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5
回覆列表
  • 1 # 芬芳滿甸

    作為母親,我感同身受,從孕育生命到陪伴長大,媽媽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無人能比,同時母親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媽媽的內心強大,孩子顯然會自信滿滿,媽媽焦慮不安,孩子會膽小怕事,一個性格豁達,知書達理和內心強大的母親,是孩子一生福氣。

    母親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的各種習慣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一、首先在情緒上

    孩子會在無形中從母親身上學到如何面對和處理壓力、焦慮和挫敗。當你心理糾結,自責或者抱怨時,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也會情緒低落,往偏激的方向轉化;當你心煩意亂大喊大叫、吵架,即使這種情緒發洩的目標不是孩子,孩子也會感受到這種恐懼。當你抱怨生活或某人時,孩子會跟著躁動不安,緊張。母親不良情緒的宣洩,會影響孩子對未來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長信心。

    二、家庭關係處理上,對孩子世界觀影響極大

    家和萬事興,和睦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也影響著孩子的人際交往。母親是家庭和諧的調和劑,如果家裡一團和氣,大家相親相愛,相互尊重,孩子心裡面就踏實,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同時也容易形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愛的能力。如果家庭不和睦,冷暴力,彼此冷漠,孩子感受不到環境的關愛愛,就會缺少安全感。他們要麼攻擊性強,以自我為中心,容不得別人、不理智;要麼在遇到不同的意見時,會消極反抗,採取不合作態度,不與別人交談溝通,用沉默作為反抗,孤僻自封。

    三、生活習慣

    習慣是一種能量,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威力巨大。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是受益終生的。不良生活習慣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很難了。母親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規範自己的生活習慣,包括儀容儀表、言談舉止、整潔,守時等,這些日常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怎樣做才是規範的。良好的習慣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上,認真做事、堅持鍛鍊、堅持閱讀,禮貌用語……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日積月累努力。

    四、博愛

    如果母親自私自利,要培養孩子愛的品質是相當難的。以身作則,處處注意以愛的心態對待家人及他人,對待生活,對待周圍的一切。久而久之,愛心會在孩子身上紮根,愛的力量是無限的!

    那麼內心強大的母親是種怎樣的表現?

    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吃苦耐勞,經歷過很多,閱歷豐富。

    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很理性,冷眼看世界。不人云亦云。

    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能力很強,很拼命,不認輸。

    內心強大的人,從來不與爛人爛事糾纏,她們懂得避輕就重,知道時間和心情最寶貴。

    內心強大的人,都愛自己,愛他人,懂得愛的力量。越活越年輕,越活越精緻。

    內心強大的人,懂得處理不良情緒,懂得生活的本質,即使運到挫折仍能篤信生活的美好!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母親,但如何做個優質母親是一生的學問!

  • 2 # 小巷深處幽

    答案毫無疑問。

    母嬰關係奠定了孩子生命的底色。童年的關係,與成年後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關係。親子關係決定了生命的起點。

    孩子需要被看見

    美國麥吉爾大學神經學家邁克爾.米尼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選取一組成年母鼠,觀察它們對幼鼠的舔舐和撫摸皮毛的行為。10天后,將這些幼鼠分為兩組,一組是高LG,即被母鼠經常舔舐和撫摸的幼鼠。一組是低LG,很少被母鼠舔舐和撫摸的幼鼠。透過一系列的測試,高LG的幼鼠比低LG的幼鼠在各個方面都表現的更加優秀。它們更擅長走迷宮,是優秀的社交家,它們更富有好奇心,且攻擊力較低,它們有更出色的自控力、更健康、更長壽。

    以此實驗為契機,紐約州立大學學者對1200多名嬰兒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高質量的母親本身可以為孩子構建起一道強大的緩衝器,抵禦不良環境給孩子壓力反應體系帶來的傷苦,就像成年母鼠的舔舐和撫摸有利於保護它們的幼崽一樣。

    在生命的最初期,來自母親的安慰和撫摸對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是至關重要的。

    給予孩子正面的迴應

    我們在迴應來自孩子的呼喚時,往往有四種表達方式:

    一是正面迴應。即“我能看到孩子的需求”。例如,孩子跑過來對我們說:媽媽,外面那朵花好漂亮。我們會說,是麼,帶媽媽過去看看吧。嗯,這朵花真漂亮。

    二是無關回應。例如,孩子跑過來對我們說:媽媽,外面那朵花好漂亮。可能媽媽反應會是,你的褲子怎麼弄得這麼髒,是不是在地上又爬來爬去了。跟你說過多少次,地上髒。

    如果在孩子最初的溝通中,經常得到媽媽的無關反應,未來他可能會覺得和別人溝通是一件無用事。淡漠,是他性格的底色。

    三是負面迴應。例如,孩子跑過來對我們說:媽媽,外面那朵花好漂亮。可能媽媽反映會是,花上有蜜蜂,萬一蟄了你怎麼辦,千萬離那些花遠點。

    這種把興奮的感覺堵回去的感覺,會帶給孩子很憤怒的感覺。或許孩子長大後已經不記得了,但是無法接受來自別人的善意,面對善意時用負面語言來回復,可能成為他下意識的選擇。

    四是無反應。懶得迴應孩子是媽媽一種很常見的狀態。所以對於母親而言,不迴應沒有問題,不過需要讓孩子瞭解自己現在的狀態,給到他一種感覺:媽媽不是不喜歡我,她只是狀態不太好,等她好了就可以陪我玩兒了。

    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做更多的嘗試

    前兩天回老家,給老爸整理了一下床鋪,坐上旁邊的爸爸就說:你看你乾的這活,毛毛糙糙的,一點兒也不整齊。當時我直接回了一句:從小什麼都不讓我幹,長成這樣已經不錯了。知足吧。

    確實是,從小到大,父母對我的要求就是學習好。至於其他,全部不用管。上大學之前,做過最多的恐怕就是給自己洗洗襪子了。

    “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摸”也成為我們父母們最經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

    但是如果從小沒有培養,怎麼可能在成人之後突然具備某種能力呢?

    鼓勵孩子做家務,在安全範圍內儘可能多的讓孩子去嘗試,是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的家庭氛圍。比如我兒子三歲時特別喜歡切水果,我就為他準備了一把合適的小刀,叮囑他必須在爸爸媽媽的看顧下才能切。到今年已經4歲了,基本上他已經可以脫離我們的看顧,自己切水果啦。

    家庭教育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教育,再怎麼重視也不為過。說難,是因為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聽話、能乖、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那真的就太難了。說簡單,接受孩子的差異性,保持謙卑的心態,和孩子平視,做孩子的好朋友,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教育,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 3 # baner啊

    我媽給我的影響挺大的。大多是不好的,或者說,我只看到了這些不太好的影響。

    昨天下午我媽和街坊鄰居們打牌(不是賭博,就一起打著玩兒),下午五點半了才回家,但其實她還有事兒要做。等她忙完了這些事兒,已經晚上七點了。

    晚飯時她說了句:“玩的時候就玩死來。”大概這意思。

    我弟笑了笑,說:“真是狠起來連自己都罵啊!”

    我才意識到,我也有好幾次這樣的情況,就是狠起來連自己都罵。可我又覺得很奇怪,我之前從沒有見過我媽這樣,但我卻做出了和她一樣行為。

    有些思想只要深入骨髓了,就會代入到生活瑣事,代入到每一份情感。可我也不知道我媽是從什麼時候給我貫徹她的思想的,是什麼時候那些思想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的。

    從小?或許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五個月給寶寶斷奶的寶媽,寶寶半夜總醒要喝奶,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