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文史宴

    李廣、李敢、李陵三代都是如此悲劇,跟隴西李氏輕脫跳蕩的門風有關。

    隴西李氏是戰國晚期湧現的戰鬥家族,秦國晚期出現了名將李信。從李信身上就可以看見這種輕脫跳蕩的風氣,秦始皇問李信,滅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滿口打包票說二十萬人足矣,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則被無視了。

    結果李信、蒙恬雖然初期勢如破竹,攻城略地,但楚國昌平君身為秦國高官,臨時反正,與項燕前後夾擊,大破蒙恬、李信。李信的這種輕脫之風一直傳了下去,影響了他後世的子孫。

    我們來看李廣,李廣武藝極高,射術極高,但平時治軍不嚴,而且統帥軍團作戰的能力不算太出色,多次因輕敵戰敗,多次被擒,很多戰功就這樣被戰敗抵消掉了,結果最後自己手下阿貓阿狗都封了侯,自己卻封不了侯。

    李廣的兒子李敢也一樣,李敢本來也是漢朝的重要將領,但是李廣最後一次出征走錯了路自殺,李敢認為是大將軍衛青的錯,居然去揍衛青。平心而論,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被衛青派去走不易立功的一條路,但這條路也不是一定會迷路,迷路還是李廣自己的問題,李敢遷怒於衛青還是太輕脫了。

    李廣的孫子李陵同樣有輕脫的毛病。李陵招了荊楚劍客五千人,為了立功主動請戰,寧願以步卒硬扛匈奴,不計後果,這叫想立功想瘋了。這種性格估計也不為一同出征的路博德等人所喜,所以最後沒人來救,在快要安全撤退的時候全軍覆沒。

    因為隴西李氏的這種門風,李廣、李敢、李陵三代吃了好大的虧。一直要到東晉十六國,隴西李氏才慢慢的從武轉文,出了涼武昭王李暠這樣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

  • 2 # sunnyyunfy雲飛揚

    李廣難封因為運氣差,加上殺降影響不好,難以招得匈奴人效力,最終迷失在大漠中,一代飛將軍就此隕落。李敢因為想要為父親報仇,辱罵大將軍衛青,被霍去病故意射殺。李陵為了重新振興自己的家族,求戰心切,率領數千步兵進軍大漠,終寡不敵眾,人員武器嚴重短缺,又有叛徒出賣,最終被俘,一時流言四起,漢武帝錯殺李陵家人,致使叛徒身份坐實。李廣雖未封侯,但飛將軍稱號說明了其在匈奴人心中的地位,然李敢卻有封侯,說明戰力不俗,而李陵率數千步兵,對抗數萬匈奴騎兵,險些成功,若有支援,會是非常漂亮的一仗,只能說隴西李氏運氣太差,而漢武帝又喜歡用姻親,造成了這一系列的悲劇。

  • 3 # 神州萬年

    漢武帝時期將星閃耀,他們用功業讓自己的名字彪炳史冊,也讓漢這個國號永世流傳。然而,在這個將星雲集時代裡,李廣祖孫三代無疑是個悲劇。

    李廣自幼精通刀劍,擅騎射,且成名極早,在漢文帝時,便以一身勇武之氣博得皇帝讚許。漢景帝時,他歷任邊關七郡太守,軍中傳頌著他射虎、射鵰、射匈奴,各種勇武過人的英雄事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名滿天下,令匈奴膽寒,不敢來犯的將領,一生與匈奴無數次交鋒,卻始終未能建功封侯。直讓後世詩家慨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漢武帝時代,將星閃耀,很多人僅憑一戰之功,便能晉爵封侯。而李廣,在漢武帝時期出擊匈奴的主要戰役中,一共參加了五次。第一次,馬邑之謀,整個西漢大軍都無功而返;第二次,關市之戰,首戰匈奴的衛青便取得龍城大捷,李廣卻被匈奴生擒,憑藉自己的勇武逃回漢邊;第三次,追隨衛青出擊漠南,同樣無功而返;第四次,領四千騎出右北平,卻被匈奴大軍包圍,幾乎全軍覆沒;第五次,決戰漠北,李廣於沙海中迷路,貽誤戰機,最終自盡。

