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雪寒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是嫡三子。

    貞觀五年(631年),李治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以後,頗有所作為,非常重視解決農民的問題。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乘機插手政治,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武則天懂得文史,才能出眾,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北韓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乾綱獨斷

    早在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大他四歲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駕崩後,武氏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氏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氏便再度入宮。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武則天再次入宮,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對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順。王皇后不斷在高宗面前稱讚她,更加深了高宗對她的寵愛。高宗的寵愛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階梯。在武則天得寵的同時,王皇后、蕭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後,高宗決心要廢王立武,改換皇后。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徵求有關大臣的意見。

    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參與過太宗很多軍政大事的決策,被太宗視為"忠烈"之臣。太宗臨終時,特意向他們兩人託付後事,並明確表示:"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 "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同時又謂高宗道:"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顯然,廢立皇后是非聽取這二位顧命大臣的意見不可的。高宗先禮後兵,自己親自前往長孫無忌住宅表明態度,武則天母親楊氏、許敬宗等人也曾勸說長孫無忌順水推舟,都無濟於事。接著,高宗又召長孫無忌、李績、于志寧、褚遂良等人入內殿,徵求他們對改立皇后的意見。李績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藉口有病,根本沒有入內。于志寧膽小怕事,不明確表態;褚遂良、長孫無忌堅決反對。

    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須採取果斷措施。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慮元老派的反對,下詔廢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則天為後,皇后正式易人。不僅如此,長孫無忌、褚遂良又先後被貶官。顯慶三年(658年),褚遂良死於愛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顯慶四年(659年)七月,長孫無忌於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殺。長孫無忌這棵大樹一倒,關隴集團許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連。 從此以後,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約,一切都自作主張。

    高宗廢王立武,改換皇后的問題,已超出了皇帝家務事的範圍。褚遂良堅決反對的理由,是"皇后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輕易廢后,即是"違先帝之命",即使"欲易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 王皇后出身名門大族,武氏出身低微。這種門第觀念,反映著士族官僚與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勢力的沒落,庶族地主勢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後期以來的歷史潮流。高宗敢冒"違先帝之命"的風險,打破士族勢力的威脅,直接掌握政權,正是他不願任人擺佈,敢作敢為的具體表現。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這種膽量和作為的。

    歷史對於唐高宗的評價:

    《舊唐書》:"大帝往在籓儲,見稱長者;暨升旒扆,頓異明哉。虛襟似納於觸鱗,下詔無殊於扇暍。既蕩情於帷薄,遂忽怠於基扃。惑麥斛之佞言,中宮被毒;聽趙師之誣說,元舅銜冤。忠良自是脅肩,奸佞於焉得志。卒致盤維盡戮,宗社為墟。古所謂一國為一人興,前賢為後愚廢,信矣哉!"[5] 贊曰:"藉文鴻業,僅保餘位。封岱禮天,其德不類。伏戎於寢,構堂終墜。自蘊禍胎,邦家殄瘁。"[5]《新唐書》:"武氏之亂,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遺德餘烈在人者未遠,而幾於遂絕,其為惡豈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於知子,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卒用昏童。高宗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嗚呼,父子夫婦之間,可謂難哉!可不慎哉?

  • 2 # 時拾史事

    唐高宗當然……不懦弱了。

    我們可以從史料中看出來。

    事例一:

    貞觀後期,苑西監穆裕觸怒唐太宗,太宗下令將其斬於朝堂。這時唐高宗還是太子,他的反應是“遽犯顏進諫”,當場向父皇進諫,請求刀下留人,速度非常快,沒有什麼猶豫。見狀,站在一旁的長孫無忌說:“今陛下發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顏進諫,誠古今未有。”太宗接受了李治的意見,特別欣慰,說太子從小就跟在自己身邊,所以也養成了進諫納諫的好習慣。

    一個敢於在皇帝盛怒時進諫的人,怎麼可能懦弱?如果懦弱,應該唯唯諾諾,不敢說話才對吧。

    事例二:

    李治剛剛當上太子沒多久,唐太宗要給他選良家女子充實東宮。李治是什麼反應呢?他派于志寧拒絕了。對此,唐太宗也沒什麼辦法,說:“朕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讓自己的孫子血統高貴些。”(之前李治有了長子,但生母是宮女)

