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北虎男323

    楊家將,傳了十幾代,元朝時期才斷了,其他回答者不學無術胡說八道!

    楊門女將更是赫赫有名,說楊家將不能不提佘太君,折太君,折家從五代十國時期一直到北宋末年,世代割據鄜州,歷代折家人擔任鄜州最高長官和軍隊統帥,割據軍閥,直到北宋末年,折家軍主力在太原城下,被西路金軍全殲、折家才走向沒落,折太君弟弟叫折御卿,

    威名震四方,折家家主,鄜州最高長官,崇拜姐夫楊老令公,楊重貴,就是楊繼業,楊業。

    折太君和楊重貴(楊繼業)公元957年結婚,當時16歲,能征善戰,楊繼業綽號“楊無敵”,至今山西還有楊繼業的廟,廟的橫匾就是“天下無敵”四個大字!

    他們有楊家七郎,七個兒子,楊延玉、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和楊延彬等七子各個猛將,其中楊六郎楊延朗名氣最大,遼軍聞風喪膽,唯一戰死的就是楊延玉,楊四郎。(真實歷史上楊家將名字和折太君名字與小說楊家將不符,有差異)

    折家女將也非常有名,佘太君的外甥女折夫人因為替老公領兵擊退遼軍,被皇帝下詔嘉獎!!

    司馬光給楊家將第五代寫過碑文,至今還在。

    最後,楊重貴,就是楊繼業,原名劉重貴,真的是因為潘美坑死的,沒有計劃中的援兵戰死於疆場,宋朝皇帝因此還處罰了潘美,

    參見《宋史》《遼史》《宋實錄》《後資治通鑑》

  • 2 # 澳古說歷史

    歷史上的楊家將,並沒有評書、戲劇、小說和野史演繹的那般的戲劇與傳奇性,七郎八虎、大戰金沙灘、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大破天門陣等等一系列的故事都只是演義,並非史實。

    •正史中的楊家是怎樣的?

    首先,正史中的楊家將雖沒有小說、評書等體裁演繹的那般傳奇,但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楊家個個都是忠心體國的忠臣,可謂是滿門忠烈。為了大宋,楊家子嗣個個都站在戰爭的最前線,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英勇的抵抗著遼國入侵,保護著這個國家。

    楊家家主楊業,五代至宋初名將,以驍勇聞名遠近,五代仕於北漢,曾追隨北漢世祖劉崇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每次率軍都能殺得敵軍潰不成軍,人贊“無敵”。後北漢亡國,楊業追隨北漢末帝劉繼元投降北宋。

    仕宋後,楊業繼續被宋太宗重用,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景宗統十萬大軍親征雁門,楊業率數千騎兵由西陘而出,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遼軍潰敗而逃,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被殺,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被活捉,遼軍損失慘重。此戰,楊業一戰成名,之後遼軍但凡見到楊業旗號,即刻逃遁,不敢與其爭鋒。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為收復燕雲十六州,決意北伐遠征遼國,楊業亦跟隨其北伐,任西路軍副主將。北伐初期,宋軍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遼軍猝不及防下,連戰連敗,接連丟掉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等四州。但是,隨後遼軍開始反擊,遼朝蕭太后和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十多萬軍隊,再次攻陷寰州。宋皇見遼軍來勢洶洶,為避免雲、應、朔三州再次被遼軍所奪,於是決定將三州百姓悉數遷回內地。

    此時,負責將三州百姓遷回內地的,就是西路軍潘美所部。原本保護三州百姓回內地,對於潘美、楊業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只需通知三州主官,讓他們告知百姓,而後一同回國就行。但是,就是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卻因護送方式讓西路軍主將們出現了分歧。

    這時楊業認為,應該秘密的進行百姓的遷回行動,同時為防止遼軍在遷回的過程中,突然發動進攻,應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石碣谷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以此以防萬一。按理說,楊業此等謹慎的作法,是最為穩妥,也是最萬無一失的,但是卻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此時,應州兵馬都監王侁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此時宋軍不懼遼軍,只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即可。

    此等冒險之舉,楊業自然不會同意,他是強烈的反對。王侁見楊業反對自己,他是別有用意的說道:“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楊業本是降將,且性格更是剛正不阿,見王侁如此說他,他是十分氣不過。於是乎,為了證明自己對大宋的忠誠,他決意親率本部人馬,與遼軍決戰。

    就這樣,生性謹慎的楊業就被自己人給硬生生的逼到了要冒險與遼軍開戰的地步。此戰的結果,就是楊業戰死。因在戰鬥的過程中,王侁、潘美見死不救,致使楊業被遼軍圍困,而後楊業二子楊延玉戰死,楊業力戰不竭被遼軍所俘,之後誓死不降,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楊延玉死後,楊家有史可查的就只有楊延昭,其餘五子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等史書皆未有記載。楊延昭,他也是北宋名將,是楊家最有出息的第二代子弟,楊業死後,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的侵擾。

    在與遼軍的對抗中,楊延昭繼承其父楊業之風(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殺得遼軍潰不成軍,威震邊庭,彼時遼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於是就認為幾次三番殺得他們潰不成軍的楊延昭就是六郎將星下凡,故稱他為楊六郎。

    •楊家後人結局如何?

