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戀中國紅

    針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回答都不樣。

    因為三人同為民族英雄,在各朝不同時期愛國不分先後。

    都是為中華民族統一大業做出卓越貢獻之人,是任何時期後人學習的楷模。

    無論身處哪個時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如真要論格局的話。

    我個人認為他們三人所處時代和官職。

    都不能與西征造就的名將世家,蒙應瑞從士兵到將軍連同祖上三代同時因他一人一次戰功晉升大將軍的格局大。

    為什麼呢?

    身處當時的一位川北士兵在行軍途中,遇大將軍廣納眾智,獻計獻策。

    最重要的一計就是:

    此次戰勢成功後,連同蒙古(今內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邊疆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派兵駐紮,保護邊疆人民正常生活,是華夏江上一點都不能少。

    此時的蒙應瑞只是一名優秀計程車兵卻僅率區區三十餘人進入敵營進行斬首行動。

    結束四年戰勢,順利平西。

    挽回前兩次共十萬大軍還未開戰就遇伏,六萬將士血灑邊疆的重大損失。

    解除了敵方對邊疆24年的困擾。

    更何況上面三位民族英雄在當時已經是位高權重的大人物了。

  • 2 # 大山裡的幼稚鬼

    這三個人裡面,筆者認為戚繼光的格局更大,境界更高。

    三人同屬愛國將領,為了祖國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就其事業而論,許多人認為戚繼光無論是前期抗擊倭寇,或者後期打擊韃靼,業績都沒有後兩位亮眼。可仔細比較起來,戚繼光是三個人之中,最難的一個。

    明代自大都督府被拆分為五軍都督府,再到後來變成閒散部門,以及土木堡之便將門基本報銷後,武將的身份是一年不如一年,到戚繼光生活的嘉靖時期,已經徹底被文官壓制,別說是同品秩的,就是高文官兩三個等級的武官,在文官面前也基本沒什麼話語權。

    明代出兵,皆由總督巡撫掌軍,各地總兵,乃至集團軍的總兵官,在戰略規劃上也要服從文官,這是天然的壓制。戚繼光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還能夠發光發亮,足可見他個人的格局和境界是一般武人所不能比擬的。

    跟他同一時期的與他一道被稱之為“俞龍戚虎”的俞大猷,就是因為做人太耿直,哪怕戰功赫赫,到了東南倭亂平定之後,基本被投閒置散,三天兩頭還要被彈劾,在難以實現軍人的理想。

    而戚繼光不同,他深諳軍事服從政治的規律,要想實現抱負,首先就要向現實低頭,對政治妥協,你只有進到體制內去,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所以他對明代官場的運作並不表現出大義凜然的排斥,也沒有像海瑞海剛峰那樣從不低頭,而是不斷積極地活躍,給自己找靠山,所以他找到了對他能力認可的張居正,自以“門下走狗”而稱。

    也正是因為張居正,才成就了戚繼光,成就了後來威名赫赫的戚家軍。很多朋友認為,戚繼光一生的光輝業績的頂點是在東南抗倭,但實際並不是。打倭寇在筆者看來對戚繼光而言不值一哂,畢竟倭寇從來都不是正規軍,只是海賊而已,並非國家正規軍隊之間的交鋒。

    戚繼光真正走向巔峰,把他一生的本領展示出來,是從隆慶元年開始的,戚家軍也正是從這個時候才成為了一支強軍的。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張居正的支援。而張居正支援他,也不僅僅是因為戚繼光有能力有本事,還在於戚繼光把自己“賣身”給了張居正。

    萬曆頭十年裡,面對韃靼小王子的進犯,戚繼光保證了北疆十年的安穩,給張居正變法創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就從這個角度而言,戚繼光比起另外兩位,在政治上更為成熟,也能屈能伸,為了大事業,不惜身,不惜名。這份格局,並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何況,戚繼光是題主列出來的這三個人之中,唯一一個留下傳世兵法的軍事家,同事也是一個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師,善戰善謀善制器,可謂是多面手的超級牛人了。

