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樸羊
-
2 # 你說我叫啥1987
隨著小朋友年齡增長,也越來越頑皮,特別是3歲開始,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會反駁爸爸媽媽了。一旦犯了錯誤,家長要不要懲罰?該如何懲罰?要知道,適當合理的懲罰有益於孩子健康成長,而處理不當,反而會讓孩子變的叛逆暴躁!
心理學家吉爾斯特強調說:“管教的目的不是侷限孩子的自由,而是在最大限度內保障他的自由。現在,教育界大力倡導激勵教育、賞識教育和開放式教育,強調家長和教師都要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對話,尊重孩子。但是,激勵賞識是否就意味著不能懲罰?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先來看看國外家長如何懲罰孩子。
國外家長“懲罰”孩子的藝術
日本避免當眾處罰,給孩子留自尊心
日本依舊延續著父權社會的“尾巴”,父親在家裡有絕對的權威。如果孩子犯了錯,一般由父親實施懲罰,他們多用取消外出遊玩、取消餐後點心這些方式,甚至會餓孩子一頓。
但如果孩子在公眾場合犯錯,父母一般不會當眾處罰孩子。他們認為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而且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會在回家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點評,或者給孩子一些懲罰。
美國計時隔離
在美國的家庭及幼兒園中,父母和老師常常用一種叫做“計時隔離”的方式來“懲罰”一時不守規矩的孩子。例如當孩子在家不聽話追打鬨鬧弄壞了家裡擺設,或者在校和別的孩子打架,父母就會把他抱進他自己的臥室,讓他獨自呆上5分鐘。5分鐘後,父母會準時把他抱出來,並藉機對他進行說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點。就類似於美國電影中的“關孩子禁閉”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美國法律規定小孩必須隨時有成人陪伴和保護,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少有被家長冷落和孤立的情感體驗。
因此,一旦出現“關禁閉”的情況,孩子從心理上會產生強烈的牴觸,從而加深對錯誤的記憶。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和群體意識,把孩子從群體中隔離開來會使他們感到自己被區別對待了,從而產生一種“不平等”的感覺,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
紐西蘭冷處理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不會體罰孩子。所以他們懲罰孩子的方式是“冷處理”,即使孩子再鬧,也採取不理睬的方式對待。
紐西蘭父母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透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南韓
沒收手機
傳統的南韓家庭懲罰,竟然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把孩子和活體章魚一起關緊衣櫥。而現在,他們選擇沒收孩子手機。
南韓一家廣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機現在已成為南韓青少年最鍾愛的私人用品,沒收他們的手機無異於讓他們抬不起頭來。
調查表明如果失去手機,青少年會感到孤獨無助。沒收他們的手機,將是一種很有效的懲罰。
9大科學的懲罰措施
這裡人民日報給“懲罰”方式:
格姆思趙老師提醒,懲罰永遠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哦!
-
3 # 笨笨豬的窩
如何懲罰犯錯的孩子?很多說法是要求不吼不叫來教育孩子,說真的有時候也想控制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輕言細語地好好說話,但重點是孩子是否認識到了錯誤。
1.小小的體罰
在鳴少爺會爬開始,他喜歡蹲到整合訊號箱旁,看著裡面的訊號燈一閃一閃,時間長了就開始用手扒拉箱子,警告危險。但是不到一歲的小孩根本不懂“危險”是什麼意思,當他再次伸手要去摸的時候,我狠狠滴打了大的手,他終於知道什麼叫危險了。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當他還不明白什麼是危險的時候,適當的小小體罰可以避免孩子受到傷害。
2.自罰
