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流青

    原來集郵的群體不比現在紙幣收藏的群體小,而現在集郵的人大多數傷心的逃離,要想重振郵市往日的輝煌,這把鑰匙掌握在郵政手裡。

    首先要找到郵市敗落的癥結,才能對症下猛藥根治,就是恢復不到昔日的巔峰,能夠起死回生也是可以的。雖然原因很多,只要下狠心,還是有解決辦法的,如果難捨既得利益,終歸會輸得乾乾淨淨。

    郵票失去寄信功能,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郵票不寄信,就遠離了全國大眾的視線,給許多人一種陌生的感覺;郵票不寄信,郵票發行量就是存世量,而且量越印越多,人手一份賣給誰?藏品不換手市場就是死氣沉沉;郵票不寄信,就是一張彩紙,郵政賣了賣了,以後打折和跌本值與它無關了。

    比喻退市後的紙幣,你可以從銀行面值兌換,保證老百姓不吃虧,再說銀行回收的退市的紙幣,基本上都是銷燬掉,你不至於說銀行虧本了?郵票即然是有價票券,為什麼不仿效銀行的做法?郵票應該面值向郵民發行,以後也可以面值回收或兌換其它同價值的新郵,但前提是發行量要少。

    郵政不能脫離實際,高估郵民數量,再按郵民數量超倍印刷,幾乎每個人按大版收藏量來發行,這明顯就是自掘墳墓。

    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是發行量要少,郵票要象紀念鈔那樣面值預約發行,郵票即是有價票券,郵政應該保證面值兌換新郵,這樣郵市才能復甦。

  • 2 # 使用者3138945653519

    任何藏品都是“物以稀為貴”的,郵票也不例外,以前的老郵票發行量幾百萬,而且有些郵票很有紀念意義,現在的郵票發行動則幾千萬,使用率極小,這麼大的發行量,根本沒有升值空間,集郵者的興趣哪裡來?這是個惡性迴圈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沒辦法,減少發行量是最有效的辦法,就看國家郵政局願不願意這樣做?

  • 3 # 二爺侃藏品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郵票是中國頭號收藏品,我自己也是一個郵票收藏愛好者,回顧多年來對郵票的收藏經歷,自己也是學生時代從幾張零散的蓋戳紀念郵票開始,一直髮展到現在家裡的郵票冊堆滿了整個書架。但是與以前相比,郵票的印刷質量越來越考究,裝幀的質量越來越精美,圖案越來越豐富,但現在收藏的隊伍卻變小了,人們熱衷於現在市面上更加熱門的藏品,郵票難道落伍於這個收藏時代的步伐?我認為郵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唯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去收藏:

    郵票的傳統的形狀應該發生改變,外觀也應該考慮

    ①.中國產郵票一塵不變的形狀可以發生改變

    我們這些收藏郵票的“老兵”是否發現這麼一個現象:現在外面的郵票都將其精力放在內容印刷的效果與不同的題材設計上,似乎沒注意其外在的形狀:無論是四方聯、小型張、套票與紀念封等,這郵票的尺寸如何變大或縮小,其形狀幾乎都是傳統的正方形與長方形兩種,幾十年來一直沒有發生改變。反觀國外的郵票,尤其是歐美的一些郵票,除了人們熟知的上述形狀之外,還有三角形、圓球形、菱形、梯形等系列郵票,在保持其精彩內容的同時,這種別具一格的形狀更加會吸引收藏者的眼球,我認為國內的郵票可以考慮打破一下華人對郵票固有形狀的觀念,對其進行一下形狀改變的適當嘗試。

    ▲國外形狀不一的“異形”郵票▲

    ②.外觀考慮變動

    ▲各種無齒郵票▲

    郵票可以與其它藏品進行組合,突出其不同時代的題材意義

    我在問答開頭說過,自己開始零星集郵的時候,根本沒有一本完整的集郵冊,當時的條件不如現在,集郵冊售賣的地方非常之少,現在每年郵局所發的郵票都是一本外表精美,裡面的郵票都是按部就班地替我們整理歸檔,使得我們一目瞭然。但是我們是否發覺這麼一個現象:這種郵票冊趨於越來越趨於模式固定化,失去了我們過去那種在集郵過程中雖然零星輾轉,但親力親為的快樂。隨著現在郵票發行量越來越大,這麼帶有固定模式的郵冊使得我們年年感到未變而不斷產生收藏厭倦。我認為:作為方寸的郵票應該與其它方寸同類(例如火花與印花稅票)進行組合後,仍然可以用紀念冊的方式來吸引集郵愛好者,同時使其具有不同時代的題材意義:

