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真的是,媽媽應該怎樣排解壞情緒?
5
回覆列表
  • 1 # 啟明星138717721

    確實會影響到孩子。而且媽媽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連鎖反應。因此,媽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發脾氣的時候,在心裡默唸十個數再說話,或是深吸一口氣再和孩子溝通,避免壞情緒感染到孩子。另外,也可以幹些自己喜歡乾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不錯。可以聽聽音樂,看看書,跑跑步,總之放鬆一下心情。如果實在忍不住發了火,還是需要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 2 # yaoA

    這個問題看似老生常談了,在我看來媽媽的情緒是可以影響孩子的。我們做媽媽了試著回想一下懷孕的時候孩子在母腹中,媽媽吃甜食很開心,孩子會有踢腿蠕動的動作,我們生氣時孩子好像在往下腹部墜提醒我們不要生氣會影響他在腹中的生長,我們吃得香睡得好寶寶也會很規律。孩子離開了母體成為獨立的個體時就也能體現出這一點。媽媽笑孩子看著媽媽不停的傻笑,媽媽傷心的哭孩子莫名的也會哇哇哇哭起來不是嗎?孩子大些了聽我們說話看我們表情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呢。在誇獎寶寶的時候他能明白並且很高興,在批評寶寶時他很不開心會哭鬧也還會有很沮喪的表情,我們就知道了他的感受。我們就會學習好的方法去引導他。有一次我的孩子在我剛要發火的時候捂住我的嘴巴然後說:“媽媽,你別急,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會看看窗外,你也看看窗外”。我聽到孩子這樣子說,我心被揪了一下,我該反省一下自己了,因為我與他的爭辯多次讓他感覺不好還痛苦的哭了,他曾真的自己一個人在看窗外的,想起了那個場景,我摟住了寶寶並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媽媽,錯了,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學,媽媽要調整情緒,媽媽感謝寶寶的提醒。”說完之後寶寶也緊緊的抱住我。我的眼淚慢慢地流了下來,寶寶長大了,可是我卻沒有長大。

  • 3 # 妮妮147147066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我是個急脾氣,耐心嚴重不足,有時還會很暴躁,不過,我有儘量收斂,尤其在孩子開始可以跟我交流之後,我希望壞的情緒不要影響到他~

  • 4 # 棉襖媽咪育兒

    媽媽要管理好情緒,不斷學習成長,給孩子帶來正能量。

    孩子是家長的影印件。兒童都喜歡模仿,這就是“映象神經元”原理。

    映象神經元是義大利帕爾馬大學首先在猴腦中發現,這種特殊神經元,像照鏡子一樣透過內部模仿而辨認出所觀察物件的動作行為,並做出相應的情感反應。科研人員把這種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經元,稱作“大腦魔鏡”。

    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兒童的映象神經元使他們能夠觀察其他人的動作,並模仿看到的東西。比如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在看到大人伸出舌頭時,也能做出同樣的動作。人們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時,自己也會被感染,儘管還沒有睡意。

    所以我們很容易解釋,媽媽的情緒很容易傳染給孩子。一個母親,常常對自己的孩子微笑,那這個孩子極可能也非常愛笑。反之亦然,一個悲觀抑鬱的母親,養出來的孩子也會同樣情緒消極。

    用愛餵飽的孩子,不存在嫉妒心。怎麼做到真正的愛呢?好媽媽一定會以孩子為動力,透過讀書學習,讓自己更好的成長,給孩子做好榜樣,帶正能量,孩子也會隨之變得更好。

    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誌銘: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

    媽媽這樣做,才不會弄丟自己的靈魂和孩子的未來。

  • 5 # 溫潤而雅的藤

    那是肯定能影響到孩子的啊。當他還是胎兒的時候,已經會根據媽媽的情緒在媽媽肚子裡做出相應的反應了呢!

