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兩淮鹽引案”發生於乾隆朝中期,是乾隆時期的三大案件之一。此案不但牽涉到的官員眾多,涉案的銀兩數目也觸目驚心,一度震驚朝野,讓乾隆龍顏大怒。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件史上有名的貪腐巨案,竟然是一封簡單平常的奏摺引發的。

    (中為乾隆帝)

    乾隆33年六月初,新任兩淮鹽政官員尤拔世走馬上任,半個月後,乾隆就收到了他的一份奏摺:“上年普福奏請預提戊子綱引目,仍令各商每引交銀三兩,以備公用,共交賒運庫銀二十七萬八千兩有零。普福任內共動支過銀八萬五千餘兩,其餘現存十九萬餘兩,請交內務府查收。”

    這封奏摺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不過是尤拔世這個後任鹽政官員,對前任官員鹽引收支的一個彙報。不過,狡猾的尤拔世知道,歷任鹽政從來沒有主動向皇上報告過鹽引的收支情況,一定會引起乾隆的重視。

    果然,乾隆接到奏報後,立即命大臣檢查戶部檔案,這一查,居然揭開了兩淮鹽業一眾官商勾結的貪腐窩案。

    據軍機大臣初步調查,從乾隆11年開始,每年預發的鹽引就有20萬至40萬張不等,如果以每張鹽引應繳納稅銀3兩計算,這20年間,應該繳納朝廷的稅收就超過了一千萬兩。

    不過,戶部並沒有這筆鹽引收入的備案,也沒有收到收到過這筆稅銀的記錄,換句話說,尤拔世之前的鹽政官員,對這超過千萬兩白銀的鹽引收入一直隱匿不報,這讓乾隆震怒不已。

    (清朝官員)

    那麼,尤拔世為何要有意無意地向乾隆呈上這樣一份奏摺呢?

    這是因為他在就任兩淮鹽政後,因“風聞鹽商積弊,居奇索賄,未遂”。換句話說,尤拔世在剛剛赴任後,就向當地的鹽商伸手索賄,但卻碰了一鼻子灰,不但沒有人主動向他送銀子,即便在他三番五次的暗示下,鹽商們也遲遲沒有行動。一怒之下的尤拔世惱羞成怒,乾脆一紙奏摺將兩淮鹽政官商勾結,鯨吞銀兩的窗戶紙捅破了。

    這裡要解釋要一下什麼是“鹽引”。所謂“鹽引”,就是朝廷發給鹽商們的一種經營許可證。在清朝,每張鹽引大約可售賣食鹽數百公斤。而各地的鹽政官員,就是掌管鹽引的人,負責將朝廷發放的鹽引交到鹽商的手裡。

    當時兩淮地區鹽業的覆蓋範圍很廣,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江蘇等六個省份。因此,鹽政官員就是鹽商們爭相巴結的物件,只要把鹽政官員喂肥了,他隨便大手一揮,大把的鹽引就到了鹽商的手裡。

    乾隆覺得此案關係甚大,必須予以徹查,但此案時間跨度太長,前後超過了20年,他擔心就一個尤拔世單獨辦案,恐怕無法查清,就密令江蘇巡撫彰寶迅疾趕往揚州,和尤拔世一起調查此案。

    在彰寶等官員的縝密偵查下,“兩淮鹽引案”逐漸浮出水面,歷任鹽政官員的貪腐行為也被查得水落石出。

    鹽政官員吉慶上任時,就利用自己手中的鹽引大權,大肆中飽私囊,貪得無厭。他不但按受賄金額的大小,來分配各鹽商們鹽引的數目,還在每張鹽引3兩稅銀的基礎上,額外要求鹽商們給自己回扣,憑藉此舉,吉慶在幾年時間裡就腰纏萬貫,賺得一塌糊塗。

    更為貪婪的是,吉慶還謊稱兩淮地區人口劇增,需要適當增加鹽引數目,以滿足老百姓的需要,從而向朝廷索取了更多的鹽引。而且,吉慶在調離兩淮鹽政之前,又創造性地將第二年的鹽引預發了一部分,臨走時還大撈了一筆。

    (紀曉嵐劇照)

    還有一任鹽政名叫普福,他撈錢的手段更為隱秘,不會在明面上接受鹽商們的賄賂。但普福面對鹽商們送來的古玩字畫,房產地契,從不拒絕,一律笑納。而且普福深藏不漏,平時衣著簡樸,不講排場,吃喝簡單,給人一種清官的形象。他的這種假象甚至迷惑了乾隆,還多次受到乾隆的褒獎。

    另外一個鹽政高恆,這個人可大有來頭,他的父親是鼎鼎有名的文淵閣大學士、水利專家高斌。他的姐姐更是乾隆的貴妃,這樣的皇親國戚調任兩淮鹽政,巴結的人自然會蜂擁而至。

    高恆也憑藉著身份和手中的權力,肆無忌憚的收受賄賂,從銀兩到房產,從古董字畫到奇珍異寶,只要有人敢送,他就敢收,短短一年時間,高恆就貪腐數十萬兩白銀,臨走時不忘效仿前幾任鹽政官員,將第二年的鹽引預發除去,順便增加收入。

