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顧道驚城

    在寫安史之亂的時候,我反覆強調著一件事,那就是:安史之亂的相關歷史記載大多是基於唐肅宗李亨的角度來寫的,幾乎所有內容都對他有利。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怎麼看都像老年痴呆,一再信任楊國忠和安祿山,所以搞得天下大亂。

    後來,又派封常清和高仙芝出馬,指揮一群烏合之眾去平定叛亂,而封常清和高仙芝為了大唐帝國的根本利益,率軍轉進到長安城附近,唐玄宗竟然自毀長城,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唐玄宗的確年老,也過於敏感,這才有了信任楊國忠和安祿山,並派封常清和高仙芝率領烏合之眾平叛的事。

    但說起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殺,其實談不上有多冤。

    封常清率領六萬大軍坐鎮洛陽,僅過了四天時間,洛陽城就宣告失守。

    然後呢?封常清幾乎就沒有進行什麼抵抗,就選擇了向大後方轉進。

    當然了,封常清給中央政府寫的戰報,內容永遠都是叛軍火力太猛,我們主動進攻叛軍,被叛軍打得傷亡慘重,所以在萬般無奈下,只能選擇轉進。

    癸巳,祿山陷滎陽....祿山聲勢益張,屯武牢以拒賊;賊以鐵騎蹂之。官軍大敗。常清收餘眾,戰於葵園,又敗;戰上東門內,又敗。丁酉,祿山陷東京,賊鼓譟自四門入,縱兵殺掠。

    真實情況是什麼呢?沒有人知道。可相關內容,只要看看近代史料就能明白:任何將領在潰逃前,都會高呼類似的口號,具體情況是什麼樣子,通常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更驚人的事實還在於,封常清率軍一路退到陝州時,對防守陝州的高仙芝說,敵軍的炮火太猛,這裡太危險,我們應該退到潼關。

    仙芝領大軍初至陝、方欲進師,會常清軍敗至,欲廣其賊勢以雪己罪,勸仙芝班師。仙芝素信常清言,即日夜走保潼關;朝野大駭。

    於是在洛陽淪陷兩三天後,駐紮五萬大軍的陝州丟失了。

    如果說洛陽城的敵方炮火太猛烈,洛陽守軍傷亡慘重,這也許有點可信度。但是陝州守軍連敵人的面都沒有看到,也用類似的理由轉進了,這叫什麼事呢?

    我朝有位司令員在指揮一場戰役時,警衛員接到前線電話說傷亡慘重,言外之意就是要求轉進。

    這位司令員根本就沒有接這個電話,直接吩咐警衛員:“你告訴他,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陣地。”

    結果呢?自然是一場輝煌的大勝。

    這兩個場景其實非常相似,都是我方佔據明顯優勢,可總有人在高呼敵方火炮太危險。

    基於司令員的角度來看,我就是要用血拼的方式拿下這根硬骨頭,所以你不要跟我提什麼傷亡數字,只要目的達到,你們全員陣亡都不虧!

    如果我們運用這種思維來想問題,自然會發現:封常清的所作所為,就是愛惜自己的羽毛,破壞戰略大局。

    洛陽是什麼地方?那是帝國僅次於長安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這種城池的戰略價值有多大?不用詳細分析大家都懂。

    想當年,隋煬帝連年率軍北征高麗。楊玄感趁機造反作亂,但是屯兵於洛陽城下,終於輸得一塌糊塗。

    如果楊玄感叛亂後四天就攻克洛陽,十天就打到潼關之下,隋朝估計當時就得讓楊玄感打崩盤。

    再後來天下大亂,李密在如日中天之際率軍圍攻洛陽,同樣也是久攻不克,最終兵敗洛陽,就此一蹶不振。

    如果李密四天就攻克洛陽,十天就打到潼關之下,估計隋朝當時也被李密推翻了。

    再後來,李世民親自率軍圍攻洛陽,也是用了近一年時間才奪取洛陽。

    當然了,在安史之亂時,洛陽迅速淪陷還可以勉強找出一些不算理由的理由。但陝郡陷落,就顯得有些不饒恕了。

    陝郡是什麼地方?大致相當於從前函谷關的戰略位置。

    此時函谷關的戰略地位早已被潼關取代,但作為前戰略要地,並作為大唐帝國防禦叛軍的第二道防線,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可就是如此重要的地區,高仙芝居然不戰而棄,就意味著安史叛軍又可以長驅直入200裡,這是什麼性質的事?