    出生後的孩子第一眼見到的就是媽媽,媽媽身上有特殊的味道,孩子會不由自主的跟媽媽靠近依偎在媽媽懷裡。所以媽媽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

  • 6 # 輕心文化教育

    媽媽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那是一定的。我今天早晨就經歷這樣一件事情。

    今天早上,老公有急事,我也有很多要處理的工作,我們都希望兒子能趕快去幼兒園。但是,最近建立的識字習慣不希望被打破,於是,在這種節奏緊張的情況下,我給兒子進行了識字練習。

    有三個字,已經認了好幾天,都沒有記住。

    雖然理智層面,我知道,只要多鞏固就一定可以記住,而且,昨天新增的生字都已經記住了,但是“來”、“去”、“右”,這三個字學了好多遍了,還是記不住。

    問題是,他對於記不住的,就態度不認真起來,一會兒躺下,一會兒還故意從沙發上摔下來,我的心裡已經火冒三丈了,一個聲音升起: “不會可以,態度不端正不可以!”

    “請你認真!” 我儘量平靜地說道,但我知道,我的焦躁和憤怒已經從每一個毛孔滲透出來了,丁丁是個敏感的孩子,他一定已經覺察到了。

    當他再一次不認真的時候,我已經覺得hold不住情緒了:“今天就到這裡吧,你去幼兒園吧!”

    我轉身進屋,然後故作平靜地說道:“不認真,今天就不可以玩遊戲了!”

    老公也是急著出門,再加上他一直很反對兒子玩遊戲,似乎是找到同盟的感覺,對兒子重複道:“你媽媽說了,不認真今天就不可以玩遊戲了!”

    我隔著房間聽著,心裡更加惱火。

    然後,我聽到老公讓兒子穿衣服,兒子的抗拒:“我不去幼兒園了!”

    “這與去不去幼兒園有什麼關係?”

    “哼!我就是不去幼兒園了!”

    “那你不去就自己待著,你媽媽一會兒要出去工作,家裡沒人!”老公說道。

    “那我不穿短袖!”兒子又找茬。

    “今天熱!”

    “不,我冷!”

    “好,你穿短袖,再套上外套!”老公說。

    衣服總算是穿上了。

    “快點走,你們快點走,煩死我了!”我心想,事實上,電腦開著,我也不知道這一刻要處理的是什麼工作。

    然而,兒子的情緒終於因為腳踏車事件爆發了。兒子要騎腳踏車,老公已經沒有時間將他的腳踏車再送回來,說不能騎!於是,兒子哭了起來。

    我能聽出,老公在強壓著情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終於出門了……

    我無比鬱悶,開啟文件敲字,好梳理這雜草糾結的內心。

    忽然,咚咚咚地有人敲門!我起身開門。兒子哭著進來了:“我要騎腳踏車!” 只有一個人,顯然,老公並沒有改變主義讓他騎車,否則會回來幫助他推腳踏車。

    “那你自己搬下樓梯,媽媽搬不動!” 我說。

    “嗚嗚!我搬不動!”他繼續哭。

    “是呀,我也搬不動,只能下午放學的時候,讓爸爸帶給你!現在騎不了!” 我說。

    兒子哭著轉身走出了家門,卻又倚在門口的牆壁處。我輕輕地關上了門,卻一陣心疼,我該抱抱他的,但是我又怕他哭好長時間,耽誤我的時間。後悔自責心疼等各種情緒,糾纏著我。

    (三)故作平靜的掩飾下往往是冷漠和推開

    終於忍不住給老公打了電話,囑咐他安慰一下兒子。

    一路上,兒子心情肯定是好不了了,後來老公來電說,兒子到了幼兒園非要回來,就算一個人在家呆在家裡也要回來,最後是被老師抱進了幼兒園。

    老公說,下午放學的時候,一定要帶腳踏車給他。

    不是要騎腳踏車嗎?騎腳踏車當然要爸爸帶去啦?為什麼非要媽媽接?

