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華知事

    具體說是哪個朝代形成的難以確定,是在漫長的文明進城中逐漸形成的,根據記載應該是漢代以後。因為華夏子孫歷來遵循三綱五常,尊崇天地君親師,以禮儀之邦自立,講究禮尚往來。

    走親訪友大多發生在傳統節日期間,所以筆者從拜年習俗窺探走親訪友習俗的由來。

    神話傳說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

    漢代名刺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名刺

    宋代飛帖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某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宋代賀年片

    早在宋代,親朋好友之間就已經相互送貼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

    拜帖

    明代拜年

    到了明清時,人們用"寸褚"、"紅單"投謁代替拜年。這時的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吉祥如意"的祝辭。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述道:"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

    清代拜盒

    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清代檀木拜盒

  • 2 # 跪射俑

    春節走親戚的傳統由來已久。

    相傳,古時候“年”獸肆虐,每到年關就會出來傷害牲畜和百姓。直到一位老人的到來教會了人們如何趕走“年”獸,每次順利度過年關之後,村民們都會相互走親訪友,道喜問好,慶祝“過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過年走親戚的傳統。

    走親戚這種習俗從正月初二,一直持繼到正月十六,這期間幾乎家家戶戶都準備了最豐盛的飯菜來款待親戚,閤家歡樂,其樂融融,享受親人團聚的幸福。

    過去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的說法,如今是正月初二趁著年味正濃時,就拉開了走親戚的大幕。

    春節走親戚時帶禮物也是必須的,從古至今,各個時期的禮物也有所不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般是帶饅頭、包子、糕點、肉類、雞蛋、燒酒等;八十年代末,是桃酥、罐頭、白糖、柿餅、燒餅、蜂蜜等;九十年代,除了酒以外,魚肉、奶粉等也開始盛行;二十一世紀,多是水果、奶、茶,還有年輕人喜歡送鮮花、書籍、音樂唱片等。

    春節走親戚的順序

    1、大年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

    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2、大年初二:出嫁女子攜丈夫回孃家

    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孃家,這個風俗在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不過現在已經不再盛行跪拜之禮,一家人團聚,相互拜年問好即可。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3、大年初三之後才開始走其他的一些親戚

    初三以後,大家普遍開始走親戚,所以這時候去走親戚一定要注意好時間的安排。首先確認主人是否在家;其次,登門的時間不宜選擇大早上或者晚上;最後,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 3 # 精神小夥一代目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是中國民間各地的傳統習俗,各地的風俗不來同,時間安排和禮儀也有差異。在中國河南民間,正月初二開始走親訪友。有新婚者,初二走新親;無新親者,初二走舅家,初三、初四回孃家為自一般之常禮。諺語有句有“初二外甥初四客”。如果不走親賀年,便為失禮;新女婿偕新娘走年下親戚講究禮品,一般多百為棗糕,或稱棗花,有重一斤左右的也有重十斤的,多用大床單相裹。接待走年親的客人,均以過年所度備食品相待,對於新親,還要請陪客。在安陽一帶走親拜年的外孫要在姥姥家搶”棗山”,搶得“棗山”以寓萬事如意。

    平常朋友間的互相拜訪,不屬於走親訪友,只是禮節上的往來應酬。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問:“禮尚往來。往而答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

  • 4 # ε唯她命 Princess.๑

    走親戚這個習俗,最早是在哪個朝代出現的,現在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可以肯定的是,唐朝的時候,就有走親訪友的習俗。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其樂融融。詩人們更是在跟好友親人的相逢中,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孟浩然就寫過“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史官用你自己的理解記錄下劉邦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