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世間萬物沒有錯,因為萬物自然而然,不失去本性德性,尊道貴德常自然,無為無妄念。

    而人不同,萬物尊道而有德,赤子真人,卻被慾望汙染了人性。所以唯獨人失去了道德。

    問:誰把社會搞成這樣的?

    答:你看誰最有錢,誰最反對說真話!

    孩子在外邊過的不好就會想家了!回來吧,家裡有媽媽!

    子不教,父之過!

    民無德,上無道!

    上行下效,上下知道。

    知而不言,言而不真。

    真而不見,慾望遮掩。

    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尊道貴德,萬物自然。

    工業文明都是與真善美相反的,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是個人都能看出來有問題,難道既得利益階級不知道嗎?

    工業文明都是與真善美相反的,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是個人都能看出來有問題,難道既得利益階級不知道嗎?

    子不教,父之過!

    民無德,上無道!

    保護人性不被汙染比發展工業汙染更要緊!

    治標更要治本。

    人口大量流動,背井離鄉,上之有為,做慾望者的囚徒,是戰爭、疾病、瘟疫之源!

    環境汙染了,根本在於人性被汙染了,罪莫大於可欲。天災都是人禍,“飄風不終朝”,“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為子孫後代留點自然吧!為子孫留點善意!

    保護人性,天道善生。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致敬英雄!

    感激治病護理的醫生護工!

    更應該感激治未病的聖人、醫生!

    退城還鄉,重農抑商。小國寡民,道法自然。田園生活,善生和諧!

    工業文明是自然最大的人偽敵人,人類的慾望是自然的禍害之源!

    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寡頭未必是好事,要分析本質。本來一城一地,自給自足,現在多少小農小商、手工業者面臨倒閉?大工業、大寡頭,壟斷霸權,聚集大量勞動力、人口流動滋生競爭、犯罪、瘟疫、功利主義,直接間接的壟斷迫害小工商業,小工商業當天生產當地消化,現在所有工業食品都含有有害成分,超市裡有幾個不帶汙染、有害的食品?屈指可數!

    醒醒吧!堅決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永續發展之道吧!

    曲突徙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只爭朝夕除瘟疫,

    不負韶華濟蒼生。

    山川異域心連心,

    風月同天與善人。

    理子敬書 加油武漢環境汙染了,根本在於人性被汙染了,罪莫大於可欲。天災都是人禍,“飄風不終朝”,“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為子孫後代留點自然吧!為子孫留點善意!

    保護人性,天道善生。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多少代道德家的努力,都不如一次兩次疫情給人們帶來的反思: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曲突徙薪,治未病的是中醫,治大病的也是中醫,而治本的一定是道德家!

  • 2 # 使用者107885365881

    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都是帶著自己的觀點去評判的,所以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的!http://www.iis7.com/b/plc/

  • 3 # 金卯兔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明確的界限,也沒有絕對公平的標準,如果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和訴求,任何你認為錯的事情都是對的;這就像兩個人談戀愛一樣,兩個人都說自己付出的多,對方付出的少,吵不完的架,鬧不完的事,最後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為對方多考慮一點,雖然做到很難,但不代表做不到,只是你不願做而已。因此,世上本無對錯,只有雙方利益達到均衡,心理達到平衡,也就沒有對與錯。

  • 4 # 大風斗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對與錯,這就牽扯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通俗的說,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對立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統一的。黑與白,正與反,上與下等等都是相對而言。所以世上也就沒有了絕對的對,也沒有了絕對的錯。

    立場的不同,觀點的不同,站在的角度不同,所看的問題也就不一樣。

    有的東西,你看來是對的,那是相對於對立面來說是對的。反過來,如果你站在對立面來看,那你又是錯誤的。

    簡單的拿日本侵略中國來說,站在我們的立場,是要不得的,是法西斯行徑。侵佔我領土,屠殺我同胞,掠奪我資源,無惡不及。但日本是怎麼認為的呢?他們認為是正當合法的,一直拒不承認罪過。靖國神社,一直在招遙他們的亡魂。