    其它的鹽政官員,如盧見曾等人,也不同程度地有貪腐行為。

    輪到尤拔世到任時,第二年的鹽引都已經發放得差不多了,因此鹽商們對尤拔世異常冷漠,行賄的商人很少,這才促使破罐破摔的尤拔世一怒之下,揭開了這個巨大的“兩淮鹽引貪腐案”。

    當然了,乾隆是不會放過這些貪官的,除了已死的吉慶外,普福、高恆等人悉數被抄家問斬。這場跨經21年的貪腐大案,終於塵埃落定了,雖然史籍中沒有涉案人數的具體統計,但有名有姓的官員就超過了20人,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大學士紀曉嵐。

    這事要從盧見曾說起,他在乾隆二年和乾隆十八年曾兩度出任過兩淮鹽政一職,紀曉嵐甚至將自己的長女嫁給了盧見曾的長孫盧萌文,兩家有聯姻之好。

    當乾隆命人著手調查“兩淮鹽引案”時,預先得到訊息的紀曉嵐想通知盧見曾,又不想給人留下把柄,便別出心裁地想到了一個法子,託人給盧見曾寄去了一包茶葉和一包鹽。

    盧見曾收到禮物後,百思不得其解:“我家府上既不缺鹽,又不缺茶葉,這是何意呢?”然後反覆叨唸著“茶、鹽、茶、鹽”,恍然大悟,原來是皇上要查鹽政,於是連夜將家產全部轉移。

    後來,紀曉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降罪革職發配新疆長達三年之久。

    (參考資料:《清稗類鈔》《清史稿》等)

  • 2 # 四川達州人

    這案子很有意思。

    一者,涉案官員特殊。

    調查人是傅桓,前皇后的弟弟。

    被處死的兩淮鹽政高恆,是乾隆第一位皇貴妃的弟弟。最初上書請預提資金及命商人代購的鹽政,是另一位皇貴妃,後來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堂兄。

    傅桓曾為高恆求情,乾隆反問說:如皇后兄弟犯法(比如你傅桓),當奈何?

    傅桓當場戰慄而不敢言語。

    二者,貪汙方式奇怪

    23年時間,鹽政衙門的上下官員僅貪汙私分鹽商預交次年稅金的錢莊存款利息,就達1092萬兩白銀。

    注意重點,貪汙的是存款利息,而且還是不入賬的小金庫。

    鹽商按要求,提前繳納了下一年度的鹽業承包稅~次年春天才由鹽政衙門集中解付到北京戶部繳納,這個時間差的利息每年是近50萬兩白銀,被官員私分和擅自高價購買各種公務用具來沖銷資金。最終只剩了15萬兩,被鹽商怠慢的新任鹽政尤某(沒拿到當年孝敬)就故意上交乾隆說明此事,案件遂發。

    三者,涉及人數太多

    前後四任鹽政及參與分錢的官吏,行賄得到好處的鹽商,參與購買辦公用具的官員。最終被抄家,流放,斬首,追償子女者,甚多。

    最初審查不力,鹽商當然包庇鹽政官員,給予多方迴護以避免自己被裝上行賄罪。乾隆最終親自出場,拉攏鹽商打感情牌,說自己多次下江南,與你們的感情好云云,鹽商最終紛紛轉為“汙點證人“,案件因此大白。

    四者,紀曉嵐被牽連

    涉案的第二個鹽政盧見曾與紀曉嵐有親,紀曉嵐的長女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所以,此案一出,紀曉嵐就私下給盧見曾送信,只有一包鹽和一包茶。

    盧見曾立即明白乾隆在查鹽,將家中財物轉移並逃跑。可乾隆發現盧家沒什麼錢財就明白身邊人洩密了。紀曉嵐只能主動地坦白,乾隆大怒,判決盧見曾死緩,將紀曉嵐流放去新疆3年,後因編纂四庫全書才召回。

  • 3 # BM大嘴

    從兩淮鹽引案看清朝“康乾盛世”時期,乾隆的政治改革與發展!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對乾隆皇帝這個人和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做一個必要的瞭解!乾隆皇帝的真名叫做愛新覺羅·弘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是“乾隆”,他在位長達六十年,在乾隆晚年禪位之後他其實還是在繼續訓政,所以說乾隆皇帝實際上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左右,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之一。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皇帝的文治武功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但是,在這看似平靜的清朝政治下,卻一點也不平靜,可以說是“暗流湧動”。在乾隆三十三年時發生的“兩淮鹽引案”卻將清朝的政治黑暗暴露無疑,引起朝野震盪!

