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中的承諾2016
-
2 # 兒童教育古今談
1.跟風。
早期是跟風買東西,跟風海淘,跟風囤積嬰兒用品。
然後是跟風早教,跟風報班,等等,只要旁人都在做了,一定立刻跟進,否則就彷彿輸在了起跑線上。
2.教條。
現在流行科學育兒,各種育兒書、育兒公號等都火爆異常,年輕的父母們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在學習如何育兒這件事情上,有的人言必稱某大V,某醫師,某公號,卻從不聽取旁人經驗。
肯學習是好事情。但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理論學到了,還得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處理。
3.包辦。
媽媽們最明顯,開始是誰照顧都不如自己照顧放心,最後就變成只剩自己照顧孩子。
對孩子呢,也是從頭到腳,悉數包辦,全面規劃。
這一點跟前面不一樣,前面的坑常常是不自覺的,但這個坑確實明知不可為卻還是忍不住犯的。
-
3 # 寶媽胖胖
育兒路上的大坑,那就是買買買,結果買了各種沒用的東西。嬰兒車還是高景觀嬰兒車,真佩服我的腦回路,高層沒電梯,怎麼把孩子和嬰兒車同時運到樓下是個大難題啊。後來實在受不了直接放到樓下,結果被人把車輪子砸壞了。
還有積木,蘑菇釘,插插樂,拼圖,買了好多套,被孩子到處丟,沒有一套是完整的了。
-
4 # 壹壹早教說
❶ 焦慮和抑鬱
有些家長像老母雞一樣,喜歡時刻把孩子罩在自己羽翼下。
密切地關注孩子,對孩子的每個行為都要上升到一定高度評斷一番,這麼密集的關心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焦慮或抑鬱。
習慣性挑剔會讓孩子質疑自己的能力,變得畏懼一切。
❷ 無法休息或放鬆
如果家長總對孩子說“認真點”或“別玩了,乾點正經事吧”,那孩子可能會覺得放鬆是種罪過。
所有的孩子童年時都喜歡做些在大人看來傻乎乎、無聊的事。
如果父母總是頻繁地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或“不要再像個小嬰兒一樣”,那他們就總會覺得自己還不夠好。長大成人後,他們很容易過度在乎周圍人的看法。
❸ 引發不良成癮行為
如果家長總對孩子說你們又製造了多少麻煩之類的話,孩子很可能會覺得每個人都想他們離得遠遠的。
這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促使他們產生不良上癮行為,比如打遊戲、看網路直播,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只能從這些活動中尋找價值感。
❹ 低自尊
每次當家長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作比較時,他們的自尊心就降低幾分。
例如“為什麼你不能向你姐姐學習,考試成績年級第一呢?”,或“你看看某某同學的作文每次都寫滿整頁,為什麼你每次只能寫兩行呢?”這樣質疑的語句只會增加孩子的自卑情緒。
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自尊心低下,總是拿自己和別人作比較,並且相信自己就是不夠好,比不上人家。
❺ 引發信任危機
雖然在孩子小時候,告訴他們陌生人危險很有必要,但頻繁地告誡孩子,不能信任任何人卻毫無益處。
相反,這會使他們成為一個冷漠的人,無法信任他人,甚至無法與身邊人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
❻ 壓抑天賦,缺乏主動性
每個孩子都有權做白日夢。
當父母告訴孩子他們的夢想不現實,孩子很可能放棄自己的夢想。
父母不支援孩子的夢想,甚至嘲弄他們的夢想,這會讓孩子壓抑他們的天賦,將來孩子成人後也會因害怕被人嘲笑,而凡事都缺乏主動性。
❼ 造成抑鬱與內疚
許多父母習慣為孩子作各種犧牲。
但有些父母喜歡頻繁提醒孩子,他們為孩子又做了多少犧牲,這很容易讓孩子覺得抑鬱或內疚。
他們開始覺得自己就是個累贅,他們並不值得擁有現在所擁有的東西,無論是父母給他們提供的高品質教育、舒適的房子還是其他物質。
這種對自我產生的無價值感甚至會貫穿到他們成人後。
❽ 壓抑情感
如果家長缺乏敏感性或習慣在孩子面前隱藏他們的情緒,那孩子往往會模仿他們的情感表達模式。
比如,家長若頻繁告訴孩子,“不要哭”或“停止抱怨”,孩子就會認為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都無足輕重。
他們會壓抑自己表達情感的需求,慢慢地甚至會成為“情感無能”。
❾ 變成巨嬰
有些父母習慣對孩子過度保護,他們傾向於對孩子生活中的任何事項都有控制權。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無法為自己負責、永遠無法成熟的脆弱媽寶。
如果父母總是不肯放手,他們就會習慣於舒適區。
-
5 # 鄧念美醫生
