也就缺乏長久合作的基礎。

    韓信能受胯下之辱,陳平有“宰天下”之志,都不甘居人下,有被認可的強烈衝動。但不管二人需求多盛,項羽的供給側卻始終不給力。韓信後來被劉邦拜封為大將軍,與劉邦對策時,說項羽“印刓敝,忍不能予”,是個印把子磨光都捨不得撒手的人。後來韓信做了齊王,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仍對當初“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一事耿耿於懷。陳平對項羽也有“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的評價,對其做派也不滿意。項羽給不了他們想要的,供需出現矛盾,關係也會失衡。

    從後來韓信的用兵來看,跟項羽明顯不是一個套路:項羽喜歡速戰速決打硬仗,韓信喜歡排兵佈陣用巧計。也許正是因為風格迥異,韓信“數以策幹項羽”,項羽才沒採納。但不採納就是不認可,不認可就沒法升遷,既沒前途也沒存在感,不走也沒什麼意思。陳平也一樣,在劉邦那“六出奇計”,從不按套路出牌——包括讓劉邦撕毀合約,跟思維正統的項羽沒在一個頻段上,也擦不出什麼火花。說起來陳平跳槽也是因為工作問題,項羽讓陳平平定反楚的殷王司馬卯,結果司馬卯是個牆頭草,後來又降了劉邦。這事按說怨不得陳平,但項羽認為他辦事不利,要追責,陳平見勢不妙就溜了。

    人才這東西其實很難被發現,韓信、陳平跟隨項羽時尚未嶄露頭角,跳槽之後很長時間也都平淡無奇,這裡面有個機緣巧合的問題,項羽沒發現也不奇怪。但讓二人跳到對手劉邦那裡,不管怎麼說都不是好事,畢竟他們熟悉這邊的情況。

  • 6 # 溫讀

    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因為在秦末,他的勇武,就是一個BUG。

    鉅鹿之戰,五萬對四十萬,九戰九勝,名震天下,那年,二十五歲。

    彭城之戰,當時正在打齊國,劉邦聯合五路諸侯,號稱五十六萬大軍,把項羽老窩端了。

    而後,項羽帶了三萬人,半天時間把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劉邦的父親老婆被俘虜,自己僅帶了十幾人喪家之犬辦般逃離。

    在秦末那個時代,但凡和項羽正面剛的,全輸了。

    鉅鹿之戰的章邯,秦末名將,把各路起義軍打爆,項梁都死在他手上。

    而且,鉅鹿之戰還有一將領,王離,破楚殺項燕,王翦的孫子,帶了20萬的長城軍,這隻軍隊,可是當年蒙恬北擊匈奴的軍隊。

    結果呢?被項羽打碎。

    彭城之戰,劉邦集齊五十六萬人馬,正面剛,輸的一敗塗地。

    再說說,人生中唯一輸的那次。

    垓下之戰,為什麼輸了。

    韓信,劉邦,英布,彭越,張良,蕭何。。。

    而且,垓下之戰初期,韓信被項羽打退。

    這輩子還定三秦出關東向破魏滅趙徇燕定齊縱橫列國,天下無敵,千古僅見的一代兵仙韓信,這樣的人,在垓下之戰,被項羽打退了。

    項羽之勇,可見一斑,當稱千古無二。

    集齊所有的漢初名將,一起上,整出來五層包圍圈,合圍,才逼迫項羽自殺在烏江邊。

    如果項羽過烏江呢?劉邦建立漢朝還不知道到什麼時候來。

    那時候,項羽才31歲。

    瞭解了這些以後,我們來說說,為什麼項羽留不住人才。

    第一,根本不在乎,譬如韓信,你給我整那麼多華麗計策幹啥,我直接上去就是幹就贏了啊。這樣直接上去就是剛,他贏了七十餘次,最後還是遇到了韓信這個怪物,十面埋伏啊,無奈。

    第二,太年輕了,年少成名,不是什麼好事。跟劉邦這種浮沉半輩子的老油條,項羽還是太嫩了。年輕,難免氣盛,難免驕傲。而且,當一個人一直處於順勢的時候,就容易驕傲自滿,項羽就是太順了,攻必克,戰必勝,這樣的情勢下難免小看天下群雄,驕傲自滿,妄自菲薄。

    第三,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韓信要大將,劉邦直接就給了,韓信說要拜將儀式,劉邦也就直接給了。而項羽,連一個小小的兵符都要摸上好久才會給,這樣的話,在項羽帳下,根本就沒有前途可言。可能他一直都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管理者。

    總結:

    項羽還是太年輕了,而且又太過順利,他的勇武確實千古無二,僅靠勇武幹翻一個王朝的也就只有項羽了吧。有時候他並不是無謀,而是懶得去做而已,因為他僅靠勇武,硬剛就已經天下無敵了。