    我明白了,什麼腳踏車?什麼不穿短袖?什麼不想上幼兒園?什麼要一個人呆在家裡,都不是最根本最根本的需求,最根本的需求,是要找回與媽媽的聯結感,找回媽媽的愛。

    我故作平靜下,流露出來的氣憤和冷漠,逃不過兒子的感覺,那一刻,他感覺到和媽媽的感覺斷開了,他感覺難受,所有的不配合都是在宣洩情緒。

    明知我搬不動腳踏車,他自己也搬不動腳踏車,他還是回來了,深層目的只有一個,他渴望媽媽和他恢復聯結。

    我雖然沒有發脾氣,但是,由於怕他耽誤時間,採用了超理智的做法,使得他的修復嘗試失敗。

    但從道理層面,他又說服不了我,他還是一個很講道理的孩子,於是,他只好放棄要腳踏車的要求,但是他內心失落,有未完成的情緒,他站在門口,他在等待什麼,卻又再次失望——我關上門了。

    於是,一路上,他不開心,他和爸爸鬧脾氣,而和爸爸鬧脾氣,唯一能對接的點是腳踏車,爸爸沒有幫他拿腳踏車。

    到了幼兒園,他竟然做出要一個人回家待著的決定,在此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讓他一個人呆過。

    這是賭氣,也是勇氣,更在表達一種驅力——我要回到那個與媽媽斷開聯結的事發地點,我要在那裡找回與媽媽的聯結。

    最後,老師抱他進了幼兒園……

    但是,至少我帶著愛的能量回復他說:“好的,放學媽媽去接你!”

    然後,與老公打了一通電話,梳理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一致認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怎麼高估都不為過的。

    (四)孩子,為了與母親修復關係,在做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回放整個過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兒子為了修復關係,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當然,他最終被迴應了,否則,他會繼續嘗試。而如果一直嘗試不成功,他一定會非常失望。這樣的事情多了,與母親之間的信任關係就破壞了。

    而一個不確信自己被母親愛著的孩子,便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否定自己的價值,失去安全的感覺。這對一個孩子來講,是致命的。

    因為,對於一個自己還沒有生活能力的孩子,失去母親的愛,意味著他都沒法活。

    其次,一定的挫折激發他繼續努力,但是超過了,他就習得無助了,乾脆不努力了!

    如此,他會在關係中變得被動,也可能會因為被拒絕而不敢主動愛別人,也不敢主動付出,還可能會變得主動拒絕。

    不過,雖然適度的挫折引發動力,但不要用在重要關係上,而可以在具體的事情中,去激發孩子的努力。

    如果用一棵樹來比喻,具體的事情,是樹枝層面,而重要的關係,已經是樹根層面了,修建樹枝是在給樹修形,剪掉樹根,則是相當危險的。

    (五)當媽很美好,當媽很挑戰!

    最後反思一下如何做吧!

    能夠避免當然是最好的。但是,話說回來,當我自己沒有一個更高的境界的時候,那一刻我也是HOLD不住的時候,我是沒辦法徹底恢復理智的。

    但不管怎麼樣,其實當時是可以告訴孩子一句:“ 媽媽控制不住情緒了!” 這個是可以做到的。

    這樣一來,他至少明白,不是感情聯結斷了,是媽媽暫時無能為力了。

    不過,這個事情一定不可以就這麼過去,下午見了面,是一定要再去聊一聊的,告訴孩子,不是媽媽不愛他了,是那個當下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好在,老公也答應說爭取今天下午能兩個人一起去接孩子,如果這樣,是最好的了,想起兒子每次見到爸爸媽媽一起來接時的開心喜悅,心裡總算有了些安慰……

    天哪,當媽不容易是不是?得有不斷地自省才能配得上陪伴一個豐富的生命;

    當媽很幸福是不是?你被一個人愛著,你曾是他的全世界,他經由你這個全世界,擁有認識全世界的勇氣;

    當媽,你的影響力也大大的,你的情緒影響著孩子的情緒。

    所以,當個好媽媽,自我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呀!