養育孩子,就像唐僧西天取真經,必定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曾在群裡,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當媽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上百條回覆中,有欲哭無淚、有精疲力竭、也有無所畏懼的,其中對一位媽媽的回答印象深刻:經常被商家、被親戚、鄰居阿姨坑,別問什麼感受,怕把自己說哭。
今天就把育兒路上的坑,各個擊破,避免媽媽們一知半解、錯誤操作傷害到孩子。
商家篇
1. 兒童專用
例如:兒童醬油、兒童牛奶、兒童鈣片、兒童複合維生素等等,這些帶有兒童字樣的產品,看似是針對兒童設計的,實際上多數只是為了圈錢。
2. 學步鞋、學步車
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是水到渠成的,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育規律。家長的人為干預,讓孩子穿學步鞋,使用學步車,反而會增加翻倒、摔傷、燙傷等安全隱患。
3. 微量元素檢查
非診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檢測,在2013年就被國家衛計委禁止了。微量元素檢測的意義不大,並不能作為缺鈣、缺鋅、缺鐵等判斷標準。
4. 牛初乳
2012年,衛生部就出臺新規定,牛初乳不能作為嬰幼兒的配方食品。這是由於牛初乳質量不穩定,而且雌激素過量,很容易導致孩子性早熟。
育兒篇
1. 拿孩子和別人家娃比較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看著別人家孩子身高、體重增長的快,坐爬站走開口說話比自己孩子快,就不自覺的開始焦慮。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要營養均衡,按照應有的軌跡生長,就是正常的。
2. 不吃鹽會沒力氣
對於沒有經驗的新手媽媽來說,很容易被旁人的“經驗論”所左右。比如,過來人會說5、6個月齡時,就要在輔食裡新增鹽。實際上,未滿1歲的嬰兒,不需要新增食鹽,母乳、配方奶粉和天然食物中含有的鈉,就可以滿足孩子的生長髮育。
3. 強迫孩子分享
2歲左右,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萌芽時期,這時候的寶寶眼裡只有自己,他們不愛分享並不是自私小氣,而是還不能理解分享這件事,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分享,更不能指責孩子,否則會破壞孩子所有權的概念,讓孩子變得懦弱膽怯。
回覆列表
紙尿褲不能用啊
隨著資訊的普及,很多老人對一些很老套的理論比如新生兒要蠟燭包啊,初乳沒營養啊這些都有了免疫力。但紙尿褲VS尿布,該如何取捨,她們還左右搖擺。我把這個坑放到第一位,是因為我親媽,伊寶姥姥的經典語句:這東西老糊在屁股上,伊寶能舒服嗎,你整天貼衛生巾試試?(是不是很無語,無語到感覺無力回擊?)好的,下面老媽子來科普了:紙尿褲,以其強大的吸水和儲水能力著稱,構造包括表面包裹層、吸收芯層和底布。媽媽們可以自己在家做個試驗,將液體透過漏斗倒在紙尿褲上三分之一處,待水分完全被吸收後,把紙巾壓在上面,觀察潮溼度。我試過兩個牌子,吸水速度超過你的想象,而且壓過的紙巾完全乾爽。剪開後,可以看到很多吸水珠珠,所以如果你發現道理講不通的話,就啥也別說了,直接上手,用事實說話。
還有一種聲音就是覺得紙尿褲不透氣,容易紅PP。和傳統棉尿布相比,透氣性肯定是要打折的,畢竟多了幾層。紅PP主要是因為PP長期接觸潮溼介面,棉尿布雖然透氣,但是吸水後表面並不乾爽,所以相比於紙尿褲,若屎尿後不及時更換棉尿布,才更容易紅PP。當然,紙尿褲也不是萬能的,務必要勤換,拉了臭臭要立即換,小便2~3次要換,所以老媽子認為紙尿褲才是隱形燒錢噠,貴的要3、4塊錢一片,媽媽們也沒必要盲目跟風攀比各種大牌,畢竟是消耗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實驗,多觀察,找到適宜自己寶貝的品牌。
你還穿那麼多,寶能不冷啊
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和大部分家庭情況一樣,月子裡的伊寶起了滿臉的溼疹,歸根結底——熱的。小手小腳只要涼了,耳邊就立刻響起:寶冷啊,要加衣服啊,晚上睡覺要穿襪子啊。。。巴拉巴拉事實是,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是隨著年齡遞減的,也就是說為什麼老人總覺得寶寶冷,是因為他們怕冷,可和他們相差幾十歲的寶寶熱著呢好嗎。小寶貝,尤其是新生兒,是最怕熱的,全身的汗腺還不成熟,散熱慢,還有寶寶心臟小,搏動力量弱,末梢如小手小腳偏涼是正常的。兒科醫生已經說明,判斷寶寶熱不熱,去摸後頸和後背,只要是溫熱,就說明溫度正好。即便是爸爸媽媽已經能接受小涼手,但爺爺奶奶總會擔驚受怕,只有看到後腦勺一圈冒出小汗珠,才能放下心來。所以新手爸媽在多穿還是少穿的原則上不能妥協,捂熱綜合徵引起的悲劇已經上演了很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寶寶怕熱不怕冷!怕熱不怕冷!不怕冷!
