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羅194763
-
2 # 說林
同為錢幣收藏愛好者,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1.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大秦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2.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的貨幣
秦統一中國,也統一了貨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鎰”(合20兩或24兩 [1] );銅為下幣,單位“半兩”。半兩錢在戰國秦即已鑄行,初為圜錢,旋即改為方孔圓錢。秦統一以後,將半兩錢推行中國。自此,方孔圓錢這種貨幣形制一直沿用了兩千餘年。《史記平準書索隱》引《古今注》 :“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釐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秦始皇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3. 秦幣的流通
秦代疆域北越長城、東至大海、南至南海。秦半兩錢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游,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幣。
4. 秦半兩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5. 秦半兩的購買力
秦國商品經濟起步較晚,早期的實物貨幣除珠玉貝化外,稍晚還有“以布為幣”的現象發生,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戰國晚期記年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簡,其中出土的《金布律》規定一布規格長八尺,寬二尺五寸,可值11枚半兩大錢,合格的布和半兩錢具有相同價值,布幣成為鑄幣外另一種重要交易手段。然而實際發揮貨幣的流通,作為貨幣價值尺度依舊是半兩錢,以半兩錢為主依然是當時經濟改革的需要。而戰國晚期上承早中期下啟秦朝時期,是一個傳承時期,所以選擇這個時期段對研究戰秦及秦朝時期的經濟有諸多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但是不參與流通,具有貯備貨幣功能,根據此批秦簡,相關學者推算出黃金一斤值5760枚半兩錢。
關於半兩購買力,相關學者根據《金布律》考證得出,一枚半兩錢可買一條韁繩,一份祭司供品,可買鹽合今的0.21千克,可買麻布合今0.2米,一枚半兩可兌換黃金0.16銖合今0.1g左右,二百五十錢可購得一頭活豬或活羊。根據雲夢秦簡《司空律》記載,秦國官方糧價禾粟一石值30枚半兩錢,秦制商鞅量1石相當於120斤左右,一枚半兩可以買到4斤粟米,一個普通勞動力一天收入可得8枚半兩錢,這樣算來,如果一個勞動力只養活自己,尚且充足,也許還能有酒有肉,如果養活一家妻兒老小,估計最多隻能解決溫飽,可以想象古代勞動人民生活之艱難。6.重農抑商
對帝國而言,農業跟商業相比畢竟有它的好處,那就是好管理,因為農民不像商人那樣流動,被束縛在土地上,國家有苛政他們跑不掉,而商人因為四處流動,是可以溜掉的;農業的產能變化不大,國家比較好計算,有助於更好的制定掠奪政策, 商業的收入起伏較大,國家不好制定掠奪政策;農民困在一畝三分地,見識短淺,即便面對腐敗吏治的迫害也不太敢串聯、鬧市,商人見多識廣,對於官吏的迫害有更多的應對辦法,也比較容易組織造反,這一切決定了帝國喜歡農民勝過喜歡商人,所以重農抑商是主流。
重農抑商的政策或會導致貨幣流通不暢,在沒有移動支付的時代,以物易物或許是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支付習慣。
-
3 # 老劉收藏
秦始皇統一中國幣制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不但在政治歷史上有利時代的意義,就是在貨幣史上也可以作為新的開始。因為他廢除了戰國時期那些形形色色的貨幣,把方孔圓錢半兩推行於全國。(就是我們常說的秦半兩)。這種以銖兩為單位的貨幣制度在中國通行了一千年。
秦國金錢本位秦統一全國後,不但禁止各種財物用作貨幣,(如珠,玉,龜,貝。銀等)而且還把各國的刀,布和環錢等也禁止了。他把秦國原來用的金錢本位推行到了全國,所謂金錢本位,就是黃金和銅錢並行,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等於二十兩。銅錢為下幣,既半兩。所謂上幣,大概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貴族間的饋贈等,日常交易用半兩錢。
秦國錢幣和現在的流通方式有何區別?古代的貨幣大部分是金屬貨幣,其購買力就是其所包含的金屬本身。
即貨幣購買力和其本身金屬的價值是相等的。
所以古代的貨幣基本上都是用銅、銀、金等有色或貴金屬製造的。
現在的貨幣其購買力是由國家保證的,其購買力和其本身的價值無關。
所以現在的貨幣基本上是用紙張等廉價的材料製作,即使有一些紀念幣等特殊情況也採用金屬鑄幣,但其面值也遠遠超過其本身金屬本身的價值。
回覆列表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滅六國,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統一的銅幣。先秦時代貨幣的足值問題相當重要,青銅鑄幣常作為儲藏保值的手段,出現在先秦貨幣上的重量單位有釿.爰.兩.朱等,有一種蟻鼻錢的幣文前人釋為:各六朱:,1973年12月江蘇無錫前洲公社出土的豆一件銘文中有重十囗四囗聖朱。聖朱二字無疑是一種重量單位,幣文重量標明的目的無非是說明其為足值貨幣。後人可根據它們的足值與否來判定其鑄造先後,當社會經濟發生危機時,銅錢的重量即會減輕,面值卻會增大規範秦朝半兩製作精好,錢文規整.挺拔(小篆),一般直徑在3.2釐米上下,重約8克左右。一.秦半兩,直徑31.8mm.重8.6克,現市場收藏價100元左右。二.秦半兩.特大型長字.直徑42mm.重22.5克,市場收藏價在5000至10000元左右。三.半兩鎮庫大錢.直徑70mm.重47.6克.市場收藏價在50000至80000元左右。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謝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