    安史叛軍控制這種重要地區之後,大唐帝國以後想從潼關反攻叛軍,難度就會變得非常大,因為安史叛軍就駐紮在以函谷關為中心的險要地區。

    看看封常清和高仙芝乾的這些破事,誰處於皇帝的位置上,都會恨不得殺了他們。

    封常清和高仙芝有沒有冤枉的地方?自然是有的,他們兩個命不好,被唐玄宗派出去當炮灰。

    可問題是:被派出去當炮灰難道就該反抗嗎?從個人角度來看,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可從大局來看,這顯然是不可饒恕的。

    當我朝那位司令員明確表示“不要傷亡數字,只要陣地”之後,作為前線指揮官自然是不幸的,因為他很有可能就此被犧牲。

    可如果這位前線指揮官不想被犧牲,於是罔顧司令員的指示擅自轉進,因此導致陣地丟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種人被殺是非常合理的,因為“軍令如山”絕不是簡單地說說而已。

    12月8日,安祿山開始進攻洛陽;12月18日,皇帝就派人到潼關,砍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的人頭。

    十天的時間並不長,但發生了很多事:先有洛陽保衛戰,又有陝郡的全線撤退,還有封常清親自到長安述職,更有封常清回潼關待罪立功,最後才是太監拿著聖旨宣佈封、高二人的死罪。

    初,令誠數私於仙芝,仙芝不應,因言其逗撓狀以激帝,且雲:“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朘盜稟賜。”帝大怒,使令誠即軍中斬之。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封、高二人已經撤到了潼關一線,總算還保留了軍隊,至少比全軍覆沒要強”。

    問題就出在軍隊身上,封、高二人之所以被殺,也是因為他們保留了軍隊,給人一種擁兵自重的感覺。

    封、高二人之死不在於軍事原因,而在於政治原因。

    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疑問:既然封、高二人已有軍閥化的傾向,他們為何還被唐玄宗像殺雞一樣輕鬆除掉呢?

    這是因為:軍閥化程序是需要時間的,封、高二人撤退的時候,軍隊的行政和經濟系統還獨立於軍事系統之外。

    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支軍隊在和皇帝分庭抗禮時,都得顧忌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脫離大唐中央政府,軍隊的後勤靠什麼保證呢?

    當然了,僅僅這個原因,還不足以讓唐玄宗有信心,憑一紙詔令殺掉封、高二人。因為軍方大佬的忠誠,永遠不要做太高的估計,尤其是當你要威脅到人家的生死存亡時。

    唐玄宗敢在這種關鍵時候,靠一紙詔令就要殺掉封、高二人,顯然是手上有更大的籌碼。那就是帝國最精銳、最龐大的職業軍事集團,依然駐紮在西北地區待命。

    帝國最精銳、最龐大的職業軍事集團,之所以一直駐紮在西北沒有大舉東調,那是因為如果把這支部隊大舉東調,土蕃和回紇就有可能趁火打劫。

    但誰也無法否認的一點是:這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在必要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大舉東調。

    因為類似的原因,封、高二人面對皇帝賜死自己的詔令,除了哭天搶地的說自己冤枉之外,卻也無法做出任何反抗。

  • 2 # 野史故事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縣)人,唐朝名將。

    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

    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747年)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

    天寶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都護,第二年,封常清率軍攻破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

    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

    安史之亂時,受邊令誠的誣告,被唐玄宗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 3 # 董狐筆

    冤案,唐玄宗自毀長城。封常清高仙芝都是當時名將,但長期在西部地區作戰,對和安祿山東部軍隊作戰缺少經驗。雖然如此,但二人精誠團結,守保潼關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唐玄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為安祿山的造反,對邊將極度不信任,對高封兩位將軍一邊用一邊防著,派宦官邊令誠監軍。邊令誠外行指導內行,對前線軍事指手畫腳,高仙芝幾次都沒有聽從他的意見,邊令誠懷恨在心,回長安誣告高封二將。唐玄宗偏聽偏信,竟然下旨陣前殺將,將高仙芝與封常清殺害。可憐二將對唐朝忠心耿耿,竟遭此大禍,天下冤之。