  • 7 # 歷史有知社

    我們通常會認為項羽在給予人才的福利待遇上遠不如劉邦來得那麼爽快大方,以致原屬於項羽團隊裡的人才都紛紛跳槽到劉邦團隊那裡去了。從而決定了項羽一方由強變弱,最終走向敗亡的道路。那為何在給予員工的福利待遇上,貴族出生的項羽反而不及草根出生的劉邦來得那麼豪爽呢?這難免會讓人覺得詫異,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其中的玄妙之處。

    首先,先來看一下關於項羽出手“小家子氣”而劉邦出手“豪爽大方”的歷史記載,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處。1),來自韓信對項羽的評價,韓信對劉邦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2),劉邦在天下大定後,問群臣自己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時。高起、王陵等人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3),英布在背楚投漢後,去見劉邦的相關歷史記載說:”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出就舍,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從以上三點相關的歷史記載來看,似乎項羽出手“小家子氣”而劉邦出手“豪爽大方”已成鐵證,已無翻案的可能。但是,我認為這三點相關的歷史記載只是事物的表象,並非其本質,為何如此說?請聽我細細道來。

    我認為劉邦之所以能夠給人以出手豪闊的感覺,是因為其特別善於給員工“畫大餅”,其實有很多都是“空頭支票”,甚至可以說是欲奪先予的手段。劉邦平常對員工們特別豪闊,甚至不分彼此,按韓信所言“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封賜特別優厚。但是,到了必要關頭,劉邦卻可以把當初封賜出去的東西想辦法再拿回來。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一帶長期對峙,被搞的山窮水盡,就假裝為漢使,馳入韓信、張耳的軍營,奪了韓信、張耳的印符,帶走了韓信、張耳的軍隊,而讓韓信、張耳再重新創業去。在平定項羽之後不久,就把韓信從“齊王”徙封為“楚王”,而把齊地留給了其長子劉肥。眾所周知,齊地自春秋到兩漢時期都一直是中國文化最為昌盛、經濟最為發達、百姓最為富足的地區,而把韓信徙封到的楚地,主要是今天的江淮地區,雖然這裡是韓信的家鄉,但是在當時跟齊地比起來的話簡直可以是蠻荒地帶,地形也遠不如齊地險要。

    劉邦約會韓信、彭越等共擊項羽,韓信、彭越未理會,於是又採取張良的計策給韓信、彭越等人“畫大餅”,說待滅楚之後,淮北之地如何如何,睢陽以北至穀城之地如何如何。於是韓信、彭越等這些人就真來了。須知,這些地方原本就不在劉邦的治下,不過是張“空許的大餅”而已,而且劉邦在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有了除去他們的心願。所以,這個不過是欲奪先予的安撫利用手段而已。

    所以,劉邦在自身寬裕的時候跟你不分彼此,顯得特別仗義。但是,當他自己碗裡沒有的時候,盯上你的碗裡的時候,你也不能顯得過於小氣。所以,你的碗裡的其實還是他的,彷彿是他的銀行一樣,當初雖說是封賜給你的,其實你終究不過是他的銀行下屬的一個支行而已。

    而那些說項羽封賜吝嗇的人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後,發現如果按照功勞簿對群臣封賜的話,即便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封賜出去都不夠分的(當然這個也有是其平時給員工畫的餅太大的緣故)。而當初項羽實際上可供其封賜出去的土地才多麼一點呀?其他六國的土地基本上原封封給了其他六國的王族後裔及其功臣了,實際上可供其封賜給自己人的土地真是少之又少。加之,項羽封賜出去的土地不像劉邦那樣可以想著法子再重新討回來。是封賜出去一點就少了一點,所以,難免要拿在手裡掂量掂量,印刓敝,忍不能予了。

    劉邦在消滅所有異姓王后,與群臣殺白馬為盟,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倘若韓信、彭越等泉下有知,聞此盟約,還會覺得劉邦比項羽出手更豪闊嗎?

    所以說,劉邦就跟今天某些公司的領導一樣,之前信誓旦旦地對員工說:“好好幹,等這專案完成之後,給每位專案參與人都分車分房”。而起初階段,也的確有業績表現好的專案參與人分到了房、領到了車。於是,其他的專案參與人都彷彿看到了希望,更加賣力地工作,終於將專案圓滿完成了。可是,當專案甫一完成,劉邦將韓信、彭越等這些大魚一宰,剩下的小魚小蝦一看,那還再敢有分車分房的奢望,能夠領塊燒餅就很感激涕零而知足了!

