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國演義的智慧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大意是,孔子說:“人的過失,有各種類別。主要因素在於個人的品性不同。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過失,便可以知道他的內心仁或不仁。”

    識人很困難,但是身在社會中的大家,必須具有識人的本領。《論語》裡面就有識人的具體方法。

    要識別一個人的品性,看他造成過失的動機!

    我們不是聖人,我們是普通人,不可能不犯過失。但是,要具體的來分析,這樣我們就可以分辨出一個人仁不仁!

    有的人,犯一些過失,是無心之過,當他人提醒或者自己意識到以後,便進行了改正,這不能算不仁。反而,證明對方很有自覺性,認真改過。

    有的人犯了過失,即便是無意的,但是即便意識到自己錯了,也不做任何改正,繼續自己的錯誤或者過失,這樣的人,便是不仁。

    說到底,人,要自己真心實意的改正自己的過失,才真有用,否則,無論是怎樣狡辯和偽裝,都是不仁的!

    所以,我們做人,要實事求是,要實實在在!錯了就得真心改過,真正的彌補過失!否則任何作為都是徒勞的!都是自欺欺人的!

    我們都是普通人,所以要多讀書學習,多向聖賢學習,學習人家的高尚品德,嚴謹的做人做事的作風,腳踏實地的謙虛本色!

  • 2 # 讀點古文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註釋

    黨:類別。

    斯:則,就。

    翻譯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錯誤,型別不一。所以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

    解讀

    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就是人才,這早已為人們所公認。至於如何鑑別人才,歷來是用人研究的重點,關於這方面的論述和著作,可謂林林總總。很早之前,孔子給出了一個極為特別的識人技巧,那就是,透過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來了解他。

    這個方法有著出人意料的準確性,有時要比形貌識人法、神態觀人法、細節觀人法、交友觀人法還要管用。人能透過行為舉止來掩飾自己的內心,但很難在犯錯上掩飾自己人性上的善惡、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上的好惡。那些粗暴虐待他人的人,秉性肯定是兇殘的;那些索賄受賄的人,必然是貪婪的;那些冒失犯錯的,肯定有勇敢或莽撞的性情。從他們的錯誤或過失中,不難察覺他們的本性。

    亂世之中,群雄並起,許多有識之士就是透過觀察首領的過錯,進而擇主而事的。隋朝末年,由於楊廣無道,天下大亂,當時湧現了許多起義領袖,其中著名的有李密、竇建德、蕭銑、李淵等。當時,以李密勢力最大。但後來,許多傑出人才都離開李密,轉投李淵。他們之所以這樣抉擇,是從李密所犯過錯對其做出判斷的。瓦崗寨本是翟讓所創,翟讓見李密才高志大,便推李密為主。但後來,由於翟讓貪財求貨,李密便設計誘殺翟讓的全家和親信。雖然其中有因,但李密此舉,顯然是一個大錯。殺掉創業者和推舉他的人,說明李密殘忍並有失道義。不少瓦崗英雄由此初步認清了李密的真面目,開始心生他念。當時,瓦崗軍開啟興洛倉,任由百姓取食,貪多的人拿不動,把糧食扔到道路上,李密也不阻止。賈潤甫、李等人觀察李密之錯,認為他沒有深謀遠慮,不是成就大事的人,對他越發失望。後來,魏徵、程咬金、秦叔寶、李等都相繼離開李密,李密最終失敗。

    這個事例講的是戰亂時期,賢臣擇主而事的情況。由於歷史上大動亂不是常態,所以,擇人與用人多為領導者在和平時期對下屬的鑑別和重用。在此,領導者也可以採用“察錯識人法”,來觀察、識別或者提拔人才。比如,君子待人寬厚,就算自己有過失,其原因恐怕就是過於寬厚了。但是,小人則不同了,他們心存奸險,若是有人犯了錯,他們肯定會小題大做,鬧得滿城風雨,這種方法在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時候非常實用。因此,領導者在擇人時,不妨從觀察過錯入手,尋找自己需要的人才。

  • 3 # Forest醫生祥子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這段話意思是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錯誤,型別不一。所以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

    孔子給出了一個極為特別的識人技巧,那就是,透過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來了解他。

    這個方法有著出人意料的準確性,有時要比形貌識人法、神態觀人法、細節觀人法、交友觀人法還要管用。

    人能透過行為舉止來掩飾自己的內心,但很難在犯錯上掩飾自己人性上的善惡、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上的好惡。

    那些粗暴虐待他人的人,秉性肯定是兇殘的;那些索賄受賄的人,必然是貪婪的;那些冒失犯錯的,肯定有勇敢或莽撞的性情。從他們的錯誤或過失中,不難察覺他們的本性。

    擇人與用人多為領導者在和平時期對下屬的鑑別和重用。在此,領導者也可以採用“察錯識人法”,來觀察、識別或者提拔人才。

    比如,君子待人寬厚,就算自己有過失,其原因恐怕就是過於寬厚了。但是,小人則不同了,他們心存奸險,若是有人犯了錯,他們肯定會小題大做,鬧得滿城風雨,這種方法在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時候非常實用。因此,領導者在擇人時,不妨從觀察過錯入手,尋找自己需要的人才。

  • 4 # 止足居士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大意是說:人的過錯,有各種不同的類別。只要觀察他所犯的過錯,便可以知道他的內心是仁還是不仁了。

    這一章是孔子論觀人心術方法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心的正邪很難得知,但一個人行事的差失卻是很容易得見的,從一個人所犯的過錯就能推斷這個人性格上的特點,可以知道他的內心是仁還是不仁,以此就可以知道他是君子還是小人了。君子存心寬厚,所犯過失,常失之於過於寬厚;小人存心刻薄,其為過錯,常失之於過於刻薄。個人品性不同,如果看到一個人過於寬厚,則必為忠恕的君子;如果看到一個人過於刻薄,則必為殘忍的小人。忠恕就是仁,殘忍就是不仁。這就是觀人之法。當然,對於沒有過失的不可太過苛求,對於有了過錯的不可輕易放棄。

  • 5 # 2020夢想成真

    這句話的一種理解為:每個人的過失,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和背景。深入考察過失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才能進一步認識一個人的品質。

  • 6 # Gentleman—木易

    人會犯錯,會犯過失,都是有不同黨類的,例如君子過於寬厚,而小人過於刻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過於仁厚、過於溺愛並不是惡,只是因為不好學。(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論語.陽貨第十七》

    觀過,斯知仁矣。

    功者人所貪愛,過者人所避。見人之過,即可見其真情。

  • 7 # 信敏498

    這是《論語·第四篇里仁》中孔子的一句話。這篇的主旨,也是歸納孔子有關“仁”的理念和論述。孔子希望並教導他的弟子,擇仁而處。因為一個人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在社會上,交友共處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之不慎會累及終生。如何才能準確地擇仁呢?!孔子說,一個人的過錯,和他周圍相處的人群有關。看清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他是否有仁德了。當然,用這種眼光去審視一位值不值得交往的朋友,是一個不錯的一辦法。因為,後來有人又歸納了成了一句名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已經成為華人的共識。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網上的粉絲們,常常分為十分對立的兩派,為了一個謊話連篇,缺乏仁德的藝人,會吵得死去活來。這時候,何妨聽一聽孔子對他學生說的話:“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嫌棄男朋友沒房沒車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