自罰就是對於不危險的事情不要阻止孩子去探索,允許孩子犯錯誤,然後讓他自己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一次鳴少爺去舅舅家,外婆忘記將熱水壺收起來,鳴少爺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打開了蓋子,手被熱氣燙到,趕忙縮手。外婆看見了將熱水壺收起來,問鳴少爺還要不要摸,他說不摸了(這種事還是不要經歷的好,開水很危險)。從此,只要他想摸家裡的開關,我們就會告訴他“燙”,一個他真正體會到的感覺。第一次讓鳴少爺坐在椅子上自己洗腳,他坐在椅子上左右晃動著椅子,我告訴他會摔跤,但是他繼續搖著椅子。我不再搭理他,看著椅子啥時候翻掉,沒過多久他帶著椅子倒在地上,洗腳盆的水潑了一身。我和爸爸笑的前仰後合,鳴少爺趴在地上站不起來。此後洗腳的時候,他都是小心翼翼地坐在椅子上。允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小小的錯誤,他才會理解和懂得家長對他的每一次忠告。
3.拿走孩子最心愛的東西作為代價
需要讓孩子知道,他每一次的錯誤行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有時候拿走孩子最在意的東西或許比體罰和責罵更能懲罰孩子。小孩子都喜歡踩水和玩沙子,每次帶鳴少爺去玩沙子我都會說一句話“不許扔沙子,如果扔的話,我們就得離開”,剛開始娃玩的興起,會抓起沙子亂扔。我會收拾好東西堅決帶他離開,幾次過後娃自己長了記性不再扔沙子。最近鳴少爺喜歡亂扔東西,將奶奶的鼻子打破,一句“鳴鳴不是故意的”輕鬆過關。前幾天將遙控器扔到我頭上,看到我臉色變了,還是對著我嘻嘻哈哈,奶奶讓他跟我說“鳴鳴錯了”,問他哪錯了,他只是哭不吭氣。奶奶看他哭,趕緊泡了奶粉給他,我拿過奶粉,告訴他因為今天寶寶做錯事情了,所以不能喝奶粉。那天晚上他哭的聲嘶力竭,最後哽咽著告訴我“鳴鳴不亂扔東西了”。奶粉最後被我喝掉了,告訴他明天早上再喝奶粉,至此之後鳴少爺也不再用東西砸人了。
孩子是哭不壞的,但是孩子是會慣壞的,對娃的每一次處罰請收起你的不忍心,相信規則之下的自由才是最大的自由。
-
4 # 多媽和多寶
家長育兒課堂|懲罰孩子的三個注意事項和五個有效方式
導語: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應該及時予以糾正,適當的懲罰既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又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和擔當。但懲罰也要講求科學方式,一旦懲罰不當,不但對孩子的行為起不到規範作用,更可能使孩子的行為逆向發展。所以,不打不罵的情況下,什麼樣的懲罰方式才最有效、孩子最易接受呢,今天的育兒課堂就講一講懲罰孩子的三個注意事項和五個有效方式。懲罰孩子的三個注意事項
注意一:事先把合理的懲罰後果告訴孩子。無論父母使用哪種管教方式,都應該事先給孩子解釋清楚。不要等到孩子犯了錯,才開始管教,懲罰孩子。一定要事先明確告訴孩子懲罰後果,最好能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這樣做一是可以讓孩子對不良行為建立概念,更好的分辨哪些是不良行為,明確哪些底線是不能碰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二是具有事前震懾效果,讓孩子清楚哪些行為是要受到懲罰的,並且明白這樣做的後果。三是事先將懲罰方式告訴孩子,在懲罰的時候孩子才更容易心服口服。
注意二:建立事不過三的意識。不排除有些孩子對某些行為屢教不改,讓家長十分頭疼。在懲罰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事不過三的意識。也就是說,允許孩子犯錯,如果錯誤是初犯,家長的教育重心應該放在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上面。但是如果這個行為是再犯,家長一定要堅決的給予更加嚴重的懲罰,處罰內容需徹底執行,不能寬容、妥協,甚至可以多種處罰方式疊加。當然懲罰的度家長一定要把握好,要向孩子傳遞出,爸爸媽媽愛你,但是絕對不允許你這樣做!處罰後,也要及時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關心和關愛是永遠不變的。
注意三:多一些獎賞和鼓勵。雖然我們這篇文章講的是懲罰。但是家長一定要意識到,對於孩子來說正面激勵永遠會比負面激勵來的更有效。當孩子把做事情做好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的給予讚揚,要對孩子做好這件事情本身進行讚揚。比如:多多今天把房間收拾的很乾淨,表現很好;多多今天作業寫得又快又好,很努力等等,而不要一味籠統的說,你真棒。另外,家長一定要適當地給予孩子一些物質獎勵,比如讓孩子看動畫片,帶孩子外出遊玩,給孩子買喜歡的東西等等。事實上,表揚和鼓勵比批評和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孩子本身做事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懲罰孩子的五個有效方式