    漠北決戰不能建功固然有漢武帝不肯重用他的因素在內,但李廣自身肯定也有問題的。俗話說,壞運氣每次都降臨到你身上,也從側面證明了你的不足。

    也是在漠北決戰,李廣的小兒子李敢跟隨霍去病一戰成名,被封為關內侯,這是李廣一輩子都沒達到的目標。

    李敢是個血性男兒,當他得知父親的自殺衛青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時,竟然暗地裡刺殺衛青。刺殺並沒有成功,衛青卻也因此負傷。

    衛青是個寬厚之人,沒有伸張此事,不然以漢武帝的火爆脾氣肯定饒不了李敢。衛青能忍,不代表血氣方剛的霍去病也能忍。

    開什麼玩笑,我的舅舅,堂堂大司馬大將軍你也敢動手?看我不削你。趁著一次打獵的機會,霍去病將李敢射殺。

    此時的霍去病是漢武帝最為寵信的人,雖然怒火沖天,卻還是將他保了下來,並宣稱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李家人吃了個啞巴虧虧,敢怒不敢言。

    若干年後,李家又出了一個人物,他就是李廣的孫子李陵(並非李敢之子)。李陵頗有乃祖之風,打起仗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李陵善於射箭,愛護士兵,成年後被選任為建章營的監督官,監管所有騎兵。漢武帝認為李家世代為將,因而讓李陵率領八百騎兵。李陵曾率軍穿過居延海,深入匈奴境內兩千多里,觀察地形。後被封為騎都尉,統率丹陽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教練射箭,屯駐在那裡防備匈奴。

    天漢二年(前99)秋天,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在祁連山進攻匈奴右賢王,漢武帝派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射手,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里的地方,想以此來分散敵人的兵力,不讓匈奴集中兵力去對付貳師將軍。

    到預定期限,李陵準備回兵,卻被匈奴單于的八萬大軍包圍截擊。李陵當時只有五千步兵,勢單力孤,所以只好邊退邊戰,接連與匈奴兵戰鬥了八天。

    最後,李陵軍在殺傷匈奴兵一萬多人後,在缺乏糧食、救兵不到、箭已射光、士兵死傷大半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向匈奴人投降。妻子、兒女被漢武帝滿門抄斬。

    為什麼悲劇一直伴隨著李家人呢?簡而言之,四個字,有勇無謀。且聽我一一道來。

    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但李廣竟然分不清形勢,魯莽地接受了梁孝王(漢景帝的弟弟,一心想當皇帝)私授的將軍印信,從而得罪了漢景帝,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

    另一個能說明李廣的有勇無謀體現在他不重視情報工作,只喜歡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於匈奴這種來去如風的戰法來說,情報至關重要,沒了情報等於瞎子。

    《史記》中記載了很多關於李廣的英勇事蹟,但無外乎這幾類:誤闖敵軍,機智脫險;兵敗被俘,驚險逃生;身陷重圍,力戰不止。

    他一次次的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然後憑藉勇猛打出生天,如果這樣的將軍還能稱之為善戰,那還要謀略幹什麼?戰爭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並不是一味的硬拼。

    李敢的作戰經歷沒有明確記載,他只是作為霍去病的部將才獲得成功。從他私自刺殺衛青就可以看出,這個人也是個愣頭青,衝鋒陷陣還可以,運籌帷幄就抓瞎。

    最後說李陵。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漢武帝召見李陵,想命他為李廣利押運輜重。但李陵卻不願意當李廣利的部下,而是主動要求自己率領一隊人馬,前往蘭于山以南地區,用以分散匈奴單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對抗貳師將軍的部隊。

