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純

    《三國演義》必竟是一部小說,有些情節不可能與歷史完全一樣,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三觀?三觀就是,人生觀,價值觀,天地觀。任何歷史的發展都是在不同的時間發生各種事件,我們要看的是事物的本質,透過本質觀現象,當歷史上的那些人去做一件事時,大部份讀者和觀眾都在衡量他做的是否合乎自然?是否有正能量?對照自己的三觀,自己身上是否具備正能量的積極向上?在情商或智商上作互補,從而透過學習來增加自己為人更顯正能量,活出真正的自我,為國家民族多作貢獻。

  • 2 # 夏雨風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作品,羅貫中是元未明初的義士,曾投入反元的起義鬥爭。他所宣揚的忠義觀有正統的理念。他站在漢朝正統的立場上,為突出匡扶漢室的劉備塗脂抹粉,為突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畫大花臉,是有傾向性的。

    但小說演義畢竟七分真丶三分虛。他也是在民間評話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吸引眼球,進行了改編。首先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如割須代法丶望梅止渴、求賢令`丶刺殺董卓丶義待關羽,表現了曹操有非凡的智慧和手段,同時有屢中計殺冤將造成赤壁大慘敗,更有誤殺了人還喊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之反派角色。

    對比劉備不恥下問,三顧茅廬。荊州逃難帶百姓同患難。不似曹操疑心殺人,卻是義結金蘭。

    一正一邪,都是宣揚正統丶鞭撻逆賊。無論何種觀點,小說寫得經脈分明,不失為一本歷史小說,精采紛呈。

  • 3 # 2968186160

    一部《三國演義》,亂世英雄,你虞我詐,勾心鬥角,陰謀詭計,裝神扮鬼,血腥殺戮。目的只有一個割據稱霸繼而統一中原建萬世偉業!

    故三國英豪競鬥韜略為後來歷代野心家陰謀家爭權篡位奪天下所潛研仿效!

  • 4 # 毛疙瘩5

    古時候的人。 恐怕沒有這個所謂的三觀。他們只懂得忠孝節義。什麼三觀不三觀的。 我認為全是扯淡。 說什麼三觀四觀的。 我個人認為全是偽君子。

  • 5 # 木子李abcdfg

    每個作者都有傾向性,這很正常,而且你要考慮作者生長的年代和經歷,比如寫史記的司馬遷,他因為受到了宮刑,對漢武帝有怨氣,所以凡是漢武帝喜歡的人,他都不做很正面的評價,那些好的評價都是漢武帝說的話,而被漢武帝貶的李廣家族,司馬遷卻充滿了同情和不滿

  • 6 # 財福影視

    1,東漢末年有一少年俠客,仗劍獨行,遊走邊荒!許多人仰慕他,前來投奔!可是少年家徒四壁,就殺了家裡唯一的耕牛,招待客人!追隨者很感動,送了千匹牲畜給他。後來少年從軍,立下戰功,朝廷賞賜九千匹絹,他全分給了部下……這樣的人,你願不願意追隨?這少年就是禍亂天下的國賊:董卓。

    2,《三國志·張飛傳》等正史中雖未記載張飛長相,但是張飛的兩個女兒都是皇后可知,張飛絕對不是《三國演義》中凶神惡煞一版的形象,而且張飛書法嫻熟、作品上乘,他還擅長畫美女圖,是一位有氣質、有文化的武將,以此斷定張飛算得上“美男子”。同時《三國志·魏書》中還記載,夏侯淵的堂侄女夏侯霸之妹,出行樵採,被張飛所得,還納了她為妻,也就是說張飛與曹魏的夏侯家以及曹操還是有親戚關係的。張飛的真實歷史是不是很意外?