方法一:失去某些特別待遇。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喜歡的一些特別待遇。比如喜歡看某一個動畫片,玩某個玩具,吃某些零食,以及和父母每個週末出去玩等等。如果有這些特別待遇,一旦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家長可以適當剝奪這個特權。比如孩子把孩子喜歡的玩具、食物暫時“封存”,減少看動畫片的數量等等用來作為懲罰。但是,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
方法二: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做家務活。當然,給孩子增加的家務活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聯絡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務本身是一種懲罰。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務,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種懲罰。可以事先準備好一系列家務清單,羅列出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比如拖地、洗碗、收拾房間等等,孩子就能預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將會招致哪種後果。
方法三:是減少零用錢。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減少零用錢的方式有時候會很有效果。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張表格,說明各種不良行為會對應減少多少零用錢。比如,不收拾房間、說髒話、早上賴床、做事拖拉等等都可以制定罰金。家長只需在孩子有以上不良行為時,進行處罰就可以。
方法四:進行冷處理。冷處理的方法可以根據孩子年齡大小,選擇不同方法。年齡小的孩子,可以罰站、罰坐。可以固定一個處罰區,並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處罰時間。年齡大些的孩子,可以處罰畫畫或者寫字。在處罰區準備畫冊、筆及故事書等讓孩子畫畫、寫字或看書,這樣對孩子進行冷處理的同時,也能充分緩解孩子的情緒。
方法五:引導孩子轉換注意力。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自己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帶孩子出去放鬆一下,幫助孩子調節心情,釋放壓力等等。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媽媽很傷心。”
-
5 # 貝媽智慧育兒
一、父母越懲罰,孩子越改正不了錯誤
從小就怕犯錯誤,因為只要犯錯,就一定不會有好果子吃。一旦犯錯誤,就低頭,因為這樣挨批評會輕一點。
事實上,很多時候,為了避免批評和懲罰,我們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如何逃避懲罰,恰恰忘記,此刻最需要的是從錯誤中學習,學習下一次我們該如何應對類似的問題,從而學習到必要的社會和生活技能。
如同泰戈爾說:如果你對一切錯誤關上門,那麼真理也將你關在門外。育兒也是,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應該是生氣:“你怎麼就做錯,你本該懂。”或者“我告訴過你多少次,你怎麼又錯了!”
父母應該高興才對:“簡直太棒了,又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教孩子技能。”這樣想的時候,會不會讓你淡定很多。
因為這個世界最大的真相:每一個人都不完美,不完美才是最好的完美!
二、別急,教育孩子不必爭分奪秒
大家有沒有意識到:父母總覺得孩子犯錯時是教育的最佳時刻,生怕錯過這個黃金時刻。但事實上常常沒有好結果。 阿德勒個體心學: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犯錯時,往往是自尊最低的時刻,更是最為自卑的時候。而小孩一出生與成人比較時,就有自卑感。當發現自己做錯時,就是加劇自卑感。
如果此刻,成人用指責、懲罰、批評、羞辱等方式對待孩子,只會加倍自卑感的情緒,讓孩子愈加感受自己的弱小。為了保護自己,要不就不承認自己犯錯,要不就對抗、狡辯,要不就發脾氣轉移注意力……
總之完全變成一個“互相傷害的現場”。
三、孩子犯錯到底怎麼做
1、理解孩子情型,接住孩子情緒
一次講課回家,開門進去,滿心歡喜地說:“我回來啦……” 第一次發現自己居然會講冷笑話,顯然我選錯了心情,家裡一片寂靜,貝貝哭喪著臉委屈地坐在沙發上,眼圈紅紅的,也沒有像平時那樣做作業。
回家跟奶奶講後,卻被奶奶數落了一頓:“你都那麼大了,平時看了那麼多書,怎麼還讓人硬掰。”他倆現在正在互相鬧彆扭,貝貝很委屈,奶奶很生氣
我著急地問:“發生什麼了?”