    所以什麼事都是相對而言。

  • 5 # 周慶和

    世界萬物不但有對錯,而且對錯之間差之毫釐就往往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說世界萬物沒有對錯是糊塗的。

    生命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爭奪生存權和對世界的支配權。譬如人生,在學業競爭和職業競爭中稍有懈怠就會造成人生的失敗。譬如動物,在生命的競爭舞臺上稍有落後,就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甚至導致整個生物種群退出生命的繁衍舞臺。

    最現實的就如走路,現在的路上都有各種行人和車輛,無論是開車還是步行,只有稍有一丁點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嚴重事故。我們的生活,就是每天生活在謹小慎微、不犯錯誤的軌道上。

    不知道題主說的沒有對錯是什麼含義?也許是指生命的善惡沒有對錯吧?比較高等的動物的確是以別的生命為食物的,但是為了自我的生存,捕食別的生物是自然法則,但你捕食它、它捕食你也是一種公平的、能夠促使生命不息進取的競爭關係。人類能夠超脫於被捕食的物件而高居於食物鏈的頂端,並不是因為人類能夠戰勝所有動物,而是人類能夠從事勞動生產。因此,生命要想獲得最終的自由,必須要放棄捕食和殺戮。生命的終極出路就是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得生存和生活的自由;如果依靠掠奪,則自己最終逃不過被掠奪的命運。

  • 6 # 詩驀詩書畫

    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自然規律,沒有對與錯之分。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意思是,事物原本就有正確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應該認可的一面;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正確的一面,也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應該被認可了一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世間萬物或對,或錯,想必大家都有各自的判定,但只能說僅代表其人的所站立場,及其判定也是隻是存在於某個時間節點上的論證。我舉個例子,一對男女20年前如果相遇,彼此絕對不會想到會戀愛結婚,因為那時有一方還小,甚至還在襁褓中吃奶,現在他(她)長大了,彼此相遇了,而且互相都產生好感,可是有一方現在已經成家,也已經有了家小了,甚至已經年紀一大把了。試問:這段感情的糾葛是對還是錯?我說:這就是錯位的愛。錯就錯在了,在錯的時間節點上遇到了傾心的人,難道說今天的傾心能代表以後還能傾心嗎?答案是:不一定。因為今天的對不能代表明天還對,事物總是存在於變幻轉化之中,是玄亦難測的。也因此,大家都對世間萬物對與錯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其實有什麼好爭論的,我們的視角與視距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那什麼是視角與視距?視角,即個人所站的立場;視距,即時間的某個節點。視角與視距的不同,所得的結果肯定就會不同。今天的對,也許某一天就會變成了錯;今天的錯,也許某一天就會變成了對。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幻轉換之中,變化是永不停歇的。所以說,今天判定的對與錯,也只是在今天的時間節點上的對與錯,決定的只是此時此刻的判定結果,並不代表將來某一天的判定結果。

  • 7 # 鐵嶺張久文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段話據傳是宋代吉州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

    這是一則人們比較熟知的禪宗公案。

    當我看到本文前面的問題時,在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這則公案。

    這裡面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和本文要回答的題目直接相關。能把這則公案說清楚了,這個問題也就答得差不多了。

    世間萬物沒有對錯,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兩句話想要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按我們的常規思維,這兩句話是無法理解的。

    我們的常規思維是主觀與客觀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我們主觀上對客觀同一事物的判斷,所做出的結論,是一種非此即彼、非白即黑、非好即壞、非對即錯的思維模式。

    對同一種顏色,你說它即是白的又是黑的,聽你說話的人就會發蒙,不知你在說什麼。

    那麼,這則公案中那個老僧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怎樣理解呢?