  • 4 # 從前比較好吧

    封常清的死和安史之亂,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關有關係,玄宗聽信讒言就斬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首先來說說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往事,說起來高仙芝對封常清是有知遇之恩的。當年高仙芝擔任都知兵馬使,封常清仰慕高仙芝,所以毛遂自薦,想要跟隨高仙芝。據說封常清這個人雖然有才,可是樣貌醜陋,斜眼瘸腿。高仙芝剛開始是不願意接納封常清的,只不過封常清這個人非常的有毅力,三番五次的去找高仙芝推薦自己,後來高仙芝便留下了封常清。

    到了高仙芝麾下,封常清發揮了自己的才能。當年封常清隨高仙芝擊敗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據說是現在具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現在想想有多麼的心痛,當年老祖宗的地盤和附屬國觸及到很大的地盤,現在都成了別人的了。高仙芝出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常清因有戰功,高仙芝便奏請他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不久,封常清又加朝散大夫,以後高仙芝每次出征,封常清皆為留後使。

    後來發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大家都知道安祿山發動這場政變,是日積月累經過很久的準備,而當時高仙芝和封常清是臨陣調兵,他們雖然都是邊境守軍,可是當時為了應付這場突然的政變,也是臨時徵調新兵匆忙應戰。畢竟朝廷並沒有做出充足的準備,而面對精心準備的叛軍,當然是以卵擊石。像高仙芝和封常清這樣的有能力將軍,當然知道形勢作出正確的決斷,所以退守潼關,想要做日後的抵抗。可是有奸佞小人在玄宗面前進獻讒言,玄宗也因為他們抵抗不利,敗退而責怪他們,也是由於當時朝廷的腐敗,事實後來證明他們退守潼關的決策是最正確的決策。如此自毀長城的事情,戰時斬將,兵心不穩,所以才導致唐朝軍隊兵敗如山倒。面對如此有準備的虎狼之師的叛軍,如果堅持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策略,或許也就改寫了歷史。

    在古代封建社會,伴君如伴虎,皇帝如果昏庸,手下的奸臣就會當道,對於正直有才能的人會加以迫害。一代名將就這樣冤死,也是可悲。

  • 5 # 漢史鉤沉

    李唐王朝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安史之亂前的李唐、安史之亂後的李唐,而唐玄宗扮演著關鍵性角色。早年勵精圖治的他,將唐王朝推向鼎盛;晚年貪圖安逸的他,又將唐王朝推向由盛轉衰的不歸路。李隆基的人生中,有那麼幾個重要的人:楊玉環、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他們共同造就了決定唐王朝命運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作為叛亂主角,是一個300斤的大胖子,自己睡覺連翻個身都辦不到的他,傾覆了李唐王朝。他在賄賂李林甫的過程中,獲得權勢,但畏懼李林甫如洪水猛獸;在認小自己十幾歲的楊玉環為“義母”時,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在楊國忠的排擠下,提前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安史之亂。

    當八百里急報將河北全境淪陷的訊息,傳到正和楊玉環嬉笑的唐玄宗耳中時,他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比楊玉環送到嘴邊的荔枝,都要顯得突兀。他無法想象,那個在華清宮,張口閉口叫楊玉環“乾媽”的好兒子,背叛了大唐。更不敢相信,那個行走都困難的“大肉球”,可以席捲河北。

    就像當初宮廷之上,安祿山翩翩起舞,用胡人的舞蹈引得群臣意外不已一樣,今天的唐玄宗再次被他驚呆了。和楊玉環一起過慣了歌舞昇平日子的唐玄宗,早失去了昔日誅殺韋后時的氣魄與手段。他惶恐不安,詢問群臣,誰可以去迎戰安祿山。

    一個跛腳將軍挺身而出,主動請纓,他就是封常清。封常清很有才幹,但他“長得太著急了”,很醜、非常醜就是最好的描述。作為大臣,器宇軒昂和他沾不上半點邊,身材瘦小的就是他;英俊瀟灑更和他沒半點關係,五官能辨清,就說明你視力不錯;最要命的是,他是個跛腳,走路都費勁,整個一輕度的瘸子。

