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若如初見5982
-
2 # 雲之峰
想到自己孩提年代過年,最開心的莫過於吃豐盛的年夜飯,燃放煙花爆竹,走親訪友,收押歲錢。現在過年感覺到年味越來越少。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時吃的也象過年一樣,吃已沒吸引力;二是上海城市地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聽不到燃放的聲音了,三是家庭獨生子女多,人口減少,家庭相聚的熱鬧氣氛也少了!今年春節馬上要到了,我們準備相約幾戶人家,一起到郊區農家樂住幾天,以傳統方式過年,一起吃年夜飯,燃放煙花爆竹,卡拉ok,主要是讓孩子們感受過年熱鬧的氣氛,做到熱鬧過年和娛樂休閒兩不誤。
-
3 # 暖陽暖洋洋
生活需要儀式感。節日就給你提供了平臺,怎麼發揮得看你自己的。怎麼著,也是個假期。安排自己休假想幹的事,跟喜歡的人聊天聚會喝酒吹牛暢談未來......。可以和家人多聊聊吃吃飯。
-
4 # 西安蹦蹦媽
今年過年大家對“年味”這個詞格外關注,似乎“越來越沒有年味”已經成為了事實。但我反倒覺得自己家的年味從未減少,甚至因為自己年齡越來越大、對過年越來越重視,反而是越來越有年味呢~
在我看來,過年只要有以下五種“東西”,就完全不會“沒年味”——換而言之,這五種事情,才是真正的“年味”。
裝飾不可少
一定要給自己一個視覺上的暗示——要過年了!春聯、窗花、福字、中國結、各種大紅色飾品,這些與“年”有關的東西,最能讓人進入過年的狀態。以一個過年的心態去體驗過年,就像餓著肚子進飯店一樣——只有這樣,這個年過得才能開心;只有這樣,這頓飯才能吃得飽。
保潔不可少
一進臘月,各種保潔活動就要著手了。小到每天都要打掃的地面、桌面;大到每年才能清理一次的玻璃、油煙機、各種犄角旮旯。年末大掃除,是過年的第一個準備專案。乾乾淨淨迎新年,就像我們上學時常常喊的口號“新學期,新氣象”一樣——灰塵一掃而光,去年的煩心事,也該翻篇了。
美食不可少
各地過年的習俗不同,但有一樣是相同的——都要吃美食!過年吃美食,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更像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事情——沒有美食,總像是少了點什麼。
大到已經成為規範的餃子、麵條、火鍋、大鍋菜,小到隨手買來的花生、瓜子、糖果。有時候哪怕是喝上一杯可樂,如果這杯可樂是專門為了過年而準備的,也會覺得年味十足。味蕾,是最能夠讓我們感覺到年味的器官。
規矩不可少
節日,本來就是一種民俗文化中的規則。沒有人逼著我們過年,我們卻主動過年——這就是遵守這種規則的表現。這種規則裡面還有許多細節,如果我們樣樣都遵守,就一定不會缺少年味——沒有年味、沒有過年的氣氛,還不是因為你過的年和普通日子沒有區別。
童謠中也有不少在唱過年的規則“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除了這些,還有“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初六捏麵糰;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飯;十一、十二八寶粥;十三、十四竄湯丸”等等。
除了童謠裡唱出來的,還有很多沒唱出來的,比如我們這邊有初一“起五更”(五更天起床)的習俗、初四回丈母孃家的習俗等等。
這些所謂的規則都不是強制性的,你遵守它,就是在過年。不遵守,過年就和普通休息日沒有任何區別。有沒有年味,全看你自己。
親人不可少
春節的另一大主題,就是團圓。沒有親人的春節一定不會是完美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下來,很少有連續陪在家人身邊一週甚至更久的日子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的就是團圓!
年味,在你的心裡、在你的家裡、在你的眼睛裡。至於諸如讓不讓放炮、春晚好不好看之類的客觀因素,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懶惰找的藉口 -
5 # 外檢金谷仔的日常
對年味,每個人理解的不一樣。
城市有城市的過法,城市也有一些過年的節目,只是和農村不同罷了。
我們每年都會帶小孩子回農村圍爐的,讓小孩瞭解農村過年的習俗。
我們比較傳統,就是走親戚(特別是老一輩的親戚必須去的,難得有空看看老人家),朋友,同學聚聚,帶小孩子出遊等等。
-
6 # 王小琳娜
常聽人說,現在過年沒有年味兒了!
現如今這社會,魚沒魚味兒,肉沒肉味兒,多少人都沒有人味兒了……
憑什麼要求年就要有年味兒?
-
7 # 琴舞動心情廣場舞
曾經熱愛舞蹈的我多想帶動大家一起歡度春節,時間讓我看透了人心,沒有那份激情,春節與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長情的陪伴
回覆列表
訂閱
嗨,先祝各位春節快樂。
今兒是正月十五,年味正當濃郁,拜年,吃喝,看燈會,與家人團聚,或者與朋友回望過去一年的辛酸和喜悅,祝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春節對於我們華人來說,應該遠勝於其他所有的傳統節日。然鵝,似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更熱衷於情人節、聖誕節、愚人節……大家都說:現在的春節早已沒有了“小時候的年味”。今天蛋哥不跟大家聊IT,更不聊培訓,咱們就來聊聊“年”。
的確是沒了年味兒,因為:
除夕夜吃團圓飯的時候,你忙著“刷一刷”;初一走親戚的時候,你忙著“跳一跳”;初二和發小一同聚會的時候,你又忙著“吃雞、養蛙”;
春節期間你幾乎沒有真正的挪出時間來和家人聊天、和朋友嘮嗑。你一直忙著陪手機,哪裡還能體會到“小時候的年味”呢?
可春節對父母而言,永遠是團圓。他們在外奔波了一年,到了寒冬臘月搶到一張硬座票,踏上回鄉列車的那一刻,他們的臉上一定是抑制不住的幸福微笑。
他們盼望著回到那個熟悉又親切的家鄉;他們想見一見鄰里鄉親,老朋友;
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提前打掃,準備好各種好吃的,期待著子女回家。
而作為子女的我們,在春節的七天假期裡:
晚上依舊躺在床上玩手機到一兩點;
早上依舊不吃早餐,臨近中午才起床;
依舊嫌煩不去串門走親戚;
甚至有些人在家過個除夕和春節就“逃似的”出去旅遊了……
我們把團團圓圓的春節過成了一次較長的“普通”假期。
不知道曾經在哪裡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沒有共同話題的親戚,漸行漸遠的同學,大酒大肉重油又長膘,春節過著過著也不過成了一個“節”而已了。
人還是那些人,家還是那個家,為什麼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可春節反而越過越沒味兒呢?
小時候家裡窮: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一頓火鍋,才能穿一件新衣,才有餅乾和糖果……可是現在工作了,我們可以想吃就吃,想穿就穿,想玩就玩。
小時候過年是走街串巷放鞭炮,長大了我們卻懶於出門。
小時候總是收紅包,長大以後我們要開始發紅包。
小時候和小夥伴無話不談,長大後卻成了無話可談。
最重要的是,小時候我們沒有手機
父母比我們更期望著過年,是因為他們盼著兒女早點回家,而我們很少盼望著見到父母。
距離春節已經越來越近。這一次,別把春節再過成“普通長假”。
讓我們放下手機,用心陪陪年邁的父母,走走許久未見的親戚,見見一起長大的發小……與他們聊聊過去,談談現在,說說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