    漢武帝說:“這次我調動的軍隊太多,沒有馬匹分配給你。”李陵說:“我用不著馬匹,願以少敵眾,率五千步兵直搗匈奴單于的王庭。”

    以步兵深入大漠與匈奴騎兵作戰,簡直就是送羊入虎口。然而,李陵為了不屈居李廣利之下,逞一時之勇,竟魯莽地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大漠。加之路博德也羞於做李陵的後援部隊,支援不及時,這就註定了李陵失敗的結局。

    李廣祖孫三代都是勇士,的確令人欽佩;但在他們的個性裡,又都有行事魯莽的一面,從而讓他們不為當時的權貴所接受,最終上演了一場又一場的人間悲劇,既令人惋惜,也值得深思。

  • 4 # 國史記聞

    一、李廣

    李廣一生最知名的悲劇就是名氣大卻終生未能封侯、運氣不好沒能立功結果自殺身亡這兩件事。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將李廣劃分為不同於國家英雄的個人英雄。李廣在戰場上熠熠生輝,平時也禮賢下士,非常得將士之心,但是“將軍夜引弓”和“奪得胡兒馬”等英勇的事件,都是個人英雄。真正給國家做出貢獻的,就是早年參與平定“七國之亂”了,他在這場戰爭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可惜因為私自接受諸侯王賞賜,未能被封侯。在漢武帝對匈奴作戰時期,李廣可以說是並未取得值得讚頌的功勞,反而給漢朝帶來了不少的損失。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廣的悲劇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二、李敢

    李敢的悲劇沒得說,國有國法,不能因為個人恩怨(而且李廣之死也不能全都怪到衛青身上吧),偷襲甚至謀殺國家最高軍事長官。這不論是在什麼年代,都是殺頭的罪。

    三、李陵

    李陵身上也是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相對來說,他的人生悲劇是有點冤枉的,畢竟是在取得一定成就,被困又沒有援兵的無奈的情況下才選擇了投降。但是!當時的漢朝和匈奴處於膠著的戰爭狀態。國家培養的將軍在戰時向敵國投降,不管在什麼年代,都是不可饒恕的罪名。

  • 5 # 葦說定製化運營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大氣磅礴,每每讀來不禁令人熱血沸騰,而詩中的主人公“飛將軍”李廣的神箭絕技在中國家喻戶曉,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忠勇的李廣一門,祖孫三代盡數命喪於漢武帝時期。

    李廣(?——公元前119年)是隴西成紀人,西漢時期的名將,歷經了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是西漢時期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公元前166年,李廣少年從軍,因其作戰英勇,箭法如神而深受漢文帝賞識,漢文帝曾感慨的對李廣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劉邦)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景帝繼位後,李廣被封為騎郎將,成為了漢景帝的禁衛騎兵將軍,漢武帝繼位後,李廣又被封為中央宮衛尉,李廣一生對匈奴作戰70多次,斬獲無數,被匈奴人呼為“飛將軍”。

    “飛將軍”李廣雖然戰功卓著,但卻時運不佳,一生命運多舛,當初同他一起為漢中郎的堂弟李蔡,其人在《漢書古今人物表》中,被評為“蔡為人在下中”,其名望和功績遠在李廣之下,但李蔡卻在元朔五年被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進位於丞相,位列三公,李廣的許多部下也都被封了侯,而作為西漢名將李廣的官職卻從未超過九卿,最後還得了個拔劍自刎的下場,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單獨為李廣做了一部《李將軍烈轉》,而後人根據這部傳記將李廣定義為“戎馬一生終難封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對匈奴發動漠北之戰,身為前將軍的李廣隨大將軍衛青出征漠北,而大將軍衛青卻把前將軍李廣調往右路偏師,至使李廣因迷路而未能與衛青大軍如期會師,貽誤了戰機,在憤怒之下,時年67歲高齡,以為西漢征戰47年之久的“飛將軍”怒而拔劍自刎,

