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代曹植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周瑜當年與孫策共同創業,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周瑜作為大股東,自然不服,想取而代之,雙方明爭暗鬥已久,後周瑜被孫權害死,為掩人耳目,孫權放聲大哭,內心卻沾沾自喜,從此江東之主的位置穩固。

    至於演義上的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中不存在。周瑜也從未說過:即生瑜,何生亮?

  • 2 # 愛妮品歷史

    周瑜在世時,孫權很是器重,他是孫策的同學,年紀輕輕就學識很淵博,有獨到的見解,他火燒赤壁,天下聞名。可惜周瑜因病去世的很早,孫權很是傷心,也很是擔心,周瑜是吳國的大將軍,還是一個智囊。周瑜去世之前向孫權推薦魯肅說,魯肅沉著冷靜,辦事細心,可代替我的位置。

    與此同時,他還交代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有一個人必須除掉,他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周瑜遺書中說,曹操在北,疆域遼闊,應注意其東向。其西南地區還不安定,暫時沒有伐吳的可能。劉備剛成氣候,觀其志向,欲統一三國,建立劉氏政權。他國力還不是很強大,應該提早除掉,恐他以後成大患。

    很顯然,孫權之後沒有聽他的,而是與劉備結親,成為親家,同時還與蜀國聯合一同抗擊魏國。可是,在聯合的時候,劉備逐漸的發展自己的力量,慢慢的就超過了孫權。後來關羽被殺,劉備一氣之下開始伐吳,劉備親自指揮60萬大軍,但是吳國的軍隊還沒有他們一半多,實力相差懸殊。

    若是沒有陸遜,若是火攻無效,若是若是劉備不大意,沒有被火燒,可能已經將吳國收入帳中,形成天下南北對峙之勢。這個樣子的話,劉備的統一大業就很可能實現了。歷史總是沒有如果,只因為劉備大意,也可能因為天命如此,往事如煙,令後人惋惜。

  • 3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對於周瑜的突然去世,孫權是極為傷心的。

    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

    即因周瑜之死,孫權以一國之君的身份為周瑜穿上喪服發喪。且在往後又多次回憶起周瑜,可見孫權對周瑜用情之深。

    另外,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孫權難過於周瑜的逝去:

    第一、周瑜忠誠。興平二年(195年),丹陽率兵迎策助孫策平定江東之戰,時孫策為袁術部下,周瑜伺其不才,欲曲線回江東。同年交識魯肅;建安三年(198年),與肅東歸,授建威中郎將;建安四年(199年),隨孫策要攻打荊州,升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破宛城,納小橋為妻。同年進攻尋陽、劉勳,次年討江夏,平定豫章、廬陵等郡。而後周瑜留下鎮守巴丘;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託孤於周瑜。對孫權率先行君臣禮以支援孫權。並向孫權推薦魯肅;建安七年(202年),力勸孫權不要送人質給曹操;建安十一年(206年),討伐麻、保二屯。俘虜了鄧龍。向孫權推薦降將甘寧;建安十三年(208年),隨孫權征討江夏的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抓獲黃祖;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劉破曹,作為孫劉聯軍前線總指揮,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復又征討曹仁,大勝。戰後建議孫權軟禁劉備,孫權未採納;建安十五年(210年),對孫權提出討伐益州的戰略—— 奪蜀(劉璋)、並張(張魯)、聯馬(馬 超),孫權許之,周瑜返回駐地江陵進行準備工作,行至巴丘,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

    透過周瑜的事蹟,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少年得志、平步青雲的青年將領,盡其一生輔佐孫氏家族,亦是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策平江東之戰,周瑜親率大軍迎策,給予極大支援。孫策遇襲身亡,周瑜帶兵前往奔喪,率先與孫權行君臣禮以支援孫權。赤壁之戰一片投降論調,周瑜堅持“抗戰到底”以保江東基業。南郡之戰帶傷上陣擊潰曹仁。看出劉備的威脅,上書孫權出狠招,可惜病故於回江陵的路上。如此之能臣/忠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孫權淚滿襟。