    父皇一片好意,李治敢於拒絕。要真是懦弱,早就跪下來叩謝天恩了,哪敢惹父皇不快

    事例三:

    父皇健在,李治喜歡上了武則天。武媚娘當時是才人,李世民的小妾。李治和父皇的妃嬪搞地下戀情,如果被發現,後果不堪設想。但李治就是做了,說明不懦弱。

    事例四:

    一個晚年的例子。李治剛剛立兒子李顯為太子,又想立孫子為皇太孫。有官員表示反對,認為太子健在,立皇太子,不符合慣例。李治說:“從我這裡開始,可以嗎?”官員連忙說:“當然可以了。”

    有突破制度、開創先例的膽魄,不會是懦弱之人。

    李治為什麼“懦弱”?因為宋朝的史學家(歐陽修等)對武則天不滿,不認同女人稱帝。為了把武則天刻畫成萬人唾罵的毒婦,需要有人做襯托,而這個人就是李治。李治越懦弱,武則天顯得越狠毒,越像心理變態。在史料中,一些事例給了歐陽修等人發揮空間。比如殺李恪、長孫無忌時,李治擔心殺兄弟、舅舅影響不好,被人說三道四,就落淚做秀,宋朝史學家竟將其視為懦弱的事例。上元年間,李治病重,想靜心休養,讓武則天代理國事,歐陽修等人又歪曲成李治懦弱,要把皇位讓給武則天。

    唐高宗在位時,武則天只是輔政,從來沒有大權獨攬。武將、宰相都是李治任命的,武則天不能插手;提拔外戚,包養男寵,也都發生在唐高宗去世以後。所以上官儀事件中,李治“動為後所制”是不可能的,雙方頂多有矛盾,但決定權仍在高宗手上。上官儀勸皇帝廢后是別有用心,因為李治身體不好,需要皇后處理部分政務,他在幕後遙控。若皇后被廢,就無人幫其處理,勢必倚重宰相;上官儀恰恰就是宰相,而且有才、權勢很大,以致好多人都嫉妒他。(“恃才任勢,頗為當代所嫉”)只要皇后一廢,曾為廢太子屬官的上官儀可以擁立廢太子,進一步擴大權勢。李治發現上官儀的險惡用心,果斷將其處死,家人、同黨也受牽連。

    文治武功:唐高宗在位期間,滅西突厥、高句麗,打敗鐵勒九姓、突厥車鼻可汗,唐朝版圖是290年間最大的。文治方面,鼓勵農桑,興修水利,經濟繼續發展,戶口增加,天下總體安定,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編撰的《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科舉制逐步完善,顯慶年間,親自主持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殿試。

  • 3 # 生說

    唐高宗李治,給人的印象似乎是懦弱,碌碌無為,尤其是有一位影響力超強的皇后,也就是後來的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的光芒太耀眼,唐高宗相形見絀。

    但事實上,唐高宗有知人之明,他提拔了諸多賢臣。他在位前期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先後於657年滅西突厥、於660年滅百濟、於668年滅高句麗,使唐代的領土最大,史稱“永徽之治”。

    同時,他在位期間,逐漸擺脫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前朝舊臣的牽制,乾綱獨斷。

    李治本人仁慈、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不喜遊獵,無大志,登上皇帝之位算是機緣巧合以及他父親唐太宗的考慮。高宗後期治世,有賴武則天指揮。因為體弱多病,後期朝政逐漸被武則天掌握。 唐高宗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不管文治武功,唐高宗都頗有建樹。尤其是滅掉高句麗。在此之前,隋煬帝因徵高句麗,導致勞民傷財,朝廷元氣大損,間接導致隋朝的短命。唐太宗曾經征討高句麗,但同樣沒有取得勝利,貞觀晚期因高句麗戰事,面臨困難局面。而李治在位能夠滅掉西突厥,滅掉百濟,在白村江狠狠教訓了日本,滅掉父輩無法戰勝的高句麗,足以說明這位在位三十四年的皇帝並非懦弱之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海賊王》的魚人島篇?