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話說不完

    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家的,贏是姓,但是氏很多,比如秦始皇嬴政,因為出生在趙國,也被人稱呼為“趙政”。秦國宗室子弟都有自己的氏,尤其是庶出子弟更是不能繼承“贏”姓,在秦亡以前都已經只稱呼氏不稱姓了。比如秦國大將樗裡疾是秦孝公之子,原名嬴疾,雖出身於秦國宗室,但仍屬庶出,不能繼承宗室姓氏。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分衍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如今的趙、瞿、廉、徐、江、秦、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等姓,除了李、趙、馬等外,幾乎單一源於嬴姓。但不是改姓,只是以封地國名為姓。

    戰國名將白起,據《中國姓氏地圖》白起祖上也是源自贏姓。秦武公死後,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附近的平陽(今陝西岐山、噤縣一帶),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就以白為氏。白起就是公子白之後。可以看出來秦國公族沒有改姓的,只是後人以國為姓,祖上都是贏秦公族。

  • 2 # 時間不轉彎

    我們現在的姓+名,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應該是氏或者姓+名。

    春秋戰國實行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其中的宗法制對繼承製度做了明確的規定:立嫡不立庶。嫡就是正妻的大兒子,庶就其他妾所生的兒子,也就是確立了大宗和小宗,大宗為嫡,繼承君位,小宗繼承爵位。

    大宗繼承君位,其實就是繼承姓,比如秦統一前嬴政,他姓贏,登基前叫趙政,登基後必須改回贏姓,假如還沒統一,他的帝位繼承者繼位後,就叫贏胡亥(如果是扶蘇繼位即贏扶蘇),但是在繼位前不叫贏胡亥和贏扶蘇,叫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他們的兒子叫公孫xx,如果胡亥的兒子叫阿三,就叫公孫阿三。

    但是庶出兒子,就是小宗,一般會被分封到各自的封地去做諸侯,他們雖然也姓贏,但還會得到一個氏,取名時不能用姓+名,而是用氏+名的組合方式取名,這樣用來區別於大宗和其他小宗。

    其實,公族並沒有改姓,只是沒有用上去。這種宗法制,即有利於保證帝王血統的唯一性,又能以同姓不同氏的血緣關係為紐帶,相互依存,對於維持國家的穩定有重要的作用。

    後來,秦統一後,秦朝為了管理人口的方便,每家每戶都要登記造冊,每個人的都要有自己的“名字”,所以就允許每個人可以用名+字登記,也可以用氏+字登記,兩者選其一,因此,姓和氏就混合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什麼行業競爭最激烈,未來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