  • 8 # 布衣閒人10

    項羽留不住人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剛愎自用,認為自己什麼都行,特別打敗章邯,消滅秦軍主力之後,更是不可一世,目中無人,謀自己出,連亞父范增的話都不聽,更不給韓信、陳平等一流人才建立功勳的機會。

    二是目光短淺,沒有改治頭腦,滅秦後,不去建立統一的大帝國,而是封了一大堆王,自封霸王,使有才能的人才失去了出將入相的平臺。

    三是安於霸王的稱謂,放棄形勝之地關中,而回彭城建都,還說,衣錦不還鄉,如走夜路。還把說他這樣做是沐猴而冠的人殺了。安於現狀,沒有遠大包負。

    四是殘暴,嗜殺成性,所過之地,無不屠戮殆盡,更有甚者,他殺了楚懷王和已降的秦王子嬰;放火燒了秦宮室;違背約定,不封劉邦為關中王,而封其為漢王。這些作法,失去了人心。

    五是一味的崇尚武力,認為天下靠武力取得,也要靠武力治理,不懂得“馬上馬下”的道理,結果回到彭城後,椅子還沒坐熱,齊地就出了亂子,接著劉邦又明修棧道,暗渡陳蒼,兵鋒一路東向,一度佔領彭城。

    六是吝嗇,雖然對部下仁愛有佳,甚至親自安撫慰問受傷的兵、將,但對有功的人,封賞的印刻好後,自己在手裡把玩,印的欏角都快磨光了,也捨不得發給人家。韓信說他這是“婦人之仁”。

    項羽雖然是個英雄,但他這些致命的缺點,難以聚攏天下人才,沒有人願意跟著他,跟著他沒出路。

    可悲的是,項羽始終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這些缺點,最後只能是作歌別姬,身死東城。

    僅供參考。

  • 9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楚漢之間的人才走向,是根據劉邦、項羽的政權屬性流動的。

    劉邦出身平民,他的核心團隊就是沛縣的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樊噲、開車的夏侯嬰、趕紅白宴席場子的周勃、當辦事員的蕭何、曹參。

    在起兵之後,又吸收了周邊地區的灌嬰、酈商、酈食其。在定居關中之後,又來了韓信、張良這兩個大殺器。

    總而言之,劉邦的團隊成員基本是以中下層人士為主,他們在亂世中想抓住機會實現逆襲,就來投奔劉邦。

    正因為劉邦沒有根深蒂固的班底,所以才能給予人才最大限度的使用。

    項羽就不同了,他是有自己的班底的。

    項氏家族原本就是楚國貴族,有封地、有家族、有親戚,還有七大姑八大姨等等,全都是項羽擺脫不了制約。

    作為家族晚輩,項羽一躍而成西楚霸王。

    他當首先要安撫的就是項氏族人,所以項伯、項莊、項它、項佗、項大毛、項二狗......全部充斥在項羽軍中。

    這就是西楚的既得利益集團,韓信、陳平這些平民子弟怎麼可能出頭?

    劉邦集團繼承了秦國的法律、制度、軍功爵位體制,並且沒有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團。在縱橫捭闔之中可以輕裝上陣,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

    項羽集團繼承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傳統、習俗、封地體制,將幾百年的既得利益集團重新拼湊起來,就像一個氣喘噓噓的老人,每走一步都需要左顧右看。

    所以從長遠來看,劉邦戰勝項羽是板上釘釘的事。即便劉邦在邗溝被項羽一箭射死,也會有繼承這套體制的人站出來,重新徵戰天下。

    無論從哪方面看,項羽也不是最終的天下的那個人。

    個人的努力和才華,絕對會被天下大勢碾壓的渣都不剩。

  • 10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韓信曾評價項羽如下:“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項王 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這段話生動的說明了項羽的為人!項羽是個不肯分利給別人的人!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少數,很多人都有著項羽情節,認為任何利益都該是自己的,分他一點就跟要了他命一樣!

    凡是跟著項羽打天下的將領中,只有英布一人封王,而且還是英布人家自己的本事拿下的這個王,剩下那些將領開始是聽喝的嘍嘍,最後還是嘍嘍!要你,你能在一個完全沒有發展空間的地方幹嗎?一輩子到死當個嘍嘍?

    項羽除了自私無敵之外,還有個本事韓信上來就說了,就是暗惡叱吒,千人皆廢!就是他一上戰場,隨便一喊,上千敵人就廢了,這是何等的能耐啊!有這樣本事的人還會覺得周圍人有用嗎?還能看得起誰?所以陳平,韓信這些人不會被重用,就沒有任何稀奇的地方了,項羽遇到問題就讓他喊去就行了,實際上他也是這麼幹的,到最後了不還斬將奪旗了嗎?然而還有啥用?

    綜上,他自己陣營中,現有的人才他不會封賞,潛在的人才就更沒戲了,那誰還能跟著他幹,跟著他還有什麼意義?天下永遠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只可惜很多人都搞不明白,項羽就是其中的典型,所以他就是得到天下也最終會完蛋,因為他的天下只有他能發展,別人就別想了,這就是他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一起6年了現在她提出分手說過不上好日子,所以不想過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