    關於衛青為何要把本應是先鋒官的李廣調往偏師,歷史上有兩個說法,第一是出征前,漢武帝曾經對衛青說李廣時運不佳,用李廣做先鋒恐怕很難達到戰役目的,第二是因為中軍將軍公孫敖,公孫敖本是衛青的朋友,他因獲罪而被削掉了侯爵,大將軍衛青為了幫老朋友一把,故意把李廣調走,讓公孫敖頂替李廣做先鋒官,在其立下戰功後,就能名正言順的恢復公孫敖的侯爵。

    但無論是那種情況,為西漢征戰了近50年的“飛將軍”李廣,最終成為了權力的犧牲品,而他們李氏一門,祖孫三代無一善終。

    李當戶:李廣的長子,在漢武帝時期做過郎官。有一次,韓嫣與漢武帝玩耍時,韓嫣的行為有些放肆不敬,李當戶看了很憤怒,上前打跑了韓嫣,因此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但是李當戶死的比李廣還早,有一個遺腹子,即李陵。

    李椒:李廣的次子,漢武帝時也當過郎官,曾任代郡太守,也在李廣死之前去世了。

    李敢:李廣之幼子。元狩四年李廣死時,李敢以校尉身份隨霍去病擊左賢王,力戰匈奴大軍,奪取了左賢王鼓旗,斬首甚多,被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李廣死第二年,李廣的堂弟李蔡因罪自殺。不久後李敢代李廣為郎中令。因懷恨父親之死而擊傷大將軍衛青,雖然衛青沒有聲張。但當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宮狩獵時,還是被驃騎將軍霍去病射殺了。

    李陵:李當戶的遺腹子。年少時任侍中、建章監,後又被任命為騎都尉。天漢二年九月,領五千步兵進攻匈奴,牽制匈奴軍力,以協助貳師將軍李廣利的西路作戰。在浚稽山遭遇單于8萬主力大軍,李陵在斬殺1萬多匈奴人後,被匈奴大軍包圍,後突圍失敗。李陵稱“無面目報陛下!”,於是詐降匈奴,並娶單于之女為妻。武帝聞訊大怒,李陵家被族滅,自此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者皆以為恥。徵和三年三月,李陵率領匈奴軍三萬騎在浚稽山追擊漢朝軍隊,被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兩萬人擊敗,元平元年,李陵病逝。

    李禹:李敢之子。其妹是衛太子劉據的中人,因徵和二年的巫蠱之禍,皇后衛子夫、太子劉據全家,兩位公主以及丞相公孫賀、公孫敖、衛伉(衛青長子)等人冤死,李禹也被牽扯進其中,江充陷害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及部屬李禹與匈奴有勾結,李禹蒙冤而死。

    至此,“飛將軍”李廣一門祖孫三代盡數亡於漢武帝朝,這也難怪一代巨匠司馬遷為之憤憤不平,但是司馬遷卻因此而遭到了“宮刑”(閹割)的刑罰,在那個“伴君如伴虎”的時代,良臣名將是何其不幸。

  • 6 # 升值君

    太把能力當回事,太把成就當回事了。李廣,人們都說“李廣難封”,是因為他能力很強但沒有戰功,而沒有戰功是因為運氣不好。運氣肯定佔一部分原因,比如他第一次出征和衛青一樣帶領一萬騎兵,但是衛青直搗匈奴王庭,而李廣碰上了匈奴的主力部隊,差點沒被俘虜。但這不僅是運氣的問題,他一生和匈奴作戰七十餘次,竟然一直沒什麼戰功,其實自己也應該反省一下了。時代在變化,而李廣他沒有改變。跟匈奴人作戰和跟漢人不一樣。匈奴人部隊機動性很強,擅長游擊戰。在這點上,衛青就吸收借鑑了匈奴軍隊的長處。