寶吹空調會感冒啊
關於夏天能不能吹空調的問題,是鄰居媽媽帶給我的思考。一日下午五點左右,我關上空調抱著伊寶下樓透氣,和一個全職媽媽閒聊,她們出門一天了,家裡不能回,回了更熱(補充一下,當天氣溫37+),我先是以為空調壞了,還準備邀請她們去家裡避暑的,結果人家媽媽說,給寶吹過一次空調,感覺流了點鼻涕,就再也不敢開了。看著小男孩呆滯的眼神,心中一萬隻草泥馬奔過,話到嘴邊強忍住了:您是後媽嗎,這麼熱的天,跟寶多大仇多大怨,欺負寶不會說話怎麼滴。所以說有時候槽點不全在老一輩,坑娃路上老中青一路同行。
再來說說空調這樣的神器,寶貝能不能享受,答案顯而易見,只是在使用時多注意幾點:一是風口不能直接對著寶寶吹,我一般都是風口上調,吹天花板,造成迴圈冷風;二是溫度不要設定太低,活動時25-26度,睡眠27度左右,總之室溫保持在25-27,寶寶最感舒適的溫度;三是從室外回來,不要立即進空調房,要先過渡一下,擦乾汗水,以防受涼;四是空調房不要門窗緊閉,每隔兩三個小時關空調開窗換氣,一般90平的房子,窗戶全開10分鐘可以完成整屋換氣;五是空調房要注意溼度,50~60%比較適宜,乾燥的話需要開加溼器。
回到上文,流鼻涕要分類的,是清水還是濃稠的,還有小寶寶鼻粘膜發育不完善,生理表現流少許鼻涕或者鼻子轟隆隆的,都是正常的,不能一竿子全賴空調,這種莫須有的黑鍋,空調錶示不背。
營養不夠?排骨湯啊
隔壁單元的有個男寶寶,比伊寶小一週,從外形看,起碼小了兩個size,體檢時營養不良,急壞了媽媽婆婆。咋辦呢,上排骨湯吧,可憐寶寶腸道不耐受,持續腹瀉,連牙齒都沒有的小傢伙,在家喝湯是什麼場面,畫面太美不敢想。無獨有偶,婆婆有天試探性的說XX家寶寶輔食加的排骨湯,當時我正在衝米粉,故作驚訝:天啊,這麼坑娃。。。(省掉一千字),婆婆話鋒一轉:是的,確實不靠譜。所以說,有的時候老人是很搖擺的,尤其是在聽說誰家怎麼怎麼樣的時候,就開始不知所措了,唯恐自己落後,這就需要媽媽堅定的理念來對抗和支撐,給老人以科學育兒的信心,如果自身沒主張,拿不定主意,就會被這種不合理老規矩的牽著走,白白苦了孩子。
言歸正傳,為什麼寶寶不能喝排骨湯。首先寶寶的胃和拳頭一般大,湯湯水水喝多了,剩餘空間就少了,而且胃液被稀釋,會影響消化功能。所以嬰兒輔食強調高密度營養,骨頭湯的營養在肉,湯裡能溶解的優質蛋白質很少,喝湯能補鈣什麼云云早就已經闢謠,媽媽們別再將信將疑了;其次,骨頭湯這類葷湯有油脂,對於腸道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寶Bora說,喝多了會引起滑腸,這也就是為什麼鄰居寶寶會腹瀉了。並且不加調料品的葷湯肯定難入口,己所不欲勿施於寶。
頭型不好?枕枕頭啊
伊寶月子裡經常吐奶,怕她嗆著,就一直側著睡。奶奶看得急壞了,女孩子家的扁頭好看,以前都枕字典的,開始枕枕頭吧。講真,伊寶身子胖胖的,但真心是小臉,所以對於什麼扁頭美,我並不認可,扁頭自然而然就是大臉,哈哈,只要寶寶健康,頭型什麼的不要那麼較真了。
為什麼不推薦寶寶使用枕頭呢?首先要明白我們為什麼要枕枕頭,因為我們的脊柱有四個彎曲,最上面的是頸曲,我們睡覺時候,想保證生理彎曲是自然舒適,呼吸通暢,所以枕枕頭墊一下。但新生寶寶是沒有這個彎曲的,崔男神推薦說到寶寶能獨立坐起才使用枕頭,我查的一些資料說美國權威兒童睡眠專家認為直到青春期,明顯的脊柱頸部彎曲才出現,所有的兒童,都應該枕很矮的枕頭。其實嬰兒的頭對於整個身體的比例佔到四分之一,後腦勺就是自帶枕頭,媽媽們真沒必要再給寶寶額外加枕頭了。另外,枕頭對於嬰兒的危害不止是不舒服,還會有窒息的危險,因為你無法預測你家寶寶第一次翻身在什麼時候,很可能翻過去枕頭捂到口鼻,而你沒有及時發現,後果不堪設想。雖然這只是小機率的事件,但明明可以避免發生,為什麼不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