    但唐玄宗不在乎,安祿山惹出這麼大的禍,好不容易封常清願做出頭鳥,可不能讓他跑了。唐玄宗直接下令,封常清趕赴東都洛陽,招募兵馬,迎戰安祿山。搞笑的一幕出現了:300斤的大胖子安祿山,和跛腳將軍封常清,兩個走路都費勁的人,成了天下關注的焦點。

    慷慨激昂的封常清,到了洛陽後,腸子都快悔青了。看著手下召集的大軍,頭盔都帶不整齊,組個軍陣都歪歪斜斜的王師。封常清才意識到:中原和安西都護府不同,由於唐王朝國力強盛,中原百姓久不聞戰鼓之聲。安享太平多年的他們,怎麼能招募一支勁旅呢?

    安祿山很快率領平盧等三鎮邊軍,渡過黃河,直撲洛陽。這些人有十萬之眾,個個都是刀口上舔血的傢伙,哪個沒和契丹人血戰過幾場?封常清派出洛陽新軍迎敵,戰局完全是一面倒,慘敗還城。甚至洛陽高聳的城牆,也難以阻擋叛軍的鋒芒,封常清兵敗逃亡,洛陽落入安祿山之手。

    其實洛陽城淪陷如此之快,不能全怪洛陽新軍戰力羸弱,封常清指揮能力也很一般。封常清的是在高仙芝帳下出道的,主要職責是參謀、撰寫戰報,實際指揮是山地戰高手高仙芝的事。丟失洛陽,一路西逃的封常清,半路遇到了老上司高仙芝,一番痛哭後,兩人率軍趕赴了潼關。

    高仙芝安慰封常清後,仔細分析了雙方態勢:安祿山雖然是個野蠻的大胖子,指揮能力有限,但他統帥的是唐王朝北鎮所有邊軍精銳。而高仙芝的安西軍,由於自然、人文因素限制,不僅人數少,還要威懾西域諸國,根本帶不來。

    那怎麼辦?山河表裡潼關路可不是白吹的,打不過,咱們死守潼關還不行嗎?高仙芝的指揮藝術還是值得肯定的,他不在乎個人名聲,選擇堅守潼關,抑制安祿山的兵鋒。

    你還別說唐玄宗對安祿山這個“乾兒子”,還真不錯。在安祿山一籌莫展,暗恨高仙芝時,派出了太監邊令誠來督戰。

    不論哪個朝代的太監,都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喜歡討主子歡心,因此邊令誠不停地催促高仙芝出潼關迎戰安祿山。至於打不打得過,他哪有那些見識。其二,都很擅長斂財,宦官外出代表的可是皇帝,誰不賣幾分面子?在高仙芝部署迎敵策略時,邊令誠竟然向他索要賄賂。

    在邊令誠看來,高仙芝連連駁了自己面子,於是上書唐玄宗,誣告高仙芝。罪名有兩個:第一,高仙芝龜縮潼關,不敢主動迎敵,畏懼安祿山。第二,高仙芝貪汙軍糧,士卒離心。

    唐玄宗勃然大怒,命令邊令誠,處死高仙芝、封常清。封常清跛著腳接了要他腦袋的聖旨,洛陽淪陷的那一刻起,他就不打算苟活於世了。高仙芝則不同,臨死前他痛斥邊令誠:說他畏戰,他沒有怨言,說他貪汙,他問心無愧。整個軍營一片沸騰,將士們紛紛為高仙芝擔保,但無情的大斧,還是終結了一代名將高仙芝輝煌的一生。

    高仙芝、封常清之死,使得已經趨於穩定的安史之亂,局面迅速惡化。之後哥舒翰,也面臨了唐玄宗主動進攻的指令。在乾爹唐玄宗昏聵地指揮下,乾兒子安祿山笑開了花,取得了攻破洛陽、長安兩大都城的傲人戰績,徹底撬動了唐王朝的根基。

    馬嵬坡下,楊玉環香消玉殞,玄宗黯然神傷之際,不知是否會為高仙芝、封常清留下幾滴淚水。在唐玄宗的瞎干預下,山地戰高手高仙芝、封常清身死潼關,安史叛軍的歡聲笑語傳遍了長安城。與之相伴的是,大唐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盛世大唐自此坍塌。

    參考資料:《舊唐書.卷一百四》、《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勞力士,歐米茄最適合中年人的錶款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