貝貝話未說,眼淚先下來,給我看了他腫得厲害的小指姆。原來課間的時候玩耍,被一個同學碰撞,小指姆錯位。下課時,幾個同學為了幫他,趁他不注意,硬掰了小指姆,以致於腫得更厲害。
我說:“你一定很難受很委屈很難受吧?”
孩子哇哇哭起來,我就抱著他,讓他哭了一下。
這樣孩子的情緒得到舒緩。
2、關注問題解決,提問協助孩子自己覆盤過程。
看著他好些,我說:“那麼現在你覺得我們怎麼做比較好呢?” 提問永遠是最好的育兒之本!媽媽問對的問題,孩子就能解決問題。貝貝說:“去醫院拍片子,然後帶上作業。”我鼓勵他自己找出解決方案。於是我開車直奔醫院。
在路上,我看到他情緒平和問:事情是怎麼發生的?貝貝說,這是一個次意外,午飯後在操場完,迎面跑來一個同學,因為都在跑,所以就撞到指姆。這個同學他不認識,而且人家也不是故意的。貝貝喊上同學就去醫務室,結果醫務室沒有人。於是,他們去找體育老師,結果體育老師不在辦公室。最後因為要上課,就沒有去找老師。等到下課,同學們又熱心,說彎了,把掰直就好!趁他不注意時,就幹了這事。結果就腫成現在樣子。
我說:“我有留意到你怎麼處理意外傷害,去需求幫助,對不對?並且還要忍著疼痛。你覺得哪些地方你自己處理的比較好?”
貝貝說:“去醫務室、去找人、還堅持上課……”
我說:“對,這些知識你是怎麼想到的?其實媽媽也沒有教過你要怎麼處理?”孩子還是很開心,平時喜歡看野外生存的書,求生類節目,基本的知識其實比我多。
我說:“哪些地方是你可以從這次意外中學習到的呢?”
貝貝說:“我應該保護好受傷指姆,不讓二次傷害發生。其實,我應該給你打電話的。
轉變觀念,接納情緒 關注解決,錯誤中學習, 這才是孩子錯誤正確開啟方式。
-
6 # 家庭教育心法
你好,我多年以來致力於孩子心理健康和親子關係的研究教育,擅長嬰幼兒和青少年的發展、諮詢心理輔導。
怎樣懲罰犯錯的孩子?這個問題我認為:
本質上就是如何讓批評有效果有效,很多人在批評孩子過程中,以自己最權威來懲罰孩子來啟發孩子,這樣反而給孩子造成了挫傷,有的是把自己的情緒宣洩給孩子,讓孩子給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那麼正確的批評是怎樣的呢?
第一家長不要摻雜自己的情緒,
第二,不要摻雜自己的權威,
第三,不要摻雜自己的一些三觀或者自己的一些意願.讓孩子來服從。
其實很多的家長是糾錯教育的,家長糾錯教育是什麼,專門挑孩子的缺點來糾正,這叫教育,它永遠不會先正面教育為主,批評教育為輔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家長還是要學習的。
正面管教家長要做一個主要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每一個年齡階段,每一種行為怎樣來引導,我們要先入為主先好這一塊,那孩子犯錯的機率就開始降低,那麼一旦孩子犯錯以後,心平氣和的給孩子指出來,而且告訴孩子如何做是正確的,這是主要的。
-
7 # 享受愜意生活
如果孩子犯錯了,家長應該耐心溝通,瞭解緣由,一味打罵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大人都會犯錯何況孩子,有位名人曾經說過,如果人都是從年齡大往小活,那麼犯錯的機率會小很多,很多都會成為偉人。所以家長朋友們要正確引導,和孩子講其中的道理,為什麼不能做,怎麼做才正確。同時也要和孩子多交流,例如孩子寫完作業讓她自己養成收拾作業和寫字桌的習慣,玩完玩具要放回原位收拾好物品,同時推出獎罰機制,表現的好,滿足一個小願望,5次小願望可以兌換一個大願望等.
