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焱
-
2 # 半山人文
個人觀點:
趨勢來說,現在的90後是會越來越少人去祭祖。
因為像我老家來說,一個三四線城市,大多的90後都在一二線城市上大學,畢業後也就在當地工作,一年回家一兩次,一旦因為工作或者有事趕不回來祭祖,幾次過後,對這種祭祖情懷會越來越淡,連續幾年沒有回家祭祖,對於祭祖,他們感覺可有可無。
-
3 # 阿紫與鈴鐺日常
我認為,大部分人年輕人還是會保持祭祖的習俗。不能一竿子否定所有90後。
祭拜祖先是一場家族活動,這個習俗傳承了千百年,在每個家族裡一代又一代沿襲這個活動,耳濡目染,這樣習俗才能保留下來。
以前說80後叛逆,現在又說90後。任何時代,年輕人都會被打上“恣意妄為”的標籤。然而,時間推移,年輕人終歸會老去,理想和熱血也會迴歸世間的柴米油鹽。新一代年輕人出現,被標註,週而復始,社會就是這樣進步前進,很多東西丟失掉,很多東西默默保留下來。
如果一個家庭,歷來很重視這個活動,平日會有一些祭拜,除夕會有祭拜父母長輩的舉動,老一輩帶著小輩,給逝去的父母祖父母燒紙,祭拜。子輩參與其中,紀念祖父母。如果有孫輩作為幼童,即使不能參與,子輩也要講,大人們在做什麼,死亡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我們要紀念他們,他們以前是什麼樣子的人。
若干年過去,當時的孫輩幼童,長大成人,他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他會帶著自己的孫輩,週而復始長輩的行為。
祭拜是家族活動,當一個家族沒有這樣的活動,年輕一代自然沒有機會接觸到(總不能參與別的家族活動吧),祭拜這個活動會在他的腦海裡淡化陌生,自然以後也不會沿襲這個風俗,更是無從談起未來會祭拜祖先,
所以,與其擔憂未來90後會不會祭拜。不如先在家族活動中,要他們參與進來。
-
4 # 西貝小龍
1.社會的大趨勢在那裡擺著。現在的90後,年齡最大的也才30歲,正直年輕,這種祭祀活動多半還是由父母以及長輩出面處理,90後的我們暫時還不需要我們出面處理這些事情,所以瞭解的越來越少,意識會越來越淡。
2.90後的我們趕上了社會發展的好時代,接受了很好的科學教育,對這種祭祀活動看的不是那麼重,我們崇尚科學,對祭祀也看的不是那麼重。現在清明,90後的我們更多的也是跟著父母去祭拜父母的爺爺,奶奶。90後的我們看的更多的是現在的孝順,而不是以後用祭祀來彌補自己的悔恨。
3.90後更多的開始離開農村,要不外出務工,要不在外求學,即便是在農村,國家也開始實行公墓。無論是接受的教育,還是思想的改變,還是國家的政策,祭祖都離我們開始越來越遠。
4.因為外出遠離家鄉,雖然交通越來越方便,距離雖然不再是障礙,但是對很多在外地成家立業的人而言,離祖墳墓地太遠,且家庭變化,生活壓力大等諸多原因,祭祀祖先也有諸多不便,很難做到每年一次的掃墓祭拜。
5.隔代的親情慢慢變淡。在祭祖活動變少的情況下,祭祖的意識的越來越少。
-
5 # jasmine的後花園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華人的祭祀文化以及它的發生和發展狀況。
祭祀是古代中國重要的文化現象祭祀活動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廣泛流傳,最早的詩歌典籍《詩經》中有大量的篇幅是記載王家祭天和祭祖活動的,比如《大雅》、《周頌》、《清廟》等等。
華人的祭祀活動從一開始就帶有感恩和歌頌的功能,它不是對鬼神的磕頭乞求,而是把祖先還原成各種模範來宣揚他們的威德。
中國的先賢孔子曾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正是華人祭祀的主要目的。
祭祖就是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凝聚宗族的力量和精神、崇仰德行的一種家族教育。弘揚這樣的文治精神才是祭祖的真正目的。
中國各地的祭祀文化祭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往往與經濟活動產生一定的關聯,經濟發達的地區祭祀文化相對濃厚。比如江浙一帶、安徽、廣東、福建等地都有非常多的祠堂,每到重大節日都要由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祭祖活動,而這種祠堂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就很少見到。
不僅在清明節要祭祖,除夕、中元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是開啟祠堂祭拜祖先的重要日子。
祭祀文化的現狀從五四運動以後,祭祀活動被貼上了迷信、迂腐的標籤,祭祀文化逐漸淡薄而勢微。
我本人是個70後,記憶中只見過祖母在除夕夜祭祖,我們這代人並不曾親自參與其中。如今先輩們都已駕鶴西去,我們也只是在清明節前去掃墓,這與真正隆重的祭祖活動實際上已有很大的差別了。
作為70後的我們對祖先的祭奠尚且只能做到如此,90後的更加年輕的一代更是對祭祖文化都瞭解甚少,對於不知道的事情又怎會讓它在現實中發生呢?
