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池中物2020

    心學的優點一是實用主義的初衷,二是沒有強烈的政治紐帶。

    所以流傳的比較完整,也沒有異化。

    心即理,就是要內求。

    知行合一,是理論和實踐互相印證。

    致良知,是為人符合道德的要求。

    想要身體力行,不如反過來,如果不按心學的來做結果會好嗎。

    假如當下你要買房在考慮價格。問朋友意見,他們想買,所以希望房價跌。問房產從業人員,他們想賣,所以說房價會漲。

    遇事外求,得到的資訊來自於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動機,只會讓自己迷惑。

    心即理,是要以獨立思想,個人客觀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拘泥外物表面的偽裝,其本質不變,只不過在人的動機下產生複雜的錯覺。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就是讓成功和失敗產生規律,有認知的搭建自己的處事哲學而非多數人由著性子來。事上煉,可以透過經歷不斷修和豐富自己的處世哲學。先掌控自己行為和思想,脫離本能裡的缺陷,就有機會來到另一個高度。

    致良知應該拆出來講,做好人明顯吃虧的年代,意義在哪。

    道德約束他人的目的是怕所有人都使壞,社會結構就崩塌了,每個人都需要心存防備,就無合作性可言。

    道德約束自己,是建立在中國文化輪迴思想的基礎之上。

    中了百萬彩票的,大部分都家破人亡了。就算澳門某大佬不擇手段,也一生風光,但是晚年家庭爭奪財產的內鬥也會讓他在某一刻覺得自己一生很失敗。

    廣義而言善惡終有報,但不一定是人人所期待的現世報。

    人之所以為善,就是循一條正道,對的起自己心才能不後退不後悔的繼續往前走。至於超越道德部分的人,可能也會超越法律的制裁。但是就像信用卡花的時候很瘋狂,還的時候還是會來,不僅是物歸原主還要利息,不僅是自己還會延續後人這份業障。

    正真的道德不僅是崇尚某種精神高度,也是對懲罰的敬畏。

  • 2 # 山水易

    要做到“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首先要明白這三句話是什麼意思。

    心即理

    聖人與普通人並不具有本質差別,只不過聖人能夠時時、事事、處處都體現出他無私的、與天道相同一的“本心”,而我們普通人卻往往免不了自私自利、計較利害。

    如何理解“心即理”?董平教授認為“心即理”作為一種觀念,在理論上建立起了人的現實存在與最高天道之間的本質同一性,為人的生存確立了本原性的生命根基,同時也為人生的意義確立了本原性根基。

    “心”即“本心”——“本原之心”、“本質之心”。我們的心靈本質原是等同於道的,所以說“心即理”,“理”就是“道”。在王陽明那裡,“心即理”即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本原。“心即理”的現實表達與體現,即是生存意義與價值的現實展開。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是先驗賦予的,而是透過個體的現實生存過程來實現的。

    知行合一

    人們很容易把“知行合一”理解為“理論聯絡實際”,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在王陽明那裡,“知行合一”講的是“知”、“行”是同一個工夫,知即是行,行即是知。

    當主觀意識發生轉變的時候,我們的行為自然因主觀意識而發生改變。為說明這一意義上的“知行合一”,董平老師舉了這樣的例子:比如“我要獲得關於好的書法知識”,事實上只有當“我”有了這樣一種主觀意識(意識總是自知的),然後“我”才可能去練習(行)書法,所以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也即是行的主導意識,沒有這一“主意”,“行”就不會落實;但“好的書法知識”只能透過書法的實踐才可能真正獲得,行動是“主意”的貫徹,是“知”的落實,是“真知”的獲得過程,所以王陽明說“行是知的工夫”,“知”的真正獲得是必須透過切實的“行的工夫”來實現的。

    致良知

    “致良知”也就是把自己本有的、與天道相一致的、標誌為人自身存在的真實本質的“良知”,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實踐之中體現出來。

    所謂“致良知”可不是簡單的做善事,這是王陽明哲學的究竟之說。王陽明肯定我們的本然“良知”,既然稱之為“良”,就一定是“好的”,也即是“善的”,因為良知即是天道,天道即是至善,“良知”的善是由天道的至善來保證的。正因為如此,“致良知”就是要求我們把自身“良知”的本然善體現於、落實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使我們能夠享有一個善的世界。

    王陽明曾說“良知即是未發之中”,“中”就是正直公義、廓然大公、無私無偏。良知就是中道之體。公平正義,即是至善。王陽明講“無善無噁心之體”,實際上正是特別強調了中正公義即是最高善。我們不論與人、與物相交往,如能把自己“心之體”的本然良知實現出來,處事大中至正,公義廉明,不摻雜任何私意私心而還原事物原有的本來面貌,就是“致良知”,就是對於最高善的實踐。

  • 3 # 張法馳

    坦白的說,這個相當難達到的高度與境界。

    心即理:

    心是什麼心,是良知的心,那什麼是良知,有什麼標準,做公益的很多,像這次疫情全世界捐贈的馬雲,還是除了祈禱,什麼都沒做的老百姓,這是否有所區別,如果從良知二字來說是沒有區別的 都是基於一個心字,具備良知的心字,這個心字,不會基於物質的多少,只在於出發的基點:良知。這個是道,是佛,是德。

    知行合一:

    前面提到知與行是沒有區別的,但這是在道的層面和高度,但在行動這方面又有分別。

    這裡的分別便是基於你如果具備像馬雲一樣行動的能力,就不能只是祈禱,你要去把具備良知的心撒播出去,如果只是動動嘴皮子,你就不是合一了。

    再就是反過來,你的任何行動都要基於知的道的層面和高度,而不是為了行而動,像有些破壞的放生,其實就是如此。

    所以說,首先具備知高度,再就是適度的行動,真正達到同頻共振,那才是知行合一。

  • 4 # 天津創優夢紗窗

    心及是理,這個必須參透了理和心的關係,才能做到,然後知心合一,知良知,才能實現。心及是理,基礎,知心合一,是實踐,致良知是結果,是目的是追求。

  • 5 # 為什麼這麼軸呢

    按照陽明先生的教導,要在"事上磨",既在日常生活中打磨自己的心性。類似於佛教的觸目是道,行住坐臥,無非妙道。

  • 6 # 金雨堂主

    “心即禮”“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中國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守仁的心學精髓。(“心即禮”由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最先命題)。雖然在王守仁的心學中包含有相當部分的唯心主義思想,但其精華仍應為今所用。

    第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用積極向上的思想引導社會情緒和民眾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以影響社會,教育子孫。當下,在疫情期間最大的正能量閃光點莫過於被稱為“逆行者”白衣天使了。在他們抗疫歸來時,各地紛紛給予他們英雄般的禮遇,以最高規格歡迎他們凱旋,迎接儀式隆重震撼感人。這是對正能量最好的傳播和弘揚。

    第二、始終強調正確的理論和積極的實踐相結合。推進對優秀的民族傳統的傳承和弘揚,以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和傳統美德進行全民道德教育,培養良好的社會風尚。以中國夢的中國精神壯大中國力量。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第三、透過不斷地學習和提高,“吾日三省吾身”,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自己的良好行為去影響周圍的人和事。雷鋒精神永不過時!

     

  • 7 # 花有道

    仁善的心符合天地執行的規律,所以說“心即理”。致良知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去達成仁義和善良的願望。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這裡的“事的工夫”就是指實際行動。用實際行動去達成目標,就是“知行合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建築專業,從事非建築行業,單純為了掛靠考二建或者一建,是可以的嗎?如何透過資格後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