-
8 # 我是麗妹
懲罰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並且你要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接受懲罰,而不是強迫他去接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先要有耐心的去給孩子講他哪兒做錯了,教他應該怎麼做。而不是當孩子做錯事情後,就是一頓打和罵,這樣會讓孩子從心底裡面叛逆起來。
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出孩子的勇於承擔責任的精神,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後,你應該讓孩子去承擔他相應的錯誤,這就是最有效的,不僅讓孩子學會了責任,還讓孩子受到了懲罰。如:當孩子去超市,大喊大鬧要買東西時,你應該跟他講他哪裡錯了?以及你不給他買的原因。過後要他去給周圍人道歉,因為他的大喊大叫影響到別人了,只要小孩做過一次,下次他就不敢這樣了,因為小孩在別人面前也是要面子的,他們也知道這樣會很丟人。
-
9 # 陳先生辣條加工坊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儘量的要冷處理,不能夠對孩子大吼大叫,因為我們的態度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應該要好好的和孩子說。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你做錯了事情的時候,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接受相應的懲罰,讓孩子學會擔當。
-
10 # 西瓜太郎多
日常生活中孩子難免都會犯一些錯誤,適當的懲罰是有必要的!慣子如殺子,一味的溺愛孩子最終會毀了他的一生。但是也不建議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就一味打罵,這樣也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那麼我們碰到這種問題時該如何做呢?
家長應該樹立一個意識,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所以孩子小時候犯錯的時候就要讓他承擔自己的過失,適當的受一點懲罰。
比如孩子在家玩耍不小心打壞了東西,我們大多數父母都是一頓教育然後自己收拾。其實我們有更好的處理辦法,可以適當批評孩子要小心注意並讓他自己處理破壞的東西並作出賠償。這樣就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自己去承擔過失,以後就能記住該如何了 。
-
11 # 媽媽充電屋
在決定用什麼方式懲罰犯錯的孩子之前,首先應該鑑別一下孩子犯的是什麼型別的錯誤,不同的錯誤要採用不同的懲罰方式。
錯誤型別習慣類的小錯誤沒按時完成作業,拖沓,習慣問題等,這屬於孩子生活習慣或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相對來說,這些錯誤只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不會產生危害別人的後果。
較嚴重的錯誤比如偷拿別人的東西,無故打人,故意破壞東西等,會對別人的生活和人身安全產生影響,屬於較嚴重的錯誤。
懲罰目的在想如何懲罰孩子之前還應該明確一點,就是懲罰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教訓孩子,還是為了讓孩子記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應該明確,懲罰孩子不是為了教訓孩子,也不是為了宣洩家長的情緒,而是透過懲罰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實現引導孩子進行正確行為的目的。
懲罰方式明確了懲罰目的和孩子的錯誤之後,就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來懲罰孩子了。不管孩子是犯什麼樣的錯誤,我都不提倡用體罰或者是打罵的方式來懲罰孩子。除了這兩種還可以有很多的方式。
對於習慣類的小錯誤,懲罰孩子的方式要能引導孩子建立新的好的習慣。比如,孩子拖拉磨蹭,那就可以減少孩子玩遊戲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外出踢球的時間,減少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的時間,來刺激孩子,抓緊時間完成該完成的工作。
再比如,孩子發脾氣亂扔東西,打家裡的人,可以讓孩子閉門思過,讓孩子去一個沒有玩具沒有電視的房間反省,我不建議關小黑屋,小黑屋太恐怖,讓孩子反省的目的也不是懲罰他恐嚇他,而是讓孩子安靜下來。
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之後,要告訴孩子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發洩情緒,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目的。
對於較嚴重的錯誤,懲罰孩子的方式要讓他能不再犯類似的錯如果孩子涉及到一些不好的行為,比如偷東西,無故打人,故意破壞等,首先要懲罰孩子自己承擔後果。這個自己承擔,當然不是說在孩子打壞了別人的東西之後,在眾人面前責罵孩子打孩子,讓孩子下不來臺。要在外邊維護孩子的尊嚴,和孩子一起解決了問題之後,回家再慢慢算賬。
用孩子的零花錢來做相應的賠償,也可以附帶懲罰性的措施。如果破壞了別人家的東西,或者對別人的生活帶來不便,讓孩子多做義務勞動。有個在電梯裡撒尿的孩子,他的父母就懲罰這個孩子,打掃電梯和樓道的衛生一個月,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總之不管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懲罰孩子,懲罰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吸取教訓,不要為了懲罰而懲罰。
-
12 # 可愛的嚶嚶醬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孩子犯了錯誤,肯定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否則,只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甚至釀成惡果。相反,及時對孩子進行懲罰,讓他們明白是非對錯,才有利於成長、成才。但是,懲罰孩子也要講求智慧和藝術,一旦懲罰不當,不但對孩子起不到規範作用,還可能使孩子逆向發展。那麼,怎樣懲罰孩子呢?
