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客觀—評論員
-
2 # 在下翩竹
只在《山海經》內論力量的話,當之無愧的第一隻有一個——燭陰。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錄燭陰的外貌和特徵為:“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意思是其人面蛇身,身體赤紅色,住在鐘山腳下,是鐘山山神。然其開眼為白晝,闔目為黑夜,吹氣便臨東,呼氣便酷夏。不吃不喝不呼吸,一旦呼吸,吐氣便化作長風,身長千里,在無晵國東邊,是被視為古神的異獸之存在。
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又記錄燭陰又名燭九陰,或曰燭龍,人面蛇身,一目豎立面中。故後世燭陰的畫像多為一目。
除了燭陰以外,《山海經》中貴為神祇的異獸還有蛇身雙首的延維、以及《五藏山經》內的各種獸形山神等,但能在神力上與燭陰一較高下的就只有《海內東經》中的雷澤雷獸,其為物龍身人面,鼓其腹則有雷聲。相傳神女華胥氏就是在大澤中踩了他的足跡才生下伏羲女媧兄妹,故而有“伏羲蛇身、女媧鱗軀”的形象。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至於異獸武力值排行嘛!我可不知道怎麼排?山海經的內容包羅永珍,對後世同類型的作品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至今仍存在,在山海經那麼多的內容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書中對於各種各樣的精怪的記載,在下面所羅列的上古十大精怪中,你都認識哪些呢?
《山海經·海外東經》:“ 雨師妾 在其(指 湯谷 )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郝懿行 箋疏:“ 雨師妾 蓋亦國名。”
《山海經·西山經》:“槐江之山,丘晴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渤水。其中多贏母,其上多肯雄黃,多藏琅殲、黃金、玉,其隕多丹粟,其陲多采黃金銀。寅惟帝之乎圃,神英招司之,其狀屬身而人面,虎文而舄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郭璞注:“即玄圃也。司,主也。招,音韶。”
《山海經》中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夫諸是一種長著四隻角的鹿,它的情狀似溫柔潔淨,喜歡四處角戲,它一出現,其地必定是大水時期。
乘黃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異獸名或神馬《山海經·海外西經》:“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身披髮。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 ”
馬身人面鳥翼英招是上古時期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西次三經》:“槐江之山……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
羬羊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的一種野獸名,出於錢來山,它的形狀像羊,卻長著馬的尾巴。據《山海經》,它的油脂可以滋潤乾裂的面板。《山海經·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臘。"
長右,傳說中獸名。《山海經·南山經》:“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狀如猴而四耳。其現為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何羅魚,異魚名,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一首而十身。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譙明水從這座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水中生長著很多何羅魚,長著一個腦袋卻有十個身子,發出的聲音像狗叫,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治癒癰腫病。
山膏(huān,音歡),漢族神話傳說中怪獸名。其狀如豬,好罵人。其說始見於先秦。《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 郭沫若 《沸羹集·趙高與黑辛》引 章炳麟 《為柳亞子題扇》詩:"江湖滿地嗚呼派,只遂山膏善罵人。"
古代中國的尖刺,也叫做巴蛇,據說體長達到180米、頭部藍色、身體黑色。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吞吃過往的動物,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黃帝派遣后羿前往斬殺,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在稱為巴陵。
猰貐又稱窫窳,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吃人怪獸,像貙,虎爪,奔跑迅速。傳說猰貐曾是天神,是燭龍的兒子。《山海經•海內西經》:又北二百里,曰少鹹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兕,指古代犀牛一類的獸名,兕的形狀似牛,全身長著黑色的毛,頭上只長著一隻角。最早見之於《山海經》:"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一種古代兇獸,出於小次山。屬於猿猴類,頭白色,腳紅色。這種野獸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戰爭。《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鉤蛇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鉤蛇透過在水中用尾鉤把岸上的動物拉入水中捕食。《山海經·中山經》“東流注於大江,其中多怪蛇” 晉 郭璞 注:“今 永昌郡 有鉤蛇,長數丈,尾岐,在水中鉤取岸上人牛馬啖之。”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二:“ 先提山 有鉤蛇,長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澗水中,以尾鉤岸上人牛食之。”
陸吾即肩吾,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崑崙山神名,人面虎身虎爪而九尾。《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郭璞注: "即肩吾也。莊周曰"肩吾得之,以處大山"也。"陸吾神掌管這"帝之下都",還兼管"天之九部"。
橫公魚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的怪魚。出自《山海經》,生於石湖,此湖恆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去邪病。橫公魚到了夜晚,跳到岸上,脫掉厚重的外殼,其樣貌有點像人類。所以有了"夜化為人"的說法。
肥遺是中國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旱魃之兆。出自《山海經》。共有三種,兩蛇一鳥。據說肥遺是一種居住在渾夕山山麓的怪蛇,有一個頭、兩個身體,出現的地方就會有大旱。 也有傳說稱肥遺是一種黃色的鵪鶉大小的鳥,喙是紅色的,據說吃了肥遺能夠治病、防止寄生蟲。
獓狠 (即獓因)上古奇獸,遁生於幽冥,以食活物為生,最喜食人,上古時期十大凶獸之一,其兇狠度與窮奇一般無二,喜歡為禍世間,後被上古大能,以陣法收入空間結界之內,被囚於蓬萊仙島之中。樣子有些像牛,長著四隻角,它的毛髮很長,就像披在身上的蓑衣。
中山神,又做“鐘山神”(讀音:zhong shan shen) 自女兒山至賈超山共十六座山,方圓三千五百里。其山神都是馬身龍首神。又名中山神。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又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蚣蝮(gōng fù),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獸,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
應龍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又名飛龍,亦作黃龍,另有學者推測應龍以庚辰為名;本居於天,曾作為黃帝大將斬殺蚩尤、夸父,曾以尾畫地成江,助大禹治水,擒獲無支祁。
“禍鬥”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可以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說法稱禍鬥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 禍鬥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化蛇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怪獸。《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記載:“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這是個人面豺身,背生雙翼,行走如蛇,盤行蠕動的怪物。它的聲音如同嬰兒大聲啼哭,又像是婦人在叱罵。化蛇很少開口發音,一旦發音就會招來滔天的洪水。據說春秋時代,有農夫在魏國大梁城附近聽見嬰兒啼哭,找到後發現卻是一個蛇形妖怪。此後三天,黃河果然氾濫,淹沒沿途八百五十多個城鎮鄉村。
中國作為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文化傳承中,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中有很多種神獸,如白澤、夔、鳳凰、麒麟、檮杌、獬豸、犼、重明鳥、畢方、饕餮、腓腓、諸犍、混沌、慶忌等。想必很多人是隻聞其名,也不知其情不知其形,更不知其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