  • 7 # 十萬育兒經

    首先,我們看看,一個母親,對於一個孩子,究竟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都不記得三歲前發生的事情, 所以3歲之前那段時光,對一個人來說不重要嗎? 當然不是,因為一個人在3歲以前,就已經形成了關於“自我”的概念。

    3歲以前的經歷, 對一個人影響甚遠,這些經歷深深沉積於一個人的內在,甚至能夠驅動人們餘生的感覺和行為。若一個人的自我在童年早期階段受到損害,這個人可能終身在情緒上都會有些問題。而一個人3歲前的經歷,和母親關係密切。

    嬰兒出生時已經有一套情緒機制基礎,但是嬰兒並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依靠撫養者(多數情況下是母親)去教導他們如何管理這些情緒。

    剛出生的嬰兒沒有關於“自我”的感知。

    至少在生命最初6個月,嬰兒感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他們不能準確的感覺到自己和母親的界限。所以母親的情緒會很容易的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在安全依戀關係中, 母親會從情緒上順應孩子。當嬰兒哭泣的時候,母親幾乎不會去思考“應該怎麼做”,她只是感覺到一種無意識的、情緒上的衝動,想要去安撫自己的孩子。直覺會告訴她,孩子是餓了,尿尿了,或者是困了。

    母親和自己孩子的溝通,不是透過語言,而是透過肢體、表情、聲音、觸覺等感官。

    這種溝通不僅僅發生在嬰兒和母親的思想中,它發生在兩者的身體上。

    孩子是透過情緒 將自己的內在節律傳達給母親。當兩個人能夠匹配他們的狀態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共情的感覺,這是一種連線的感覺,一種“有人可以和我共鳴”的感覺。

    一個人生命之初,他的情緒就像一片混沌的海洋,透過與母親的互動,孩子一次次參考母親如何幫助他管理情緒。在無意識中學會了母親的情緒管理方法。一個孩子哭泣的時候,母親可能會無數次的去安撫他, 直到有一天,孩子可以自己停止哭泣,那時他已經成功地將“母親的安撫”內化成了自己的能力。

    當嬰兒將母親的形象內化到自己的內在以後,即便獨處,也能夠感覺到愛和安全感。當孩子意識到他能夠感覺到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夠調節它,而不是尖叫著,讓別人幫忙調節的時候,他就和母親有了界限。他會認識到自己並不是母親的附屬物。(所以我們大學時候不明白我們心理老師為何上課時會傳授,孩子3歲前向你討要擁抱,你得儘可能地滿足他,別總是拒絕,如今我們成家立業生孩子後,實踐中明白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一個嬰兒開始能夠 “管理”自己情緒的時候,他的“自我”就漸漸開始形成。但母親不僅僅只是做孩子情緒管理的“模範”。

    在孩子出生後第一年,母親與孩子的互動塑造著腦部更高階的管理區域。

    人的大腦在出生後兩年會飛速發展,這一時期大腦神經元會成倍增加,並且形成自己特定的基礎結構,這些結構是孩子未來各種能力的基礎。孩子和母親之間的互動、交流,情感的連線,也在為孩子塑造大腦的神經連線。

    如果母親不能迴應或者不會迴應孩子的情緒時,又會發生什麼? 孩子將學會不舒服時沒有人會來安撫他,恐懼的感覺會蔓延,他會感到世界非常可怕。在自我形成之初,這對他的影響非常大,沒人教他如何管理情緒,如果他不能“像媽媽一樣”管理情緒,他會覺得痛苦,這是發展性創傷的根源。患有抑鬱症的母親,可能很難解讀別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嬰兒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他們會忽略孩子的渴求。如果母親是一個情緒化的人,很焦慮,或者很冷漠,或者時而對孩子很好時而又不顧孩子感受,孩子將會覺得未來非常不可預測也不安全。母親在孩子生命之初與孩子共建的情緒互動,為孩子之後的情緒管理提供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荔枝嫁接多少天才知道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