    第二、孫權用人。

    三國前期三位主要領導人,對待人才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曹操是“重才”、劉備是“重義”,而孫權則是“重情”。

    孫權十九歲時繼承父兄基業,得到其兄孫策留下的一群大臣輔佐。在年輕的孫權心中,這些大臣如同其親人一般,這也是孫母的要求。如張昭為“仲父”,周瑜為“長兄”。孫權的這種待人風格,也影響到其手下之間的相處,如周瑜與魯肅、魯肅與呂蒙等,都是親如手足。手足離去,自然無比悲傷。

    第三、政治環境。

    孫權是典型的“政治家”,政治家講究的是“利益”,在各種權衡中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政治家自古就是多疑的,可以信任的人很少。周瑜是可以信任的一位,並且周瑜又是極其忠誠的那一位。缺少了周瑜,雖然還有魯肅(周瑜自薦),但掏心窩子的人少了一位,心理自然不免失落。

    因而,對於周瑜的逝去,孫權是極為悲痛的。

  • 4 # 一頁歷史

    周瑜與孫權

    孫策去世後,孫權當了家。孫權對周瑜,似乎說不上特別的好,直到周瑜贏得赤壁之戰,又打敗曹仁攻下江陵後,孫權才封了周瑜個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三國志》記載,孫策去世時,周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有人說周瑜這是在逼供奪權,也有人說周瑜帶兵奔喪只是為了穩定局勢,不過不管事實如何,“將兵奔喪”一事恐怕多多少少給孫權留下了些陰影。

    其實在感情上,孫權最喜歡的應該不是周瑜,畢竟周瑜與孫策的關係更鐵;孫權似乎更喜歡呂蒙,看《三國志》裡記載呂蒙生病時孫權那心疼的樣子就知……但孫權對周瑜的才幹卻是信任和欣賞的,這從赤壁之戰前周瑜主戰的一錘定音,以及孫權評論四大都督時首推周瑜就可以看出。

    孫權對陸遜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又說呂蒙“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可見排除感情因素,孫權對這江東四大都督在理性上的排名依次是周瑜、陸遜、呂蒙、魯肅。順說,對於孫權的這段評論,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寫到,“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不過對周瑜的才幹,孫權在信任與欣賞的同時,恐怕也有幾分顧忌吧……

    但無論如何,周瑜對孫家應該說是忠心的。《江表傳》所記蔣幹為曹操遊說周瑜時,周瑜回答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的確讓人折服,難怪以才辯見稱的蔣幹也打消繼續遊說的念頭了。

    特別周瑜死後,孫權不僅為周瑜素服舉哀,數年後更為自己最看重的長子孫登(孫權稱帝后孫登被封為了皇太子)聘娶了周瑜的女兒為正妻;又把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公主孫魯班嫁給了周瑜的長子周循;周瑜的次子周胤也娶了孫家宗室的女兒,並封為都鄉侯。

    都說那時候的婚姻多半是政治聯姻,可是周瑜的子女成親時,周瑜已去世多年,周家也沒有什麼權勢,這樣的聯姻似乎並無任何利益可圖。孫權為什麼要拿自己最看重的兒子和最疼愛的女兒去與周家聯姻,而且還是雙重聯姻呢?是懷念?是愧疚?還是其他?……

    只可惜,周瑜的這三個子女卻並不好命。本來有希望成為東吳皇后的周瑜之女,因為太子孫登的早逝,成為了寡婦,步上了她母親的後塵;娶了公主的周循,也英年早逝,步上了他父親的後塵,甚至更慘——沒有留下子嗣;唯一活得長點的周胤,後來卻因罪被貶,在N多人的求情下,終於被赦免,可在又見希望的同時,偏偏他也病死了……但好在,據說周胤是有子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心變了真的收不回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