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佛很多年了。最近意識到一個事情,看到自己家裡桌子有點亂,和看到別人家裡桌子有點亂,完全是不同的心境。 諸如此類,對親近的人要求很高,甚至苛刻。對朋友或同事就不那麼較真了……等等 鑑於這種情況,想問各位同修: 1.如何在認識上轉化? 2.大小乘分別怎麼認識這個事情? 3.這種習氣如何修?
13
回覆列表
  • 1 # 太興悟義

    答:

    對親近的人要求高,甚至產生壓迫感,造成家庭矛盾。這是常見的社會現象。

    比較而言,就有了對遠處人際的淡漠。

    1.原因分析

    這是我,非我,邊界的尋思分別計度的結果。

    能取出這樣的差別相,屬於智慧範疇,同時,也是煩惱。

    煩惱與菩提不二的緣故。

    2.小乘聲聞的認識

    我,我所的分辨,屬於邊見,也就是對立的見解。這是煩惱五種根源的其中一種。把我,我擁有的,和我不能擁有的對立起來。

    這種認識,造成的後有就是,如何讓我已經擁有的不失去,我沒有的變成擁有的。從而引發煩惱和痛苦。

    普通人的一生大多都是這種認識和見解。一生的目標和行為,都是圍繞在,我沒有的如何擁有,已經擁有的如何防止失去上。

    從而,感受到人生的艱難和困苦。都是因為這種認識來的。

    這是小乘聲聞乘對此事的認識。

    3.大乘菩薩乘的認識

    我,我所有的,非我所有的,是需要定義和辨識的。這些定義和辨識,是基於時代因緣和社會因緣產生的。

    不同的時代和社會,有著不同的定義和價值判斷。這些都表現在名言上。稱為名言相。

    描述事物的名詞和言語,代表著那個時代和社會的價值取向。

    普通人,通常被時代和社會的價值觀裹挾,無法超越。

    比如說,我要成功,我要有幸福的一生,我要擁有我自己應該擁有的,等等。。。

    這些名言,每天激勵著自己。也為自己的一生畫好了所謂充滿希望的地圖,或者充滿失望的心境。

    “我,

    我所擁有的,

    不是我的,但是我可以,或者必需擁有的

    不是我的,我也不應該擁有的”

    等等這些判斷,都寄託在時代和社會因緣上。

    一旦,時代和社會的因緣條件發生了改變,也就是價值觀改變。就會給人們帶來不適應的煩惱和困惑。

    殊不知,出生後學習的這些名言和價值觀,已經把自己套上了應該,不應該的枷鎖,被時代社會因緣裹挾,從而迷失了自我。

    這裡所謂的迷失,是指,自我本身是出離時代,社會價值觀的。

    一旦,因緣改變,自我隨順因緣改變,就不會造成煩惱和困惑。

    而所謂迷失,就是錯誤的把自我,和時代社會價值觀捆綁起來。

    這樣,一旦因緣改變,自己就感受到了不適應,從而引發煩惱和困惑了。

    大乘菩薩乘的認識解釋完畢。

    以上是從小乘,大乘,最粗淺的認識來解釋,我,非我帶來的煩惱問題。

    以下,是對治的方法。

    4.小乘聲聞乘的對治

    一切見聞覺知,都是我見,我聞。我覺,我知。

    非他人見,非他人聞,非他人覺,非他人知。

    所以,我所見聞覺知。是我之報土。我當全然領受,而不應排斥拒絕。

    如果,我所見聞覺知,好的領受,不好的拒絕。人生還有什麼煩惱苦惱之說呢?

