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艦長
-
2 # 待曉兒
關於抄襲的界定,在古今是不一樣的,不同的體裁也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有人會疑問,憑什麼古代人作品中原文照搬了他人的作品,卻成了一時美談;而現代人和別人作品相似就會被認定為抄襲呢。
如果從“運用”他人作品的目的上來看,這就很好理解了。
古今差異可用兩個詞來表述:借雞生蛋和反客為主古代人對於其他作品的“引用”實際上是“借雞生蛋”,“借雞”是方法,而“生蛋”是目的。
也就是說,古人名篇中的“借用”實際上是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色,而不是將別人的語句佔為己有。
比如說,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詞中的用法:
上闕寫北固樓的風物,抒發興亡之嘆,用杜甫《登高》中的“不盡長江滾滾流”一句作結;而下闕寫由此而聯想的東吳少主孫權的事蹟,用曹操原句“生子當如孫仲謀”作結。
同樣的點睛位置,都用了他人的語句,非常貼切。而無論是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還是出自《三國志》的這句感嘆,都是流傳很廣泛內容。
除此之外,古人在創作的時候不僅僅直接借用流傳已久的名句,還會在形式上做一些精巧的安排。
辛棄疾的這首《南鄉子》雖然借用都是在同一位置,也有點這樣的構思,但更為明顯的就是“集句詩”這一體例。
這有可能發源於一種文字遊戲,即將現成的詩句重新排列,形成一首意境、寓意都不同的詩歌。
比如下面文天祥的這首《思故鄉》:
天地西江遠,無家問死生。
涼風起天末,萬里故鄉情。
第一句出自杜甫《夏日楊長寧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第二句出自杜甫《月夜憶舍弟》;第三句出自杜甫《天末懷李白》;第四句出自杜甫《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崔十三評事、韋少府侄三首》。這種“集句”的沒有一句是作者所寫,但結合在一起就能形成新的詩歌,這種型別只能說是作者的巧思,而不能算作抄襲。
現代社會里所謂的“抄襲”其實是“反客為主”。
即這一行為在最初的動機上就不純,是想要將他人的作品據為己有,混淆該內容的原作者。
所以在運用的過程中直接照搬、或者篡寫,力圖消滅原作的痕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抄襲”、“洗稿”。
比如說,有人將其他人的著作署上自己的名字,混淆原作者到底是誰,這叫做“抄襲”;而將這部作品改名,甚至改動其中的表達,但行文方式、邏輯結構、觀點結論等等都和原作相同或相似,這叫做“洗稿”。
所以,古人和今人在“運用”他人作品的時候,抱有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導致二者的行為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前者出於善意,後者抱有惡念。
古代文壇環境和規矩與現代迥異,不能混為一談古代的傳播方式沒有現在發達,所以很多出名的作品傳播是非常困難的,這也就導致了文壇上的兩種現象:
第一,作者對於自己作品的傳播非常關注他們不禁止別人去私下裡傳播自己的作品,即使是沒有署名的或者偶爾“張冠李戴”的署名,只要能把作品傳播出去,那麼其聲名自然就會隨之傳播。
所以一旦有人借用了他作品中的名句,尤其是一些聲名比較卓著的作者,那麼這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自己的作品被大家欣賞,就說明自己的才華已經進入到了大家的眼中,這對於一個聲名尚未顯揚的作者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事。
李白為什麼成名這麼快?就是賀知章對其“謫仙人”的評價。一位文壇執牛耳者對一位年輕作者如此高的評價,李白的聲名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
即使是那些並不怎麼出名的作者,化用或者引用了自己的詩句,那也是多了一條傳播的渠道,如果這一部分再弄出點名氣來,原作者的人氣自然就水漲船高。
不像今天,只要有條件誰都可以出本書,古代是很困難的。
現代那些說什麼“抄”了你的作品說明你的作品寫得好,這是一種“阿Q精神”;如果有人說是為了讓好作品讓更多的人閱讀,那就是冠冕堂皇地歪曲粉飾。
第二,凡是能閱讀到的著名語句基本都是被人熟知的古代因為傳播速度太慢,所以一旦讀到了一些讓人驚豔的內容,那基本上已經是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了。
如果這時候再進行抄襲,那是板上釘釘會被人發現的。
古代的文人注重名聲,甚至高於生命,一旦落下了抄襲的口實,那就是千夫所指,連死後都抹不掉的汙點。
比如唐朝著名的詩人宋之問就有過這樣的一個“惡事傳千里”的經歷。
他的外甥劉希夷寫了一首《代悲白頭翁》,其中名句就是: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宋之問看了之後非常喜歡,就想據為己有,先是和劉希夷商量,能不能對外宣稱這首詩是他宋之問寫的。
劉希夷考慮了一個晚上,還是沒捨得。
宋之問見商量不行,就藉著宴飲的時候將其灌醉,然後暗中殺害,將這首《代悲白頭吟》改名為《有所思》發表,但還是被人發現了端倪。
宋之問的人品汙點也就由此留下了。
現代的傳播途徑比古代來說要超出了太多,速度也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一旦出現抄襲的現象,原作者是一定會被混淆的。
那些打著“為好作品”而抄的旗號,卻為自己謀利的人,其實都是人品比較卑劣的不勞而獲者。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不能算作抄襲,一般是出現在學術領域裡。
我們知道,現在寫一篇論文,其中的那些內容是引用部分,一定要標註出來,著明原作者、原文獻以及原文獻的收錄期刊或者出版書籍,細緻到頁碼。
這樣的標註方式其實應用時間並不久,至少在民國的時候還沒有施行。
在當時的一些學術著作中,會將一些名家的著作原文直接拿來使用,不說明,不標註,就放在正文當中,並且非但沒有人去追究這樣的做法,反而原作者會以此為榮。
但當時並沒有這樣的利益出現,將一些著名學者的論斷直接當做依據、定論來使用,是表示對於原作者觀念的認可,其中並沒有功利心。
所以說,判斷抄襲、洗稿等等行為,時代背景很重要,它決定著不同的方式和目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3 # 半世飛仙
古代文學傳播一般都是同時代的流傳比較快而且廣,古代只有書籍儲存,且逢亂世之後,書籍記載多不全,人們可能不會記得這首詩或者這篇文章誰寫的,但是在某一個地方或者某一個人還知道這首詩或者文章的作者是誰,這是古代隔代之後的資訊共享方面的停滯!
而當代則不同,一是網路發達方便,二是對智慧財產權注重保護!
回覆列表
因為在古代沒有版權法,也無版權稅,試問下新中國建立後,我們全中國有多少人有文化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懂字不認字,所以古代更多的是不識字的人,更就別提引用別人的詩句會侵權,被引用更多是榮幸。但到了現代,由於知識的普及,會寫文章的人太多,會盜用別人文章也太多,所以加強版權立法的完善,打擊盜版侵權,保護他人勞動成果不被剽竊是各國首要責任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