所以,未來90後們祭祖的現象一定會少之又少。文化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同步,總有一些事物會被時代拋棄,這也算是文化在現實中的優勝劣汰吧。
-
6 # 華廈之sheng
說到這個問題,確實是當今的一個敏感而重要的問題。
這是一個與現代教育,民風,社情,思想息息相關的問題。當今社會,學校教育以知識教育為主,道德教育欠少,社會上各企事業單位以盈利為主,不追求質量,甚至故意以劣質迫使人們返修與二次購買為盈利手段。受此影響,幾乎每個人都在追求利益,拼了命的想當官,做夢都想發財,基於這種社會情況,我們的下一代自然受此影響,並且隨著發展發酵,變得變本加勵。可以看到,這幾代人以來,一代比一代變得冷酷無情,道德淪喪,現在不論是大人,同時也教育自己的子女一代向利益出發向錢看,幾乎大家都是為這一個目標為最高追求。照這樣發展下去,未來人的素質確實是危險的,令人擔憂的。我們作為文明古國,悠悠五千年燦爛文明,淪落至此,確實讓人心痛!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不祭祖只祭父母那是必然的,甚至還會繼續惡化!
什麼時候能改變一下教育?改變一下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改變一下社情人性?
-
7 # 俊成發發發666
祭祖其實是中華民族文化內涵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我們的祖先,不管用什麼方式方法手段傳承下去,什麼風水,香火,保佑子孫。使這優良傳統文化血脈傳承下去,目的培養後代子的價值觀,道德觀,品質與凝聚力,生存力。團隊,積極,上進,中華民族文化它的連續性,時間,習慣,就是培養人民正能量永恆不斷,加重人與人之間交往,團聚,使情感不斷裂,比如清明節,七月十五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九崇陽節,春節。祭祖對後人來說,先人己逝,非常陌生遙遠,說貢獻嗎?談感情嗎?這些是不現實的,不存在的,只有對爺爺奶奶,父母生活過的,才產生感情。但是祖宗,爺爺,父母一串連起來,它的血脈相連了。如果你放棄了這些祖先優良傳統,那麼情感淡薄,家庭淡薄,婚姻淡薄,子女淡薄,朋友之間友情淡薄,社會責任感淡薄,那就養成人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也不在乎親人,朋友,家人。連一個非常遙遠陌生的先人,你抱著感恩的心態,敬畏之心,永不相忘,那麼經過長期的薰陶,你的人品,素質,情感,責任,擔心是完美的,不要小瞧中華民族祖先文化,
回覆列表
會的,也許只是形式變了,他們會用網路祭掃的形式來完成對親人的追思,祭祖是華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的血脈中,只有祭祖才能不忘祖先恩情,尤其有些孩子對爺爺奶奶有特殊感情,他們陪伴了自己的童年回憶,所以說與祖輩的感情很深,他們會透過他們的方式來追憶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