    再來說一說鄭成功,鄭成功的人格和品行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南明為什麼會崩壞到無可收拾的地步,鄭成功其實也是有責任的,門戶之見,派系之間不能相互信任,在南京之圍時,依然對魯王系張煌言的人馬不信任,這就有點不顧大局了。

    雖然他忠君,忠隆武天子一系,可當永曆天子成為南明最後旗幟的時候,他在東南不顧大局的行為,實際上也存在極大的問題。南明諸系如果能夠精誠團結,再不濟搞個“統一戰線”,哪兒有滿清什麼事呢。

    最後說一說左宗棠,左宗棠實際上是一個考進士考不上的文官,這可能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之一,他不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出身,而是因著太平天國,從幕府的幕僚走向的前臺。

    他確實是晚清四大名臣裡面最沒有私心的一個,但他也是四個人之中最不適合混官場的人,就晚清那個局面,想要做事,除了本身有實力以外,還需要有自己的勢力,或者說有支援自己的力量,左宗棠顯然沒有這種想法,李鴻章都知道經營北洋集團,而老左就屬於那種救火隊員,哪兒需要他就去哪兒,好不容易把胡雪巖培養成了一個解決問題的人,最後還是沒能保住他,被政敵幹掉了。從這點上來說,他就不如李鴻章。

    左宗棠從入湘軍開始,就曾國藩不怎麼對付,前面還好有個潤滑劑胡林翼,胡林翼撕掉之後,兩個人基本屬於老死不相往來那種,他跟李鴻章也是一輩子的政敵,跟張之洞也沒什麼交情。而他一生的功業,收付新疆,平定叛亂,他做得很好,但並沒有從實質上卻解決這個國家的問題,最終他的一生,他的愛國,也就成為了清王朝維持四處漏風統治的一根支柱。

  • 3 # 漫話國史

    三者功過各有千秋。從格局和境界而言,以左公為高。左宗棠不計利害,不顧名利,扶柩西行,以一旅之師,復中國之舊地,其功不下衛霍。收復新疆之前,左宗棠已經位極人臣,成為獨當一面的國家股肱之臣。在國家積弱,外地環伺的情況下,其力薄勢孤,憑藉一己之力出師西征,可謂凶多吉少,左宗棠明知如此,毅然習性,置生死名利於度外,為維護國家統一、打擊分裂勢力、挫敗列強陰謀做出了卓越貢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見其格局胸襟。最高的境界無過於為國家大義,棄功名大利於不顧,這一點無論是鄭成功還是戚繼光都沒法做到。

    並且其在上書皇帝時候說道:“保新疆者,可以衛蒙古,保蒙古者可以為京師。”具備深刻的戰略眼光,能夠曉以利害,申明出師的深層考慮,可見其眼光獨到。可見他是個心懷全域性的戰略家、軍事家。

    再說鄭成功。鄭成功雖然追隨南明朝廷,但鄭成功、鄭芝龍父子原系海盜,投身朝廷,不過就是想要換個身份,撈取政治資本。這在他們得到朝廷認可之後,做的一系列行為可以看出一二,他在南明朝廷中擁兵自重,並且在南明永曆皇帝處於危難之時,並不相救。若是出於國家功利,他是可以放棄成見,出手幫助的,但他沒有,這一點何談格局和境界。再說,攻打臺灣,那是在喪師失地的情況下,為了自保不得不出兵臺灣,以作為“反攻大陸”的根據。

    處於抵抗外侮的評價,確實應該承認的,我們認為鄭成功仍不失為一個民族英雄。但就格局和境界而言,大打折扣。個人利益和所謂的“大明”旗號才是他想要的,其他的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高尚。

    戚繼光在三者中可位居其中。首先,三者之中,戚繼光生活在還算清平的時期,彼時國家雖然已經在由盛轉衰,但是國家統一,四方賓服。戚繼光手握的資源更好,出師剿匪掃寇,名正言順。戚繼光在戰爭中獨創了一系列的新式戰法,革新兵制,創制新器,實為國家武器方面做出了大貢獻。

    但其立功之心,確實有為私之意,這也無可厚非,這並不妨礙其作為一個民族英雄為我們所牢記。但三者相較,高下自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來越多的新車上都搭載了48V輕混系統,尤其是在豪車身上,輕混系統有啥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