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吃甜食似乎是人類的本能,然而太多糖對人的身體並不好,大家能忍受不吃糖嗎?
2
回覆列表
  • 1 # 派拉特之書

    小的時候最喜歡就是過年的時候,因為可以放開喝碳酸飲料,這種感覺至今難忘,所以即使現在上班了也時不時來瓶可樂、芬達什麼的。

    結果朋友看不下去了,提醒我道,吃這麼多糖,小心糖尿病。我當時不以為然,喝瓶可樂怎麼就吃太多糖了,結果一查……

    我擦,怎麼這麼多糖……不過喝個糖水又不會死人。結果發現原產地美國早已對此有所警惕,甚至想試著在全城禁止銷售大杯含糖飲料來著。

    連個含糖的飲料都不能喝了,紐約人民還能忍嗎……

    然而,糖確實算是一種毒品。

    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糖攝入過多造成的慢性疾病在全球高發,每年間接導致全球約3500 萬人死亡。甚至有專家說,糖的危害遠在脂肪和卡路里之上。

    首先,糖會使人情緒不穩定且真的會讓人上癮。看到甜食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催促人類吃下去。當吃下去的糖分刺激到大腦,又會分泌出令人興奮的化學物質,這種感覺和毒品、性愛的刺激差不多。但興奮的感覺不會持續多久,於是情緒低落之後又會產生吃糖的慾望。

    而過多的糖分攝入又會損害肝臟,蔗糖是食品中最普遍的醣類。蔗糖進入人體,分解為50% 的葡萄糖和50% 的果糖。葡萄糖可在肝臟就轉化為能量,而果糖無法被肝臟處理而進入血液,進而胰島素被分泌以儲存糖分,過量糖分會轉化為脂肪堆積在肝臟和身體別處。而血液中胰島素含量高的時候細胞就不會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進一步加劇脂肪堆積。如果形成脂肪肝,不加控制就可能發展為糖尿病。

    過度食用糖的後果,讓糖由天使變為惡魔。不過人類願意吃糖是符合進化的,是非洲大草原上馳騁的人類祖先寫在基因裡的原始記憶,甜味是人類出生後首先接受和追尋的味道,喜歡吃甜食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

    更讓人意外的時,糖並不是一種必需品,雖然科學家在糖的健康效應上的看法並不一致,但有一點基本得到了公認,那就是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我們可以不需要糖。

    瑞士洛桑大學的生理學家盧克·塔比(Luc Tappy)是這樣表述的:「沒有必需脂肪,你沒法維持生命,沒有蛋白質也不行,如果不獲取某些碳水化合物就很難獲得足夠的能量,但是沒有糖卻沒問題。這是一種完全不必要的食物。」

    糖對生命可能完全不必要,但有幾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突然增加的甜味會以和可卡因相似的方式影響腦內獎賞系統。一項研究甚至讓對可卡因上癮的小鼠選擇要可卡因還是要糖水,結果大多數小鼠選擇了甜味,放棄了毒品。

    雖然現在我們知道了糖的害處,但是我們確實沒法離開它。在歷史上,糖不僅是一種調味劑,還曾是一種藥物,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史上,糖也留下了重要的印記。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追逐甜食的歷史。

    雖然我們現在買個飲料吃個甜食完全不困難,但在人類進化的漫漫長路上,糖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一種奢侈品,人類最早能食用到的甜食應該是蜂蜜或者水果。

    在差不多1 萬年前,新幾內亞島上的人開始種植甘蔗。他們採下甘蔗生吃,一直嚼到口中瀰漫著甜味。糖在新幾內亞的古老神話中充當著重要角色,是一種萬靈丹,能治百病、解千愁。慢慢地,糖在島嶼之間傳播開來,最後在公元前1000 年傳入亞洲大陸。

    常見的結晶糖也很早出現,最早大約在公元前350 年,印度人就掌握了從甘蔗中提取出糖的技藝,相對於甘蔗來說,結晶糖的出現讓運輸更為方便,也能方便儲存。

    製糖的工藝是把甘蔗榨汁,煮沸後留下的結晶體就是糖,但是其中會包含很多雜質,到近代之前人類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糖的純度。最早印度做出來的糖很可能是紫黑色的,經過好幾道脫雜的步驟後,顏色會逐漸變成棕色或者黃色。