    漠北之戰是李廣最後封侯的機會,他作為前將軍出征。但是漢武帝告訴衛青不要讓李廣和單于正面交鋒,於是衛青把李廣安排在東路進軍,這樣就避開了和單于正面交鋒的機會。李廣曾經請求衛青不要讓他走東路,這是他最後一次取得戰功的機會,但是,衛青拒絕了。李廣率領部隊在東路進軍結果迷路了,沒有參與衛青他們的作戰,後來和大部隊碰面李廣憤憤不平地進了將軍府,交代當時迷路的情況,然後為了不受辱就自殺了。

    其實李廣一直怨恨衛青沒有把立功的機會給他。仇恨一直傳遞到了他兒子李敢這一代。李敢本來在霍去病手下,可謂前途大好,可他為了給父親報仇把衛青給收拾了一頓。可是你把人家舅舅打了,霍去病能樂意嗎?收拾你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於是霍去病就暗地裡把李敢給解決了。這一家子真是太看重榮譽了,從面子、地位、尊榮的角度看,“李廣難封”確實是不幸,但是李敢為父報仇就是不幸上又加了一層不幸。

    到了李陵這一代也是這樣,李陵為了彰顯自己能力強,自告奮勇帶著五千騎兵就去和匈奴作戰了,想想漢武帝知道這事得有多高興,他提高了漢武帝的期待值,結果卻是被俘了,也就讓漢武帝更為失望。可能李陵的能力確實挺強的,但是他沒有注意到大環境,當時李陵跟隨“二師”將軍李廣利出征,李廣利在關鍵時候沒去救他。等於李陵是個副將,事實是主將不行,副將再厲害都沒用。追求某樣東西最好不要太執拗,成功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造成的,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搞定。

  • 7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李廣位極人臣,除了沒有做到丞相,李蔡做到了。悲劇就是被衛青以莫須有迷路之罪逼死。隨後又是衛青造成大漢雙璧李敢,霍去病之死。李陵也是因為公孫敖誣陷而不能歸漢。

    李廣的功勳,在整個西漢,妥妥排在前列,李廣是漢文帝口諭親封的無冕萬戶侯,西漢一共才幾個萬戶侯,如果去除水分最大的衛青,萬戶侯就更是屈指可數。李廣歷經三朝,單單文帝一朝的功勳,文帝說萬戶侯都不夠封。

    李廣經常以少勝多,是萬戶侯裡最能打仗的,也是西漢諸將中能力最強的,李廣不僅擅長游擊戰,大軍團作戰,也是他的強項。

    先說游擊戰。史記中記載了李廣在隴西大敗老上單于的十幾萬大軍,史記中沒有詳細記載過程,但是從李陵的成名戰就能略窺一二。李陵只有5千步兵,面對8萬以上的匈奴騎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對敵心理戰,消滅了一萬多匈奴騎兵,如果不是叛徒出賣,李陵就會帶著4千多人,全身而退。 這將是戰爭史上的奇蹟。

    李廣在隴西的作戰也是這樣的神奇之戰。根據漢文帝時名臣晁錯的上疏《言兵事疏》記載,李廣以小吏的身份(這一年李廣10幾歲,剛剛從軍,從底層做起),帶領隴西部分地方部隊,以及隴西子弟,大敗老上單于,“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從甘泉宮勝利而回的老上單于,萬萬沒想到,漢文帝的十幾萬騎兵車兵部隊,奈何不了他,卻會慘敗在一個無名小卒手裡,更可怕的是,他的十幾萬大軍是敗給了幾千“烏合之眾”。 從此以後,這個小卒的名字,一直是匈奴軍的夢魘,這個名字是屬於讓匈奴最最敬畏的戰神!------李廣!