    首先要知道,上堂說法語的是參禪三十年的老僧,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老僧禪悟後的境界!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在瞭解什麼是禪悟後的境界之前,先簡單瞭解一下為什麼參禪。

    著名的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在《禪風禪骨》書中寫到:

    “禪學的精髓在於對生活和一般的事物,獲得一種新的觀點。也就是說,想了解禪的內在生命,需要拋棄支配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思想習慣,同時要看看是否有其他判斷事物的方法。

    換句話說,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是否足以使我們的精神渴望得到最後滿足。如果我們對這種生活感到不滿,甚至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有某種駁奪我們精神自由的東西,我們就要力求一種,使我們得到究竟和滿足的方式。

    禪,正是替我們完成這一目的,並使我們得到一種新觀點的東西。”

    參禪的目的,是超越世俗物慾的枷鎖,求得精神上的自由,獲得究竟和滿足的方式。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他是以常規的思維方式作出的判斷,山的名子和水的名子,都是人類為了識別不同形式的自然現象貼上去的標籤,標籤就是符號,符號就是人類的語言概念,概念被賦予獨立的含義,山就山,山不是水。否則概念混亂,無法分別。因此,所有的語言都是二元性的語言。

    人類以語言符號為中介給客觀事物命名,並以人類賦予語言符號的特定含義來解釋客觀事物,而客觀事物作為自然的存在,其真實意義,是人類語言所無法全面涵蓋的。即使沒有人類語言符號的標記,大自然仍然會以無名的狀態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不是因為有了山的名、水的名之後,山和水這兩樣東西才有,山和水在沒有名子之前一直在那裡。

    未參禪時,老僧所見之山水是人類加以命名後的山水,這時山和水的含義,僅限於人類給它們命名時,賦予這兩個名子的含義,與沒有名子之前就已存在的自然本身的意義相距何止十萬八千里。

    這是未參禪之前的那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老僧參禪三十年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老僧參禪三十年,參到了什麼呢?

    三十年後,老僧已經超越了主觀與客觀二元思維的侷限。

    經過禪修禪師感悟到,宇宙自然萬物原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是這個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和整體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

    人類思維所依賴的語言文字元號系統,把自然割裂成無數的碎片,把人和宇宙自然萬物割裂開來,形成了主觀客觀二元對立,把自然界作為滿足無止境貪婪慾望的物件,成為人類衝突、矛盾、紛爭的根源。

    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把自己和他人也變成了主體和客體的對立關係,使人們在為滿足私慾的競爭中喪失了慈悲與友善,在物慾的枷鎖中極大的限制了精神和心靈上的自由。

    禪修者感悟到,只有在透過人類語言文字所編織的認識自然的幕牆後,人類才能洞悉宇宙自然的真諦,只有在無念、無相、無住的清靜狀態中才能感悟到自然的本質、宇宙的奧妙。

    自有人類以來,無數的聖賢大德,對宇宙自然的真實、真相和真理,從來沒有停止追求和探索的腳步。他們留下了珍貴的理論、學說、論著和經典。這些經典,昭示後人,透過生命的修煉去探索生命奧秘、感悟大道之理。

    這則公案中老僧說:“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段是說,參禪三十年中,得到了開悟師父的接引和教誨,也開悟了,進入了沒有思維干擾的意識狀態,不再需要透過給事物貼標籤的方式去理解宇宙自然天地萬物,而是在自我與宇宙自然天地萬物融和中去感知,此時此刻,已沒有了主客、物我、自他的分別,也就是在天人合一的狀態裡。

    當然,這時在老僧的意識裡,也就沒有了山與水的分別。見山不再是山,見水不再是水。

    那麼,老僧最後又說:“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又是什麼意思呢?