    因楊業六子,除楊延昭史書有記載外,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等五子皆未有記載,所以現在只知楊延昭的子嗣資訊,其餘皆不知。

    楊延昭生有三子,即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其中楊傳永、楊德政史書未有記載,只記載楊文廣之事。楊文廣憑祖蔭入仕,初為禁軍小軍官,後因鎮壓陝南張海起義有功,升任殿直,並效力在陝西經略使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052年),楊文廣被調入狄青麾下,跟隨其討伐儂智高,後憑戰功累遷左藏庫使、帶御器械。

    宋英宗即位後,升任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都總管,負責防禦西夏。在此期間,楊文廣建通渭堡,防範西夏党項人的入侵,並擊退了企圖破壞堡壘的西夏軍隊。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楊文廣移防河北,任定州路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防備遼人。在定州任上三年,楊文廣多次抵擋住遼人的襲擾,遼人在他的手上沒有佔到一絲便宜。

    楊文廣之後,楊家後人再未在史書中出現。

    而未出現的原因,大概只有兩種可能性,其一楊文廣絕嗣,楊家絕後,楊家自此消失在之後的兩宋史書中。其二楊文廣有後,但皆碌碌無為,再也沒有一人能繼承楊先祖之風,發揚楊家的優良傳統,在與外敵對抗的戰場上立下新功,簡單的說楊家自楊文廣之後,可能再無一人有資格被記載於史書之上。

    或許也正是因為楊家出現了以上兩種情況的其中一種,所以就造成北宋滅亡時,楊家未能出現救國,其實並非是楊家不願出來救國,而是楊家再也沒有能力救國

    首先,如若楊家絕嗣,楊家自然不能再出來救國,都沒人了,還怎麼出來救國呢?其次,如若楊家再無能人出現,楊家自然也沒有能力再出來救國,畢竟統兵打戰,是要有能力的,更何況是關乎北宋存亡與否,這就更是需要有統兵打仗的能力,如若沒有能力,料想北宋君臣也不該用他帶兵去抵擋金人的入侵。

    總得說,北宋滅亡時,不是楊家將不出來救國,而是此時的楊家將已經再也沒有能人出來替楊家救國了。

  • 3 # 尋根拜祖

    岳家軍、楊家將,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武功世家,可惜流傳於民間的大多是傳說,文學作品的演繹,不是真實的歷史。什麼“七郎八虎”、“楊門女將”都是虛構的。真實的歷史中,楊家記載比較簡單,譜系也不是特別清楚。

    “楊家將”第一代楊繼業

    《楊家將》中的老令公楊繼業,原名楊重貴,又名楊繼業、楊業,曾經改姓劉,叫劉繼業。

    一個名字,何以弄出這麼多囉嗦事?原來,楊繼業出生在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政權更迭如同變戲法,大臣們也只好跟著不停換新主人。

    楊繼業的父親叫楊信,就是一名割據軍閥,他佔據麟州(陝西神木),自稱刺史。楊信歸降後漢後,將楊繼業作為人質,送到太原。再後來,楊信投降後周,楊繼業跟父親斷了聯絡。

    後漢滅亡後,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太原建立了北漢政權,楊繼業就在劉崇手上。不過,劉崇不但沒有為難楊繼業,還收楊繼業為孫子,給他改姓劉。北漢被滅亡後,劉繼業歸順北宋,又改回原姓。

    楊繼業在北漢的戰功很籠統,光說他戰功卓著,被遼華人成為“楊無敵”,具體戰例一個都沒有。歸降北宋後,在太平興國五年,楊繼業與潘美協同作戰,打敗了遼國十萬入侵之敵,並活捉遼國馬步軍指揮使李重誨。

    “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從此,契丹人看見楊繼業的旗幟就跑,畏之如虎。呵呵,蒼白得要命!

    六年後的雍熙北伐,就是楊繼業人生的終點站。當北宋主力軍團潰敗後,宋太宗令西路的潘美、楊繼業全軍撤退,任務是將四州民眾遷入國內。這個命令,讓本來能快速撤離的大軍,陷入遼軍的追殺中。

    由於在具體策略上的分歧,楊繼業被迫率軍,以雞蛋碰石頭的勇氣,衝向前線。當楊繼業率領人馬,邊殺邊退到陳家谷時,原先約定好的救援,不見一個人!導致楊繼業的兒子楊延玉、王貴等全部戰死。

    楊繼業力竭被俘,絕食三日後就義!