    所以,我覺得好的,我領受,我覺得不好的,同樣領受。

    這就從邊見的對立上,達成了平等,和統一。

    再次,觀察到,我所見聞覺知,都是被動領受的。沒有什麼,我可以控制,改變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的生不由我做主,

    我的死不由我做主

    我的飢餓不由我做主

    我的睏乏不由我做主

    我進食後的消化不由我做主

    我睡醒也不由我做主

    乃至,一切見聞覺知,也非我做主。

    我想要做的事情,也是因為有事情作為緣起,令我依緣而想,依想而做,依做而受,依受而引發下一件事情,非我能夠做主。

    種種觀察,發現世間一切事,物。好像有我見,我聞,我覺察,我覺知。但終究我不得做主。

    生命在我,我卻是被動的,非主動所能為之。

    所以,生命非我,非我所有。我不在一切生命現象上,卻能夠感受一切生命現象。這只是我的感受作用而已。

    我不能找到我自己,就好比,眼睛能夠看到事物,卻不能看到眼睛一樣。

    尋找自我,是徒勞的,枉費心機的,不如不再去尋找。

    不再尋找,我,我所有的,和非我所有的。

    因為,不尋找的緣故,也就不會再去分辨,哪些是我的,哪些非我。

    因為,不尋找的緣故,也就不會再去分辨,哪些是我的,哪些非我。

    見聞覺知的一切事物,雖然非我,短暫擁有,短暫可用,但也足夠。並且沒有需要追求,儲存,持有不失,帶來的恐懼和煩惱。

    自此。聲聞乘修行者,可以生活在一切事物,一切境界,一切生命體驗中。心安理得,卻不沾染。

    雖然身心在三界六道,實則已經出離,解脫。

    5.大乘菩薩乘的對治

    世界,乃至生命,就擺在這裡。由於,我們自己假設生活在某種關係中。

    這種關係,包括,我你他的社會關係,我和客觀世界的關係,我跟自己身體健康的關係,我跟我生命自我對話的關係

    為了表達這麼多事物,複雜的關係,才有了事物的名詞。和事物間關係的表達,動詞和形容詞。

    普通人,假設自己生活在這些關係中,所以,一生研究這些名詞,動詞和形容詞。

    用這些名言,評判自己存在價值,和社會價值。評判他人價值等等。從而有了一生的感受。乃至生死輪迴,解脫涅槃的追求嚮往,和感受。

    這些都叫做存在,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

    但是,說到有合理性。同等的,就是在說,這僅僅是拿來用的。

    如果不是拿來用的,何來合理不合理呢?

    同理,道理也是拿來用的,可以認真,卻不能當真。

    一旦當真,就把作用當自我,就會產生煩惱和困惑。

    知道,一切名言,一切道理,都是拿來用的,就知道,有一個存在,卻不是拿來用的。

    這個東西,如果有名字,就已經變成了作用,不是那個東西了。

    道家稱之為,道。佛法叫做真如,好像個真的,其實沒有。

    因為,覺察到有的東西,都能起個名字,有個作用。所以,道。真如,只能有抽象意義,不應有實際意義。

    正是因為沒有實際意義,大家才能活在所謂實際意義的世界中。如果,世界上有一個真理,那麼其他都是假理了。

    菩薩認識到了這個道理,就能和世間一切事物,一切生命體驗染緣。叫做覺有情。

    自己卻知道,沒有什麼可以沾染和汙染的。

    從而,不會落在煩惱和困頓當中。

    因為,引發煩惱和困惑的只是名言相。離開名言,就無法形容引發煩惱的色,也無法感受引發煩惱的受。

    我們說的髒,可能是盤子裡的油水,上菜的時候,不說髒,怎麼吃完了,就說盤子髒了呢?

    可見,我們說的髒,並不是真的髒。

    我們說的苦,可能是這頓沒讓你吃好。餓的時候,讓你吃,你不說苦,怎麼吃完了,你還說苦呢?

    可見,我們說的苦,並不是真的苦。

    菩薩覺有情,也知道眾生在矯情。無病呻吟的居多而已。

    菩薩不被名言所轉,就住於空性中。住於離開名言現象的法性中。

    從而,雖然住在三界六道一切境界中,卻好像沒有住一樣,能夠體驗眾生一切情感,感覺自己並沒有動什麼感情,當然,也不會被感情熱惱所困了。

    這就是初住位菩薩的境界。

    即使沒有見到真如實相,而入初地。卻已經知道世間煩惱的原委。

    雖在世間,不被其惱,又能根據眾生種種情感,隨緣開解眾生煩惱,令入清涼。所以取名菩薩了。

    以上就是大小乘,關於我,我所有的,非我所有的,引發煩惱的對治方法淺說,希望對大家有提示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學習用什麼APP好用,基礎比較差,主要聯絡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