    開悟後,老僧已掙脫了自我世界囚禁的牢籠,解脫了束縛精神自由的枷鎖。在意識中己無人我差別,已無有執著妄想,己是消遙自在,無憂無慮。

    但是,開悟的人,雖然獲得瞭解脫自由,不等於說他就活在真空裡了,不再需要穿衣吃飯,不再需要和任何人往來,不再參加社會活動。因此,他還要和一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還必須在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樣使用語言文字。

    但區別是,他已不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活著,他就活在每一個當下時刻,他已經回到了真正的家園,得到了休歇處,就是到家了,不再為身外之物所累。面對無常變化的大千世界,守著內心不變的清靜。在人世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身在物質世界裡,當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了。

    這個公案解完了。

    本文要回答的問題也就算答完了。

    超越了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人,對事物就不做對與錯的判斷。

  • 8 # 寂語堂齋

    世間萬物我把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自然存在和生長的物質,比如山川河流,樹木草原大地等。另一部分是人類發明創造的物質,比如火車,汽車,腳踏車,房屋,炊具,飲食,飛機等等,是為了改善人們生活生產條件的物質。人有精神,是世界的主體,所以人不屬於世界萬物。

    對和錯之分是對人來講的,物質沒有意思,是不能有對錯之別的。自然存在和生長的物質,是自然界自然形成的,是萬物互相制約互相平衡的系統,破壞了哪個物質都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比如破壞了植被就會受到水土的侵害,破壞了溼地,依賴溼地生存的動植物就無法生存,破壞和汙染了海洋,則海產品無法生存,破壞了耕地,則糧食的生產就受到了破壞等等。物質的對和錯都是人為產生的結果。

    人類發明創造的物質,一個是改善人們生活和生產條件的物質,另一個是殺人的物質,比如槍炮之類的軍用武器。人類發明創造這些物質是為人類服務的,同時也在破壞著自然界。比如汽車燒的油料都是從地下抽出來的,這就破壞了地下的物質平衡。鋼鐵也都是從地下挖出的礦石煉就的,煤炭也是從地下挖出的。再比如人們發明了原子彈,同時這個玩意也能破壞地球。所以人類發明創造物質的同時也在犯錯誤。

    總之世間萬物沒有對錯之別,只有人為才能產生對錯的結果。

  • 9 # 惠舒旅社老闆

    世間萬物是自然的、客觀的,有著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不需要人們去評價對與錯。就是說,你評價它對也好、錯也好,它仍然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著而不受任何影響。

  • 10 # 無名草2020

    因為世間萬事萬物都從緣起,而緣

    起之法必竟是生滅法,生滅法就是

    世法。世法無常,不能久住。

    緣起法都無體性,它的性是空

    寂的,既然是空的,就不會有高有

    低,有好有壞,有善有惡,性空才

    說諸法平等,無二無別。

    虛空因為空無所依,虛空不要

    依附任何東西而存在。因為它無所

    依,無所住,所以它大,它廣,大

    到無邊無方,廣到無涯無濟,才容

    納萬事萬物而無有擁擠!諸法要達

    到這個空義,才了了圓明,光照赫

    赫……

  • 11 # 飛飛貓說話

    世間萬物沒有對錯,這個觀點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而得出來的結論。但從人類社會管理角度看,要建立一種是非對錯的價值體系,否則人類無法生存下去。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世界,世界是一個整體,世界上的一切物種都按照一定的自然規律在執行,土地上長出植物,動物又吃植物,高階一的肉食動物又吃低階動物,動物死後又迴歸到泥土,是一種迴圈執行體系,這些東西相互依存,形成一個食物鏈,"狼吃羊"這種行為不存在是非對錯的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世間萬物不存在對錯問題。

    但從人類社會的管理角度來看,必須建立一種是非對錯,善惡美醜,義利等價值體系,否則,人群社會就無法有序生存和發展,只有建立起一套能保護和規範每個人的價值體系以及相應的法律體系才能讓眾多的人,有組織,有系統地生存和發展。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偏重人的自然屬性,主張一個按天生的天性來生存和生活。儒家思想偏重講人的社會屬性,建立一套三綱五常的價值體系來規範眾人的言行。

  • 12 # 陝西西安邢文宇

    當你的能量越來越高時,你開始真正理解每一個人。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是他處在不同的能量頻率,顯現不同的狀態,做了不同的選擇!