    “楊家將”第二代楊延昭

    按史書記載,楊繼業有七個兒子:楊延玉、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朗就是楊延昭,有說他是楊繼業長子,也有說是次子,還有說是六子。即便這幾個兒子的名字,說法也不一。

    原因就是,楊繼業的後人,基本碌碌無為,沒留下事蹟,只有戰死的楊延玉和守邊名將楊延昭,在歷史上留下了具體事蹟。

    楊延昭,被遼華人稱為“六郎”:“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古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星,是主燕北之地,正好對應契丹,而楊延昭深為契丹人忌憚,所以稱其為“六郎”。

    也有人說,楊延昭在楊氏家族這一輩行六,所以就楊六郎。還有一種說法是,“六郎”其實就是當時的一種習慣稱謂,表示尊敬。

    楊延昭自幼隨父征戰,可以說是軍營中長大的。他精通兵法,卻不擅長政務,經常被手下官吏矇蔽和誣陷,好在宋真宗對他很信任,才讓他能在軍中安心效力。

    楊延昭長期駐守北疆,經歷的幾次戰爭都有具體記載:

    宋太宗年間,“業攻應、朔,延昭為其軍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貫臂,鬥益急。”胳膊被箭射穿了,依然輕傷不下火線,奮勇力敵。

    “鹹平二年冬,契丹擾邊,延昭時在遂城。城小無備,契丹攻之甚急,長圍數日。契丹每督戰,眾心危懼,延昭悉集城中丁壯登陴,賦器甲護守。會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上,契丹遂潰去,獲其鎧仗甚眾。以功拜莫州刺史。”這場戰鬥,是著名的蕭燕燕親自指揮,楊延昭在被動情況下,把低矮的城牆,變成了“溜冰場”,讓契丹人望城興嘆,只好撤兵。

    “是冬(鹹平三年),契丹南侵,延昭伏銳兵於羊山西,自北掩擊,且戰且退。及山西,伏發,契丹眾大敗,獲其將,函首以獻。”

    “五年(鹹平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與嗣提兵援之,未成列,為契丹所襲,軍士多喪失。命李繼宣、王汀代還,將治其罪。帝曰:“嗣輩素以勇聞,將收其後效。”即宥之。”

    這一戰,楊延昭被契丹人打了個偷襲,損失很大,但宋真宗並未追究。

    “景德元年,詔益延昭兵滿萬人,如契丹騎入寇,則屯靜安軍之東......乃率兵抵遼境,破古城,俘馘甚眾。”

    透過上述記載可見,楊延昭一生駐守邊疆,抵禦遼國入侵,雖沒有經歷雍熙北伐那樣的大型戰役,但還是為大宋的邊疆安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家將”第三代楊文廣

    《宋史》記載,楊延昭有三個兒子,都因為父蔭做了官,除了楊文廣,另兩個兒子未留下姓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留下一個筆記,記錄說,楊延昭的三個兒子分別叫: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

    相對於父祖,楊文廣的戰績則要遜色得多,一直到四十多歲,他依然只是低階官員,曾經參加過鎮壓農民起義。五十三歲隨狄青平定儂智高叛亂,升任戰區統兵官。六十五歲後,才升任成州團練使。年僅七旬,被提拔為秦鳳路副都總管。

    可見,楊文廣其實是一步一步熬出來的,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這也跟宋遼罷兵,邊境安寧有關係。

    楊文廣一生唯一一次親自指揮的戰鬥,是在秦州修築篳篥城過程中,打敗了企圖毀城的西夏軍。因為這次勝利,西夏人再也不敢搗亂,楊文廣因此受到宋神宗的褒獎。

    幾年後,七十一歲的楊文廣,又出任定州路副都總管,防備遼軍因勒索瓦橋關十縣不成的報復行為。直到七十五歲,病逝於任上。

    “楊家將”後世傳聞

    楊文廣的後人,史書沒有記載,也就是說,傳聞中的“楊家將”,到了楊文廣之後,就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不過,後世的文學作品,出現了大量的楊家後人。比如《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說岳全傳》裡的抗金名將楊再興,《射鵰英雄傳》裡的楊鐵心、楊康,以及《神鵰俠侶》裡的楊過。不過,按照正史,楊再興並非楊繼業後人,其他都是虛構人物。

    《楊家將》裡的楊繼業之妻佘賽花,其原型是“折(she)氏”,羌族人。折氏的弟弟折御卿,是個名將。在正史中,比楊將軍更出名的恰恰是“折家軍”,及後來的“種(chong)家軍”。

    其實,我們沒必要遺憾於真實歷史中,“楊家將”的黯淡無光,其實他代表的就是一個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它包含的不光是楊家,也包括了折家、種家,你家、我家,以及眾多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

  • 4 # 北大記著

    杯酒釋兵權,宋朝重文輕武。怕重演趙匡胤黃袍加身。說是大將也是戲曲包裝以訛傳訛。國難思良將,宋朝重文輕武。邊關憂患一直存在。如果有強將像漢朝衛青霍去病。宋朝早統一燕雲十六州了。楊家將可以說是戲劇性慘劇。宋朝皇帝像防賊一樣控制武將。也出不了名將。人民望眼欲穿。但是終究沒有誰能夠馬踏連營,刀槍入庫,天下太平。但是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時勢造英雄,宋朝政治環境出來大將。楊家將就是戲裡戲外英雄。大宋二帝被囚,楊家將岳家軍也是一場淒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不同介質中,究竟是電磁波的頻率改變了,還是波長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