    史記記載,老上單于不甘心失敗,隨後幾年又多次大舉入侵隴西,都被李廣帶領隴西子弟和公孫渾邪的數千義渠胡兵擊敗。即便有了義渠兵,李廣這支隊伍也不超過萬人。匈奴軍損失慘重,到軍臣單于繼位,只拿的出6萬騎兵,而且不敢從隴西入侵。

    這樣的戰績和能力,即便是韓信,灌嬰等人都沒有做到。難怪漢文帝忍不住封李廣為無冕的萬戶侯,不過文帝手頭緊,只給高祖老臣封侯,所以李廣僅僅是口頭的萬戶侯。 到了景帝,又得從頭開始計算,而景帝也是以封高祖老臣為主,另外對民族代表也會破例封侯,比如公孫渾邪(公孫賀的父親)。

    再說大軍團作戰能力。漢景帝時期,在李廣等人的連續打擊下,匈奴實力已經大減,不得不與七國聯合以自救,大漢本來要主動遠擊匈奴,但是因為七國之亂,也需要休養生息,於是漢匈出現了一段較為安定的時期。在七國之亂中,周亞夫率大軍卻不救梁王,有人說是景帝授意周亞夫見死不救,消耗梁國軍隊的意思有,藉機害死劉武卻只會是周亞夫一廂情願,景帝和劉武兄弟情深 ,自始至終沒有虧待劉武。梁王的將領是韓安國,面對眾多叛軍有些撐不住了,周亞夫不肯救援,於是梁王把寶押在戰神李廣身上,授臨時將印,讓李廣指揮梁國軍隊,一舉擊敗叛軍。雖然是以少勝多,但的確是大兵團作戰。 漠北之戰霍去病5萬勝10萬一仗,幾乎是此戰翻版,只不過主角從李廣換成了李廣的兒子李敢。

    漢武帝時期,由於漢武帝喜歡用外戚,所以李廣主要負責挑重擔,帶著小部隊為衛青霍去病吸引匈奴主力,這種啃骨頭的活兒,武帝諸將中也只有李廣有這個能力做到。衛青霍去病則得到漢武帝的全力支援,部隊資源要多少給多少。尤其是衛青,只兩次戰役就損失士馬30萬,儘管主要面對的是雜牌軍,衛青的損失卻是匈奴的數倍,同樣資源,如果換成李廣李敢李息領兵,匈奴軍早就被滅了,也不會損失這麼多士馬,還有無法計數的資源。

  • 8 # 減水書生

    李廣一生戎馬但終未得封侯,漠北一戰迷路失期,不願再對刀筆之吏,故揮劍自刎。

    李敢因父親李廣自殺一事怨恨並擊傷大將軍衛青。衛青的外甥驃騎將軍霍去病在狩獵時用弓箭射殺李敢。

    李陵不願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故領精兵5000深入匈奴腹地而兵敗被俘。武帝誤以為其被俘投降,故殺其全家。

    以上便是李廣、李敢和李陵的三代悲劇。

    原因很多,大體可以歸納如下三點:

    一是漢武帝這個最高主宰的性格缺陷:愛而貴其生、憎而致其死。非獨李世三代如此悲劇。武帝朝的文臣武將,簡直就是悲劇與冤案的血淚史。主父偃、張湯、莊青翟、朱買臣,等等這些列傳人物,有幾個能得善終的。沒辦法,誰讓他們攤上漢武帝這麼個皇帝。甚至,漢武帝的皇后、太子,都不能得以善終。不能如履薄冰如公孫弘等,其結果都不會太好。

    二是李世三代的關係網太過單薄。李廣未能封侯,沒有哪個權臣為他向武帝美言。李敢被霍去病射死了,也就射死了,誰敢去窮追案情。而李陵兵敗被俘,整個朝堂也就司馬遷說了兩句公道話,結果還被處以宮刑。專注於武功而沒能經營足夠的人脈,其結果就是事到臨頭,而幫手太少了。

    三是秦漢丈夫皆是爭心壯懷而血氣剛直。李廣說自殺就自殺;李敢當真也就不畏權貴,說擊傷大將軍就擊傷大將軍;而霍去病則更是剽悍非常,九卿高官的郎中令李敢說給射死就給射死。所有這些人做事,都不帶捉摸後果的,你情商低、我比你情商還低。