    三十年前我入手了一本《中國民居》郵冊,上面把大篇幅的內容都用在中國各地具有地域風格的民居的描述(中英文對照)上,附上精美的圖片,同時再把每張與其相對應的郵票也附在上面,起到畫龍點睛之妙,使得人們在欣賞各地不同特色民居同時,也看到了此郵票的風格;

    ▲中國各地特色的民居郵票,同時有詳細描述▲

    二十年前我入手一本《紀念上海解放五十週年》紀念冊,上面以處於戰爭與建設時代的上海為主題,封面以首任市長陳毅同志頭像的鍍金紀念幣為開頭,每張冊頁依次附上了當時邊區郵票,現在的紀念郵票,再以鄧公考察未開發的浦東的火花為結尾。一冊在手,各種方寸藏品相互呼應的同時,既突出時代滄桑感的同時,又無形提高了郵票收藏價值。

    ▲各種方寸藏品相組合,郵票更突出其特色▲

    郵票應該發揚其傳承的功能

    在網際網路大潮還未到來之前,人們的溝通方式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書信上,故郵票還能被人們所使用,但是時代在變,郵票也完成了它們的使命後漸漸地變成了收藏品。但是我們的下一代對郵票是幾乎一無所知,如何使得孩子們能夠了解它們輝煌的過去,這也是現在郵票收藏所面臨的困境,我認為:現在的郵票題材大多趨於成年人化,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孩子們的需要。是否能考慮一下印發孩子所喜歡的郵票題材呢?例如國內的經典童話、美術片,兒童劇,動畫片等,既然它們能出現在孩子們所閱讀的各種書畫之中,也能出現在無處不在的網路之中,為何不嘗試以郵票的方式來展現一下?我們這代人終究會老去,而自己喜歡的這些郵票題材一開始很難被孩子們所接受,那就從他們的需要出發來印發一些符合他們欣賞習慣的系列郵票,在符合童真的同時,使得他們循序漸進地對郵票先了解,再慢慢熟悉,潛移默化地與我們所收藏的題材相連線後才具備以後的傳承功能。

    ▲充滿童真的兒童郵票▲

    結束語

    總之,郵票應該在形狀上進行改變,外觀予以考慮,與其它方寸類藏品進行適當組合,以不同的時代題材意義為背景,同時以孩子們為切入點增加其能夠傳承的功能,唯有變化中找規律,在規律中找變化,更多人才會去收藏郵票。

  • 4 # VLOG記錄生活薈萃

    解鈴還須繫鈴人,隨著時代的發展,郵票已經退出使用價值,在六七十年代人們生活比較低下,沒有什麼可以投資和遊玩東西,郵票寄信還是那個時代唯一異地交往方式,人人離不開郵票。有些人寄信,不斷愛好花花綠綠的郵票小卡片,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的消耗,離不開物以稀為貴這個法則。所以以前集郵的不斷滿足了自己的個人喜好,還達到了不斷儲值增值目的,這個集郵隊伍不斷髮展壯大,多的時候號稱三千萬人以上。

    隨著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娛樂的多樣化,通訊手段不斷髮展,寄信的人基本為零。只有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人們對郵票獨有感情,八十年代以後,就很少知道郵票了,更不用說零零後了。

    但是郵政還是用老的眼光,只是看到當前自己的利益,圈錢騙錢為目的,大量印刷,面值不斷提高,小版、大版、宣紙、絲綢、禮品等五花八門失去了使用價值這個初心。致使印刷多少存世量多少,大量高面值郵票淪為花紙頭,垃圾印刷品,打折貶值,讓九十年代人們損失慘重,郵民不斷流失消亡,目前郵政這一兩年才開始減少印量,晚矣!由於年紀大的已消亡,中間的大量流失,他們曾經統計過,目前集郵人群已經不足五十萬,還在繼續流失,郵政減少印量沒有流失速度快。郵政再不醒悟,不面值兌換新郵,繼續發行,最後也是郵政自掘墳墓,應該學習一下銀行,銀行的錢幣也不斷退出歷史舞臺和印重新整理品,至少不讓那些愛好收藏的有面值兌換的機會。我們就看郵政幾百年發展的歷史,看看如何自掘墳墓吧。目前在郵幣卡市場郵政高面值印刷品郵票,目前三到五折價格,誰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沒有諡號:文帝、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