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行無忌旅行攝影師
-
2 # 黑夜之鷹1
無論使用哪種曝光模式,都需要白加黑減,在使用手動模式M檔時,我們只是根據相機的測光資料,手動調整光圈和快門,和用相機的自動模式測光資料是同值的。白加黑減就是利用相機的曝光補償裝置,在正確曝光的基礎上做到準確曝光,在手動模式,根據白加黑減原則,調整光圈快門。
-
3 # 貝加視覺
要,白加黑減是為了更準確的曝光,因為無論採取何種拍攝模式,何種測光模式,相機感光元件對測光的計算方法早已由電腦設定好的,M檔模式下,測光時為了更加準確的曝光,也必須要利用經驗,白加黑減。
-
4 # 拍客張光林
平常拍攝時動用“白加黑減”也好,“曝光補償”也好,說法不同,但是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就是在相機測定給出拍攝引數建議後,拍攝者本身根據閱讀畫面感受、自身創意要求,適當修整、調節曝光引數,從而得到拍攝者自身感到滿意的曝光效果的過程。
這裡有一個概念需要明晰一下。運用相機的各種模式進行拍攝,固然是依靠相機的測光、測算為基礎,讓相機給出拍攝建議引數;運用全手動M檔進行設定拍攝時,其實也需要藉助相機的給出引數建議,只不過是,對於相機的“建議”,你是否聽取或者聽取多少的差別。
第一、關於“白加黑減”。
“白加黑減”意思是說,面對場景的大部分,如果黑色的、暗淡的元素居於大多數,或者佔據的畫面的大部分,按道理說,相機應該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是,相機的判斷也會出現偏差,對於這類特殊的情形,它的判斷也會認為,當前的場景非常黑暗,現在所需的曝光應該比平時的標準提高一些,往往會自作主張,加大曝光,但是和人眼觀感的要求相比,顯然是“過慮”了,這時,必須藉助於拍攝者的主觀判斷,將曝光引數適當降低,這就是所謂的“減”;反過來,對於特別明亮的場景,比如雪景等等,我們也有必要作出相反的修整,就是所謂“加”。
第二、“白加黑減”的手段。
具體實施“白加黑減”的手段也是包括兩種途徑。
途徑之一,使用光圈優先、速度優先的那些“半自動”模式時。這個時候,拍攝者往往會透過試拍和閱片,及時作出判斷,及時對曝光進行“加”或“減”。工具就是曝光補償欄(也有人稱“曝光表”)。
途徑之二,使用全手動模式時。使用全手動模式時,想要進行曝光補償,就不必藉助於曝光補償欄了,直接在速度、光圈或感光度指標上來實現。比如原來設定的一組引數:光圈5.6、速度1/100秒、感光度200,你只要在上面三項資料中,任意動用一項,透過一項指標的加或減,就實現整個曝光引數的增與減。
有些時候,會有人提出問題,具體拍攝時,動用相機上控制鍵到底是那幾個最多,這個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快門,有的說是調焦,有的說是其他。
實際上,從達成創意設計思路、表達主題、實現最優拍攝的角度來說的話,其實動用最“多”的控制鍵卻卻是對焦點和曝光補償。
重點說一下曝光補償。首先,我們面對的光線條件是千變萬化的,尤其比方是舞臺、劇場拍攝時,光線條件簡直就是瞬息萬變,從需要的角度來說,應該是不停地修整、調整,但是實際上,“臣妾做不到”,因為光線的變化實在太快了,我們其實無法應付,所以,比較靠譜的辦法就是“聽天由命”,稍有不滿意,只能將這個任務交給後期去完成。
但是,如果不是上面提到的舞臺和劇場環境,一般都有可控、可調整的空間和機會,經驗豐富的拍攝者,一般都會及時、不斷地使用曝光補償手段來調控,所以,實際上,使用的控制鍵最多的就包括了曝光補償相關的按鍵。
第三、“白加黑減”的運用場合。
白加黑減的使用場合,只能概要的說說原則。比如帶有黑暗元素的場景,像大批黑色、深色服裝的人群,大片黑色的背景等等;比如帶有特別明亮的元素的場景,像雪景,像身著白色、淺色服裝的人群;還有就是拍攝者個性傾向,有意將畫面拍攝得或灰暗一點或明亮一點,等等。
-
5 # 黑蜘蛛王
我的答案是:需要也不需要,要看何種情況,不能簡單說“需要”或“不需要”。
為什麼?因為5D4等一些單反相機即使是在“手動模式”下,也有測光指示。這是相機的基本功能,在沒有自動曝光的膠片時代,就已經有了測光系統,只是現在有了自動曝光模式以後,一些小夥伴反而忽略了這一功能,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手動曝光方法(即自動測光,手動調整光圈、快門、感光度等曝光引數。當我們不使用相機的測光指示進行完全手動創作時可以說就“不需要”考慮什麼“白加黑減”的問題;但要利用相機測光指示進行手動調整曝光引數時,就“須要”適當調整曝光引數即“白加黑減”。
首先要明白“白加黑減”的原意是什麼?