    四是漢承秦制而刑罰酷烈,朝堂鬥爭便是激烈非常。所以,但有風頭便是腰斬棄市或族滅族殺。顏異因腹誹而罪死,張湯因給吏按摩而死,河東太守因沒料到漢武帝突然而至而嚇得自殺,隴西太守因為沒給天子從官安排飲食也自殺謝罪了。還有主父偃與齊王、趙王的鬥爭,丞相莊青翟與張湯的鬥爭,以及那麼多諸侯王,動輒族滅,再動一下就是上萬人被處死流放。在如此激烈非常的情況下,李氏的悲劇當真不算什麼。

  • 9 # 一個人的歷史

    人生沒有悲喜只有過程,人的成就源於能力,定於選擇,終於性格。李廣、李敢、李陵祖孫三代人的悲劇,有一個貫穿始終的要素:性格。

    不屈、無功難封侯—李廣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李廣勇將擅長射箭,其人手臂比常人長,屬於天賦異稟。

    但其指揮才能一般,且政治立場模糊,七國之亂中接受梁王劉武的賞賜觸怒漢景帝。其治軍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卒均可以效死命。但是在指揮部隊的能力上,李廣卻很少有能拿得上臺面的戰績,倒是被俘虜後憑藉自己的隨機應變和騎射之能逃脫的記錄。最後李廣因為迷路耽誤了匯合的時間因而被斥責,李廣感到面上無光,說道自己不能接受被文筆小吏所侮辱,因此自殺而亡。

    被誤殺的李敢,被毆打的衛青

    李敢是李廣之子,繼承了李家人臂長,善於騎馬射箭的能力。但是最出名的兩件事卻和戰績無關,其中一件就是毆打大將軍衛青,因為對父親之死不滿,對大將軍衛青懷恨在心,因此將衛青幾乎毆打致死。衛青有氣度有大量,念在李敢喪父心痛,不與他一般計較。可是霍去病卻沒打算放過李敢,借圍獵之機誤殺了李敢,大家眾口一詞都說李敢之死是誤傷,但是司馬遷在《史記》裡卻記錄李敢為霍去病所射殺。

    任重難負,有國難歸—李陵

    李陵揹負了復興家族榮譽的責任,因此主動請命出擊,被匈奴重兵圍困,多次打退了匈奴的進攻。但是最後由於叛徒的出賣,和弓箭用盡而投降匈奴,屬於情非得已。漢武帝震怒,將李家滿門全部斬殺,徹底斷絕了李陵迴歸大漢的希望。李陵從假投降變成了真投降,蘇武出使匈奴時,李陵說道投降匈奴情非得已,但是自己迴歸大漢的路已經被斷絕了,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三代人一個自殺,一個被殺,一個投降,如果說李家一門悲劇的話,我看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成於能力,敗於性格”。

  • 10 # 少卿之見

    捍衛江山如畫之佳作

    9天前

    要我簡單的說,就是漢武帝寵幸外戚與錯誤判斷匈奴實力所導致的結果,你們會發現李家三代悲劇全與外戚有關,李家三代人都一樣,勇力過人,可是政治頭腦簡單,想與外戚爭乳酪,好吧,你想動,你就去幹最難的活。可以看看李家三代人的帶兵條件與外戚帶兵條件,非外戚帶兵幾千,一萬。外戚帶兵10萬。漢朝講軍功制,什麼是軍功制,簡單講軍功=(斬首數—自身戰損)>2000,這2000人頭就是你的軍功,並且還有附加條件自身戰損不能超過十分之三,超過十分之三不予封侯。如果超過十分之七戰敗就是死罪,打贏就是不賞不罰。部隊少的將領就比較悲催,因為戰損必須少,還要能把人頭帶回來,面對數十倍的敵人,你戰損能小嗎?人頭你帶的回來嗎。其實並不是李廣這種下場,很多非外戚都是這種下場。軍功制的缺陷就是兵力的多少。