如何合理懲罰孩子?
1. 規勸
【案例】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
若孩子明明知道錯了,還不以為然,則需嚴厲批評教育,幫其改正缺點錯誤。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將孩子拉開,然後大聲訓斥孩子不是,避免傷孩子的自尊心。批評時要就事論事,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如何改正,不可扯東道西一股腦地批個沒完,讓孩子摸不著頭腦,又怎樣去改過。所以應有的放矢。
2. 罰站
【案例】說謊、順手牽羊……
【方法】如果發現孩子說謊、順手牽羊,一定不要忽視。可以在家中規劃一個處罰區,可取個名字,地點以靠牆壁、不正對大門為主,地上鋪上軟墊,準備一個時鐘或鬧鐘,計時孩子處罰的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處罰地點不宜太明顯或正對大門,以免傷及孩子自尊;與孩子講處罰時間不宜太久,否則會造成孩子更頑皮的反效果;視孩子的高度來決定墊子高度;處罰完後,詢問孩子被處罰原因,讓孩子自己知道做錯的原因。
當不能馬上放下工作時,可先叫孩子到處罰區去反省。別怒斥孩子的不是,與孩子先隔離,緩和彼此的情緒,等情緒平復後,詢問孩子犯錯的動機。
3. 打手心
【案例】喜歡罵人、打人、抓人、踢人、咬人……
【方法】在心情好的時候,家長和孩子一起用報紙製作一紙棒,外觀可包上一層裝紙,然後賦予它一個名稱,如警惕棒、陳家棒等,告訴孩子這個紙棒的作用。
當孩子打人時,先檢查孩子有沒有受傷,如果受傷先處理受傷部位再處罰。處罰前家長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瞭解事情經過以及孩子的心理想法,不要傷害到孩子自尊心。
4. 做家務
【案例】亂塗、亂畫……
【方法】罰孩子做家務,可以幫他糾正,也能夠培養孩子勞動的觀念。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不過,家長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較小的幼兒可由家長一起帶領做家事。
5. 沒收心愛的東西
【案例】亂丟東西、不收玩具……
【方法】孩子一時興起就玩具全部搬出,興致過後就離開,留著一堆玩具在地上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事情。這樣時候家長千萬不要主動幫孩子將玩具收拾好,告訴孩子將亂丟的玩具、物品收拾好,否則沒收他心愛的玩具、食品,或取消看動畫片的權利。
但是,家長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如果第二天表現好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點獎勵特權。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如果家長使他有一種不能得到獎勵的壓力,他就能夠約束一下自己的行為了。
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難免都會犯錯,無論是無心的或是故意的,當父母在處罰孩子時,要注意地點應選擇不明顯、不正對大門地方,以免傷到孩子自尊心。處罰後,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關心和關愛。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13 # 小蔥媽媽的親子時光
雖說現在不提倡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打罵孩子。但是,如果在孩子犯錯誤時給與適當的小懲大誡,讓他知道有的錯誤是不可以犯的,僅僅單憑說服教育,是很難起到作用的。
我的大兒子今年11歲,我的母親比較溺愛,孩子雖說是我和先生養,我們倆對這個孩子還真的是打不得,罵不得。每一次我們教育孩子或者訓斥孩子的時候,我媽媽就會站出來護住,不讓管教,日積月累,現在真的是很難管。老師也反應說,在學校也是不服管教,問題很大。
這次家長會以後,我私下跟我媽媽談了很多,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眼前的溺愛只管的了他的飽暖,以後呢?以後他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現在不管,以後步入社會就會有人替你管。
終於,我媽撒手把孩子給我們管了。現在一個月的時間,變化挺大。我總結出來就是家長首先要講道理,不能倚老賣老。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當著外人,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牴觸反應特別強烈的時候,先不處理問題,冷處理,給孩子和自己一個情緒的緩衝期。
我對於孩子的孩子的懲罰儘量讓他心服口服,堅決不會動手。一般都是罰他倒垃圾,給全家人刷鞋這些,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要在如何教育,約束孩子的問題上保持一致,不要爸爸罰孩子自己洗衣服,家裡人又捨不得孩子受累這樣。
在懲罰孩子的過程中,夫妻倆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相互配合。不能爸爸懲罰,媽媽也數落,要進行有愛的溫暖懲罰。
最後,切記我們懲罰孩子是為了讓他吸取教訓,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懲罰永遠都不是目的。
-