    兩淮鹽引案暴露出了清朝時期的官商勾結,兩淮地區的官員侵吞稅銀千萬兩之多,連續舞弊長達數年之久,上下欺瞞,貪婪成風,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清朝時期會出現兩淮鹽引案這樣的大貪案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1、乾隆皇帝繼位之初,為了緩和當時朝野上下緊張的政治氣氛,調節朝廷官員之間的矛盾,改善各方面的關係,還對雍正的政策做了較大的改變和調整。實行寬政,這就使得部分自制力較差的官員為所欲為。

    2、乾隆初期和中期時,政府的監察制度和力度較為薄弱,這就使得官員沒有被監督的壓力,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官員貪汙的代價成本。

    3、乾隆皇帝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商業發展迅猛,這就使得部分官員鬼迷心智,挺而走險,作弊成風。

    兩淮鹽引案的爆發也使乾隆皇帝意識到了自己的統治弊端,隨機乾隆皇帝開始了整頓吏制,進行政治改革。所以說兩淮鹽引案的爆發客觀上在某種程度促進了清朝政治的發展與進步!

  • 4 # 看史界

    清代到乾隆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激增,當時的兩淮鹽政吉慶以人口眾多食鹽供不應求為由,向乾隆皇帝建議,每年預先提出下一年的部分鹽引票,發給鹽商,這等於今年賺了明年的錢,不過精明的乾隆皇帝不讓鹽商獨佔這個好處,就規定鹽商每領一張鹽引票,需要繳納除鹽稅外,還要繳納三兩銀子,叫做“預提鹽引息銀”,對此鹽商們滿心歡喜,立刻酬謝吉慶,吉慶也投桃報李,准許預提鹽引息銀先交一部分,其他的以後再說。

    不過吉慶患急症不久就一命嗚呼了,後任的兩屆兩淮鹽政普福、高恆在預提鹽引息銀上更是大做文章,中飽私囊,乾隆三十三年,尤拔世出任兩淮鹽政,發現鹽商與鹽政串通假公濟私,遂上書乾隆皇帝說高恆鹽引任令各鹽商上交三兩,以備公用。結果引起了乾隆皇帝的警覺,於是命軍機大臣大學士傅恆徹查此事,發現兩淮鹽商二十餘年少交國庫一千一百萬兩息銀,歷任鹽政吉慶、普福、高恆被抄家,吉慶已死,普福、高恆被處斬,鹽商們免死,不過付出了鉅額的經濟代價。

    兩淮鹽引案牽出的官員之多,貪腐的金額之大亙古未有,官商勾結欺上瞞下貪利成風腐化嚴重引起了朝野震驚。

  • 5 # 國家人文歷史

    因為涉案人員較多且社會地位較高,基本上都是兩淮一帶的鹽政官員和鹽商,而且涉案金額多達上千萬兩,從作案到案發時隔二十多年。

    “兩淮鹽引案”,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發生的兩淮鹽政提引徵銀案,這也是清代三大貪汙案之一。此案為何在當時震驚朝野、牽涉眾多,要先談一談“鹽引”。

    自古以來,食鹽就為國之重器,足以左右國家命脈,不僅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也是商稅的主要來源,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就幫齊桓公算了一筆帳:若一個1000萬總人口的大國中應納稅人口達到100萬,每人每月徵收30錢人頭稅,一個月能收稅3000萬錢;但如果每升鹽只加價2錢,按照計口售鹽的方式,每月就可多得6000萬錢,到清乾隆時期,兩淮鹽稅佔到了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所以自西漢以來,歷朝歷代都實行食鹽專賣、商人承包的模式。鹽商憑從衙門領到的引票到產鹽地購置食鹽,每張引票可購食鹽四百斤,然後他們將食鹽運往各地按統一價格銷售,並向政府繳納高於一般商品稅的鹽稅。雖然如此,但他們仍舊能獲得非常高的利潤,所以乾隆時以揚州的鹽商最為富有。為了拿到專賣權,減少損失,鹽商們經常暗地賄賂討好掌管食鹽專賣權的鹽政和負責徵鹽稅的鹽運使,這種情況在全國最大的鹽區——兩淮更為嚴重。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尤拔世被提拔為兩淮鹽政。他剛一上任就向鹽商索賄,以為能像前幾任那樣大發一筆橫財,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灰,惱羞成怒之下上奏乾隆,說之前22年的預提鹽引收入有問題,乾隆命人調查後發現幾任兩淮鹽政與鹽商勾結舞弊數年之久,侵吞稅銀竟千萬兩之多,欺上瞞下,貪汙成風。

    乾隆震怒,將歷任鹽政吉慶、普福、高恆(時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家產查抄,處死普福、高恆(吉慶已死)。盧見曾雖因治水有功的而備受乾隆賞識,但他兩任兩淮鹽政使,剛卸任由尤拔世接任,也難逃其咎。案發後要徹案嚴查的訊息傳到了與盧家有姻親的紀曉嵐那裡,擔心受牽連他給盧傳了信,盧見曾馬上轉移了財產,後來事情暴露,紀曉嵐被髮配到新疆,而盧見曾行刑前死在獄中,終年七十八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和迷你世界有什麼不同?哪個比較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