    而初期漢武帝錯誤的估計了匈奴的實力,以為對打就行,喜歡瞭解歷史的可以去研究一下,漢武帝總是一萬一萬這麼出擊,後來發現,效果不明顯,然後就採用了疑兵炮灰戰術,而主力就是衛青。後來我們經常看到衛青又大勝了,而忽略了誰在那裡當炮灰,這種戰術很實用,只是倒黴了那些當炮灰的人,而李廣就是這些戰術的試驗品,這也是導致他悲劇的一個原因,李陵又是這個下場。

    漢武帝寵幸外戚是不爭的事實,這點,資治通鑑也批判過,下文講。

    很多人說李廣戰績,但是沒人說李廣從來都是以少打多,霍去病同學在河西殺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匈奴真正的主力左賢王4萬在哪裡?李廣用4000人在那扛著呢,面對自己十倍的敵人。你看衛青何時有這種局面?漢武帝有讓衛青帶1萬4千人去幹左賢王四萬嗎?沒有這種局面。外戚,動不動就是10萬,以多打少。即使以多打少,外戚戰損七八萬,十餘萬,漢武帝都選擇性失明,比如衛青定襄二戰斬首1.9萬,可是戰損十餘萬(平準書)。比如李廣利10萬戰損8萬,漢武帝說沒有功勞有苦勞,封。再比如霍去病戰損過十分之七,依然封侯,這些不罰與封賞全部凌駕漢律之上。而非外戚這些人死個幾千就是死罪,也不光是李廣這樣,蘇建也這樣。李廣每次都問,為什麼不如他的都封侯了,自己沒有?李廣不懂,可是別人懂啊。這是政治利益團體,你不是我們這一派的,當然你要幹最爛的活,就像公孫賀非常懂,只要抱衛青大腿,他就能封侯。誰都知道,誰幹死單于就是千年奇功,為什麼漠北大戰人家衛青帶公孫敖公孫賀曹襄,全是自己嫡系外加精銳直接迎戰單于,而讓趙食其和李廣這一派走右路,這個都看不懂嗎?這是政治利益安排。

    有人覺得司馬遷偏心,或者司馬遷受了宮刑心裡扭曲,我覺得恰恰相反,司馬遷最真實,但是他也是很痛苦的,因為外戚這些事上升到了國家榮譽層面,與匈奴的戰爭,民眾情緒動盪,官方不允許他記錄不好的事情,自己的榮譽感也不允許。所以他很痛苦。有些事只能草草記載,比如漠北大戰只記錄數萬。請問,數萬是多少?司馬遷沒有講,只能側面描寫出徵14萬匹馬,回來3萬。

    衛青的好朋友寧乘,會對衛青說:“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

    《資治通鑑》卷二十一,對於漢武帝使李廣利對匈奴用兵一事,提出批判:“武帝欲侯寵姬李氏,而使廣利將兵伐宛,其意以為非有功不侯,不欲負高帝之約也。夫軍旅大事,國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為不擇賢愚而授之,欲徼倖咫尺之功,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不若無功而侯之為愈也。然則武帝有見於封國,無見於置將;謂之能守先帝之約,臣曰過矣。”

    漢武帝這種做法是經常性的,寵幸誰家就給誰家恩寵,怎麼給如何給,司馬遷懂,歷代文人也都當過大官也非常懂體系,所以他們看不起外戚,李廣三代的悲劇也於此。

    只有我們只看表面,看的單純,不曾深追內幕與社會深層意義。看歷史就是避免古人的悲劇,所以,不要覺得資格老就是自視甚高,得罪領導,更不要得罪領導親戚,學學衛青,不顯山不露水,這種領導更喜歡。

    現在很多人嘲笑李廣,孰不知,自己就是那個體系制度下失敗的李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佛H6 2.0T這款車質量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