14 # 貓九命魚七秒
有的父母懲罰孩子就是會罵或打,其它感覺沒有什麼手段可用。有時對孩子不管是打還是罵,孩子還是那樣一點沒有改正。這讓很多父母都非常苦惱,不懲罰孩子不對,懲罰孩子好像又沒有什麼作用。父母應該如何懲罰孩子呢?
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關心他人
在家裡,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關心,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從小就懂得關心父母,關心長輩,懂得分享。
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並勇於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並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後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要依照規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商制定一個獎懲規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後將受到什麼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機率。當孩子犯錯後,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後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迴圈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絡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儘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慧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髒”,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
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瞭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事後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後要透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看看懲罰孩子也要講究藝術,只有掌握了懲罰的智慧,父母才能輕鬆教育好孩子。
-
15 # 悄然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古人都總結了,沒有不犯錯的人。大人和小孩一樣犯錯,大人知道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呢?
我想肯定是教育。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一是體罰,二是說教,三是感化。
根據孩子犯錯的輕重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比如有偷盜行為必須體罰,以此懲戒。如果在生活中和學習中犯錯我會耐心教育,直到孩子理解知道自己錯了。如果是知錯犯錯,我會用自己的行動感化孩子,讓孩子感同身受,慢慢改正過來
回覆列表
懲罰指的是是透過撤銷一個積極的刺激或增加一個厭惡的刺激,使受懲罰減少某種行為的過程,比如,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就取消飯後的甜點,甜點師積極刺激,如果不好好吃飯就要捱揍,捱揍就是一個典型的厭惡刺激。
現在被很多人視為洪水猛獸,是對孩子的摧殘,實際上,適當的懲罰對孩子的的發展是有利的,是教育過程中無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大量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懲罰是塑造孩子行為最有用的一種方式,能夠很好的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懲罰不可避免的喚醒孩子的害怕、疼痛等厭惡性的感覺,因此,如非必要,還是少用為宜。此外,懲罰還需要講究一定的技巧。
技巧一:一定要告知孩子受到懲罰的原因,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孩子不知道他們做了什麼而導致了懲罰,只會覺得自己很差勁,然後也會迴避懲罰他的大人,覺得害怕。
技巧二:就事論事,不要翻舊賬!翻舊賬是我們很擅長的一種行為,尤其是在吵架的時候,恨不得把芝麻綠豆大的事情都倒出來,比如,一個孩子因為亂扔垃圾,大人決定要懲罰,然後大人又把孩子亂丟拖鞋、做事拖拉、喜歡發脾氣等事情全部講出來,越講越生氣,孩子也會產生很強的負面情緒,根本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家長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還是為了讓他不再犯錯?時刻把目的記在心中,相信自然就知道該如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