  • 13 # 太平洋173070140

    誰說世間萬物沒有對錯?違背上帝創造的自然律和上帝的律法,就一定是錯誤的。冬天不穿衣服,夏天穿厚衣服;白天睡覺,夜間不睡覺;用手走路,用腳幹活......偷盜、搶奪別人的財產;謀財害命;強姦擄掠;殺人放火.....這些都是違背自然律和上帝律法的事,是被禁止的。

  • 14 # 呂1010

    世間萬物沒有一概而論的對錯,但是法律和個人的原則底線例外,否則也就不能稱之為下限了。

    僅就具體的一件事,具體問題得具體分析,通常需要權衡來得到最佳方案。權衡取捨,取決於你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一個成年人,需要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否則,糊塗的代價很大。盲目套用別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很容易陷入羊群效應,無論那人多權威都不可取。

  • 15 # 虛空萬有

    宇宙萬物都是中性的,這個在當今科學與佛教都有證實。對與錯只是人的角度不同與感觀感受不同而已。但每個人都是有侷限性的!

  • 16 # 半日浮生10

    “世間萬物”更多是指實然的客觀存在,對與錯的評價更多是認識主體針對某主體的某積極行為或主張的一種應然價值判斷,應然的價值判斷無疑都帶有判斷主體所在的角度和立場。行為或主張是主體與客體發生的相互關係或主體約束客體行為的規則,只有這種某主體有意識的積極行為和主張才談得上對錯,除此之外的宇宙的萬物、各組織迴圈系統間的相互行為都談不上對錯,但對認識主體卻可能存在積極或消極意義,有無意義並不一定等價於對錯。

  • 17 # Se是空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於世,就有它存在的道理,至於說對與錯,那隻不過是個人的感覺,以及所看問題的角度度不同罷了。比如說老鼠和蒼蠅在人們的眼裡,他們都是壞的,令人討厭的東西,相反,人們在他們的眼裡也是如此

  • 18 # 汪全繼

    如果就物而論,物只有一種存在感,並非有對與錯。有對錯的區別是人與物的產生效應感,真正對錯是人,人才是造成社會複雜化,造成對與錯的產物,萬事萬物皆因人而發生物變和質變。所以我認為萬物沒有對與錯。

  • 19 # 使用者15878205834

    萬物都有輪迴,你儘管努力,即便今生一事無成,但你會感激努力的自己,創造了傷痕累累的強大;你會感激傷害你的人,成就了完美的自己;你會感激生命,三生三世的輪迴。此生,我願為蓮,懂我的人,不是賞花,是賞心;不懂我的人,來了有何用?

  • 20 # 嘮悟聊齋

    按我的理解。題主的話是個需要視擱在什麼層次即範疇言之的話題了。從人類本性物質世界的客觀自然層面言,說句”世間萬物沒有對於錯”,也不算句謬言罷。比如”存在即合理”那話,不就跟題主的這話有異曲同工之處麼!只不過題主的話顯得沒有打磨而略顯粗糙罷了嘛!如果擱在現實社會侃這話。那就得重溫和溫習一下孔夫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了吧?因為我們必須曉得。這個世間所有的清規戒律(當然包括法理道德這些東西在內)無不具有其存在的理義和效力。哪怕是陳規陋習吧,它料定在相應的時代發揮過相應的作用的,只是社會的進展令它落後甚至被蔑視而已嘍。所以,題主的題述呢,覺悟層面不傷甚大雅。感觸層面哩?以法理道德作基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爐石傳說》裡有一些用金色英雄的玩家卡組和牌技都很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