所為“白加黑減”的意思是指在利用相機測光系統給定曝光引數的基礎上,當拍攝大面積白色被攝體(如白雪)時應適當增加曝光量(1—2EV),否則白雪會被拍成灰雪;當拍攝大面積黑色被攝體(如煤礦區)時應在相機給定曝光引數的基礎上適當減少曝光量(1—2EV),否則黑炭會被拍成灰炭。
為什麼在利用相機測光系統時要進行“白加黑減”呢?這裡要從照相機的測光原理說起:世界上所有照相機的測光系統遵循一個原理,即,“以18%的灰色色調再現測光物件”。這裡的18%灰是按反光率來說的,即:100%,50%,25%,12.5%,6%,3%,1.5%。在這裡反光率為12.5%即相當於中性灰。在PS當中相當於50%的灰。
那為什麼不是“以12.5%的中性灰再現測光物件”,而是“18%”呢?因為世界上的白人和我們黃種人的面板比較接近18%的反光率。這個反光率為18%的灰我們也可以概略的理解為“灰”。那麼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在照相機測光時,不管你的測光物件是“黑、白、灰”,都會給出的產生“灰”色的曝光引數。也就是說:不管我們的相機對準大面積的白色景物,還是大面積的“黑”色景物,亦或是“灰”色景物,按著相機測光系統給出的引數進行曝光都會拍成“灰”色景物。
依據上述原理,我們在拍攝一些黑、白、灰比較均勻的景物時,照相機就會給出比較正確的曝光引數,但是,當我們所拍攝的景物為大面積的“白”或大面積的“黑”色景物時,相機給出的曝光引數就會有誤差,需要我們進行適當地調整,這個調整的方法和規律就是“白加黑減”。
現在回到上面的主題,到底需不需要進行“白加黑減”是不是一目瞭然了?
回覆列表
肯定要考慮!相機越專業,提供的精細化操作選項就越多,對攝影師專業水平要求也就越高,當然,最終反應到作品上的差別也就越大。
傻瓜相機才是簡單粗暴的。
回到問題,數碼相機感測器是線性響應的,也就是說亮度的改變會導致電子響應按比例改變。在沒有校正前,照片會顯得反差很低,很灰暗,應此RAW必須校正反差,還原出可以接受的影像。
不論白色景物還是黑色景物,物體發出的光透過鏡片等多種光學元件到達影象感應器,在整個過程中,必然受到多種光學因素的影響,從而使素質有所降低。而攝影師透過最佳化數碼鏡頭引數,防止畫質降低,實現相機和鏡頭最最佳化發揮,這就叫“鏡頭像差校正”。
再簡單說,在手動摸式下,你的設定越精密,最終畫面成像質量只會是越好。當然也會產生反效果,這對攝影師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都是很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