    雖然很早就發明了結晶糖,但是當時地球上大部分人都還沒吃過糖,最大障礙是種植甘蔗和提取蔗糖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讓製糖的成本相當高。如果沒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投入這個產業顯然得不償失。所以儘管甘蔗被人工種植的歷史已經將近1 萬年了,但始終屬於少數人享用的奢侈品。即使在公元1500 年,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人都能隨意吃糖都還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有趣的是,糖在當時的印度還不是調味劑,而是藥物,用來治療頭痛、胃痙攣及陽痿。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糖的製作工藝都是隻在師徒間相傳的秘技。

    到了公元600 年,製糖技術已經流傳到波斯,君主們開始用大量的甜品去款待賓客。當阿拉伯軍隊征服這個地區時,也一併帶走了糖的知識與對糖的喜好。從此阿拉伯人和糖被綁在了一起。「阿拉伯人不管到哪裡都帶著糖,包括產品本身與製作技術,」西德尼‧明茲在《甜味與權力》一書中寫道。「人們說,《古蘭經》到哪裡,糖就到哪裡。」

    阿拉伯人對他們擁有糖這件事也極為自豪,「哈里發」(伊斯蘭教宗教及世俗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把糖當成炫耀的工具,糖被製作成各種天馬行空的造型,用來展現國家的財富。

    阿拉伯人將糖的精製技術提升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並且把它變成了一種工業。這種工作極其艱苦,到了1500 年,隨著糖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製糖業的工人被當做最低賤的勞役。蔗田裡很多工人都是穆斯林與基督徒交戰時被擒獲的東歐戰俘。

    雖然阿拉伯人已經能純熟的製糖,但糖在西方還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奢侈品。西方的溫帶氣候並不適合甘蔗生長,因此西方的糖只能從阿拉伯商人手中購買。這些被送到西方的糖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被列為香料的一種。不過當時歐洲用糖做飯很奇葩,他們會經常在肉或者牡蠣這樣的菜裡放糖,被後來的烹飪專家評論為「不自然的結合」,不過在當時卻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雖然交易的量並不大,但還是有糖可以消費。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5 世紀的擴張,西方與東方的貿易日漸困難。把愛糖寫在腦門上的西方貴族擁有的選擇並不多:要不跟南歐的小製糖商做生意,要不擊敗奧斯曼帝國恢復與阿拉伯商人的貿易,再不然就尋找新的來源。

    那段時間就是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人滿世界的尋找新的島嶼和領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找找哪能種甘蔗。當哥倫布在1493 年二度啟航前往新大陸時,他也帶去了甘蔗。於是糖的量產時代終於來臨了,加勒比海島上到處都是塞滿了奴隸的大農場。

    之後,葡萄牙人在南美洲不斷擴張領土,他們把巴西變成了早期繁榮的經濟殖民地,超過10 萬被奴役的人生產了一噸又一噸的糖。到17 世紀時,糖就已經不是隻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了,先是中產階級開始消費,慢慢的窮人也有能力購買了。

    到了18 世紀,這項殖民運動擴張到了更廣泛的區域,發現一個新島嶼先清空林地,奴役原住民種上甘蔗,原住民死後再用非洲奴隸補上。在1807 年英國禁止販奴之前,有超過1100 萬非洲人被送到新大陸,其中超過一半都進了甘蔗農場。

    隨著糖產量不斷上升的是普通人對糖的消費量,1700 年,一個普通的英華人每年平均要吃掉1.8 公斤的糖。1800 年,一般人每年吃掉8.2 公斤的糖。到了1870 年,同樣這個愛吃糖的傢伙每年吃掉的糖已經多達21 公斤。他滿足了嗎?當然沒有!1900年,他的消耗量達到每年45 公斤。

  • 2 # ST嘰裡咕嚕評說081

    不知道,本身我自己不喜歡吃甜的,很少吃甜的東西,像可樂,菊花茶這些飲料喝後我都覺得嘴裡甜甜的,不解渴!我喝可樂喜歡那種無糖的零度可樂!所以,我也不知道對於我這樣一個不喜歡甜的人來說,沒有糖會不會受影響!

  • 3 # A日月星辰的晨

    我們好像都是被糖甜大的!哭了,一顆糖!笑了,一顆糖!記憶裡的糖果是五彩繽紛的顏色,是酸酸甜甜的感覺,是各種形狀的拼湊…… 長大了以後,為了減肥,我們好久都不會碰甜食。但是收到朋友結婚的喜糖,還是特別開心的會嘗一顆,似乎又回到了從前! 記憶總是那麼甜,甜的像當年一起舔過的棒棒糖!沒有糖的世界,無法想象,無法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設神像坍塌,方方下一步會不會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