    3,關於曹操的出身,史書明確記載他是大宦官曹騰之孫、太尉曹嵩之子,宦官既然不能生育,曹嵩的身份便很為可疑。那麼問題就來了,曹嵩到底有怎樣的出身呢?據《三國志》記載,曹嵩的出身“莫能審其生出本末”,而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引用三國吳人所注《曹瞞傳》提到曹嵩本姓夏侯,為夏侯惇的叔父。這樣一來,曹操其實本姓夏侯,跟夏侯惇為堂兄弟關係。

    4,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劉備、諸葛亮建立的政權叫做蜀國,其實這完全是個謬誤。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的子孫,每以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為己任,其在四川建立的政權依然稱為漢。而之所以會出現稱之為蜀的謬誤,完全是因為後人為區分劉備建立的漢國與西漢、東漢,把四川的簡稱“蜀”冠於“漢”之前造成的結果。因此,稱之為蜀漢尚可,稱之為蜀則大錯特錯。

  • 7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三國演義》,長篇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人。《三國演義》版本甚多,現在流行的版本是經過清朝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修改整理過的。全書一百二十回,約七十五萬字,從漢末靈帝中平元年(184)“十常侍”之亂寫起,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國歸晉止,首尾共九十七年。《三國演義》反映了魏、蜀、吳三國裡裡外外錯綜複雜的鬥爭。故事先寫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起兵鎮壓。朝廷中董卓專權,曹操起兵征討董卓,得勝後便把皇帝移駕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北方的大軍閥。到他兒子曹丕手裡,便自立為帝了。劉備開始時只是打著“劉皇叔”的前號參加角逐,因為得不到地盤,曾先後依附過袁紹、曹操、呂布、劉表。赤壁之戰後,得到荊州為根據地,以後又佔據成都,平定四川,自立為漢中王,後又稱帝。東吳孫氏父子依長江天險,割據一方,已歷三世。以後也在江東立國稱帝。孫吳為了保住江東,與曹操對抗,幾次與劉備聯合,但為了爭奪荊州,幾次又鬧分裂。後劉備因孫氏殺了關羽,襲了荊州,傾國舉兵報仇,兵敗卒於白帝城。請葛亮受遺詔輔佐太子劉禪為帝,七擒孟獲,安定了後方;六出祁山,想征服曹氏,功未成而身先死。蜀漢先被曹氏所滅,後司馬氏篡魏滅吳,統一了天下,故事基本緒束。小說以蜀漢為中心,以魏、蜀、吳三國之的矛盾鬥爭為重點,形象地演述了各封建軍閥集團之間在政治、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的鬥爭,比較重要的出場人物有四百多個。它所反映的社會內容廣泛深刻,矛盾錯綜複雜。作品的結構宏偉謹嚴,流傳六百多年來,在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

    《三國演義》表現了“尊劉貶曹”的傾向,這是凡讀過小說的人都承認的。問題是,這種傾向是否一定即為落後反動的“封建正統觀念”?還是它更多地反映了人民進步的歷史要求和選擇?這就涉及到對《三國演義》總的思想評價問題。

    從歷史上看,對三國中的曹、劉兩家持什麼態度,歷來正史就持完全不同的意見。西晉陳壽的《三國志》是“尊曹貶劉”的,到了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由於此時北中國先後被所謂“五胡”佔據著,東晉偏安江左,其地位正與三國時的劉蜀政權相似,因此習便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率先對“晉承魏統”提出異議,用推崇蜀漢為正統的辦法,來間接推崇東晉的地位,以便在思想上壓倒北方的異族統治者。以後北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鑑》,由於此時北宋統一了中國,不再存在誰和它爭正統的問題,因此它對歷史上的正統問題也就不象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那樣微妙而敏感;但由於北宋皇權是取自後周王朝,也是從別人那裡奪過來的,其情形正與當年曹魏政權取之漢帝有相似之處,因而這就決定了:它必然尊曹,以魏為正。所以這一切又決定了北宋時期“尊曹貶劉”的官方立場。但到了南宋,隨著宋王朝政治地位的變化,它又淪於當年劉蜀政權和東晉王朝的地位,因此出於自身的政治利益,必然又要變“尊曹貶劉”為“尊劉貶曹”,這種變化便集中地反映在朱熹所著《通鑑綱目》裡。從上述不同歷史時期中對待曹、劉態度的富有戲劇性的變化,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尊劉貶曹”,還是“尊曹貶劉”,歸根到底,是封建正統觀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反映。

  • 8 # 六六談古今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他的著作《三國演義》是結合了民間傳說,各種歷史典籍而成書的。書中的思想就是“尊劉抑曹”用裡面的目錄和章節就能說明,第六十九回,《第069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七十八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第080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出自當時一位品評家許劭對曹操的一翻評價。真正歷史上的曹操和劉備不是像書中描寫的這樣。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一些人,讓他們的判斷力偏離了正確方向。所以我認為《三國演義》的三觀不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酒店組織機構的“扁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